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观中国模式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009sun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学术界和传媒界对“中国模式”的讨论温度炽热,但是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所观察到的那样,中国官方并没有公开表示接受或者反对。
  或许也正因为此,《学习时报》2009年12月7日刊出的四篇反思“中国模式”的文章才显得格外醒目。除了这份报纸是由中央党校创办,四位作者尤其前两位的身份更引人注目——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前副校长李君如,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原国新办主任赵启正,中央党校教授邱耕田,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施雪华。
  “我们想借这组文章来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学习时报》理论部主任刘学侠告诉本刊记者,中国经济发展的确表现得相当不错,但我们也还是有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国模式’的概念掩盖了一些问题,容易固化僵化。”
  四篇文章作者之一的中央党校教授邱耕田对本刊记者直言:很明显,一些西方人士谈论“中国模式”时,在热捧中国甚至“捧杀”中国。“在我看来,作为亲身经历并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进步的学者,应当对‘中国模式’的提法保持应有的清醒头脑。”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以及不同声音的加入,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议正被推向一个高峰。
  
  中国“被G2”
  
  “这次会议上,美国将把火炬传给中国。”美国国务院的一位人士在2009年4月20国集团金融峰会召开前告诉他的日本记者朋友。这位日本记者后来写道,正如其所言,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会后记者会上宣布“美国已不能继续担当世界经济的引擎”,并与中国国家主席约定定期举行“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
  “奥巴马总统有没有向中国发出诸如‘让我们一起来领导世界吧!’这样的邀请,我们不得而知,但外界将奥巴马前面的讲话解读为美国要扩大美中共同领导世界的‘G2’路线。”他这样写道。
  在中国前驻英国大使马振岗看来,国外热捧中国的动机复杂,有真心说好的,也有别有用心的,“但要求中国承担更大责任这是肯定的”。
  “G2”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伯格斯滕发明出来的概念。2008年7月,伯格斯滕在美国著名的《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平等的伙伴关系》的文章,为美国“应对中国的经济挑战”提出解决之道:建立中美两国平等协商、领导全球经济事务议程的“G2”模式。
  伯格斯滕所言的“G2”其实是为了应对中国在WTO、汇率、贸易等问题上对美国利益的挑战,克服美国领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所面临的巨大困境。在他看来,唯有以“完全的权利、真正的共同领导地位”才足以“吸引中国”,“创造一种全球急需的有效领导”。同时,他承认,“G2”模式主要限于经济领域,在其他领域“未必更有效”。
  但是随着美国战略家的介入,原本影响力局限于学术界的“G2”概念迅速走红兼而走样。“热炒起来主要是因为布热津斯基和基辛格两人。”马振岗对本刊记者说。
  2009年1月12日,在北京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活动的一次会议上,美国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说,中美之间建设性的相互依存是全球政治和经济稳定的重要根源,现在需要全力推进一种非正式的“G2”。随后发言的基辛格对此多有附和。“G2”逐渐被阐释为“中美共治论”而广为传播。
  当时在会场的一位中国高官告诉本刊记者,听到二人的发言,他立刻感到不妙,“中美共治,不就是让我们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跟美国扛世界吗?”
  同年5月20日,温家宝总理在捷克举行的中欧领导人会晤上对记者表示:“有人说,世界将形成中美共治的格局,这是毫无根据的,也是错误的。…‘总理表态后,基辛格这方面言论有所降温,但仍然有人在继续炒作。”马振岗说。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篇评论说:“中国被G2了。”
  
