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4,耻辱的甲午年
12名舰长大多英勇杀敌,可悲的是,当权者将制海权拱手相让
吕文利/文
120年前的正月初十,朝鲜爆发了“东学党”农民暴动,虽然很快被镇压,但两个月后烽火再起,起义军席卷朝鲜。惊恐万状的朝鲜政府向清政府求助。1894年6月6日前后,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2 500人在朝鲜牙山登陆。
日本人欣喜若狂,他们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26年前,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国力渐强,废除了以前西方列强迫使他们签下的不平等条约,开始学习西方的科技和制度。西方的“国民国家”理论和“国际法”体系,让他们大开眼界,这完全可以颠覆清王朝主张的“华夷秩序”。于是日本有了“欲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的企图,有了“脱亚入欧”论,有了建立“大东亚秩序”的野心。他们计划中的第一步,就是入侵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占领中国东北,从而打破千百年来的“华夷”尊卑。
清军入朝就是良机,日本政府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也向朝鲜大举派兵。1894年7月23日,日军占领朝鲜王宫,逼迫朝鲜“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7月25日,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偷袭清廷北洋舰队的“济远”“广乙”两舰,并击沉清廷租来的、向朝鲜运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由此,中日甲午战争爆发。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
战争是在陆海两个战场进行的。9月15日的平壤之战是两国陆军第一次大兵团作战,清军约1.5万人,日方约1.6万人。战役中,虽有杰出将领左宝贵殊死抵抗,直至殉国,但由于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作战方针,加上清军统帅叶志超弃城而逃,日军一天就攻下平壤。9月24日,清军全部退回中国境内。在海上,丰岛海战之后,又有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1895年1月30日至2月17日的威海卫海战。其中,黄海海战是关键一战,它决定了甲午海战乃至整个甲午战争的胜负。
120年跌宕起伏的民族际遇,三个甲午年的国运变迁,就要从黄海的硝烟中说起。1894年9月17日,海军提督丁汝昌和他手下12名管带(即舰长)就经历了勇与怯、战与逃、死与降的抉择。
海军提督丁汝昌:出师未捷含恨自尽
自从7月2 5日的丰岛海战以来,形势一日比一日紧张,海军提督丁汝昌几乎夜不能寐。以李鸿章为首的当朝实权派,根本就没有打仗的准备,一味要求他“保船制敌”,不与日舰接触。难道堂堂的李中堂(对掌握宰相权力者的尊称)买回来这么多坚船利炮,只是为了吓唬日本人?这个念头丁汝昌只敢想,不敢问。因为李鸿章对他有知遇之恩。他是安徽庐江人,早年生活贫困,父母先后亡故,没办法参加了太平军,后来投降了湘军,再后来又划归李鸿章的淮军。因作战勇敢,屡次加官晋爵,成了李鸿章的心腹。1888年,李鸿章创办北洋舰队,提拔他出任海军提督。对李鸿章,他只能言听计从。
