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何总嫌邻居吵?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ijizhid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张是位初三的学生,三个月前,开始抱怨邻居吵自己学习。的确,楼层隔音不好,小张父母也隐约能听见周围邻居家的声音。为了不影响小张学习,父母带着小张换了个隔音效果好的住处。可没过多久,小张又开始听见邻居说话的声音。父母觉得小刚今年要中考,此时是最關键的阶段,为了不影响他的学习,又想办法换了个住处。可小张还是嫌邻居吵,称没办法安心学习了,为此苦恼不已。在父母的反复安慰和劝说下,小张每天把窗户和门关得严严实实的,戴着耳塞,可还是显得很烦躁,动不动就冲父母发脾气。父母很纳闷,他们现在听不到邻居家的声音,为什么小张总是嫌邻居吵呢?是不是学习太紧张、压力过大导致的?就给他请了假,让他好好休息休息,大不了办个休学,明年再参加中考,还是身体要紧。
  诚然,对于一个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紧张、压力大是难免的。压力之下,有些人会出现一种“感觉过敏”的现象,也即对一般强度的声音反应特别强烈和敏感,显得难以忍受。就像戴着一个扩音器,如开关门的声音会让他们受到惊吓,周围人的低语也感觉吵得不行,因而表现出烦躁易怒的情形。对于小张来说,紧张状态下的确会觉得以前不会注意到的邻居家传来的声音,变得格外刺耳,影响自己的学习。神经衰弱、焦虑障碍都可能出现这样的症状。可能多见于丘脑或周围神经病变,精神科见于神经衰弱、癔症、疑病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但是,几次换房,父母已经听不见邻居家的声音了,而小张还是能听见,嫌吵而无法专心学习,甚至用耳塞堵耳朵、紧闭门窗。这种在缺少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就是一种幻觉了。从小张的行为上推测,小张可能一天到晚都能凭空听到邻居讲话的声音。而他烦躁发脾气可能由于声音吵闹,更可能他听到的内容是与自己有关的,如他的言行举止遭到指指点点或嘲笑谩骂。尽管幻觉偶然也能见于正常人,例如在似睡非睡,或将醒未醒时,或是通过暗示产生,显然,小张的情况不是这样。
  那么,父母希望通过让小张休息的方式缓解压力以此获得恢复,这是否可行呢?
  的确,学习紧张、升学压力大是小张出现“嫌邻居吵”的症状的诱因。但请假休息可能并不会让小张恢复得完好如初。
  1处于初三的学生大多学习压力大,但绝大多数学生并不会因此出现异常状况。学习压力大并不是小张“嫌邻居吵”的原因,因此不会随着小张的休息而消失。有可能因在家时间增加导致小张更觉得邻居吵。
  2感觉过敏和幻觉都是病理性的症状,有相应的生物学基础。而小张也表现出情绪不稳、烦躁易怒等症状,已经影响了他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并不是通过休息就可以自愈的,企图通过休息让其恢复只会延误治疗时机。就像出现了呼吸困难、咳嗽,如果不及时救治,可能从上呼吸道感染发展成肺炎。
  3在这个阶段不诊治,而仅仅休假和休学会对小张带来很多后续的影响,且不说延误治疗,复学的压力也不容忽视,比如因功课落下丧失信心,看到同学都升入高中而自己还上初三的挫折感,新同学新环境的不适,等等,甚至会导致辍学的发生。
  幻觉作为一种症状,并不是一种疾病。很多疾病在其发展的某些阶段都可能出现幻觉,常见的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以及一些躯体上的疾病,如耳源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中毒等也可能出现幻觉等精神症状,而这些都需要及时就诊检查。讳疾忌医或心存侥幸并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会追悔莫及。
  因此,对于小张和他的父母来说,无论听到邻居吵自己到底是感觉过敏还是幻觉,积极就诊才是明智之举。
其他文献
明明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是个热爱户外活动、很少静下心来认真看书的男孩。不但老师反映他上课时常常走神、做小动作,没有认真听讲及看课本,就连读家人买的童话书也显得心不在焉。在别的小朋友能给父母绘声绘色地讲动画片里的故事时,妈妈让明明把在幼儿园遇到的事情复述出来,他也讲不清楚。  当时爸爸认为这是男孩子性格淘气,自己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后来明明升入了小学,开始系统地学习语数英等科目,因
期刊
