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研组作为教学管理和开展活动的基层组织,是进行教学研究、传递教学信息以及培养青年教师的主要渠道。在“校本教研”不断开展和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学校对教研活动开展有效性的关注度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认识到教研活动的开展对于增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的教研活动开展中,许多活动缺乏应有的生动性和有效性,没有充分发挥活动开展的优势与功能。其实,在教学中诸如开展什么样的教研活动能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开展什么样的教研活动能有效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等都值得我们深入关注与思考。在与教师的座谈和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不乐意也不愿意参加教研组开展的一些活动,甚至对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有些反感。分析原因,其实质是活动开展的无效性问题。因此,如何开展好教研活动,让教研更富有活力,是我们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现结合调研实际情况,就教研活动的开展谈些认识。
一、突显目的性:把握教研活动开展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他们不仅有不同的专题知识优势,还有各自的特长,如有的教师计算机水平很高,有的教师教科研能力强,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有特色,有的教师班主任工作很出彩,有的教师在学科竞赛方面很突出等。对教师的长处和优势,教研组长要充分知晓并深入挖掘,教研组长在教研组开展活动时,要尽可能多地展现每位教师的特长优势,千方百计地让每位教师发挥出才能,让教师们体会到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具体可行性原则
教研组的活动安排要有规划,学校应要求教研组制订学期和学年的教研活动计划。每个教研组长要根据教研组的实际情况拟定好开展各类活动的方案,让所有成员知晓拟开展的活动的具体内容,然后在教研组里充分讨论。须知,教师对自己讨论过的活动往往积极性很高。最后,组长根据全组讨论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确定好计划并告知教研组内的每位成员。在活动计划的制订时,学校需特别强调计划的针对性,注意活动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能笼统、模糊不清,切忌大而空。
(三)有效性原则
教研组在组织和开展教研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有效性,流于形式教师便不愿意参加。因此,教研组长要根据教研组的实际情况,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活动的开展要有明确的主题,组长可提前把活动的主题告知教师,让每一位教师均提前思考、构思与教研活动主题有关的问题,以确保活动的开展言之有物,形成人人都参与、个个均研究的生动场面,而不是某位教师的“独角戏”。活动的开展还可落实分管校长、教务主任等领导与教研组的联系制度,让每一次活动的开展均有联系领导的参与,以督促活动开展的扎实性、有效性。
(四)问题解决性原则
学校的进步、教师的成长实质上是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说,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意味着教师向前跨越了一步。因此,在教研活动的开展中我们要本着切实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原则,使教研“研”之有物、“研”之有效,真正促进和推动教师的发展。在教研组的建设中,组员特别是组长不仅要有捕捉“问题”的灵活性和敏感性,更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努力达成每开展一个活动就能解决一个问题的良好效果。
二、增强实效性:强化教研组务实地开展活动
实践证明,有效的教研活动能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有益的帮助,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教研活动的深入推行需要通过一系列活动来不断强化。从很大程度上讲,教研成效好坏的关键在于活动开展的优劣。因此,在教研中要精心策划、组织好一系列活动,以使我们开展的活动能切实训练好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一)聚焦教师原汁原味的课堂活动,真实地研究课堂问题。
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聚集课堂、了解课堂、分析课堂始终是教研组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教研组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发现教学问题最有效的渠道之一。所以,教研组长要带领教师每学期认真听遍本教研组内所有教师的课,并深入探讨、切实了解组内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真实情况,以达成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要强化听课活动的常态化、经常化,听课面要广,要有记录、有反馈,特别是组长要带领教师通过“推门听课”的方式多听教师“原汁原味”的课,以了解教师常态化的课堂教学现状,深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相关因素,发掘经验,寻找问题,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也可要求教研组内的教师不能以“我今天上复习课”“我今天没有准备好”等借口拒绝同行的听课。加强教师随堂听课制度,积极鼓励同学科及异学科之间的教师多听课,营造“多听课、多学习、多反思”的良好氛围,真实地研究课堂问题。
(二)突出系列主题式集体研讨活动,深入研究教法问题
集体研讨活动是进行校本研究的有效方式之一。我们在集体研讨活动中要突出主题,并注意主题的持续性和系列性,千万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想法。每次集体研讨活动都要先确定一个主题,研讨的主题可来自平时听课调研中发现的真实性问题,也可来自教师普遍感到有困惑的问题,还可来自研讨中衍生出的新问题等。这些问题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实际,教师们往往感兴趣也很熟悉,因而均能说,也乐于说。
集体研讨活动需要教研组进行精心的组织,切不可临时抛出一个问题很随意地让教师们说一说。应要求教师在研讨前围绕主题写出发言稿,并在研讨中人人参与讨论。为便于管理,我们可规定每间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集体研讨活动,规定天数,提前把研讨的主题告知给组内教师。在确定集体研讨的主题上要强调一个“实”,即紧扣课堂教学进行课例研讨;突出一个“新”,即贯彻课改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方面有新举措;体现一个“续”,即围绕着讨论的问题要持续深入地进行系列研讨。
