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一个重要原因,乃是语文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的背离。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对自己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作一次冷静和深入的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扬弃,在反思中打破传统的思维和行为定势,从而自觉实现教育观念更新和自身的角色转换。唯其如此,语文教学实践才会最大限度地实现大纲和新课标界定的教学目标,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实践;目标
在近二十年来的语文教改中,广大语文教师佩尽心血,可谓不遗余力,然而,语文教学至今仍来根本走出“少、慢、差、费”的尴尬境地。其实,在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诸多因素中,一大部分语文教师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相背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甚至是根本的原因。
1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在中国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自1950年至2010年,国家教育部共颁布过7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然这些大纲对初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显得有些笼统,但仍可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三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则对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作了更具体的表述,可概括为:致力于学生知识、能力、个性、人格、思想感情、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内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教学目标是在借鉴、总结、反思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提出的,是广大语文教师在理论上认可并完全可以接受的教学目标,但教学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背离这一目标的现象却普遍存在。
2语文教学中实践与目标背离之现象
语文教学中实践与目标背离的现象主要反映在四重四轻上:
2.1重读写,轻听说:
听、说、读、写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但语文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听说训练至今无专门教材,无专门课时,也无专门的考核,相当一部分教师因此而忽视了听说能力在学生语文能力中的基础地位,一部分教师虽然力图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但或对训练的内容、原则、方法不甚明了,或自身的听说能力离学生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相去甚远,而直接制约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这样说,“重读写,轻听说”并不仅仅意味着学生语言能力减半,更不意味着语文教学目标实现了一半。不少语文教学实践证明,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尽管在学生读写能力训练方面呕心沥血,但学生中读写能力强的仍是凤毛鳞角。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语言能力训练方面,部分教师只实践了大纲规定的一半教学目标,而这一半也还没完全实现。可以肯定地说,“重读写、轻听说”,听、说、读、写未实现协调、渗透与整合发展,是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与目标相背离的一个典型实例。
2.2重知识,轻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的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目标,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仍秉承知识至上的传统观念,重知识的传承,轻能力——尤其是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方面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程式化教学的泛滥,即在语文教学中无论面对什么文体、什么文章、什么学生,都一律是按部就班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几大部分,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唯恐遗漏了某个知识点,也担心“教师不教、学生肯定不懂”。在这样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驱使下,怎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又怎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难怪一部分教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课文讲得细而又细,全而又全,但学生一遇到陌生的阅读材料就茫然不知所措?殊不知程式化的教学不仅剥夺了学生思考和阅读的时间,而且削减了学生读书的兴趣,抑制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使“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很难实现。这是语文教学实践与目标相背离的又一典型实例。
2.3重“工具”,轻“人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这一鲜明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任务绝不仅仅是传承知识、培养能力。作为人文学科的重头戏,语文教学更重要的目标在于立人,在于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但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普遍存在重工具性知识和能力的传授和训练,轻人文底蕴的熏陶和培养的做法,胸中有书,但目中无人,对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包括个性、品质、情操、兴趣等各方面关注不够,一句话,对学生的精神成长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学如不注重弘扬人文、关注精神、激扬生命,语文教学“立人”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2.4重结果,轻体验:
“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实施方法,但目前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教学中仅注重学生对某个问题是否理解或掌握,而忽视学生在这一求知过程中亲历的情感体验:态度是积极、还是冷漠感情是愉悦、还是呆滞?感悟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等等,对学生那种内在的知、情、意的亲历和验证未有足够的关注,教师包揽了本该由学生去实践、去亲历、去感悟的求知活动。而重结果轻过程,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死”的知识就不可能与“活”的生命实现“对接”,实现“移植”,外在的东西就不可能“内化”为学生知识或人文底蕴,进而“发展个性”、“提升人格”等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
综上所述,导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一个重要原因,乃是语文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的背离。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对自己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作一次冷静和深入的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扬弃,在反思中打破传统的思维和行为定势,从而自觉实现教育观念更新和自身的角色转换。唯其如此,语文教学实践才会最大限度地实现大纲和新课标界定的教学目标,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实践;目标