丁汝昌也深知他手下的状况。北洋舰队的将领大部分是福建人,不听他这个安徽人的话;他们又多数出过洋,瞧不起他这个43岁“高龄”、陆军出身的提督,早年聘请了英国海军军官琅威理当副提督,情况还好点。琅威理严格按照英国海军的标准进行训练,在厕所中还命令打旗语训练,所以北洋舰队“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但后来琅威理被“定远”号管带刘步蟾等人欺负走了,从那以后,将领们纷纷携眷上岸。就在7月25日的丰岛海战之前,“镇远”号管带林泰曾居然请求“开缺”(相当于辞职),被李鸿章拒绝。李鸿章恐吓说,谁再提这样不靠谱的请求就处斩谁,才稳住局面。
上级不想战,下级不好管,丁汝昌这个海军最高将领就天天被人弹劾,说他贪生怕死。弹劾多了,李鸿章面子挂不住,只好电令丁汝昌出海巡航。8月25日,光绪皇帝也责令丁汝昌戴罪立功,“倘再不知奋勉,定当按律严惩,决不宽贷”。戴着这顶大帽子的丁汝昌,心情可想而知。
9月初,没出息的叶志超电请李鸿章增援平壤,李鸿章便电令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送4 000人乘船前往平壤。9月17日早晨,完成了护送任务的丁汝昌率10艘舰艇返航。途中,瞭望哨发现,西南方向有黑烟,不久就发现伊东祐亨指挥的日本联合舰队,他们已经在海上寻找北洋舰队多日。两兵相遇,战事随即爆发。
反正要上战场了,横竖都是死,北洋舰队的“大爷”们反倒豁出去了,变得英勇起来。将领们盘算了一下:北洋舰队有10艘军舰,服役10年左右,总吨位为31 366吨,除“定远”“镇远”为7 335吨外,其他军舰在1 300吨至2 900吨之间,平均航速为15.5节;日本联合舰队有12艘军舰,其中6艘主力军舰刚服役两三年,总吨位为40 881吨,除一艘炮舰为622吨外,其他军舰都在3 000吨至4 000余吨之间,平均航速为16.3节。要比火炮,北洋舰队有100毫米以上口径炮45门,“定远”“镇远”还有8门305毫米口径主炮,胜在威力巨大;日本联合舰队则有105门,多是速射炮,胜在打击效率高。“我开巨炮一,敌可施快炮五”。这么算下来,双方互有优劣,北洋舰队有取胜的可能。
丁汝昌命令北洋舰队排出“雁行阵”迎敌,并发出命令:各小队协同动作,互相援助;以保持舰首向敌为基本的战术原则;各舰必须尽可能随同旗舰运动。
两支舰队越来越近,所有官兵都凝神静气,等待开战一刻。在接近到5 300米时,旗舰“定远”号305毫米口径的主炮一声炮响,拉开了黄海海战的序幕,此时是1894年9月17日上午11点50分。但不幸的是,战斗打响不久,“定远”号就被日舰炮火击中,在“定远”号上督战的丁汝昌被震落至甲板负伤。“定远”号的信号装置也被摧毁,丧失了联络功能。战前,丁汝昌没有指定替代自己的指挥官和替代旗舰,此时,其他各舰的管带又无一主动接替,10艘舰艇只好各自为战。丁汝昌虽受重伤,但裹伤后一直坐在“定远”号甲板上,鼓励将士杀敌。
战斗持续了5个多小时,最终北洋舰队毁了5艘战舰,即“致远”“经远”“超勇”“扬威”以及逃跑途中搁浅自毁的“广甲”,阵亡官兵600余人;日方只伤了“松岛”“赤城”“比睿”“西京丸”4艘军舰,阵亡官兵121人。黄海海战以日本胜利而告终。此次战败后,丁汝昌决心殉国。他派人把重要的海军文卷都送到烟台保管,并说:“惟有船没人尽而已。” 几个月后,威海卫海战打响。日军占据旅顺口军港,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残部驶向威海卫军港。但进港时,“镇远”号不慎受伤,无法作战,使得北洋舰队处境更加艰难。日本人送来劝降书,丁汝昌置之不理,上交给李鸿章,只管率北洋舰队的残部战斗到最后一刻。在“定远”“来远”“扬威”“靖远”相继损失、援军无望的情况下,丁汝昌于1895年2月11日含恨吞鸦片自尽,时年59岁。3天后,清军向日本投降,伊东祐亨把北洋舰队的剩余军舰编入日本联合舰队,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定远”号刘步蟾:“苟丧舰,将自裁”
