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诗是培养文学兴趣的最好媒介,自2013年以来,汕头市龙湖区锦泰小学逐步开展诗心教育,引导学生亲近“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的诗歌,把学生引进诗歌殿堂的大门,让学生领略诗歌的无穷魅力。
1. 滋养学生心灵的需求。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樊发稼说过:“诗歌,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默契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诗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 自古学诗宜少年,朗朗上口的诗歌,易学便记,由诗识字,辨声解韵,知事明理,不但能激活创造性思维,还能吟咏性情,陶冶心灵,丰富想象。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积极倡导诗教,并身体力行,一生创作了许多富有童趣和教育意义的儿童诗。这些诗有利于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尤其在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有其独特的作用。
2. 传承传统文化的担当。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倡“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传统”。 其寓教思想的核心是“文、行、忠、信”,四者以文为先。“文”,包括诗、书、礼、乐。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古至今流传许多千古不朽的名作,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3. 符合当前课改的趋势。《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领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现行的部编版教材编排了大量意境优美、充满童真谐趣的童诗、经典古诗,每一篇都跳跃着一颗蓬勃的诗心,浸润着浓浓的诗情。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有不少应试教育的现象存在,过多的课业负担把学生身上的灵性无情地削去,变成一个机械作业的机器。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值得每一个教师深思。
“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诗的疆土是开发不尽的,因为宇宙生命时时刻刻在变动进展中,这种变动进展的过程中每一时每一境都是个别的,新鲜的,有趣的。”学校要为学生培养爱好文学、爱好诗歌的趣味提供最有力的保障,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丰厚的精神底子。
1. 诵读诗歌,亲近诗歌。在依托书香校园建设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学校为学生安排专门诵读诗歌的时间。即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每节课课前等零碎时间让学生吟诵诗歌,或经典的古诗词,或趣味盎然的儿童诗……悠悠诗音袅袅而出,飘荡在学校上空。学校也把诗歌与美景结合起来,把诵读的舞台搭建在风景优美的郊外。每一年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会组织一场特别的诗歌诵读活动,如“春天的诗会”“秋之歌”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诗歌的精彩与凝练。把诗歌和亲情融合在一起,倡导学生与家长一起诵读诗歌,把温馨的亲子诵读场景录制后上传学校微信公众号……通过种种举措,竭力为学生创造亲近诗歌的时空,让诗歌浸淫学生的生活。
2. 激发兴趣,培养习惯。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为我们的习惯蒙蔽住我们的眼睛。”(朱光潜语)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捕捉诗的灵感,酝酿出美好的诗篇。学校还为学生开辟一方诗歌的百花园,如环境清幽的诗吧,可以阅读,可以遐想,可以徜徉。学生在葱葱郁郁的读书走廊上观察小动物、小植物的生长,平时就会多留心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人鱼鸟兽,從而激发好奇心。学校专门举行诗歌文化活动周系列活动,邀请诗歌协会的会长为全体教师、学生开设讲座,举办世界精选童诗鉴赏活动,不仅提高教师将课堂与诗歌高度融合的能力,还为学生打开诗歌创作的大门,使学生和诗歌更加亲近,让诗歌创作变成可能。学校还把一些世界各地的名诗、有趣的童诗搜集起来进行展览,把同龄小朋友创作的优秀诗集中进行展示,使校园变成学生喜欢流连的诗歌长廊,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提升对诗歌的温度。
1. 语文与诗歌的亲密接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不是培养能力,而是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如果我们能培养孩子一颗诗心,唤醒孩子生命中的那份诗意,他们就能在疏影横斜的怡人氛围中放慢脚步,从容度过自己的幸福人生。如小学语文学科在着力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肩负着新的使命——培养儿童的诗心。这是语文对诗心的召唤,是人文对诗心的召唤,同时也是诗心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俗话说:“厚积而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丰厚的积累,哪来创作的“基石”?儿童诗在语文课扎根、发芽、开花、结果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因为语文课本身就有儿童诗的课文内容,另外语文的语言文字是儿童诗语言的基础,语文教师教语文的同时教儿童诗,又使之有得天独厚的身份优势。
2. 诗歌与兴趣的碰撞。一直以来,学校着力建设书香校园,构建文化型、智慧型的人文底蕴的校园,动静雅趣,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爱好特长,提供学生多样选择的可能,满足学生差异性需要。在此基础上,又着力开办具有文化素养的课程,把诗歌教育纳入常规的兴趣活动,让学生多了学习诗歌的平台,从而也促进学生将知识、能力转化为素养。学校请教学经验丰富且爱好诗歌创作的老师为学生开设诗歌兴趣组,让更多喜欢诗歌的好苗子能够更加润泽,更加茁壮成长。学校还通过每周一节诗歌课的开展,把诗歌请进课堂,教给开启诗歌之门的金钥匙,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自由遨游于诗歌天地。学生们的思维拓展了,想象丰富了,兴趣浓郁了,下笔也大胆了。
3. 生活与诗歌的融合。课堂毕竟只是一方小天地,是学生学诗的基点,生活才是儿童诗创作最肥沃的土壤。儿童诗的题材是最为广泛、自由的,上至日月星辰、风霜雨雪,下至鸟兽虫鱼、花草木石,以及不论是否有生命,有形或无形,具体或抽象,都可以入诗。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到生活中去,去捕捉自然界中最细微而感受深刻的表象,一切能激起儿童神奇想象的实物。只有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诗歌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涌来。如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学校的诗歌文化再一次为创文发声。学校的小诗人还为创文创作了许多诗作,为此学校在诗歌长廊举办创文诗歌展览。此外,学校已第三年获得诗歌示范学校荣誉称号。
