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书香社会之路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既是国家在新时期的战略发展规划,也是国民普遍的精神诉求。在国家重视、社会认同和民众参与下,“全民阅读”在今天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热潮。“全民阅读”推广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全民阅读”推广理论研究方兴未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由国务院参事王京生先生,与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徐雁教授联合主编的“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推广丛书”,适时地将备受人们关注的阅读话题,分解成书香社会、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三个模块,对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与多元化的阅读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阐发、分析。同时,顺应数字阅读的趋势,对数字阅读提出了思考。
  全民阅读的人文内涵
  何为“全民阅读”?在理解这一概念前,首先需要理解“阅读”的概念。阅读是一个知识加工的过程,是一种文化现象[1]。涉及阅读环境、阅读行为、阅读理念三方面[1]63-65。“全民阅读”指的是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用以鼓励国民借助各种阅读平台积极阅读。全民阅读即社会阅读或大众阅读[2]。全民阅读所要营造的阅读氛围主要是从阅读理念、阅读主体的行为、阅读环境三方面来考虑,尽可能地覆盖广泛的社会群体,达到社会效应的最大化。围绕这三方面提出理论假设和进行的实践都可以看成是阅读推广活动。
  从阅读文化和“全民阅读”的人文内涵出发,《书香社会:全民阅读导论》梳理了社会阅读的历史变迁,并从公共阅读资源、重点人群阅读、社会阅读氛围、体制机制四大方面分析了当前的阅读形势。从阅读现状出发,结合阅读个体的差异性和当下的阅读形势,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推广活动,才能把潜在的读者转换成实在的读者[3]。
  从1980年开始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4],到1997年发起的“知识工程”[5],以及2000年以后蓬勃发展的“全民读书月”活动[1]159-160,“全民阅读”伴随阅读推广活动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缓慢发展,再到全面开花的阶段。政府、图书馆、出版传媒行业、民间力量以及学术研究群体等先后参与到推动“全民阅读”的浪潮中,力量不断壮大。正是基于这一演变历程,《书香社会:全民阅读导论》将“全民阅读”推广准确定义为一个系统工程,明确指出“全民阅读”氛围的营造需要多方联动共同协作,共同构建“书香社会”的阅读根基。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即集中在“书香儿童—学龄少年—青年知识分子”这一社会阅读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链条上。以“亲子阅读”为抓手的“书香家庭”,以校园阅读推广为重心的“书香校园”建设,将担负起更多更厚重的文化责任[6]。
  学习型家庭夯实全民阅读社会基础
  早在1994年,俄罗斯就通过“图书馆+家庭”服务模式激活了家庭阅读活动[7]。家庭是教育的起点,家庭阅读也是全民阅读的起点,对于建设书香社会,培育读书种子具有重要意义。在家庭阅读中,阅读环境的创设最为重要,其次是科学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资源的选择。此外,在家庭阅读中,女性阅读、老年群体和特殊儿童群体的阅读是三大特殊的阅读类型,值得阅读推广人和家庭成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阅读指导。家庭阅读不仅限于家庭范围,还需要公共图书馆等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公共图书馆是家庭阅读的有力资源保障与推广阵地,馆员能够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图书馆的环境也是理想的家庭阅读空间。针对家庭阅读的交流平台的创设和资源利用的指导,面向特定读者群的推荐书目的编制和家庭阅读方法培训等,潜移默化地吸引着家庭阅读,培养着千家万户的阅读习惯,涵养着引领全民阅读的风气[1]。《书香传家:家庭阅读指南》一册以“亲子阅读”为抓手,叙述了以书香艺馨为文化底色的“学习型家庭”及其家长,对于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是一部贯彻着分级阅读、分类读物推广理念的指导读物。
  校园阅读推广引领书香校园建设
  在以营造书香社会为宗旨的全民阅读活动中,校园是播撒书香的重要阵地[8]。《书香满园:校园阅读推广》一册从各类院校进行人文阅读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学校、教师、图书馆和学生在校园阅读推广中扮演的角色,通过对国内外校园阅读的政策法规,推广现状的分析,根据不同院校的性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阅读推广定位。