当旗舰“定远”号放出第一炮时,和海军提督丁汝昌一起站在舰桥上的,正是“定远”号管带刘步蟾。当时,“准备作战”的命令已经下达,全舰一片寂静,一名军官已经登上舰艇的桅楼,用六分仪测量日舰的距离,炮手根据他的测量结果,不断降低照尺,准备开炮。6 000米、5 600米、5 500米、5 400米、5 300米,“放!”刘步蟾一声令下,“定远”号开出了第一炮。
刘步蟾选择此时开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北洋舰队的战舰大炮口径大多在200毫米以上,“打足可及十八里(9 000米),若打十里(5 000米)内极准”,“定远”的大炮口径更在300毫米以上。而日方的战舰以轻炮为主,有效射程在3 000米左右。刘步蟾选择在5 000米左右率先开炮,能够争取主动。可惜的是,“定远”发出的第一枚炮弹并没有击中敌舰“吉野”,只落在船舷侧面。“定远”赶紧修正瞄准,准确度大为提高,两三分钟后,发出的一炮击中了“吉野”,杀伤官兵11人,且引起火灾。或许正是这一炮,使得以“吉野”为首的日本第一游击队不敢与“定远”“镇远”对峙,转而攻击北洋舰队薄弱的右翼,并全力追击受伤的“经远”。
在北洋舰队的“雁形阵”中,“定远”号就像是V字那尖尖的一点。刘步蟾率领着“定远”号,像一把尖刀,把日舰切割成两部分,使其首尾不能相顾。但“定远”号本身也暴露出来。当日本旗舰“松岛”号行驶到距离北洋舰队3 500米时,日舰开始猛烈发炮还击,“定远”号中炮,丁汝昌受重伤。危机时刻,刘步蟾代丁汝昌督战。13时14分,日方“比睿”号恰好落入“定远”“镇远”的攻击范围里,“比睿”号试图避开这两支主力舰,从“定远”等战舰的中间穿过去,但刘步蟾没给它机会,一发炮弹直入“比睿”号右舷的舰长室,在击穿舰长室后,又打进士官室,造成17名官兵死亡,32人负伤。“比睿”号虽然侥幸逃出北洋舰队的炮火网,但后部舱面大火蔓延,浓烟滚滚,无法再战,只得向南驶离。
在击中“比睿”号11分钟后,“定远”号又击中了“比睿”号左后方“赤城”号的炮墩,2名炮手被打死,弹片打穿了正在观看海图的舰长坂元八太郎的头部,鲜血溅在海图台上,染红了罗盘针。此后,“赤城”号接连中炮,船上军官几乎非死即伤。日方第一游击队赶来救援,“赤城”号才逃出战列。
“比睿”号、“赤城”号都跑掉后,后面的“西京丸”号暴露出来。14时22分,“定远”号的大炮击中了“西京丸”号右舷的机械室后部,并打穿上甲板,使蒸汽舵机失效。“西京丸”号被迫挂出“我舵故障”的信号,靠人力掌舵,勉强航行。北洋舰队穷追不舍。28分钟后,“西京丸”号才跑出作战海域,侥幸逃走,日本人认为这是“天佑奇迹”。
15时04分,“定远”号又中一炮,“舰腹起火,火焰从炮弹炸开的洞口喷出,洞口宛如一个喷火口,火势极为猛烈”,刘步蟾一面组织人力灭火,一面继续发炮攻击。这时,日方第一游击队向“定远”号扑来,多亏邓世昌率领“致远”号驶到“定远”号的前面,“定远”号才有时间组织人力扑灭大火,转危为安。但“致远”号却付出了重伤沉没的代价。
打到下午4点多,“致远”“超勇”二舰沉没,“济远”“广甲”二舰逃跑,“扬威”重伤,“靖远”“来远”“经远”三舰因负伤起火暂时驶离自救,只剩下“定远”和“镇远”在顽强战斗;日本方面,“比睿”“赤城”“西京丸”3舰退走,第一游击队4舰追击伤重退出的北洋舰只,还剩下5舰。以二敌五,北洋舰队处境越发艰难。刘步蟾镇定自若,指挥调度,与“镇远”号相互配合。“定远”号士兵后来说:“刘船主有胆量,有能耐,全船没有一个孬种!”战到最后,“定远”号只剩3炮,“镇远”号只剩2炮。到下午5点,“靖远”“来远”修好归队,附近海域的“平远”“广丙”也赶来增援,眼看北洋舰队的声势又壮大了,伊东祐亨立即发出“停止战斗”的信号,甚至等不及与第一游击队会合,就向南退走。因为日舰速度快,北洋舰队追不上,只好作罢。
