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汉语“名而动”的一点思考

来源 :中国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汉语“名而动”是“话题性主语+名+而+动”结构省去话题性主语之后,“名”向“动”贴近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形式。起初“名而动”中的“名”主要是指人名词,随后扩展到专有名词、指物名词以及代词。“名而动”结构定型以后,人们可以在一般主谓结构中插入“而”构成“名而动”,就像在主谓结构中插入“则”、“之”构成“名则动”、“名之动”一样。“名而动”是简单的主谓陈述,是古汉语特有的一种逆情陈述结构。
其他文献
在商代甲骨文假设句中,当否定条件分句时,否定词大多用“勿”或“弱”,而极少用“不”、“弗”或“亡”;当否定结果分句时,否定词大多用“不”、“弗”或“亡”,而极少用“勿”或“弱”。条件分句和结果分句否定词呈现严格的对称性分布。这种对称性的分布与条件分句和结果分句在语气上的不同有关,而与否定词后动词的义类无关。“勿”和“弱”是甲骨文中的非直陈式的否定词,“不”和“弗”是甲骨文中直陈式的否定词。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合作编制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中文版,即将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由河南省语言学会主办、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承办的河南省语言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8月16至18日在信阳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全省各高校的6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河南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姚锡远教授主持,信阳师范学院院长钱远晏教授到会祝贺,河南省语言学会会长张生汉教授做学会工作报告。会议邀请陈信春、姚锡远、贾齐华、张雪平做大会发言。
第七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于2011年8月18至20日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和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承办。
由安徽省语言学会主办,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所承办的安徽省语言学会第15届年会暨换届工作会议,于2010年11月5日至7日在安徽大学召开。117位会员出席本届年会,宣读论文75篇。
知庄章三组声母在《西儒耳目资》中的读音情况为:知组三等与章组合流,读音有三种类型:A类读ch组,B类读t组,c类读g组。A类是主体。知组二等与庄组合流,读音也有三种类型:A类根据韵摄分化,部分读e组,部分读ch组;B类全部读ch组,c类全部读c组。A类是主体。主体类型反映的很可能是明代江淮官话的音系特点,其余类型是作者在传教中听到的具有不同方言背景的人在说以江淮方言为基础方言的明代共同语时所出现的语音偏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