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C623,2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2(A)-0061-01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死教”,教学效果不理想,“死教”表现在教师教学时照本宣科,不讲求教学艺术和识字的规律;学生“死学”,识字效果不佳,“死学”表现在学生死记硬背、十遍八遍地照抄照写。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更为严重的是,学生虽然通过死记硬背暂时记住了所学的字,能读准音,知道大概意思,但在阅读文章时,由于不知道字的深层次含义,往往是一知半解,遇到一些意义较多的字时,只好一遍遍地查字典,但还是查了忘、忘了查。这种情况在写作文时表现更为明显,学生不能用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写出来的句子词不达意。’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跟教师有关,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本身对识字规律不了解,对字也只是停留在最低级的读音和认识的层面上,对汉字的发展和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些年来小学生学习负担之所以重,与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识字教学偏离了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
比如,让学生识记“旦”这个字,老师一般的教法是,标注拼音,领读几遍,告诉学生这个字是“早晨”的意思,让学习写几遍,并布置作业——抄写一二十遍。第二天默写,会写就皆大欢喜,以为学生认识了这个字。其实不然,一段时间后,学生可能会忘记这个字的意思。如果教师换个教法,从字的本源讲起,告诉学生“旦”字是一个指事字,上半部分“日”是太阳,“一”表示地面,太阳从地平面上升起的那段时间就是“旦”,表示“早晨”的意思。这样,学生不用抄写这个字,也不用死记,却能永远记住它的意思。
又如,“悦”、“乐”这两个字。《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悦”、“乐”的解释差不多,都是高兴、快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由于用法和词组的不同,这两个字比较容易区别。可是在古代汉语,比如,《论语》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两个字意思既然一样,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呢?其实,这两个字有很大的区别,这里就要用到语义学的知识。简而言之,“悦”和“说”字形相近,在古汉语中意思也相近。说(悦),释也,有开脱之意。就是说有什么难事解开了,解开了郁结就有高兴的意思。乐,《说文解字》上说是“五声八音之总名”,引申为哀乐的乐。两者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快乐在心,就是说心里特别高兴,即为悦。心里高兴且表现出来,比如喜笑颜开,就是乐。这样一来,两个字的意思就好区别了,如果老师这样讲,学生还需要死记硬背吗?
又如,“夕”,我们都知道,它是“黄昏、傍晚”的意思,老师如果只讲到这一点,学生虽然能认识这个字,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它为什么是这个意思呢?“夕”是指事字,莫(辩)也,从月见半,日且落月且生,意思是太阳落到草丛中,月亮刚要升起时,那段时间才是真正“夕”的意思。
最后再举一例,“朋”、“友”,我们知道这两个字都是“朋友”的意思,那为什么两个字形差距这么大的字却表示同一个意思,它们的本义是什么,又怎么引申出同一个意思呢?显然,“朋”是一个象形字,“友”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朋”像两串贝壳,引申为同类,孔颖达说,同门日朋,再引申为朋友,而“友”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意思是相互扶持,引申为朋友。这样,学生轻而易举地记住这两个字,当遇到“朋党”、“朋侣”、“友邦”这样的词,还会不理解它的意思吗?
以上例子旨在表明,在识字教学时,我们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死教,也不能让学生死学。教师要掌握汉字发展变化的基本知识,了解汉字发展变化规律,知道造字法知识,从汉字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人手,从汉字的本意人手,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意思,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这样,学生一旦理解了字的本意,其后来引申出来的更加丰富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也容易记住,还可以学到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岂不是一举多得之事。
编辑:陈富祥
[中图分类号]C623,2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12(A)-0061-01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死教”,教学效果不理想,“死教”表现在教师教学时照本宣科,不讲求教学艺术和识字的规律;学生“死学”,识字效果不佳,“死学”表现在学生死记硬背、十遍八遍地照抄照写。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更为严重的是,学生虽然通过死记硬背暂时记住了所学的字,能读准音,知道大概意思,但在阅读文章时,由于不知道字的深层次含义,往往是一知半解,遇到一些意义较多的字时,只好一遍遍地查字典,但还是查了忘、忘了查。这种情况在写作文时表现更为明显,学生不能用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写出来的句子词不达意。’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跟教师有关,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本身对识字规律不了解,对字也只是停留在最低级的读音和认识的层面上,对汉字的发展和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些年来小学生学习负担之所以重,与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识字教学偏离了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
比如,让学生识记“旦”这个字,老师一般的教法是,标注拼音,领读几遍,告诉学生这个字是“早晨”的意思,让学习写几遍,并布置作业——抄写一二十遍。第二天默写,会写就皆大欢喜,以为学生认识了这个字。其实不然,一段时间后,学生可能会忘记这个字的意思。如果教师换个教法,从字的本源讲起,告诉学生“旦”字是一个指事字,上半部分“日”是太阳,“一”表示地面,太阳从地平面上升起的那段时间就是“旦”,表示“早晨”的意思。这样,学生不用抄写这个字,也不用死记,却能永远记住它的意思。
又如,“悦”、“乐”这两个字。《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悦”、“乐”的解释差不多,都是高兴、快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由于用法和词组的不同,这两个字比较容易区别。可是在古代汉语,比如,《论语》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两个字意思既然一样,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呢?其实,这两个字有很大的区别,这里就要用到语义学的知识。简而言之,“悦”和“说”字形相近,在古汉语中意思也相近。说(悦),释也,有开脱之意。就是说有什么难事解开了,解开了郁结就有高兴的意思。乐,《说文解字》上说是“五声八音之总名”,引申为哀乐的乐。两者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快乐在心,就是说心里特别高兴,即为悦。心里高兴且表现出来,比如喜笑颜开,就是乐。这样一来,两个字的意思就好区别了,如果老师这样讲,学生还需要死记硬背吗?
又如,“夕”,我们都知道,它是“黄昏、傍晚”的意思,老师如果只讲到这一点,学生虽然能认识这个字,但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它为什么是这个意思呢?“夕”是指事字,莫(辩)也,从月见半,日且落月且生,意思是太阳落到草丛中,月亮刚要升起时,那段时间才是真正“夕”的意思。
最后再举一例,“朋”、“友”,我们知道这两个字都是“朋友”的意思,那为什么两个字形差距这么大的字却表示同一个意思,它们的本义是什么,又怎么引申出同一个意思呢?显然,“朋”是一个象形字,“友”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朋”像两串贝壳,引申为同类,孔颖达说,同门日朋,再引申为朋友,而“友”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意思是相互扶持,引申为朋友。这样,学生轻而易举地记住这两个字,当遇到“朋党”、“朋侣”、“友邦”这样的词,还会不理解它的意思吗?
以上例子旨在表明,在识字教学时,我们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死教,也不能让学生死学。教师要掌握汉字发展变化的基本知识,了解汉字发展变化规律,知道造字法知识,从汉字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人手,从汉字的本意人手,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意思,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这样,学生一旦理解了字的本意,其后来引申出来的更加丰富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也容易记住,还可以学到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岂不是一举多得之事。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