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多是“教师中心”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活动少。
在教学方法上通常是老师先证明或给出一个或几个定理,公式,法则等,让后举出几个例题,再后便是学生模仿做几个练习,于是一节课就上完了。在这种求同为主的集中思维模式的指导下,学生的思维模式变得越来越单一化,加之在教师授课时紧张的担心下,有意无意地限制了学生的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思想的发挥,不注重学生的情感.其结果确是有意无意中导致了学生的创造性的逐步减弱和丧失,這在近年来的数学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我已有了多年数学教学的实践。
我对情感教学法提出以下几点认识,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人的情感内涵和作用
人的情感是后天形成和变动的一种心理现象。任何认识事物的过程都伴随着情感。情感的主要形式是情绪和情操。而它的微弱而持久的状态是心境。心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和情绪,产生和引起心理屏障。
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意志旺盛,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发挥。反之,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果。
学生的情感最大的特点是直觉性与不稳定性,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地分析,而且一旦他们觉得外界事物不合自己的口味,就会变得兴趣索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正是因为这种特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与学生的情感协调,有时自觉与不自觉地流露出凭直觉和印象去教学,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以致使部分学生的情感处于饥饿状态。久而久之,教师的情感影响学生,反过来学生的情感又对学习产生反作用。由于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而对学习产生了厌恶,致使一部分本来不应当成为“差生”的学生变成了差生,教师的确是在一种麻木与不自觉的状态中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情感的变化,加强情感的协调,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提高。
这个理论认为: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属于同一方向。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充分重视师生间的情感协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那么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进行学习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也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良好的心理气氛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动机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良好的自我概念,而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他人态度的感知。在深得信任和期待的数学课堂上,学习者变得更自尊,对自己学习数学能力更自信,从而大大激发起学好数学以及通过学好数学胜任社会角色、完善自我的内部动力。我们在帮助差生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使他们感到受到信任,有所归属,从而克服自卑,树立信心。动机的另一来源是兴趣,愉悦的气氛,教师良好的态度以及积极自主的探究学习本身,都是重要的兴趣源。有了兴趣,学习的内部动力就更加强烈。
安全感导致身心“向经验开放”,减少情感过滤,提高数学知识应用的效率。情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中枢协同活动的结果,它能左右注意力对智力活动的引导,能影响对输入信息的反应和输出信息的选择。这也就是卡瑞森的监查模式中的“情感筛选”作用。它可表现为两方面:a.态度。对所学对象,对所学内容喜爱、感兴趣、接受,则过滤就少,反之就多。b.心境。烦恼、紧张不安等会导致阅读理解受阻,使交流的信息量衰减。很明显,情绪状态对数学知识训练中的表达、理解极有影响。
良好的课堂气氛鼓励外倾和进取。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多,而学生怕出错,怕开口,怕交往等心理障碍极为常见。在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无耽于教师的惩罚、同学的讥笑,减少了心理障碍,大胆练习,从而可提高课堂效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倡导学生在课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求新的课程应“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加纳德的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与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的教师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教育观:每个学生都是多种相对独立智力错综复杂的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如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因此,我们的课堂里再也不应该有“笨学生”的存在,只有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聚集,
二、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
我们看到心理环境,情感因素对数学教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我们考虑数学教学质量问题时,不可只着眼于教材、教法、教具,而忽视了心理环境这一极有潜力的教学资源。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呢?我们从教师的态度和工作方法两方面对这个问题略作探讨。
三、数学教学中将情感发展作为教学目的
重视数学教学的情感因素,不应仅仅出于教学手段和策略的考虑,而应该同时从数学教学的目的本身来考虑。数学是中学主要基础课之一。它的教学目的,除反映它特有的实用目的以外,无疑应服从中学教育总的教育、教养目的、服务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在我们常以实用性和教育教养性为教育的目的,对这两大类目的稍加分析,并不难看出其中的情感内涵。
数学教学的实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进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教育教养目的内涵是比较广的,除了有理性的、心智的成分外,还有情感和意志的内容。这个目的可包括:培养社会主义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改善思维、发展智力,尤其是创造力;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培养对古今中外的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接受态度,同时加深对自己民族的了解;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真诚友爱、进取好学、大胆开朗、坚毅机敏等。可以说,教育教养目的的主要内容或实质就是情感和理智的协调发展和人格素质的合理完善。