刘步蟾天生有种追求第一的性格。他1852年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1866年,清政府设立第一所海军学校福建船政学堂,刘步蟾于1867年入学,1872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876年,在福州船政局组织的第一批赴英留学生中,他的成绩又是第一名。连英国远东舰队司令都看好这个小伙子,说他“涉猎西学,功深伏案”。1879年回国后,刘步蟾把留学心得写成《西洋兵船炮台操法大略》,呈递给李鸿章,提出中国发展海军,“最上之策,非拥铁甲等船自成数军决胜海上,不足臻以战为守之妙”,深得李鸿章赞许。
刘步蟾30岁那年,清政府在德国定制了“定远”和“镇远”两艘姊妹舰,排水量为7 335吨,是当时世界上的巨型铁甲战舰。刘步蟾被派去德国“协驾”。他第一眼看到“定远”时,就爱上了它。1885年秋天,刘步蟾驾驶“定远”回到天津,立即被任命为“定远”号管带。北洋舰队成立后,刘步蟾为右翼总兵兼“定远”号管带。1894年8月1日,中日宣战后,刘步蟾立下了“苟丧舰,将自裁”的誓言。
1895年2月5日,日本鱼雷艇队偷袭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屹立不倒的“定远”号被鱼雷击中。10日,北洋舰队在日军包围下弹尽粮绝,为免“定远”号被日军夺走,刘步蟾含泪下令炸沉“定远”号,并于当晚吞大烟自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致远”号邓世昌,“有公足壮海军威”
12名舰长大多英勇杀敌,可悲的是,当权者将制海权拱手相让
吕文利/文
120年前的正月初十,朝鲜爆发了“东学党”农民暴动,虽然很快被镇压,但两个月后烽火再起,起义军席卷朝鲜。惊恐万状的朝鲜政府向清政府求助。1894年6月6日前后,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2 500人在朝鲜牙山登陆。
日本人欣喜若狂,他们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26年前,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国力渐强,废除了以前西方列强迫使他们签下的不平等条约,开始学习西方的科技和制度。西方的“国民国家”理论和“国际法”体系,让他们大开眼界,这完全可以颠覆清王朝主张的“华夷秩序”。于是日本有了“欲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的企图,有了“脱亚入欧”论,有了建立“大东亚秩序”的野心。他们计划中的第一步,就是入侵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占领中国东北,从而打破千百年来的“华夷”尊卑。
清军入朝就是良机,日本政府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也向朝鲜大举派兵。1894年7月23日,日军占领朝鲜王宫,逼迫朝鲜“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7月25日,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偷袭清廷北洋舰队的“济远”“广乙”两舰,并击沉清廷租来的、向朝鲜运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由此,中日甲午战争爆发。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