  一些人的动机是要求中国承担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责任
  
  “中国责任论”似乎是与“中国模式论”相伴而生的。在雷默提出“北京共识”之后一年多,2005年9月,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就美中关系发表专题演讲时说,“美国和中国是国际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利益攸关的参与者。”
  佐利克“利益攸关方”的讲话被视为“中国责任论”正式浮出水面的代表。一年后,“利益攸关论”被写入了美国2006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成为美国官方的对华新定位。
  这与2001年布什总统上任之初提出的中国是“战略竞争者”的定位迥异。而四年后,“利益攸关论”又让位于“中美共治论”。论者指出,美中战略地位此消彼长之势清晰可见。
  “中美共治论”可以理解为一种深化了的“中国责任论”,不过为与早期中国责任论相区别,学者韦弦建议将“中美共治论”定义为“中国影响论”。
  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从动机和出发点看,中国责任论是美国还处于强势阶段,还没有出现金融危机时提出来的,因此,中国责任论的初衷还是美国和西方希望利用自身优势,逼迫中国遵循西方制定的国际标准,加入西方主导的国际机制,用以约束和套住中国的一种策略。中国影响论则是在美国深陷金融危机漩涡,内外交困背景下提出的,因此,其出发点更多的是希望中国分担风险,是美国已经无法独撑世界,无法独立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和各种全球性问题的一种无奈选择。”
  邱耕田教授注意到,在刚结束不久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中国被要求担当与美国一样的义务。“要求中国承担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责任,这大概是热议“中国模式’的部分西方人士的深层的心理动机。”他说,中国当然要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作用显然是有限的,在承担相关的国际义务上,中国根本不应当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平起平坐”。
  
  西方更看重“中国模式”的“威胁”
  
  中国之于西方,从一开始的中国威胁论,至中国崩溃论,再至中国机遇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影响论,一如轻舟已过万重山。
  “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自己必须坚定立场。”马振岗说。
  透过纷繁的现象,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并未真正改变。经如,有了“中美共治论”,西方真的就不认为中国是威胁了吗?显然不是。上述中国高官对本刊记者表示,佐利克就与他谈到,美国人现在最担心的不是贸易摩擦问题,也不是军事透明问题,更不是汇率问题,而是“中国模式”的威胁。
  西方报章中流行类似的看法。如英国《卫报》说,中国的成功故事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自由民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言外之意,“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形成了针尖对麦芒的PK之势。“末代港督”彭定康在接受英国BBC采访时说:“中国的崛起证明人們不需要西方式的民主也可以繁荣富强,这才是中国对西方的最大威胁。”
  还有一点也没有改变——西方希望将中国进一步纳入由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2008年底,美国《外交》杂志发表 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西方世界的衰弱》,作者是美国财政部副部长罗杰·阿特曼;另一篇是《中国模式的崛起》,作者是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教授哈罗德·詹姆斯。
  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应该怎么办?阿特曼和詹姆斯的战略是:美国应该加紧努力将中国尽快融入到“长期以来由西方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应该谆谆教导中国,“融入西方主导的全球体系才能够给中国带来更大利益”。
  二人的具体建议包括:让“七国集团”接纳中国作为成员,共同规划全球秩序;允许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面多占一点股份,这样一来,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就可以为全世界所用,而不是单单为中国自己服务。
  