(三)广泛开展骨干带教活动,大力研究教师成长问题 针对学校发展的现状,我们可以在教研组里开展并进一步落实骨干教师带教活动,大力研究教师的成长问题。如开展一些师徒结对等活动,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全面落实学校骨干带教的要求,每学期可组织相关部门同所有教研组长,对骨干带教情况进行考核确定等次,并直接与教师的考核挂钩,确保这类活动不走过场、不搞形式,让骨干切实担负起指导的职责,让青年教师切实在骨干的帮、教、带下快速成长。另外,教研组内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双高课”获得者等教学骨干,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一支生力军,也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校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培养好、管理好、使用好这支队伍,通过课题引领、上展示课或研讨课等多种途径发挥其在学校教学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要求他们在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活动中多提建议、多出点子,切实发挥骨干作用,大力促进教师的成长。
(四)扎实进行交流汇报活动,着力研究教后反思问题
“学而不思则罔”,许多名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他们都有反思的好习惯。教学反思是教学中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环节,也是提升教师执教能力的十分有益的途径,理应成为教研活动开展的重要内容。缺乏交流的教研活动是缺乏深度的,也是不完整的,其成效也十分有限。因此,在教研活动的安排和规划中,我们可多安排一些研究教学反思问题的交流汇报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在教研活动的开展中,教研组长要督促组内各成员认真对课堂教学的得失进行梳理,写出书面的反思材料,并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汇报。须知,教师动笔撰写思路和体会的过程,实质上是思维的再加工过程。教学的反思其内涵也十分丰富,在教研活动中可有阶段性地选择反思的着重点,如针对新课的导入、作业的设计、知识点的衔接等内容进行交流汇报,促使教师更深入地关注自己的课堂利弊与得失。
当然,在全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和教研活动,努力追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外,对于一些外出参加培训或教研活动的教师,我们也可要求他们认真填写好活动内容与心得体会的反馈材料,并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汇报,以便让更多教师共享培训的体会成果。
(五)经常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科学地研究学生问题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虽然教学不是战争,但要教好学生,的确先要了解学生。在教研活动的安排中,我们可每学期要求各教研组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类型、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只有通过调查了解到了学生学习的现有知识水平、掌握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才能在教学设计中知晓如何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何以情激趣、克服教学难点,如何布置作业以及如何安排好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帮助学生尽快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对学生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学生现有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水平后,接下来要求教研组收集适应学生技能高低的各种与教材内容、课程标准相关的活动与材料,做好教学资料的充实工作,做好对学生的研究工作。
三、突出合作性:倡导教研活动开展的整合与共享
教师是教学资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对教学资源如何处理、教师采用何种教学行为、师生之间的互动状况如何,这些教学细节和教学行为都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也是教学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的决定者,同时其自身也是实施课程的基本条件。而且,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等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在教研组的活动开展中将不同教研组的活动进行整合,突出教研活动开展的合作性。
(一)强化教师自身特长和教研组集体合力
课程改革后,新课标留给教师更多教学空间,如何解读新课标,如何深化教学内容,如何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素质的检验。因此,我们在教研活动中,首先,要让教师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不断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结构。教研活动中可发给教师一张《自我规划表》,让其注明“我”的教学长处是什么。其次,要求教师要注意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要求教研组内的教师每学期认真研讨名师的教案,并写出心得体会。再次,要求教研组长经常坐下来和组员一起研讨一节课,不管是本学科的教师,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师,都应积极主动地提出建议和意见,每学期学校教研组长均要对教研组建设的情况进行自评与互评,并最终确定教研组的考核等第。
(二)强化精品课的建设,做到资源真正共享
课堂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而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料是学校的珍贵资源,尤其针对一些学校青年教师和新教师比例较大的情况,“强化精品课建设”,倡导“资源真正共享”显得尤为重要。它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资源交流、共享和交换的平台。一方面各教研组开展的开课和评课的活动,均要求用专用的记录本记录好活动内容和反思,凡是校级以上的公开课,课件、教案均要上传到学校的资源网上,以便教师们可以很便捷地“借它山之石”,并依据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风格和内容进行修改调整,为己所用,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强化教研组的互助合作,促进共同提高
各学科之间存在许多学科知识的交叉点,但由于学科不同、教学侧重不同、学生心理状态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深度上有明显的差异。在教研活动中可要求组内教师多交流教学心得,邀请不同学科的教师参加,如“科学眼中的语文”等。这样,教师对其涉及的专业知识有了全面了解,便于教学能力的提高,真正做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和渗透。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形成更规范的知识体系,而且有利于教师把握好知识的科学性。教学中许多新知识、好方法有多种来源——可以来源于课堂生成与课题,也可以来源于教学书籍与杂志,还可以来源于同事的交流与探讨等。我们深信,思维的相加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简单代数和,而是会出现许多的创新点。
