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类风湿关节炎(RA)作为临床常见疾病,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属“痹证”范畴,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由来已久,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本文从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可通过内治法、外治法及内外合治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方法多样,如分型治疗、分期治疗、专药专方等,在缓解患者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显著,且可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和免疫反应,安全性更高.
【机 构】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风湿关节炎(RA)作为临床常见疾病,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属“痹证”范畴,中医学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由来已久,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本文从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可通过内治法、外治法及内外合治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方法多样,如分型治疗、分期治疗、专药专方等,在缓解患者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显著,且可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和免疫反应,安全性更高.
其他文献
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发生发展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综述近年来的研究概况,发现多种中药提取物及有效部位、中药复方及中医物理治疗可通过调控MAPK通路,抑制促炎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释放,改善RA滑膜炎症及骨破坏.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超短波和动态干扰电对肩周炎患者疼痛缓解、肩关节活动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肩周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给予温针灸联合超短波和动态干扰电治疗,对照组给予超短波和动态干扰电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M-CSF)、C-反应蛋白(CRP)、β-内啡肽(β-EP)、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水平,并采用Constant-Murley量表、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价患者
目前,针灸与人工智能学科交叉要求不断提高,借助当前人工智能科技开展针灸研究,是时代的要求.本文从移动健康(Mobile Health,mHealth)的睡眠监测技术、四诊部分采集、红外功能镜头、智能针灸机器人等探讨针灸管理夜尿症的方法,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趋势进行探讨和展望.认为中医针灸治疗联合mHealth技术治疗常见病智能化、信息化、护理、跟踪治疗是未来中医针灸治疗和科研的新模式,通过mHealth构建中医针灸诊疗数据和共享数据库,可为针灸临床指南、共识等提供依据.
肠-肾轴学说认为肠道菌群的紊乱能够引起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及全身微炎症反应,进而加重慢性肾脏病进程,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通腑泄浊法是通过加强肠腑传化功能,使蓄积于肠道的湿浊毒邪从大便排出,进而调节脏腑气机,祛邪以扶正,与肠肾轴理论不谋而合.本文基于肠-肾轴理论,讨论通腑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应用,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对照组则单纯口服舒肝解郁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以及改良Kupperman评分的变化情况,并对比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24/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HAMD
目的:观察心脑共治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睡眠节律障碍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睡眠节律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心脑共治针法治疗,对照组口服苯二氮卓类药物,共治疗21 d,57例患者完成观察.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阿森斯失眠量表(AIS-8)评分、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及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第21天,两组患者阿森斯失眠量表(AIS-8)评分及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6.55%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较高,现阶段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与非手术两种治疗方案,其中非手术治疗是现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治疗方法.笔者查阅近年来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文献资料,发现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手法治疗、针刀治疗、牵引治疗、药物治疗、运动疗法、封闭治疗等疗法单独或综合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确切的治疗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疾病,部分患者经规范治疗后症状不能缓解,或长期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本文尝试以圆运动理论为基础,再探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特点与辨治,认为中轴运转正常,四维升降有序,人既安和,若轴不旋转,或四维升降失常,中轴运转停滞,胃气上逆,上犯食管而发为本病,治疗以“运轴以复轮”或“轴轮并运”为法,使中轴运转正常,四维升降复旧,人身气机运动之圆恢复,则疾病向愈,以期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疾病,可简易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基于两者在病因、病理机制和预后上的差异,现代医学对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治疗已有明确区分,然而目前中医对于高脂血症临床辨治大多数较为笼统,并未将治疗方法、方药等进行分类.文章基于历代医家观点和现代研究结果,总结以上两种疾病机制、证型、用药等,探究其区别性与差异性,提出“湿热夹瘀”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基本病机,治疗以清热化湿、祛瘀活血法为主;“痰胜脾虚”是高胆固醇血症的基本病机,治疗以健脾益气、化痰降浊法为主的理论假说,为临床中医治疗提
犀角为犀科动物犀牛(Rhino)的角,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热定惊、凉血解毒等功效,广泛用于热盛火炽、壮热不退、神昏谵语、惊厥抽搐等症的治疗.水牛角是牛科动物水牛(Bubalus bubalis Linnaeus)的角,又名沙牛角,始载于南北朝的《名医别录》,是目前犀角的重要替代品.本文通过查阅整理历代主流本草文献,从基原、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配伍等方面对犀角和水牛角进行本草考证,为明晰两者替换的具体用量变化及临床使用提供本草学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