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监管的思考

来源 :科技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y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农民生活有了极大地改善与提高,正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与此同时,发展经济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环境“代价”,农村环保问题突出,环保的形势也较为严峻。本文首先阐述农村环保问题的表现和成因,接着系统描述农村环保监管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环境;环保问题;监管;思考;原因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1-0208-02
  现如今,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由于长时期经济粗放型发展模式的负面影响,农村环保问题也逐渐凸显,并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问题。本文通过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形成原因,论述强化农村环保监管的策略方法。
  1 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表现
  1.1 乡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较多
  我国大多数农村是人口的聚居区,农民日常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较为集中,而且排放比较随意化,有不少生活废水和生产废弃物未经任何严格的消毒处置,这些污染源流入农村区域环境中,不论对于群众生活的聚落环境、还是河流水质、土壤物化特性均带来了负面效应。
  1.2 农业污染现象频繁发生
  伴随农业的不断发展,化学肥料和农药滥用、农业秸秆焚烧后造成的大气质量污染。化学肥料的常年使用加剧了污染物的排放量,养殖业在农村地区的勃兴使得牲畜、家禽的粪尿之类的污染物急剧增加,因发展养殖时并未对场址开展系统、专业地规划,导致了上述污染物的肆意排放,加以管理方式本身较为粗放,管理跟不上进度,大批量的粪尿经由粪池或者沟渠流入河中,这些污染物未进行有效地处理,致使地表水所含COD量攀升,凸显河流水源的富营养化现象。
  2 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原因
  2.1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环保治理力度不够
  由于多年来城乡二元体制的不利影响,我国农村在环境保护方面位列弱势地位,导致环保部门出台的国家《环保法》也仅注重治理城市环境问题,忽略了农村地区环境的保护,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水污染防治法》并未有针对农村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有效处置的法律条款,这一部分也成为法律的“真空”地带,实际上农村的生态环境不但没能积极地改善,反而增加了治理成本。《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办法》仅适用于规模以上的畜禽专业养殖场,而对于零星分布的小型养殖场或者养殖户,则缺失相应的规范、法律法规约束,这也不利于环境监管的有效运行。
  2.2 城乡社会形态的各自转型给农村环保蒙上了阴影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城市化发展中不可避免地调整、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而产业转移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城市在发展中所淘汰的低能、落后产业往乡镇区域转移,农业的地位比不过城市,这就加快水资源、土地资源向工业转移的步伐,“三高”类型工业产业也从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转移、从城镇到乡村的方向流动,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本身就给农村环境的可承载力带来了诸多消极要素,农村在环保监管方面无法发挥应有的效能。
  2.3 乡镇政府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环保监管不力
  不少乡镇政府片面追逐“GDP政绩”,并未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为农村地区引入外来资金的需要,便会降低工业企业的准入门槛,这样一来,对环境监管要求的放宽,就不易实现污染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效应,治理污水的成本也不能及时地分担。乡镇企业负责人仅为了眼前利益,不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观念淡薄,导致往往会盲目地上大项目,而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一些农民群众由于文化程度较低,传统观念较为深厚,他们在维护和监管大气环境方面的主人翁意识匮乏,面对周边河道污染、固体废弃物的过于排放,农民常常会不管不问,缺乏环保意识,这也不利于配合环保部门的有效监管。
  3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监管的对策
  3.1 乡镇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
  科学发展观注重以人为本,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治理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亮点就在于蕴含浓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就是说,主张国家在实现经济发展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也更强调对大气环境的保护,节制污染、防治对大气环境的损害。鉴于现阶段农村环保工作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乡镇政府负责人必须坚持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地区的环保监管工作,发挥正确理论的强大指导作用,从学习中深刻地意识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农村环保工作的重大意义和现实价值,才会进一步在实践中得以规范行政行为。
  具体而言,乡镇政府必须牵头履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在指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时,要充分地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以顺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趋势,实现经济社会由“又快又好”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的发展,先注重经济的质量再注重GDP的增长。政府树立模范与榜样,在招商引资时,才能把对环境的影响放在首位,彻底改变了过去盲目上项目的短视决策,也纠正了“发展经济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错误思潮,进而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倾尽更大的心力。
  3.2 健全环保法规、规范,实现农村环保监管的制度化和有序化
  村镇各级政府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及早制定、出台环保方面的法规、规章,用于约束和规范投资者的“环境行为”,以便于建设“绿色乡村”。面对一轮又一轮的城市产业转移的潮流,农村地区必须着力提高环境承载力,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加强对所辖乡镇内环境的监管与宏观控制,做到早发现、早治理、谁污染、谁受罚,切实将一切可能导致污染的不良要素遏抑在萌芽阶段;政府要克服“好大喜功”的错误观念,在引进重大项目时,一定要严密细致地评估、论证对环境的影响,对于不合乎环保规范的项目、尤其是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企业,一律不准在农村发展,并适度的提高环境污染方面的税费,借由强制性的手段提高企业家带头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经过乡镇政府的不懈努力,最终促使农村环保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有序化的轨道。
  3.3 在明确环保职责的同时,加强科技投入,发展绿色节能产业
  村所在县、市政府要将行政负责人“环保监管能力”纳入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以此带动和检验政府环境治理的综合水平与实际效果。针对一些编制不完备、人员稀少的农村环保监管机构,开展执法监督显得更加关键,这能最大限度地约束农村环保法规在执行中不打折扣、不变相逃避,自然也成为农村环保监管的落脚点。要健全村镇负责人履职的制约机制,加大对其环保举动的监督与管理,形成有效地约束力,环境的治理才能有所起色。
  此外,要立足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状况,不断加大对农村环保的科技投入,大力开发、发展绿色产业,弥补以往农村环保的“政策盲点”和“法规盲点”。要推广使用沼气,施行秸秆还田,杜绝在田间地头焚烧,从农业生产中的每一件事做起;合理利用牲畜粪便,充当营养成分;避免化学肥料给大气环境带来的损害。以清洁、无污染、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替代原有能源,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对环境的妥善维护。
  4 结束语
  农村地区的环保监管工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提高群众意识,强化农村环保硬件设施建设,在大众中普及环保知识,调动群众配合环保监管的积极性,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多措并举共同服务于农村环保事业。
  参考文献
  [1]朱芳芳,张景,袁根勤.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J].北方环境,2011,09.
  [2]古丽刚,王慧芳.关于农业污染源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1,11.
其他文献
树桩盆景整个创作过程的剪枝可分为科学剪枝法、技术剪枝法和艺术剪枝法,当作品创作完成,定型后,还要进行一项长期性的修剪,即控制剪枝法。  科学剪枝  应用植物生理学作指导,以掌握各种植物 生长规律及特性,根据树种的不同、长势的强弱、季节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剪截,以避免盲目修剪植物带来体内堵塞、生长失调及窒息枯萎的不良后果。桩景层次过多,枝叶过密,或是上层枝片过大,会造成植物通风不好,光照不足,出现死
在新媒介发展与政府主导等诸多背景与条件下,政府融媒体产品应运而生。政府融媒体产品是政府为实现政治传播意图,利用多元数字技术策划产制的具有融媒体属性、重视用户需求和
资本市场异动是金融市场最普遍的“灰犀牛”隐患之一,分析师和互动平台的单边外部力量在风险治理方面被证明存在明显弊端。本文以2010—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使得起步较晚且受传统人文—历史—哲学思维影响的新闻学研究受到冲击与挑战。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政治化思维浸润后,传播学与科学方法论的引入受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