总之,教研活动的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和有效开展,是促进教研组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教师执教能力、激活教学研讨的重要途径,值得教育管理者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突显目的性:把握教研活动开展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他们不仅有不同的专题知识优势,还有各自的特长,如有的教师计算机水平很高,有的教师教科研能力强,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有特色,有的教师班主任工作很出彩,有的教师在学科竞赛方面很突出等。对教师的长处和优势,教研组长要充分知晓并深入挖掘,教研组长在教研组开展活动时,要尽可能多地展现每位教师的特长优势,千方百计地让每位教师发挥出才能,让教师们体会到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具体可行性原则
教研组的活动安排要有规划,学校应要求教研组制订学期和学年的教研活动计划。每个教研组长要根据教研组的实际情况拟定好开展各类活动的方案,让所有成员知晓拟开展的活动的具体内容,然后在教研组里充分讨论。须知,教师对自己讨论过的活动往往积极性很高。最后,组长根据全组讨论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确定好计划并告知教研组内的每位成员。在活动计划的制订时,学校需特别强调计划的针对性,注意活动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能笼统、模糊不清,切忌大而空。
(三)有效性原则
教研组在组织和开展教研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有效性,流于形式教师便不愿意参加。因此,教研组长要根据教研组的实际情况,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活动的开展要有明确的主题,组长可提前把活动的主题告知教师,让每一位教师均提前思考、构思与教研活动主题有关的问题,以确保活动的开展言之有物,形成人人都参与、个个均研究的生动场面,而不是某位教师的“独角戏”。活动的开展还可落实分管校长、教务主任等领导与教研组的联系制度,让每一次活动的开展均有联系领导的参与,以督促活动开展的扎实性、有效性。
(四)问题解决性原则
学校的进步、教师的成长实质上是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说,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意味着教师向前跨越了一步。因此,在教研活动的开展中我们要本着切实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原则,使教研“研”之有物、“研”之有效,真正促进和推动教师的发展。在教研组的建设中,组员特别是组长不仅要有捕捉“问题”的灵活性和敏感性,更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努力达成每开展一个活动就能解决一个问题的良好效果。
二、增强实效性:强化教研组务实地开展活动
实践证明,有效的教研活动能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有益的帮助,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教研活动的深入推行需要通过一系列活动来不断强化。从很大程度上讲,教研成效好坏的关键在于活动开展的优劣。因此,在教研中要精心策划、组织好一系列活动,以使我们开展的活动能切实训练好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一)聚焦教师原汁原味的课堂活动,真实地研究课堂问题。
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聚集课堂、了解课堂、分析课堂始终是教研组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教研组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发现教学问题最有效的渠道之一。所以,教研组长要带领教师每学期认真听遍本教研组内所有教师的课,并深入探讨、切实了解组内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真实情况,以达成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要强化听课活动的常态化、经常化,听课面要广,要有记录、有反馈,特别是组长要带领教师通过“推门听课”的方式多听教师“原汁原味”的课,以了解教师常态化的课堂教学现状,深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相关因素,发掘经验,寻找问题,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也可要求教研组内的教师不能以“我今天上复习课”“我今天没有准备好”等借口拒绝同行的听课。加强教师随堂听课制度,积极鼓励同学科及异学科之间的教师多听课,营造“多听课、多学习、多反思”的良好氛围,真实地研究课堂问题。
(二)突出系列主题式集体研讨活动,深入研究教法问题
集体研讨活动是进行校本研究的有效方式之一。我们在集体研讨活动中要突出主题,并注意主题的持续性和系列性,千万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想法。每次集体研讨活动都要先确定一个主题,研讨的主题可来自平时听课调研中发现的真实性问题,也可来自教师普遍感到有困惑的问题,还可来自研讨中衍生出的新问题等。这些问题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实际,教师们往往感兴趣也很熟悉,因而均能说,也乐于说。
集体研讨活动需要教研组进行精心的组织,切不可临时抛出一个问题很随意地让教师们说一说。应要求教师在研讨前围绕主题写出发言稿,并在研讨中人人参与讨论。为便于管理,我们可规定每间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集体研讨活动,规定天数,提前把研讨的主题告知给组内教师。在确定集体研讨的主题上要强调一个“实”,即紧扣课堂教学进行课例研讨;突出一个“新”,即贯彻课改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方面有新举措;体现一个“续”,即围绕着讨论的问题要持续深入地进行系列研讨。
(三)广泛开展骨干带教活动,大力研究教师成长问题 针对学校发展的现状,我们可以在教研组里开展并进一步落实骨干教师带教活动,大力研究教师的成长问题。如开展一些师徒结对等活动,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全面落实学校骨干带教的要求,每学期可组织相关部门同所有教研组长,对骨干带教情况进行考核确定等次,并直接与教师的考核挂钩,确保这类活动不走过场、不搞形式,让骨干切实担负起指导的职责,让青年教师切实在骨干的帮、教、带下快速成长。另外,教研组内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双高课”获得者等教学骨干,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一支生力军,也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学校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培养好、管理好、使用好这支队伍,通过课题引领、上展示课或研讨课等多种途径发挥其在学校教学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要求他们在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活动中多提建议、多出点子,切实发挥骨干作用,大力促进教师的成长。