  我们对西方的赞扬存在严重的误读
  
  专家提醒,对国外吹捧中国的声音需要冷静鉴别。
  郑永年认为,这种舆论繁荣的部分原因是国内一些媒体乐于把国外“夸”中国的声音摘编并放大,而事实上这种声音是片面的。“其实西方批评‘中国模式’的也不少,甚至说中国垮掉的也仍然有。”
  马振岗打了个比方:一个小孩,因为弱小平时大个子都不爱带他玩,有一天大孩子说,来!一块玩吧,于是这个小孩就得意忘形,以为自己也跟大个子一样强大了。
  “国内某些人的心态就像这个小孩,善于炒作。”他说,“就像几年前有人热炒雷锋进西点军校一样。”
  2002年,国内某媒体报道,到过美国西点军校的人,都会注意到校园内一座雷锋的半身塑像,摆放位置醒目。在西点会议大厅上方,还悬挂着五位英雄的画像,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雷锋。文章还说,近几年,学习汉语成为西点军校新的流行趋势。一位学员还在他的毕业论文中写道:“我最尊敬的将军是巴顿,我最崇敬的士兵是雷锋。”
  这篇报道一时流布甚广,连官方媒体都予以征引。不料事后却被证明是一则假新闻。西点军校专门澄清,在本军事学院,没有雷锋的塑像或画像。雷锋语录没有被印在任何正式的学员出版物中。虽然历史课和中文课也许会讨论雷锋,但军事学院并不赞赏他或其哲学。
  这样的“误会”或炒作很常见。马振岗说,金融危机爆发后,在西方马克思的书一度畅销,有人就解读西方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了。
  2009年11月底至12月初,马振岗在美国访问了一个多星期,会见了一二十位美国学者及官员,他有意谈及G2的话题,却发现美国学者虽然承认中美合作的重要性,但几乎没人认真谈论G2。“其实美国没有多少人讲G2,但在中国却炒得一塌糊涂。”
  “我还没听说有几个西方人真的要学习‘中国模式’的。”马振岗说,人家夸中国教育,最多也就是说中国人重视教育了。“我们对西方的赞扬存在严重的误读。”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被歧视、被慢待、被低看了将近有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只是最近30多年来,随着我们的发展和阶段性的成功,在西方学者热议甚至炒作的‘中国模式’面前,我们似乎找回了久违的自豪感。”邱耕田说,“但我们也不可因此而沾沾自喜甚至于自我膨胀。”
  他认为,我们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还面临着一系列十分严峻的发展问题;我们虽然正在崛起,但发展道路还不具有国际间的复制性和示范性;我们虽然在一天天地富裕,但富裕并不等于强大;我们依然跋涉在发展的征途上,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还有很长距离。
  
  中国无意输出“模式”
  
  赵启正在《学习时报》发表的文章题目为《中国无意输出“模式”》。他说,有西方的评论说,21世纪会是中国的世纪或亚洲的世纪。“如果是指在21世纪,亚洲和中国经济和文化会复兴,那将是一种可能出现的前景;如果是指21世纪中国会具有像当年英国式或当今美国式的霸权,或其他形式的霸权,则是错误的推断。”
  有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某些做法,赵启正说,这正如中国愿意参考他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做法一样,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模式’一词含有示范、样本的含义,但是中国并无此示范之意。这个模式或案例处于现在进行时,它还在发展中。”他写道,“中国模式”没有普适性,正像已经高度發达的国家的模式也没有普适性—样。
  “如‘博爱’、‘和平’、‘民主’、‘自由’显然是有普适性的。但具体到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某一宗教,其价值观和具体表现或结构又会有所区别,会有不同的特色,而这些特色对应着不同的国家、民族和不同的历史时期。”赵启正说。
  赵启正的文章带有明显的对外澄清的色彩。作为外交家的马振岗对此深有同感。“还说G2吧,我为什么反对这个提法,在许多事情上中美两国达成协议了,影响自然比较大。但是你说中美共治,将把其他大国置于何地?大国会有意见,也不符合我们的外交传统和理念,我们一直坚持平等的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一旦与国内的民族主义汇流,“热捧”中国的声音将更具危险性。马振岗说,在多种国际场合,他都被要求对《中国不高兴》一书进行评价。
  这本2009年出版的书是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的升级版,书中摆出与美国及西方摊牌的架势,并发出“呼唤高尚集团”“要做英雄国家”的“复兴宣言”。该书一出版就被外界认为是“民族主义的集中宣泄”。一位从事国际报道的记者说,他在日本小城奈良的书店、京都的书店,都看到过这本书的日译本,而且都摆在显眼位置。
  “这种声音的危险性在于会加重国外对中国的误解,助长中国威胁论,打乱我们自己的步伐。”马振岗说。
  