总之,情感不仅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通常是老师先证明或给出一个或几个定理,公式,法则等,让后举出几个例题,再后便是学生模仿做几个练习,于是一节课就上完了。在这种求同为主的集中思维模式的指导下,学生的思维模式变得越来越单一化,加之在教师授课时紧张的担心下,有意无意地限制了学生的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思想的发挥,不注重学生的情感.其结果确是有意无意中导致了学生的创造性的逐步减弱和丧失,這在近年来的数学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我已有了多年数学教学的实践。
我对情感教学法提出以下几点认识,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人的情感内涵和作用
人的情感是后天形成和变动的一种心理现象。任何认识事物的过程都伴随着情感。情感的主要形式是情绪和情操。而它的微弱而持久的状态是心境。心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和情绪,产生和引起心理屏障。
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意志旺盛,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发挥。反之,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果。
学生的情感最大的特点是直觉性与不稳定性,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地分析,而且一旦他们觉得外界事物不合自己的口味,就会变得兴趣索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正是因为这种特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与学生的情感协调,有时自觉与不自觉地流露出凭直觉和印象去教学,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以致使部分学生的情感处于饥饿状态。久而久之,教师的情感影响学生,反过来学生的情感又对学习产生反作用。由于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而对学习产生了厌恶,致使一部分本来不应当成为“差生”的学生变成了差生,教师的确是在一种麻木与不自觉的状态中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情感的变化,加强情感的协调,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提高。
这个理论认为: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属于同一方向。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充分重视师生间的情感协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那么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进行学习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也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良好的心理气氛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动机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良好的自我概念,而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他人态度的感知。在深得信任和期待的数学课堂上,学习者变得更自尊,对自己学习数学能力更自信,从而大大激发起学好数学以及通过学好数学胜任社会角色、完善自我的内部动力。我们在帮助差生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使他们感到受到信任,有所归属,从而克服自卑,树立信心。动机的另一来源是兴趣,愉悦的气氛,教师良好的态度以及积极自主的探究学习本身,都是重要的兴趣源。有了兴趣,学习的内部动力就更加强烈。
安全感导致身心“向经验开放”,减少情感过滤,提高数学知识应用的效率。情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中枢协同活动的结果,它能左右注意力对智力活动的引导,能影响对输入信息的反应和输出信息的选择。这也就是卡瑞森的监查模式中的“情感筛选”作用。它可表现为两方面:a.态度。对所学对象,对所学内容喜爱、感兴趣、接受,则过滤就少,反之就多。b.心境。烦恼、紧张不安等会导致阅读理解受阻,使交流的信息量衰减。很明显,情绪状态对数学知识训练中的表达、理解极有影响。
良好的课堂气氛鼓励外倾和进取。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多,而学生怕出错,怕开口,怕交往等心理障碍极为常见。在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无耽于教师的惩罚、同学的讥笑,减少了心理障碍,大胆练习,从而可提高课堂效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倡导学生在课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求新的课程应“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加纳德的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与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的教师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教育观:每个学生都是多种相对独立智力错综复杂的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如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因此,我们的课堂里再也不应该有“笨学生”的存在,只有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聚集,
二、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
我们看到心理环境,情感因素对数学教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我们考虑数学教学质量问题时,不可只着眼于教材、教法、教具,而忽视了心理环境这一极有潜力的教学资源。那么如何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呢?我们从教师的态度和工作方法两方面对这个问题略作探讨。
三、数学教学中将情感发展作为教学目的
重视数学教学的情感因素,不应仅仅出于教学手段和策略的考虑,而应该同时从数学教学的目的本身来考虑。数学是中学主要基础课之一。它的教学目的,除反映它特有的实用目的以外,无疑应服从中学教育总的教育、教养目的、服务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在我们常以实用性和教育教养性为教育的目的,对这两大类目的稍加分析,并不难看出其中的情感内涵。
数学教学的实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进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教育教养目的内涵是比较广的,除了有理性的、心智的成分外,还有情感和意志的内容。这个目的可包括:培养社会主义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改善思维、发展智力,尤其是创造力;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培养对古今中外的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接受态度,同时加深对自己民族的了解;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真诚友爱、进取好学、大胆开朗、坚毅机敏等。可以说,教育教养目的的主要内容或实质就是情感和理智的协调发展和人格素质的合理完善。
总之,情感不仅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