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灿烂的戏剧艺术瑰宝之一 ——评剧,借助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著名号召,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戏剧展演的热潮,优秀剧目层出不穷,歌颂党、歌颂人民成了当时百姓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评剧原属民间小戏范畴,以“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见长。后发展成生、旦、净、丑行当俱全、齐头并进、枝繁叶茂、全面开花的大剧种。彩旦是评剧中的一个重要行当,也叫“丑旦”、“丑婆子”,属“丑行”而不属“旦行”,即“彩旦非旦”。彩旦多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其化妆的特点是面涂白粉,再涂厚重的胭脂,表演上与丑行十分相近。表演艺术是评剧彩旦的核心与关键。
关键词:文化素质;人物塑造;情感表现;多元化发展;现代理论体系
评剧是流行于北京、天津、内蒙古自治区、华北、东北各省的一个大戏曲剧种。它以河北东部滦县一带的“對口莲花落”为母体,吸收京剧、河北梆子、河北皮影、大鼓等音乐与表演艺术而形成。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评剧彩旦表演艺术的实践与理性思考,就评剧彩旦的表演艺术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以下六大理论观点,构成“六轮定位”的理论框架。
一、文化素质是基础
作为“知识经济”的21世纪,世界各国各领域,都兴起一股“文化热”,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文化已经与政治、经济一起,共同构成综合国力的三大要素。我们党也十分重视文化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对我国的文化工作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文化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大概念,按照我国权威工具书《辞海》对“文化”所给出的定义:“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辞海》缩印本)文化对包括评剧艺术在内的所有艺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乃至决定作用,许多人都认为:“艺术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因此,评剧彩旦的表演艺术,首先必须以文化素质为基础与前提,为智力支撑与动力之源。在这方面,著名评剧彩旦表演艺术家赵丽蓉堪为典范。她刻苦好学,广收博采,铸就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养成了高深的文化素质。例如她表演的电影《喜盈门》和许多话剧小品,尤其是小品《打工奇遇》中当场挥毫书写的书法“货真价实”,都充分彰显出其过硬的文化实力,这成为她评剧彩旦表演的“软实力”。
二“、四功五法”是手段
同其他行当一样,评剧彩旦也必须以“四功五法”为有效的表演手段。所谓“四功五法”,指的是唱、做、念、打“四功”与手、眼、身、法、步五法。它们都是规范化的程式,是虚拟化的写意法则。也就是说,评剧彩旦的表演艺术,其本质也是“以歌舞演故事”,是充分运用“四功五法”营造戏剧意境,并以此吸引观众。在这方面,赵丽蓉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例如她在上世纪60年代的评剧电影戏曲片《花为媒》中扮演的阮妈的一段唱腔《报花名》,就融唱、做、舞、念于一炉,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唱段,开创了评剧彩旦演员创造名段的先例。
三、人物塑造是生命
同所有的戏剧表演艺术一样,评剧彩旦的表演艺术,也以塑造人物为“最高任务”。行当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前辈许多戏剧大师都有“演人不演行”的名训,京剧的“活曹操”郝寿臣、“江南活武松”盖叫天如此,评剧新凤霞塑造的刘巧儿(《刘巧儿》)、张五可(《花为媒》)亦如此。在这方面,赵丽蓉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她在《花为媒》中扮演的阮妈与在《杨三姐告状》中扮演的杨母,就成功地塑造出两个个性殊异的人物形象:前者是一个热心、善良、成人之美的媒婆;后者则是一个厚道、老实、纯朴的农妇。
四、情感表现是灵魂
人物塑造的核心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评剧彩旦表演艺术,必须以情感表现为灵魂。作为“剧诗”,戏曲是抒情的艺术,只有表现人物的情感,才能打动观众,引起情感共鸣,收到以情动情的审美效应。所以评剧彩旦表演,必须以表现人物情感为灵魂。在这方面,赵丽蓉同样是我们学习的表率,她塑造的阮妈、杨母,都充分凸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成为有灵魂的“活人”,并以此打动观众。
五、让评剧回归大剧场,同时谋求多元化发展