封城之下的心愿  武汉封城!单位封门!小区封楼!急需志愿者!  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查看新冠肺炎新增感染人数,这是桥近期养成的一个习惯,可今天一大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单位组建应急队、招募志愿者的信息。桥精神一振,大喊一声:我要报名当志愿者!  志愿者意味着为大家服务,意味着奉献,同时也意味着感染的风险,而一旦感染又有可能传给家人,这是谁都知道的。所以要当志愿者,一定要征得家人的同意,这是原
期刊
老张最近身体很难受,他总是觉得胸闷、乏力,还总是腹泻。他怀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但是做了四五次检查,医生说啥事没有。可是老张一想起来,全身上下就更难受了。  医生通过询问得知,老张多年前也出现过因躯体不适要求反复检查,而无明显疾病诊断的情况。这种身体不适却在他吃了某种抗抑郁、抗焦虑药物之后被治愈了。结合老张这次的表现,医生决定,带他来认识一下这种用身体说话的精神科疾病—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
期刊
当今社会“抑郁”这个词越发大众化,成为年轻群体面对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时的吐槽口头禅,抑郁症也逐漸被构建成一种“流行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感冒”。较有意思的是,不同学派对此也有不同观点: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抑郁是转向自身的攻击;认知行为学派则认为抑郁是一种习得性无助引发的无力感与失控感;人格心理学家则认为,人们是否会抑郁,取决于如何解释自己的无能感;生物学家则认为有些个体对抑郁情绪
期刊
身穿鹅黄色沙滩裙的林悦正惬意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突然,一位穿蓝色连衣裙的少女从眼前走过,那熟悉的款式将她的记忆拉回很多年前的夏天……一  那时,她正上初二,初夏来临的时候,身边的女生纷纷换上漂亮的连衣裙,看得她心里痒痒的。放学经过一家服装店的时候,店铺玻璃门里模特身上穿的那条鹅黄色的背带裙吸引住了她的目光。周日,她拉着妈妈过去买,但妈妈只看了一眼,就果断地否定了:“难看得要死。还是我帮你挑吧,肯定
期刊
在心理门诊遇到一位母亲,她觉得自己的女儿最近有些奇怪,经常会不停地吃东西,体重也迅速增加。昨天看着饭桌上女儿狼吞虎咽的样子就说了一句“你看看你都胖成什么样子了,还吃!”女儿瞬间流下了眼泪,回到自己的房间。这位母亲害怕自己的言语对女儿产生心理影响,所以来心理门诊咨询一下。在我的建议下母亲把女儿带到心理门诊,女儿讲诉了她最近几年的经历。  她讲诉自己曾经是一个非常活泼、开朗的人,平时学习成绩也比较好,
期刊
哀伤辅导帮助化解直面生死的“内伤”  面对这样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的疫情危机,现阶段最需要关注的是悲伤情绪引起“内伤”,比如亲人去世的人,内心的思念和悲痛可能很容易引起强烈的孤独感,无法接受亲人离世又不得不面对独自生活的现实,如果在生活中不能把内心依恋的感情重新投入到新的关注对象上,很容易陷入对去世亲人的哀思中無法自拔,严重的甚至会有“追随死者而去”的想法。如果出现对亲人死亡的事实过度否认抗拒,严
期刊
問题一你真的胖吗?  胖并非一个单纯的生理概念,它也是一个心理概念。我们都知道可以用BMI来衡量你是否是真的生理意义上的肥胖。但是,我们经常看到那些明明已经瘦到风一吹能倒的人还在拼命减肥,那些身材标准的人过分在意自己腰间长出来的一点点肉。这其实就涉及我们对胖的心理感觉,心理学上把个体在心理上对体重上的感觉叫做身体意象(Body Image)。身体意象和实际的体重是有相关性的,但并非完全重叠。比如说
期刊
我们都知道,肥胖会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概率,使关节承受更多负担,是健康长寿的大敌。不仅如此,肥胖还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相比于正常人,大多数肥胖者活动不灵活,动作笨拙,在运动中更易出汗疲劳,而安静时易瞌睡,因此很容易被贴上“笨”“呆”“不自律”等标签;很多肥胖者想要减肥却发现看似简单的“管住嘴,迈开腿”做起来是如此困难,在“尝试减肥—放弃—反弹—尝试减肥”的循环中不断往复却毫
期刊
在青春期,生理和社会成熟度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被称为“成熟度差距”。这种差距会造成一定的压力或紧张,导致青少年通过使用“成熟”的行为来展示他们的独立和自主性,其中包括危险和反社会行为,如犯罪、吸烟和饮酒等。在青少年时期,反社会行为尤其有助于缩小成熟度差距,是一种在同龄人群体中实现自主和获得地位的常见方式,显示出青春期反社会行为的暂时增加。Sijtsema和Lindenberg(2018)通过对青少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