  本册的主要观点之一,在于强调将校园阅读推广工作常态化,并将经典导读、编制推荐书目、阅读疗愈、校园阅读推广机制的建立视为常态化建设的内容。常态化校园阅读推广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进行长远规划。具体来说,分为培养阅读习惯、培育阅读情趣、激发阅讀动机,引导阅读倾向、指导阅读门径、提高阅读能力,陶冶意志情操、弘扬人文传统、丰富精神生活,增强文化认同、建立核心价值、淳化社会风气等不同阶段,直至最终达到建设书香社会的目标[1]。在明确目标后,各院校需要选择不同的类型和方法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推广创意策划,选择适宜的宣传媒介。
  《书香满园:校园阅读推广》以校园阅读推广活动为重点,描述了校园阅读推广活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以典型校园阅读推广案例的分析引领书香校园建设的探索,是一部贯彻着分众、分时、分地阅读推广理念的指导读物。
  “启屏求知”践行“新读书主义”
  什么是数字阅读?数字阅读的特点有哪些?怎样进行数字阅读?如何利用数字阅读资源和工具提高阅读的质量?《书香在线:数字阅读优化》以“网络阅读+数字读物”的新阅读方式为阐述对象,逐条回答了以上问题。将阅读概括为“读物”“读者”“阅读行为”的集合体。在对比传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数字阅读率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将传统阅读与碎片化阅读的交融视作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的背景。系统总结了数字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渠道,根据不同的用户和资源的内容划分了不同的数字阅读资源类型。对数字时代高质量的阅读提供了参考。全册书突出网络阅读的实用性的同时,围绕获取阅读内容方式的多样化,强调阅读的本质不变,即阅读的关键在于内容。从阅读和服务出发,提倡践行“启屏求知”的“新读书主义”!   总结
  “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推广丛书”围绕“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展开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是一套充满人文内涵的阅读推广研究丛书。相信会对全民阅读推广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从分册的特点来看,各分册作者陳亮、李海燕、钱军、万宇、周燕妮等专业阅读推广人,既具有从事阅读推广的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他们的合作使得分册各有看点。《书香社会:全民阅读导论》,从知识性和科学性的角度出发,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推进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的理论体系;《书香传家:家庭阅读指南》讲述了古今中外的家庭阅读传统,故事性和可读性强,通俗易懂;《书香满园:校园阅读推广》集合了众多院校阅读推广的经典案例,可操作性和借鉴性强;《书香在线:数字阅读导航》总结了数字阅读的特点、方法,介绍了数字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实用性强。四个分册内容翔实,脉络清晰,共同组合成了一套各有侧重的阅读推广指导读物。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该丛书尚可作为引玉之砖,启迪更多阅读推广的新颖观点和思维碰撞。希望在此丛书的带动下,有更多致力于“全民阅读”研究的优秀的学术著作能够问世,为“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推波助澜。
  注释
  [1]王京生,徐雁著.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推广丛书:书香社会[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7(4):61.
  [2]冯瑜.在全民阅读背景下图书馆化解阅读危机的策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7
  [3]李海燕.阅读的个性化与社会性及其对图书馆推进全民阅读的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16(4):22-25.
  [4]许琳瑶.从“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到全民阅读推广工作:1982-2012[D].南京:南京大学2013:11—14.
  [5]熊静.论阅读史研究与“书香社会”建设的关系[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7(2):10—13.
  [6]徐雁.医俗无别方,惟有读书是———“学习型家庭”是“书香社会”的文化细胞[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6(3):110—115.
  [7]周婷.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研究———以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4(12):65—67.
  [8]张毅红,陈彦旭,顾丹华.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之馆校合作研究———基于小学低年级的“阅读起步”策略[J].图书馆研究,2016(1):65—69.