  警惕改革麻木症
  
  与赵启正文章的对外阐释不同,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前副校长李君如的世滇《“中国模式”》一文则更侧重国内。“现在就讲‘模式’,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
  危险何在?他写道,一会“自我满足,盲目乐观”;二会转移改革的方向,在旧体制还没有完全变革、新体制还没有完善定型的情况下,说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模式”,以后就有可能把这个“模式”视为改革的对象。
  郑永年对本刊记者说,金融危机本来是中国进行改革的很好机会,但是有很多因素正在导致这个机会的流失。一方面,现在中国的经济复苏是政府刺激的产物,由大量投资驱动。银行的大量贷款是否会导致大规模坏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花了大力气才把坏账处理好,一旦这次投资导致大量坏账的出现,无疑会出现内生型的金融危机。”
  另一方面,他说,在社会保障、卫生和教育改革等方面,进步并不很大。在没有这一整套社会制度的情况下,内需很难真正旺盛起来。
  “还有一点尤为重要,一些地方正在失去产业升级的机会。金融危机导致了很多落后企业和产业的破产,这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条件。但是,不少地方政府为了简单地确保增长,不惜拯救那些落后产能,一些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企业 因为金融危机而起死回生。”他说,“从这个角度来说,金融危机拖延了中国的产业升级,正在阻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2009年初,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王长江在杂志上撰文指出,当前出现了一种“政治体制改革麻木症”:忽然觉得政治体制改革没那么必要、没那么迫切了;忽然觉得过去的政治体制没那么多毛病了,反而越琢磨越有优越性了。
  “直接致“病”的因素,是这次不期而至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一些人看来,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推行的‘新自由主义’已难以为继,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失败。中国能够在这次危机中处于主动地位,国际社会也比较看重中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体制中没有改的那部分起了作用。这似乎暗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计划经济和传统社会主义。更有甚者干脆得出结论,认为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就这样挺好,挺优越,无需改革。”王长江指出,不能给这种“麻木症”以市场,要“摈弃一切犹豫”,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必须慎之又慎,不可自我膨胀
  