战争是在陆海两个战场进行的。9月15日的平壤之战是两国陆军第一次大兵团作战,清军约1.5万人,日方约1.6万人。战役中,虽有杰出将领左宝贵殊死抵抗,直至殉国,但由于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作战方针,加上清军统帅叶志超弃城而逃,日军一天就攻下平壤。9月24日,清军全部退回中国境内。在海上,丰岛海战之后,又有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1895年1月30日至2月17日的威海卫海战。其中,黄海海战是关键一战,它决定了甲午海战乃至整个甲午战争的胜负。
120年跌宕起伏的民族际遇,三个甲午年的国运变迁,就要从黄海的硝烟中说起。1894年9月17日,海军提督丁汝昌和他手下12名管带(即舰长)就经历了勇与怯、战与逃、死与降的抉择。
海军提督丁汝昌:出师未捷含恨自尽
自从7月2 5日的丰岛海战以来,形势一日比一日紧张,海军提督丁汝昌几乎夜不能寐。以李鸿章为首的当朝实权派,根本就没有打仗的准备,一味要求他“保船制敌”,不与日舰接触。难道堂堂的李中堂(对掌握宰相权力者的尊称)买回来这么多坚船利炮,只是为了吓唬日本人?这个念头丁汝昌只敢想,不敢问。因为李鸿章对他有知遇之恩。他是安徽庐江人,早年生活贫困,父母先后亡故,没办法参加了太平军,后来投降了湘军,再后来又划归李鸿章的淮军。因作战勇敢,屡次加官晋爵,成了李鸿章的心腹。1888年,李鸿章创办北洋舰队,提拔他出任海军提督。对李鸿章,他只能言听计从。
丁汝昌也深知他手下的状况。北洋舰队的将领大部分是福建人,不听他这个安徽人的话;他们又多数出过洋,瞧不起他这个43岁“高龄”、陆军出身的提督,早年聘请了英国海军军官琅威理当副提督,情况还好点。琅威理严格按照英国海军的标准进行训练,在厕所中还命令打旗语训练,所以北洋舰队“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但后来琅威理被“定远”号管带刘步蟾等人欺负走了,从那以后,将领们纷纷携眷上岸。就在7月25日的丰岛海战之前,“镇远”号管带林泰曾居然请求“开缺”(相当于辞职),被李鸿章拒绝。李鸿章恐吓说,谁再提这样不靠谱的请求就处斩谁,才稳住局面。
上级不想战,下级不好管,丁汝昌这个海军最高将领就天天被人弹劾,说他贪生怕死。弹劾多了,李鸿章面子挂不住,只好电令丁汝昌出海巡航。8月25日,光绪皇帝也责令丁汝昌戴罪立功,“倘再不知奋勉,定当按律严惩,决不宽贷”。戴着这顶大帽子的丁汝昌,心情可想而知。
9月初,没出息的叶志超电请李鸿章增援平壤,李鸿章便电令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送4 000人乘船前往平壤。9月17日早晨,完成了护送任务的丁汝昌率10艘舰艇返航。途中,瞭望哨发现,西南方向有黑烟,不久就发现伊东祐亨指挥的日本联合舰队,他们已经在海上寻找北洋舰队多日。两兵相遇,战事随即爆发。
反正要上战场了,横竖都是死,北洋舰队的“大爷”们反倒豁出去了,变得英勇起来。将领们盘算了一下:北洋舰队有10艘军舰,服役10年左右,总吨位为31 366吨,除“定远”“镇远”为7 335吨外,其他军舰在1 300吨至2 900吨之间,平均航速为15.5节;日本联合舰队有12艘军舰,其中6艘主力军舰刚服役两三年,总吨位为40 881吨,除一艘炮舰为622吨外,其他军舰都在3 000吨至4 000余吨之间,平均航速为16.3节。要比火炮,北洋舰队有100毫米以上口径炮45门,“定远”“镇远”还有8门305毫米口径主炮,胜在威力巨大;日本联合舰队则有105门,多是速射炮,胜在打击效率高。“我开巨炮一,敌可施快炮五”。这么算下来,双方互有优劣,北洋舰队有取胜的可能。