一、更新理念,培育诗心
1. 滋养学生心灵的需求。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樊发稼说过:“诗歌,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默契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诗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 自古学诗宜少年,朗朗上口的诗歌,易学便记,由诗识字,辨声解韵,知事明理,不但能激活创造性思维,还能吟咏性情,陶冶心灵,丰富想象。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积极倡导诗教,并身体力行,一生创作了许多富有童趣和教育意义的儿童诗。这些诗有利于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尤其在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有其独特的作用。
2. 传承传统文化的担当。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倡“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传统”。 其寓教思想的核心是“文、行、忠、信”,四者以文为先。“文”,包括诗、书、礼、乐。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古至今流传许多千古不朽的名作,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3. 符合当前课改的趋势。《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领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现行的部编版教材编排了大量意境优美、充满童真谐趣的童诗、经典古诗,每一篇都跳跃着一颗蓬勃的诗心,浸润着浓浓的诗情。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有不少应试教育的现象存在,过多的课业负担把学生身上的灵性无情地削去,变成一个机械作业的机器。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值得每一个教师深思。
二、文化浸染,涵养诗情
“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诗的疆土是开发不尽的,因为宇宙生命时时刻刻在变动进展中,这种变动进展的过程中每一时每一境都是个别的,新鲜的,有趣的。”学校要为学生培养爱好文学、爱好诗歌的趣味提供最有力的保障,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丰厚的精神底子。
1. 诵读诗歌,亲近诗歌。在依托书香校园建设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学校为学生安排专门诵读诗歌的时间。即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每节课课前等零碎时间让学生吟诵诗歌,或经典的古诗词,或趣味盎然的儿童诗……悠悠诗音袅袅而出,飘荡在学校上空。学校也把诗歌与美景结合起来,把诵读的舞台搭建在风景优美的郊外。每一年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会组织一场特别的诗歌诵读活动,如“春天的诗会”“秋之歌”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诗歌的精彩与凝练。把诗歌和亲情融合在一起,倡导学生与家长一起诵读诗歌,把温馨的亲子诵读场景录制后上传学校微信公众号……通过种种举措,竭力为学生创造亲近诗歌的时空,让诗歌浸淫学生的生活。
2. 激发兴趣,培养习惯。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为我们的习惯蒙蔽住我们的眼睛。”(朱光潜语)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捕捉诗的灵感,酝酿出美好的诗篇。学校还为学生开辟一方诗歌的百花园,如环境清幽的诗吧,可以阅读,可以遐想,可以徜徉。学生在葱葱郁郁的读书走廊上观察小动物、小植物的生长,平时就会多留心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人鱼鸟兽,從而激发好奇心。学校专门举行诗歌文化活动周系列活动,邀请诗歌协会的会长为全体教师、学生开设讲座,举办世界精选童诗鉴赏活动,不仅提高教师将课堂与诗歌高度融合的能力,还为学生打开诗歌创作的大门,使学生和诗歌更加亲近,让诗歌创作变成可能。学校还把一些世界各地的名诗、有趣的童诗搜集起来进行展览,把同龄小朋友创作的优秀诗集中进行展示,使校园变成学生喜欢流连的诗歌长廊,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提升对诗歌的温度。
三、营造意境,培植诗性
1. 语文与诗歌的亲密接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不是培养能力,而是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如果我们能培养孩子一颗诗心,唤醒孩子生命中的那份诗意,他们就能在疏影横斜的怡人氛围中放慢脚步,从容度过自己的幸福人生。如小学语文学科在着力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肩负着新的使命——培养儿童的诗心。这是语文对诗心的召唤,是人文对诗心的召唤,同时也是诗心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俗话说:“厚积而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丰厚的积累,哪来创作的“基石”?儿童诗在语文课扎根、发芽、开花、结果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因为语文课本身就有儿童诗的课文内容,另外语文的语言文字是儿童诗语言的基础,语文教师教语文的同时教儿童诗,又使之有得天独厚的身份优势。
2. 诗歌与兴趣的碰撞。一直以来,学校着力建设书香校园,构建文化型、智慧型的人文底蕴的校园,动静雅趣,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爱好特长,提供学生多样选择的可能,满足学生差异性需要。在此基础上,又着力开办具有文化素养的课程,把诗歌教育纳入常规的兴趣活动,让学生多了学习诗歌的平台,从而也促进学生将知识、能力转化为素养。学校请教学经验丰富且爱好诗歌创作的老师为学生开设诗歌兴趣组,让更多喜欢诗歌的好苗子能够更加润泽,更加茁壮成长。学校还通过每周一节诗歌课的开展,把诗歌请进课堂,教给开启诗歌之门的金钥匙,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自由遨游于诗歌天地。学生们的思维拓展了,想象丰富了,兴趣浓郁了,下笔也大胆了。
3. 生活与诗歌的融合。课堂毕竟只是一方小天地,是学生学诗的基点,生活才是儿童诗创作最肥沃的土壤。儿童诗的题材是最为广泛、自由的,上至日月星辰、风霜雨雪,下至鸟兽虫鱼、花草木石,以及不论是否有生命,有形或无形,具体或抽象,都可以入诗。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到生活中去,去捕捉自然界中最细微而感受深刻的表象,一切能激起儿童神奇想象的实物。只有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诗歌才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涌来。如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学校的诗歌文化再一次为创文发声。学校的小诗人还为创文创作了许多诗作,为此学校在诗歌长廊举办创文诗歌展览。此外,学校已第三年获得诗歌示范学校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