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背影》的故事从1917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写起。祖母因何而死,父亲的差事又因何而交卸,朱自清在《背影》中没有交代。事情真相是朱自清父亲朱鸿钧于1915年到徐州任榷运局长(俗称“烟酒公卖局长”),在徐州金屋藏娇,又续娶了一房姨太太。1917年,扬州老家的潘姓姨太太得知此事后怒火中烧,跑到徐州大闹,搞得满城风雨。当时《醒徐日报》都见了头条,朱鸿钧颜面尽失。朱鸿钧纳妾事件影响很坏,加上又被查出挪用公款,以至于被革了官职。朱鸿钧母亲不堪承受此变故,气病交加而辞世。在北京大学接触了新文化的朱自清对父亲的生活方式本来就不满,现在又因父亲纳妾丢官最终导致祖母的死,朱自清心中愈加埋怨父亲。
朱鸿钧丢官失业后,仕途坎坷,生活渐拙,举债度日。1919年,朱自清二弟朱物华中学毕业,同时考取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朱物华最大的志愿是学理工科,他很想进交大深造。朱鸿钧无论如何不同意朱物华读上海交通大学,理由是家中拿不出学费,并建議朱物华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因为这所学校既不要学费,又不要膳费。朱自清知道此情况后,坚持让朱物华读上海交通大学,并表示愿意承担朱物华的学习费用。1920年,朱自清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每月寄一半工资回家,但是朱鸿钧并不满意朱自清只上交一半工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朱鸿钧仍希望像封建家长一样继续控制朱自清,特别是控制朱自清的经济。而自称有“野马”性格的朱自清年轻时追求人格独立,自然不能接受这种控制。久而久之,朱自清父子之间情感的隔膜越来越深,父子冲突的加剧不可避免。1921年,朱自清回扬州任省立第八中学教务主任,曾在东海、高邮、扬州、徐州等多地为官的朱鸿钧很不满意名校毕业的朱自清选择了教师这个清贫的职业。赚钱不多的朱自清要负担自己小家庭的开支,上交给父亲的钱也就相对少些。朱鸿钧听取小妾的挑拨,利用自己与校长的私交,直接让学校把朱自清的工资送到家里以补贴家用,而不让朱自清支配自己的工资。这种专制式的家长行为彻底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朱自清愤然辞职,到宁波、温州等地任教。朱鸿钧比儿子更愤怒,指责朱自清不孝,并坚决断绝父子关系。《背影》中的“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就指这件事,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朱自清把父子决裂的原因归咎于父亲。
1921年冬天,朱自清从老家接出妻儿,在杭州另建小家庭。朱鸿钧感到自己寄予厚望的儿子有了本事就抛弃自己和家庭,激愤之下便不肯原谅朱自清。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缓和与父亲的冲突,带着妻儿回扬州老家,朱鸿钧不准朱自清一家人进家门。后来虽然在家人劝说下让步了,却不理睬朱自清。朱自清在老家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就悻悻离去,不免加重了对父亲的仇视。1923年暑假,朱自清又回家探亲。朱自清认为,自己的工资由自己支配,这是没有错的,于是不肯认错。朱鸿钧认为,父亲花儿子的钱,这是天经地义,即便自己有错,传统的“父子纲常”观念也不允许他低头认错。朱鸿钧很不喜欢朱自清原配武钟谦爱笑的性格,曾指责朱自清没有管好武钟谦。1923年,朱自清以武钟谦的生活为原型创作小说《笑的历史》,控诉封建大家庭对人性的压抑。朱鸿钧阅读小说后,认为这是影射自己,很不高兴。从此,父子反目成仇,不再相见。到朱自清写作《背影》时,朱自清已有两年多没回家。《背影》开头第一句就是“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结尾也提到“最近两年的不见”。正常情况下,父子分离没有谋面应该表述为“没见”比较恰当,而文章里表述为“不相见”和“不见”,显然是朱自清父子谁都不愿意见谁,父子失和几乎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选自《名作欣赏》2018年第26期,有删改)
朱鸿钧丢官失业后,仕途坎坷,生活渐拙,举债度日。1919年,朱自清二弟朱物华中学毕业,同时考取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朱物华最大的志愿是学理工科,他很想进交大深造。朱鸿钧无论如何不同意朱物华读上海交通大学,理由是家中拿不出学费,并建議朱物华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因为这所学校既不要学费,又不要膳费。朱自清知道此情况后,坚持让朱物华读上海交通大学,并表示愿意承担朱物华的学习费用。1920年,朱自清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每月寄一半工资回家,但是朱鸿钧并不满意朱自清只上交一半工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朱鸿钧仍希望像封建家长一样继续控制朱自清,特别是控制朱自清的经济。而自称有“野马”性格的朱自清年轻时追求人格独立,自然不能接受这种控制。久而久之,朱自清父子之间情感的隔膜越来越深,父子冲突的加剧不可避免。1921年,朱自清回扬州任省立第八中学教务主任,曾在东海、高邮、扬州、徐州等多地为官的朱鸿钧很不满意名校毕业的朱自清选择了教师这个清贫的职业。赚钱不多的朱自清要负担自己小家庭的开支,上交给父亲的钱也就相对少些。朱鸿钧听取小妾的挑拨,利用自己与校长的私交,直接让学校把朱自清的工资送到家里以补贴家用,而不让朱自清支配自己的工资。这种专制式的家长行为彻底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朱自清愤然辞职,到宁波、温州等地任教。朱鸿钧比儿子更愤怒,指责朱自清不孝,并坚决断绝父子关系。《背影》中的“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就指这件事,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朱自清把父子决裂的原因归咎于父亲。
1921年冬天,朱自清从老家接出妻儿,在杭州另建小家庭。朱鸿钧感到自己寄予厚望的儿子有了本事就抛弃自己和家庭,激愤之下便不肯原谅朱自清。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缓和与父亲的冲突,带着妻儿回扬州老家,朱鸿钧不准朱自清一家人进家门。后来虽然在家人劝说下让步了,却不理睬朱自清。朱自清在老家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就悻悻离去,不免加重了对父亲的仇视。1923年暑假,朱自清又回家探亲。朱自清认为,自己的工资由自己支配,这是没有错的,于是不肯认错。朱鸿钧认为,父亲花儿子的钱,这是天经地义,即便自己有错,传统的“父子纲常”观念也不允许他低头认错。朱鸿钧很不喜欢朱自清原配武钟谦爱笑的性格,曾指责朱自清没有管好武钟谦。1923年,朱自清以武钟谦的生活为原型创作小说《笑的历史》,控诉封建大家庭对人性的压抑。朱鸿钧阅读小说后,认为这是影射自己,很不高兴。从此,父子反目成仇,不再相见。到朱自清写作《背影》时,朱自清已有两年多没回家。《背影》开头第一句就是“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结尾也提到“最近两年的不见”。正常情况下,父子分离没有谋面应该表述为“没见”比较恰当,而文章里表述为“不相见”和“不见”,显然是朱自清父子谁都不愿意见谁,父子失和几乎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选自《名作欣赏》2018年第26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