丁汝昌命令北洋舰队排出“雁行阵”迎敌,并发出命令:各小队协同动作,互相援助;以保持舰首向敌为基本的战术原则;各舰必须尽可能随同旗舰运动。
两支舰队越来越近,所有官兵都凝神静气,等待开战一刻。在接近到5 300米时,旗舰“定远”号305毫米口径的主炮一声炮响,拉开了黄海海战的序幕,此时是1894年9月17日上午11点50分。但不幸的是,战斗打响不久,“定远”号就被日舰炮火击中,在“定远”号上督战的丁汝昌被震落至甲板负伤。“定远”号的信号装置也被摧毁,丧失了联络功能。战前,丁汝昌没有指定替代自己的指挥官和替代旗舰,此时,其他各舰的管带又无一主动接替,10艘舰艇只好各自为战。丁汝昌虽受重伤,但裹伤后一直坐在“定远”号甲板上,鼓励将士杀敌。
战斗持续了5个多小时,最终北洋舰队毁了5艘战舰,即“致远”“经远”“超勇”“扬威”以及逃跑途中搁浅自毁的“广甲”,阵亡官兵600余人;日方只伤了“松岛”“赤城”“比睿”“西京丸”4艘军舰,阵亡官兵121人。黄海海战以日本胜利而告终。此次战败后,丁汝昌决心殉国。他派人把重要的海军文卷都送到烟台保管,并说:“惟有船没人尽而已。” 几个月后,威海卫海战打响。日军占据旅顺口军港,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残部驶向威海卫军港。但进港时,“镇远”号不慎受伤,无法作战,使得北洋舰队处境更加艰难。日本人送来劝降书,丁汝昌置之不理,上交给李鸿章,只管率北洋舰队的残部战斗到最后一刻。在“定远”“来远”“扬威”“靖远”相继损失、援军无望的情况下,丁汝昌于1895年2月11日含恨吞鸦片自尽,时年59岁。3天后,清军向日本投降,伊东祐亨把北洋舰队的剩余军舰编入日本联合舰队,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定远”号刘步蟾:“苟丧舰,将自裁”
当旗舰“定远”号放出第一炮时,和海军提督丁汝昌一起站在舰桥上的,正是“定远”号管带刘步蟾。当时,“准备作战”的命令已经下达,全舰一片寂静,一名军官已经登上舰艇的桅楼,用六分仪测量日舰的距离,炮手根据他的测量结果,不断降低照尺,准备开炮。6 000米、5 600米、5 500米、5 400米、5 300米,“放!”刘步蟾一声令下,“定远”号开出了第一炮。
刘步蟾选择此时开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北洋舰队的战舰大炮口径大多在200毫米以上,“打足可及十八里(9 000米),若打十里(5 000米)内极准”,“定远”的大炮口径更在300毫米以上。而日方的战舰以轻炮为主,有效射程在3 000米左右。刘步蟾选择在5 000米左右率先开炮,能够争取主动。可惜的是,“定远”发出的第一枚炮弹并没有击中敌舰“吉野”,只落在船舷侧面。“定远”赶紧修正瞄准,准确度大为提高,两三分钟后,发出的一炮击中了“吉野”,杀伤官兵11人,且引起火灾。或许正是这一炮,使得以“吉野”为首的日本第一游击队不敢与“定远”“镇远”对峙,转而攻击北洋舰队薄弱的右翼,并全力追击受伤的“经远”。
在北洋舰队的“雁形阵”中,“定远”号就像是V字那尖尖的一点。刘步蟾率领着“定远”号,像一把尖刀,把日舰切割成两部分,使其首尾不能相顾。但“定远”号本身也暴露出来。当日本旗舰“松岛”号行驶到距离北洋舰队3 500米时,日舰开始猛烈发炮还击,“定远”号中炮,丁汝昌受重伤。危机时刻,刘步蟾代丁汝昌督战。13时14分,日方“比睿”号恰好落入“定远”“镇远”的攻击范围里,“比睿”号试图避开这两支主力舰,从“定远”等战舰的中间穿过去,但刘步蟾没给它机会,一发炮弹直入“比睿”号右舷的舰长室,在击穿舰长室后,又打进士官室,造成17名官兵死亡,32人负伤。“比睿”号虽然侥幸逃出北洋舰队的炮火网,但后部舱面大火蔓延,浓烟滚滚,无法再战,只得向南驶离。