在寻求生存土壤,解决受众群萎缩问题的同时,评剧自身的发展和提高也是不能停止的。提高评剧自身的品位、提升评剧院团的专业水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近些年来,正规剧场所上演的评剧次数越来越少。就拿秦皇岛来说,市文化局下属的小海燕评剧团更多时间是活跃在文艺下乡的表演舞台上,在正规剧场的演出次数屈指可数。剧团由于下乡时的客观条件所限,不能完全发挥其自身的演出功能;演员由于长时间得不到大场面的锻炼,表演功力也会逐渐下滑。作为一门舞台艺术,评剧要想发展还是要回归舞台的。应该努力增加评剧的剧场演出次数、多上演大型评剧剧目,邀请评剧名角参演甚至可以几个城市之间集中优势资源进行评剧巡演,这样做既满足了观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利于剧团的发展。随着河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提速,原本依靠财政开支的剧团被推向了市场,这对于并不景气的评剧艺术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开拓评剧演出市场,评剧院团就应该随行就市,遵循评剧艺术的生产规律,艺术上要有特点,思想上要有亮点,更要在市场上寻找卖点,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市场格局。除了上面所说的让评剧回归大剧场之外,利用现代便捷多样的传媒逐步拓展市场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在电视媒体上,要利用电视受众面广、形象直观等优势来办好一些电视台开办的戏曲栏目,还要建立全国性的评剧专业频道;在网络媒体上,要利用网络存储量大、交流互动性强等优势建好已开办和将要开办的评剧网站,建构起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评剧,来全方位、多层面地展示评剧的历史风貌和现实状态。
六、构建评剧艺术现代理论体系
在影视产品等现代文化产品的强烈冲击下,世界各地的传统艺术都面临生存和发展的考验,评剧亦是如此。如何让现代人乐意去欣赏评剧?如何让评剧成为一门常盛不衰的艺术?如何让评剧在中国戏剧中保持原有的强势地位?这些问题都需要评剧界从理论层面做出探究,需要摸索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持,方能从容地面对和解决当前评剧发展遇到的各类问题。构建理论体系,我认为首先要探讨传统评剧的现代转换问题。评剧诞生于一百多年前,一百多年来,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审美趋向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评剧如果不对自己进行更新改良的话,那么肯定会被时间所淘汰。因此,传统评剧要向现代评剧转换,要保留评剧原有的魅力元素,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传统元素,并吸收符合时代特征的新鲜元素并将其揉合在一起,演变出一种新的、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现代评剧。其次是要探讨评剧对中国北方戏曲艺术发展的推动问题。评剧是流行北方、影响很大、很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它的发展变化对北方各地剧种的影响很大。因此,要重视研究评剧如何在本体艺术的现代建构上形成示范、引领作用,以此带动北方其它剧种的变革和创新。总之,评剧现代理论体系的建构要做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现实性与长远性的结合与统一,并形成开放性、兼容性的理论构架。
关键词:文化素质;人物塑造;情感表现;多元化发展;现代理论体系
评剧是流行于北京、天津、内蒙古自治区、华北、东北各省的一个大戏曲剧种。它以河北东部滦县一带的“對口莲花落”为母体,吸收京剧、河北梆子、河北皮影、大鼓等音乐与表演艺术而形成。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评剧彩旦表演艺术的实践与理性思考,就评剧彩旦的表演艺术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以下六大理论观点,构成“六轮定位”的理论框架。
一、文化素质是基础
作为“知识经济”的21世纪,世界各国各领域,都兴起一股“文化热”,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文化已经与政治、经济一起,共同构成综合国力的三大要素。我们党也十分重视文化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对我国的文化工作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文化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大概念,按照我国权威工具书《辞海》对“文化”所给出的定义:“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辞海》缩印本)文化对包括评剧艺术在内的所有艺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乃至决定作用,许多人都认为:“艺术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因此,评剧彩旦的表演艺术,首先必须以文化素质为基础与前提,为智力支撑与动力之源。在这方面,著名评剧彩旦表演艺术家赵丽蓉堪为典范。她刻苦好学,广收博采,铸就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养成了高深的文化素质。例如她表演的电影《喜盈门》和许多话剧小品,尤其是小品《打工奇遇》中当场挥毫书写的书法“货真价实”,都充分彰显出其过硬的文化实力,这成为她评剧彩旦表演的“软实力”。
二“、四功五法”是手段
