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中医辨证在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临床效果及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近2年来我院收治的58例糖尿病肾病且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方法,实验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的方法联合治疗。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有效率96.55%比对照组75.86%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治疗前(98.12±41.32),6,治疗后(65.83±27.97)%;对照组的治疗前(97.81±40.74)%。治疗后(81.23±32.21)%。2组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降幅大干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在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中临床效果显著,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减少,具有临床价值。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尿微量白蛋白;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9;R2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6-0106-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近2年来我院收治的58例糖尿病肾病且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9例。在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和病程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临床表现都有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下降,伴有身体无力、口干耳鸣、腰背酸疼的症状。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8mmol/L;24h尿微量白蛋白总量>300mg:②2型糖尿病患者。⑧年龄60-85岁。排除标准:①1型糖尿病患者;②其他因素导致的尿微量白蛋白者;⑧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
1.3方法
對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方法,口服降糖药疗效不理性的患者改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对高尿蛋白期患者进行优质蛋白饮食和糖尿病饮食干预。
实验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的方法联合治疗。①气血亏虚型:症见面色暗黄、舌胖淡有齿印、腰膝酸疼、身体乏力、纳少腹胀、面足水肿、畏寒、四肢冰冷、夜尿多,脉沉细无力;处方为16g桂枝、19g葛根、9g炙附子、16g黄柏、21g熟地、16g白芍、16g怀牛膝、21g山药、16g茯苓、9g大黄、21g益母草,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用,用药1个月为一个疗程。②气滞血瘀型:症见面色暗黄、口唇色暗、舌暗瘀斑瘀点、腰膝酸疼、身体乏力,脉沉涩生;处方为:30g黄芪、12g当归、12g红花、16g怀牛膝、6g天麻、6g三七、10g丹参、10g党参、30g赤芍、6g女贞子、8g大黄,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用,用药1个月为一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2个疗程后,观察2组临床效果及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明显好转,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减少≧60%,肾功能指标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20%≦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减少<60%,肾功能指标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变化,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减少<20%,肾功能指标升高。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临床效果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有效率96.55%比对照组75.86%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2.2组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比较
实验组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治疗前(98.12±41.32)%,治疗后(65.83±27.97)%;对照组的治疗前(97.81±40.74)%,治疗后(81.23±32.21)%。2组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降幅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世界各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都在迅猛的增加。在发达国家,2型糖尿病和肥胖患者的增多,糖尿病成为了老年人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在发展中国家,慢性肾脏病的发病中,糖尿病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大部分患者尿液中即出现微量白蛋白,甚至患有了肾病,如果没有有效干预,其中25%-45%的糖尿病患者可以进展到临床肾脏病,约25%的患者20年后可以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由于现在2型糖尿病患者非常多,所以一些发达国家中进行透析的肾病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占一半以上。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不仅代表早期肾病的存在,还增加了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因此应该引起重视。
糖尿病肾病,在常规西药的治疗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耐药性,长期服用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尤其对肝肾的副作用相当大。对于老年患者来说,中医辨证治疗不仅在早期糖尿病肾病防治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糖尿病肾病基本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阴两虚,包括脾气虚、肾气虚、肝阴虚、肾阴虚,标实为痰浊、气滞、血瘀、湿热、浊毒。肾脏是脉络聚集之处,久病入络,发展为糖尿病肾病。本次研究表明,西药常规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的方法,可明显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并且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减少。
综上,中医辨证在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中临床效果显著,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减少,有其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尿微量白蛋白;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9;R2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6-0106-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近2年来我院收治的58例糖尿病肾病且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9例。在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和病程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临床表现都有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下降,伴有身体无力、口干耳鸣、腰背酸疼的症状。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8mmol/L;24h尿微量白蛋白总量>300mg:②2型糖尿病患者。⑧年龄60-85岁。排除标准:①1型糖尿病患者;②其他因素导致的尿微量白蛋白者;⑧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
1.3方法
對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方法,口服降糖药疗效不理性的患者改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对高尿蛋白期患者进行优质蛋白饮食和糖尿病饮食干预。
实验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的方法联合治疗。①气血亏虚型:症见面色暗黄、舌胖淡有齿印、腰膝酸疼、身体乏力、纳少腹胀、面足水肿、畏寒、四肢冰冷、夜尿多,脉沉细无力;处方为16g桂枝、19g葛根、9g炙附子、16g黄柏、21g熟地、16g白芍、16g怀牛膝、21g山药、16g茯苓、9g大黄、21g益母草,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用,用药1个月为一个疗程。②气滞血瘀型:症见面色暗黄、口唇色暗、舌暗瘀斑瘀点、腰膝酸疼、身体乏力,脉沉涩生;处方为:30g黄芪、12g当归、12g红花、16g怀牛膝、6g天麻、6g三七、10g丹参、10g党参、30g赤芍、6g女贞子、8g大黄,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用,用药1个月为一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2个疗程后,观察2组临床效果及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明显好转,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减少≧60%,肾功能指标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20%≦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减少<60%,肾功能指标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变化,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减少<20%,肾功能指标升高。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临床效果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有效率96.55%比对照组75.86%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2.2组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比较
实验组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治疗前(98.12±41.32)%,治疗后(65.83±27.97)%;对照组的治疗前(97.81±40.74)%,治疗后(81.23±32.21)%。2组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降幅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世界各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都在迅猛的增加。在发达国家,2型糖尿病和肥胖患者的增多,糖尿病成为了老年人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在发展中国家,慢性肾脏病的发病中,糖尿病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大部分患者尿液中即出现微量白蛋白,甚至患有了肾病,如果没有有效干预,其中25%-45%的糖尿病患者可以进展到临床肾脏病,约25%的患者20年后可以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由于现在2型糖尿病患者非常多,所以一些发达国家中进行透析的肾病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占一半以上。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不仅代表早期肾病的存在,还增加了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因此应该引起重视。
糖尿病肾病,在常规西药的治疗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耐药性,长期服用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尤其对肝肾的副作用相当大。对于老年患者来说,中医辨证治疗不仅在早期糖尿病肾病防治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糖尿病肾病基本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阴两虚,包括脾气虚、肾气虚、肝阴虚、肾阴虚,标实为痰浊、气滞、血瘀、湿热、浊毒。肾脏是脉络聚集之处,久病入络,发展为糖尿病肾病。本次研究表明,西药常规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的方法,可明显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并且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减少。
综上,中医辨证在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中临床效果显著,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减少,有其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