其他文献
沈卫威先生的专著《民国大学的文脉》从语言、学术和道德等若干方面分析了以两所民国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为起点的“激进”和“保守”两种学风,对应着两种学术立场、处世态度、生活方式,在空间中相互区隔,又交融斗争的复杂过程。书中充满大量细节,反映了作者在这个领域的深厚积累。对此,学界已有好评[1],作者在书中也多次强调“细节的力量”[2],表明其重视程度。然而,当前历史研究
期刊
卡尔·波兰尼(KarlPolanyi,1886—1964)作为出生于奥匈帝国维也纳的政治经济学家、社会科学家,一直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具原创性和辨识力的学者。这本书中收集的20篇论文,既有散见于不同语种报刊上的论文,也包括不少他生前从未发表过的大学授课提纲和去不同场合演讲的手写讲稿。这些尘封多年的档案和部分残缺不全,甚至难以辨认的纸质手稿,与他最著名的专著《大转型》和后期作品《早期帝国的贸易与市场
期刊
“《盘中餐》是一本能够代表现阶段中国图画书水平、足以赢得国际声誉与关注的优秀作品。作者以云南元阳梯田为背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将中国最传统的水稻种植,用精细唯美的画面表现出来,通过图画书的方式记录描画了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孩子们通过阅读也能理解并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作品将稻谷的常识认知融入场景的描绘,将自然的观念融入日常生活,在祖祖辈辈传递至今的农田劳作中,我们感受到与土地的休戚相关
期刊
2007年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期间,出于对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的忧思,聂震宁先生作为第一提案人提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建议”提案。10年来“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从政府工作报告连年提出“倡导”到今年一改措辞为“大力推动”,从纳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到相关立法准备工作推进,从各类媒体的聚光灯下到社会上各类多元化阅读活动的开展。聂先生谦虚地讲“此前的十年里,我只是在提高国民阅读率、改善国民阅读状况方
期刊
“只要品性清澈,就算火候欠佳,笨手笨脚地表达自我,也是一种真挚的富有啊。”赤木明登先生所点亮的美学质感充盈着我的血液。  赤木明登是一位哲学攻读者,是一位传统漆艺着迷者,是一位柴米中打滚儿的大俗人。比起诸如“日本当代工艺大师”的头衔,似乎这些称谓更浸淫着质朴的泥土芳香,更镌刻着虔诚的檀木纹路,更弥漫着空气感的余白象征。以至几季有余,一提起赤木先生和他的朋友们———以明暗来喻器物的渊源和未来———简
期刊
沈卫威先生的现代文学研究极具个人特色。一是他重视史料,特别是重视新史料的发掘与意义呈现;二是他的研究带有明显的传记研究特征,擅长通过解读人物来理清文学史上一些纠缠不清的问题,从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研究特色在2014年出版的《民国大学的文脉》中体现得非常明显,不过在我看来,此书最具魅力之处,还是在于史料研究中所灌注的那种强烈的现实关怀。  重视史料是许多学者都强调的,而且也是从事学术研究必备的
期刊
“现代文学”学科研究的日益成熟及其所面临的一系列研究困境是“民国文学”概念生发的土壤,而“民国文学”也因为其自身的方法论意义与可能性想象成为学界注目的焦点。然而透过纷繁于前的种种解说,可以发现“民国文学”并非如其倡议者所期许的那般,是一个秉持价值中立原则,兼具清晰边缘与多元内在的理想化时间容器,足以实现对“现代文学”的完美超越。相反,该概念所呈现出的主要特点,如全面史学化企图、去价值化倾向、断代史
期刊
时光荏苒,岁月更替。虽然时序已经演进到2018年,但回顾刚刚过去的2017年,却不难发现,仍然有很多中国作家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了长篇小说这一写作领域。一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依然保持了足够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中,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的作品主要包括刘庆的《唇典》、范迁的《锦瑟》、石一枫的《心灵外史》、张翎的《劳燕》、鲁敏的《奔月》、宗璞的《北归记》、严歌苓的《芳华》、阿乙的《早上九点叫醒我》、陈永和的《光
期刊
2016年,适逢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在全国,随自上而下的文化推广之势,经由各类文化资金的注入,两位剧作家的作品得以多途径、多风格地搬上舞台。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以莎士比亚为主题,14部莎翁剧作由10位中国新生代导演以50分钟短剧的形式,带进了北京的小剧场。戏曲界,汤显祖“临川四梦”的“乡音版”开启了全球巡演之旅,经典的昆曲版,实验的戏曲版及创新的话剧版也陆续于全国大型剧场和剧院公演。一系
期刊
导读一般指用浅显的语言文字简单介绍作品的基本内容和背景,给一般读者以阅读指导。显然,陈洪先生的《六大名著导读》却不止于此。此书专注于揭示小说浅俗表面下的厚重,用生动简洁的文字对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计、写作手法进行文化寻根,真正做到了深入与浅出的统一。  《六大名著导读》(以下简称《导读》)本是南开大学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的讲义,后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整理出版成书。能亲听名师教诲固是人间美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