同其他行当一样,评剧彩旦也必须以“四功五法”为有效的表演手段。所谓“四功五法”,指的是唱、做、念、打“四功”与手、眼、身、法、步五法。它们都是规范化的程式,是虚拟化的写意法则。也就是说,评剧彩旦的表演艺术,其本质也是“以歌舞演故事”,是充分运用“四功五法”营造戏剧意境,并以此吸引观众。在这方面,赵丽蓉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例如她在上世纪60年代的评剧电影戏曲片《花为媒》中扮演的阮妈的一段唱腔《报花名》,就融唱、做、舞、念于一炉,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唱段,开创了评剧彩旦演员创造名段的先例。
三、人物塑造是生命
同所有的戏剧表演艺术一样,评剧彩旦的表演艺术,也以塑造人物为“最高任务”。行当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前辈许多戏剧大师都有“演人不演行”的名训,京剧的“活曹操”郝寿臣、“江南活武松”盖叫天如此,评剧新凤霞塑造的刘巧儿(《刘巧儿》)、张五可(《花为媒》)亦如此。在这方面,赵丽蓉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她在《花为媒》中扮演的阮妈与在《杨三姐告状》中扮演的杨母,就成功地塑造出两个个性殊异的人物形象:前者是一个热心、善良、成人之美的媒婆;后者则是一个厚道、老实、纯朴的农妇。
四、情感表现是灵魂
人物塑造的核心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评剧彩旦表演艺术,必须以情感表现为灵魂。作为“剧诗”,戏曲是抒情的艺术,只有表现人物的情感,才能打动观众,引起情感共鸣,收到以情动情的审美效应。所以评剧彩旦表演,必须以表现人物情感为灵魂。在这方面,赵丽蓉同样是我们学习的表率,她塑造的阮妈、杨母,都充分凸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成为有灵魂的“活人”,并以此打动观众。
五、让评剧回归大剧场,同时谋求多元化发展
在寻求生存土壤,解决受众群萎缩问题的同时,评剧自身的发展和提高也是不能停止的。提高评剧自身的品位、提升评剧院团的专业水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近些年来,正规剧场所上演的评剧次数越来越少。就拿秦皇岛来说,市文化局下属的小海燕评剧团更多时间是活跃在文艺下乡的表演舞台上,在正规剧场的演出次数屈指可数。剧团由于下乡时的客观条件所限,不能完全发挥其自身的演出功能;演员由于长时间得不到大场面的锻炼,表演功力也会逐渐下滑。作为一门舞台艺术,评剧要想发展还是要回归舞台的。应该努力增加评剧的剧场演出次数、多上演大型评剧剧目,邀请评剧名角参演甚至可以几个城市之间集中优势资源进行评剧巡演,这样做既满足了观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利于剧团的发展。随着河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提速,原本依靠财政开支的剧团被推向了市场,这对于并不景气的评剧艺术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开拓评剧演出市场,评剧院团就应该随行就市,遵循评剧艺术的生产规律,艺术上要有特点,思想上要有亮点,更要在市场上寻找卖点,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市场格局。除了上面所说的让评剧回归大剧场之外,利用现代便捷多样的传媒逐步拓展市场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在电视媒体上,要利用电视受众面广、形象直观等优势来办好一些电视台开办的戏曲栏目,还要建立全国性的评剧专业频道;在网络媒体上,要利用网络存储量大、交流互动性强等优势建好已开办和将要开办的评剧网站,建构起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评剧,来全方位、多层面地展示评剧的历史风貌和现实状态。
六、构建评剧艺术现代理论体系
在影视产品等现代文化产品的强烈冲击下,世界各地的传统艺术都面临生存和发展的考验,评剧亦是如此。如何让现代人乐意去欣赏评剧?如何让评剧成为一门常盛不衰的艺术?如何让评剧在中国戏剧中保持原有的强势地位?这些问题都需要评剧界从理论层面做出探究,需要摸索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持,方能从容地面对和解决当前评剧发展遇到的各类问题。构建理论体系,我认为首先要探讨传统评剧的现代转换问题。评剧诞生于一百多年前,一百多年来,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审美趋向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评剧如果不对自己进行更新改良的话,那么肯定会被时间所淘汰。因此,传统评剧要向现代评剧转换,要保留评剧原有的魅力元素,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传统元素,并吸收符合时代特征的新鲜元素并将其揉合在一起,演变出一种新的、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现代评剧。其次是要探讨评剧对中国北方戏曲艺术发展的推动问题。评剧是流行北方、影响很大、很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它的发展变化对北方各地剧种的影响很大。因此,要重视研究评剧如何在本体艺术的现代建构上形成示范、引领作用,以此带动北方其它剧种的变革和创新。总之,评剧现代理论体系的建构要做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现实性与长远性的结合与统一,并形成开放性、兼容性的理论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