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生卒年考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常建,由于出身寒素,历官低微,新旧《唐书》均未为他立传,所以有关他的生平事迹,人们了解得很少。唐人提及他的生平者,有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常建亦沦于一尉。"芮挺章《国秀集》称他为"前进士常建。"郑处晦《明皇杂录》云:"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诞而然也。"对于常建生平记述较详的是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常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登科。大历中,授盱眙尉。仕颇不如意,遂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有肥遁之志。……后寓鄂诸,招王昌龄、张偾同隐,获大名当时。" 以上诸书所载,均未言及常建的生卒年,直至近人闻一多《唐诗大系》才明书常建生卒年为七○八年(中宗景龙元年),至七六五(? )年(代宗永泰元年)。
其他文献
王钟陵在《真实与形似》(《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三期)一文中,指出南朝山水诗派兴起的原因、特征及意义必须从民族思维的理性化发展的角度去审规。作者首先指出:由司马迁、桓谭、王充、王府等汉代"异端"思想者所坚持,而在汉末魏晋获得很大发展的民族思维的理性化趋向,一方面使人们从"为人者天"的神学压抑中走了出来,向内发现了自己,发现了实实在在的人生;另一方面又使人们较大程度地脱离了灾变祥瑞和润饰鸿业的角度,从而能够如实地观察外物,于是便向外发现了一个真实的自然,认识和审美方才日益走向真实、细致和精深,
季羡林在《比较文学之我见》一文(《人民日报》1990年9月8日)中指出,现在不少作者喜欢中外文学家的比较。在中国选一个大作家,比如屈原、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雷芹、鲁迅等等;又在外国选一个大作家,如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等等。
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作为精神家园,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正是这“众妙之门”。该书从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与当代审美人类学的关系、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与中国文化心态的深层结构的关系出发,对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的根本内容、基本特色、主要类型、感知特点、原型意象、历史功能、以及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在当代的历史重建等方面,作了开创性探讨。见解深刻,方法新颖、文笔清丽。
多年来,《文学遗产》杂志在古典文学界起着研究导向的积极作用,为发扬光大祖国优秀文化作出有目共睹的贡献。尤其在近年经济压力极大的情况下,编辑部全体同志仍苦心经营,独立支撑着这国内外享有重名的杂志,更赢得广大读者的敬佩!
期刊
"最美奋斗者",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个时期的先进分子、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他们忠诚于党、报效祖国,扎根基层、奉献人民,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非凡业绩,赢得了人民的广泛赞誉.本丛书选编或缩写已发表或出版的关于"最美奋斗者"的作品,精选80篇,叙述其感人故事,宣传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大愿景,把典型示范作为重要途径,用榜样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进而将榜样的力量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期刊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经过几代学人的精耕细作,在小说作者、版本考证、文体与类型的探讨、文本的解读、小说史的编纂、小说理论的阐释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新的文献资料的发现,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以及新的科技手段的运用,不但有新的学术领域和问题的出现,已有的学术结论也需要重新审视。本栏目将陆续推出几组论文,对小说观念、小说类型、小说批评、小说创作等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入探索。王齐洲教授的论文《(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小说观念之比较》探讨了中国早期的小说观念,认为《汉志
袁枚《小仓山房尺牍》卷三《答戴敬咸进士论时文》云:"从古文章皆自言所得,未有为优孟衣冠、代人作语者。唯时文与戏曲则皆以描摹口吻为工。"袁枚这里所谓"文章"包括一切创作文字,他认为自古以来区别文章与戏曲、时文的界标是"自言所得"和"代人作语"。这种说法粗看似有一定道理,谛审之则显然不符合事实。戏曲、时文代人作语大致不错,文章就一定是自言所得吗?散文中向来有代言之体,诗歌中更有专以描摹口吻为工的各种拟代依托之作。本文要讨论的正是诗歌中这类代人作语的作品,我称之为"角色诗"。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已经半个世纪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国家,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今天的时代和社会,已经大大不同于五十年前,然而"讲话"作为一篇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文献,仍然有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在如何对待民族文化遗产问题上,"讲话"中的一系列精辟论述,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这对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好工作,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
唐郑虔三绝,享誉当时,而作品湮没不传。今存者仅诗六首,文二篇而已,见王晚霞编《郑虔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王书载《郑承光墓志》照片,文字不易辨认,今把北图藏拓片迻录其文于下,供治唐史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