(四)扎实进行交流汇报活动,着力研究教后反思问题
“学而不思则罔”,许多名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他们都有反思的好习惯。教学反思是教学中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环节,也是提升教师执教能力的十分有益的途径,理应成为教研活动开展的重要内容。缺乏交流的教研活动是缺乏深度的,也是不完整的,其成效也十分有限。因此,在教研活动的安排和规划中,我们可多安排一些研究教学反思问题的交流汇报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在教研活动的开展中,教研组长要督促组内各成员认真对课堂教学的得失进行梳理,写出书面的反思材料,并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汇报。须知,教师动笔撰写思路和体会的过程,实质上是思维的再加工过程。教学的反思其内涵也十分丰富,在教研活动中可有阶段性地选择反思的着重点,如针对新课的导入、作业的设计、知识点的衔接等内容进行交流汇报,促使教师更深入地关注自己的课堂利弊与得失。
当然,在全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和教研活动,努力追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外,对于一些外出参加培训或教研活动的教师,我们也可要求他们认真填写好活动内容与心得体会的反馈材料,并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汇报,以便让更多教师共享培训的体会成果。
(五)经常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科学地研究学生问题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虽然教学不是战争,但要教好学生,的确先要了解学生。在教研活动的安排中,我们可每学期要求各教研组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类型、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只有通过调查了解到了学生学习的现有知识水平、掌握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才能在教学设计中知晓如何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何以情激趣、克服教学难点,如何布置作业以及如何安排好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帮助学生尽快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对学生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学生现有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水平后,接下来要求教研组收集适应学生技能高低的各种与教材内容、课程标准相关的活动与材料,做好教学资料的充实工作,做好对学生的研究工作。
三、突出合作性:倡导教研活动开展的整合与共享
教师是教学资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对教学资源如何处理、教师采用何种教学行为、师生之间的互动状况如何,这些教学细节和教学行为都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也是教学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的决定者,同时其自身也是实施课程的基本条件。而且,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等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在教研组的活动开展中将不同教研组的活动进行整合,突出教研活动开展的合作性。
(一)强化教师自身特长和教研组集体合力
课程改革后,新课标留给教师更多教学空间,如何解读新课标,如何深化教学内容,如何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素质的检验。因此,我们在教研活动中,首先,要让教师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不断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结构。教研活动中可发给教师一张《自我规划表》,让其注明“我”的教学长处是什么。其次,要求教师要注意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要求教研组内的教师每学期认真研讨名师的教案,并写出心得体会。再次,要求教研组长经常坐下来和组员一起研讨一节课,不管是本学科的教师,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师,都应积极主动地提出建议和意见,每学期学校教研组长均要对教研组建设的情况进行自评与互评,并最终确定教研组的考核等第。
(二)强化精品课的建设,做到资源真正共享
课堂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而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料是学校的珍贵资源,尤其针对一些学校青年教师和新教师比例较大的情况,“强化精品课建设”,倡导“资源真正共享”显得尤为重要。它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资源交流、共享和交换的平台。一方面各教研组开展的开课和评课的活动,均要求用专用的记录本记录好活动内容和反思,凡是校级以上的公开课,课件、教案均要上传到学校的资源网上,以便教师们可以很便捷地“借它山之石”,并依据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风格和内容进行修改调整,为己所用,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强化教研组的互助合作,促进共同提高
各学科之间存在许多学科知识的交叉点,但由于学科不同、教学侧重不同、学生心理状态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深度上有明显的差异。在教研活动中可要求组内教师多交流教学心得,邀请不同学科的教师参加,如“科学眼中的语文”等。这样,教师对其涉及的专业知识有了全面了解,便于教学能力的提高,真正做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和渗透。这不仅有利于教师形成更规范的知识体系,而且有利于教师把握好知识的科学性。教学中许多新知识、好方法有多种来源——可以来源于课堂生成与课题,也可以来源于教学书籍与杂志,还可以来源于同事的交流与探讨等。我们深信,思维的相加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简单代数和,而是会出现许多的创新点。
总之,教研活动的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和有效开展,是促进教研组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教师执教能力、激活教学研讨的重要途径,值得教育管理者深入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