  还有学者担心腐败问题,资深理论家吴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模式”被世人热议,我们应如何回应?回答是:应当更加自警自检,如实估量自己,谨行审思,决不可自我膨胀。
  “须知我们确确实实尚处在发展之中,离发达还很远。当此危机降临之际,正是我们自我警惕、自我检察之时。度过危机为当前急务。尤其腐败盛行使‘中国模式’面临生死考验。”他说,因而,“我们必须慎之又慎,一失策成千古恨。功过荣辱,在此一举。”
  日本《每日新闻》2009年8月3日的一篇文章题为《“捧杀”中国的权宜之计》。文章写道,2009年7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国政府不惜搬出孟子来恭维中国,这种“请务必支持美国财政”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然而,”文章笔锋一转,“美国绝不会那么天真!据我所知,美国依赖中国的情况顶多能够维持几年时间。等到因过度消费积累了20多年的财政赤字问题解决,储蓄率恢复以后,美国还会继续恭维中国吗?答案是‘NO’。”
  “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萨默斯称‘美国已不再是世界的火车头’,有意让出主角的位置。然而,这只是美國捧杀中国的权宜之计。几年后,即使中国肆意膨胀的气球爆炸了也无所谓,到那时候,估计美国早已变得强大,不会再去理会中国怎么样。”
  此文是日本人的经验之谈。1979年,以美国学者埃兹拉·沃格尔的书《日本名列第一》为代表,西方世界对日本的吹捧一点都不亚于今天对中国的热捧。
  “结果其后几年内,日本泡沫经济破灭,陷入了长期停滞。”文章接着写道,“同样,中国经济也不会一帆风顺。如果随意相信美国的花言巧语,中国有可能会在亚洲制造新的泡沫经济,到时候受影响的将不仅仅是中国一个国家,连日本也会被卷进去。”
  日本人的这个提醒真是有趣。
其他文献
1  那年,縣城最大的事是通了环城公交车。同学小三的朋友小稳对我说,他给我送来一本老照片,我们一边翻一边感叹。  此前,县城再大,没有公交车,也就是个乡镇。有了这十几辆崭新的“神女”牌公交车就显出了城市的模样,不管干啥,县城人自豪地说,1路。  公交车只开了一路,但广播报纸上说,还要开2路、3路,不管如何,开出了1路就好,其他都会顺理成章地来。我和县城人一样,充满期待。我们都像发了神经一样来来回回
2013 年9 月29 日,汕头大学与以色列理工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携手创办“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随着2015年12月16日正式启动建院,筹备两年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终于揭开其神秘面纱。  尽管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如雨后春笋,但是,在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下,这一试图“嫁接”以色列创新创业基因的新型大学,还是引来了外界特殊的关注。  两年前的2013年9月,李嘉诚基金会宣布捐赠1.3亿美元助推汕头大
上海乃至中国的历史将以世博会为圆心,完成一次转弯,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向上的    上海曾有一道“亚洲第一弯”  沿延安路高架朝外滩方向行驶,两边高楼夹峙,快下匝道时,突然一个左转,视野豁然开朗,一幅无敌江景尽收眼底:左侧是金色的外滩万国建筑群,右侧是浦江对岸摩登的陆家嘴中央商务区。  这个弯是俯视黄浦江的最佳角度,能让人产生飞翔在江面上的感觉,备受旅游时尚杂志推祟,“在这里可以看到上海最美的
照例是8点钟左右,我到了慈善协会。本来9点开始上班的,但我已经习惯了早些来做点准备工作。现在我负责的是中华慈善总会的格列卫资助项目:向符合受助条件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胃肠间质瘤病患者发放总会资助的药物。  今天是发药的日子,我准备好领药登记表,不想让早来的病人等待,顺便给新来的两个青年志愿者沏杯水。现在的孩子们不知道怎么照顾自己,水倒上了他们才会喝。他们俩都是热心的年轻人,工作积极主动,性格朝气蓬
编者按  2014年全国两会上,关于环保的议案提案和建议,占比位居第一,其中有关雾霾的最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团发问:珠三角现在PM2.5是多少?  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向污染宣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他就任后的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宣示决心。  2月末长达一周、波及15%国土面积的重度雾霾,让连片的城市群面目模糊,却让一句句追问如警报般清晰入耳:是否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经济发展?
十八岁,在这个冬季,终于脚步轻轻地向我走来了。  一向把十八岁看得很神圣,总认为这是个长大的标志,我对于这个分水岭年龄有着无限的憧憬与梦想,想到能够告别稚气与天真,拥有成熟与洒脱,我是这样热切地盼望十八岁的到来。然而岁月就这样把那遥远又朦胧的盼望不留痕迹地匆匆带来了。  刚刚来看望我的同学,那谈笑风生的声音犹在耳畔,那一份追求梦想的气息多么令我羡慕!她们在这一年一度的保送机会面前表现出色,被清华、
2017年冬直到2018年早春,北京的天空并没有出现一度成为“标志物”的雾霾。和往年不同,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雾霾也不再成为“热词”。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镇台品樱花茶园美景  北京蓝天保卫战的成效,无需解释,一目了然。而在中国对空气、水、土地等诸多关乎人们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基本因子所做的治理工作中,蓝天保卫战只是最易为感知的一项。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五年
我的同学N,来自中东某国,是一位穆斯林。  其实,那个国家仅仅是他的故乡而已。他的父亲是那个国家的高级知识分子,他和哥哥妹妹,大学毕业后就都来到欧洲读书。他先在北欧读硕士,接着来英国读博士,然后留校担任讲师,加入了英国籍。  他是个“80后”,但性格比我熟知的中国同龄人要孤僻很多。英国大学生习惯用“脸书”组织派对,他是唯一一个只开了账号却从来不发帖的人,因此缺席了很多派对。即使是参加了派对,他也几
7月19日,孩子们在北京小学广外校区进行室内游戏。当日,北京市小学一至五年级学生的暑期托管正式开始(彭子洋/摄)  今年暑期,北京市宣布开设面向小学生的校内暑期托管服务,因其释放的校外教育走向公共服务的“风向标”作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事实上,暑期托管班早有上海、武汉等开设在前。此番,北京试水托管班的实际效果怎么样?是否可以满足人们的高预期?本刊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北京的暑期托管服务在小规模、高
在“一带一路”中,内蒙古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李鹏远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和“一带一路”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系。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李鹏远还在内蒙古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总监,但嗅觉灵敏的他已经觉察到“一带一路”可能带来的巨大商机。没多久,他便辞职,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成立了禹力对外经济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禹力)。  “我们专做针对俄蒙两国的跨境物流和面向蒙古国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