在近二十年来的语文教改中,广大语文教师佩尽心血,可谓不遗余力,然而,语文教学至今仍来根本走出“少、慢、差、费”的尴尬境地。其实,在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诸多因素中,一大部分语文教师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相背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甚至是根本的原因。
1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在中国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自1950年至2010年,国家教育部共颁布过7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然这些大纲对初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显得有些笼统,但仍可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三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则对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作了更具体的表述,可概括为:致力于学生知识、能力、个性、人格、思想感情、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内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教学目标是在借鉴、总结、反思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提出的,是广大语文教师在理论上认可并完全可以接受的教学目标,但教学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背离这一目标的现象却普遍存在。
2语文教学中实践与目标背离之现象
语文教学中实践与目标背离的现象主要反映在四重四轻上:
2.1重读写,轻听说:
听、说、读、写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但语文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听说训练至今无专门教材,无专门课时,也无专门的考核,相当一部分教师因此而忽视了听说能力在学生语文能力中的基础地位,一部分教师虽然力图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但或对训练的内容、原则、方法不甚明了,或自身的听说能力离学生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相去甚远,而直接制约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这样说,“重读写,轻听说”并不仅仅意味着学生语言能力减半,更不意味着语文教学目标实现了一半。不少语文教学实践证明,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尽管在学生读写能力训练方面呕心沥血,但学生中读写能力强的仍是凤毛鳞角。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语言能力训练方面,部分教师只实践了大纲规定的一半教学目标,而这一半也还没完全实现。可以肯定地说,“重读写、轻听说”,听、说、读、写未实现协调、渗透与整合发展,是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与目标相背离的一个典型实例。
2.2重知识,轻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的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目标,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仍秉承知识至上的传统观念,重知识的传承,轻能力——尤其是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方面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程式化教学的泛滥,即在语文教学中无论面对什么文体、什么文章、什么学生,都一律是按部就班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几大部分,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唯恐遗漏了某个知识点,也担心“教师不教、学生肯定不懂”。在这样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驱使下,怎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又怎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难怪一部分教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课文讲得细而又细,全而又全,但学生一遇到陌生的阅读材料就茫然不知所措?殊不知程式化的教学不仅剥夺了学生思考和阅读的时间,而且削减了学生读书的兴趣,抑制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使“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很难实现。这是语文教学实践与目标相背离的又一典型实例。
2.3重“工具”,轻“人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这一鲜明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任务绝不仅仅是传承知识、培养能力。作为人文学科的重头戏,语文教学更重要的目标在于立人,在于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但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普遍存在重工具性知识和能力的传授和训练,轻人文底蕴的熏陶和培养的做法,胸中有书,但目中无人,对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包括个性、品质、情操、兴趣等各方面关注不够,一句话,对学生的精神成长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学如不注重弘扬人文、关注精神、激扬生命,语文教学“立人”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2.4重结果,轻体验:
“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实施方法,但目前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教学中仅注重学生对某个问题是否理解或掌握,而忽视学生在这一求知过程中亲历的情感体验:态度是积极、还是冷漠感情是愉悦、还是呆滞?感悟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等等,对学生那种内在的知、情、意的亲历和验证未有足够的关注,教师包揽了本该由学生去实践、去亲历、去感悟的求知活动。而重结果轻过程,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死”的知识就不可能与“活”的生命实现“对接”,实现“移植”,外在的东西就不可能“内化”为学生知识或人文底蕴,进而“发展个性”、“提升人格”等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
综上所述,导致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一个重要原因,乃是语文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的背离。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对自己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作一次冷静和深入的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扬弃,在反思中打破传统的思维和行为定势,从而自觉实现教育观念更新和自身的角色转换。唯其如此,语文教学实践才会最大限度地实现大纲和新课标界定的教学目标,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