在击中“比睿”号11分钟后,“定远”号又击中了“比睿”号左后方“赤城”号的炮墩,2名炮手被打死,弹片打穿了正在观看海图的舰长坂元八太郎的头部,鲜血溅在海图台上,染红了罗盘针。此后,“赤城”号接连中炮,船上军官几乎非死即伤。日方第一游击队赶来救援,“赤城”号才逃出战列。
“比睿”号、“赤城”号都跑掉后,后面的“西京丸”号暴露出来。14时22分,“定远”号的大炮击中了“西京丸”号右舷的机械室后部,并打穿上甲板,使蒸汽舵机失效。“西京丸”号被迫挂出“我舵故障”的信号,靠人力掌舵,勉强航行。北洋舰队穷追不舍。28分钟后,“西京丸”号才跑出作战海域,侥幸逃走,日本人认为这是“天佑奇迹”。
15时04分,“定远”号又中一炮,“舰腹起火,火焰从炮弹炸开的洞口喷出,洞口宛如一个喷火口,火势极为猛烈”,刘步蟾一面组织人力灭火,一面继续发炮攻击。这时,日方第一游击队向“定远”号扑来,多亏邓世昌率领“致远”号驶到“定远”号的前面,“定远”号才有时间组织人力扑灭大火,转危为安。但“致远”号却付出了重伤沉没的代价。
打到下午4点多,“致远”“超勇”二舰沉没,“济远”“广甲”二舰逃跑,“扬威”重伤,“靖远”“来远”“经远”三舰因负伤起火暂时驶离自救,只剩下“定远”和“镇远”在顽强战斗;日本方面,“比睿”“赤城”“西京丸”3舰退走,第一游击队4舰追击伤重退出的北洋舰只,还剩下5舰。以二敌五,北洋舰队处境越发艰难。刘步蟾镇定自若,指挥调度,与“镇远”号相互配合。“定远”号士兵后来说:“刘船主有胆量,有能耐,全船没有一个孬种!”战到最后,“定远”号只剩3炮,“镇远”号只剩2炮。到下午5点,“靖远”“来远”修好归队,附近海域的“平远”“广丙”也赶来增援,眼看北洋舰队的声势又壮大了,伊东祐亨立即发出“停止战斗”的信号,甚至等不及与第一游击队会合,就向南退走。因为日舰速度快,北洋舰队追不上,只好作罢。
刘步蟾天生有种追求第一的性格。他1852年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1866年,清政府设立第一所海军学校福建船政学堂,刘步蟾于1867年入学,1872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876年,在福州船政局组织的第一批赴英留学生中,他的成绩又是第一名。连英国远东舰队司令都看好这个小伙子,说他“涉猎西学,功深伏案”。1879年回国后,刘步蟾把留学心得写成《西洋兵船炮台操法大略》,呈递给李鸿章,提出中国发展海军,“最上之策,非拥铁甲等船自成数军决胜海上,不足臻以战为守之妙”,深得李鸿章赞许。
刘步蟾30岁那年,清政府在德国定制了“定远”和“镇远”两艘姊妹舰,排水量为7 335吨,是当时世界上的巨型铁甲战舰。刘步蟾被派去德国“协驾”。他第一眼看到“定远”时,就爱上了它。1885年秋天,刘步蟾驾驶“定远”回到天津,立即被任命为“定远”号管带。北洋舰队成立后,刘步蟾为右翼总兵兼“定远”号管带。1894年8月1日,中日宣战后,刘步蟾立下了“苟丧舰,将自裁”的誓言。
1895年2月5日,日本鱼雷艇队偷袭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屹立不倒的“定远”号被鱼雷击中。10日,北洋舰队在日军包围下弹尽粮绝,为免“定远”号被日军夺走,刘步蟾含泪下令炸沉“定远”号,并于当晚吞大烟自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致远”号邓世昌,“有公足壮海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