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年,为响应国家号召,黑龙江省几位退休的教育专家在无资金、无校舍、无生源的情况下,“白手起家” 筹资办起了黑龙江东方学院。截至2015年10月,该校拥有校舍71万平方米,在校生1万余人。2013年1月,黑龙江东方学院被教育部选定为“全国应用技术大学综合改革试点院校”。
也许正是这一“创业基因”,东方学院自建校起就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支持、创新创业帮扶。凭借对就业市场高敏感度,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辅导,学校构建创业启蒙、创业见习、创业实践、创业资金支持、创业发展、创业跟踪6层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该校在24年办学历史上培养出1032个大学生创业老板。面对庞大的数字,诸多人不禁问,东方学院是依托哪些创新创业帮扶模式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为此,《经济》记者采访了黑龙江东方学院副院长韩丽霞。
《经济》: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东方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哪些创业服务体系?
韩丽霞:依托黑龙江省出台的各项创新创业政策,东方学院共为学生提供了8项服务体系。
其一,开办创新创业课程。其中包括创业者素质、创业者精神、如何创办一个成功企业等32学时2学分的课程内容。其二,学校编写了创新创业课程,旨在帮助广大学生了解相关就业、创新创业最新政策规定和就业、创业工作流程,掌握求职技巧,做好择业准备,顺利就业、创业。这本教程已被列入黑龙江省本科院校规划教材。其三,学校设立创业发展基金会。其四,建立创业一站式服务大厅。将哈尔滨银行、龙江银行等指定为大学生贷款的银行和民生注册大厅服务、外事办引进学校。目的是让学生不出校园就能办理创业贷款、营业执照、获得到国外创业机会。其五,学校参加各行业协会、各类企业单位组织的创业大赛。例如《经济》杂志社主办的“因为有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阿里巴巴电商创业大赛等活动。其六,积极加入社会创新创业平台。将各行业领头兵创业平台落入到东方学院。例如,学院与阿里巴巴共同创办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等。其七,承接黑龙江省职业生涯大赛。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东方学院在哈尔滨市举办的创业大赛中,连续6年获得优秀组织奖,近500多个创业团队获奖。其八,紧密联系学校曾扶持的创业团队。
总体来说,学校提供的8项服务体系最终目的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经济》:毋庸置疑,大学生创业面对的首要问题仍然是资金的紧缺,那么,学校在创业资金上具体有哪些政策?
韩丽霞:首先,我校与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签订协议,每年支持每名创业学生1万-3万元无责任担保贷款,对成功创业的创始人奖励2000元创业奖励资金。并且,这些创始人只要在创业中吸纳东方学院学生就业,每人将再追加1000元就业基金。其次,学校紧密联系曾扶持的创业团队,鼓励校友回学校设立1万-10万元不等的创新创业基金,来扶持当下初创团队。
《经济》:您认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最欠缺哪方面的能力,并且学校最应给予哪些最落地的帮助?
韩丽霞:我们曾对创业失败的学生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在创业中存在3个问题。其一,学生对创新创业意识掌控能力不足。很多学生在组建团队时,基本都是先将身边的几个好哥儿们叫过来,大概阐述一下自己的创业想法,把前景描绘得天花乱坠,似乎一年后就能把BAT赶超、把小米颠覆。当心潮澎湃之时,一拍即合开始“折腾”起来,但干着干着问题就出来了,团队结构、个人兴趣、价值观等问题互相冲突,有的坚持不了、有的忍受不了,最终导致失败。其二,创业整体环节把控能力低下。大学生对社会规则的认识是脱节的,比如对销量及利润率预计、风险控制能力、企业运营管理技巧等。其三,容易“闭门造车”。 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时都会选择自己所熟知的校园,因为熟悉、容易落地、方便推广,且资源相对集中。但弊端却是主观认为自己喜欢的项目产品消费者也一定会喜欢,前期缺乏对市场的调查和理性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最直接的帮助就是分层指导。比如学生想做餐饮行业,学校就应为其找在餐饮行业的企业导师来帮助,“手把手”传授失败经验,来规避日后创业风险。大学生仍是创业弱势群体,有创业想法很好,但是如果没有后面孵化器、校友、行业内领头兵、学校的扶持,那很有可能梦想就会破灭,甚至学生容易走歪路,对社会规则存在偏见。
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帮扶形式也不一定要“高大上”。只有帮助学生把项目从无到优扶持起来,才能够发挥高校是引领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抓手这一作用。
《经济》:在帮扶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韩丽霞:我认为,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瓶颈,也是所有学院面临的瓶颈就是创业团队融资难,各类银行的创业贷款申请也比较困难。所以,强烈建议有关部门应该联合成立大学生创业融资机构,加强有针对性的服务。
也许正是这一“创业基因”,东方学院自建校起就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支持、创新创业帮扶。凭借对就业市场高敏感度,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辅导,学校构建创业启蒙、创业见习、创业实践、创业资金支持、创业发展、创业跟踪6层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该校在24年办学历史上培养出1032个大学生创业老板。面对庞大的数字,诸多人不禁问,东方学院是依托哪些创新创业帮扶模式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为此,《经济》记者采访了黑龙江东方学院副院长韩丽霞。
《经济》: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东方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哪些创业服务体系?
韩丽霞:依托黑龙江省出台的各项创新创业政策,东方学院共为学生提供了8项服务体系。
其一,开办创新创业课程。其中包括创业者素质、创业者精神、如何创办一个成功企业等32学时2学分的课程内容。其二,学校编写了创新创业课程,旨在帮助广大学生了解相关就业、创新创业最新政策规定和就业、创业工作流程,掌握求职技巧,做好择业准备,顺利就业、创业。这本教程已被列入黑龙江省本科院校规划教材。其三,学校设立创业发展基金会。其四,建立创业一站式服务大厅。将哈尔滨银行、龙江银行等指定为大学生贷款的银行和民生注册大厅服务、外事办引进学校。目的是让学生不出校园就能办理创业贷款、营业执照、获得到国外创业机会。其五,学校参加各行业协会、各类企业单位组织的创业大赛。例如《经济》杂志社主办的“因为有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阿里巴巴电商创业大赛等活动。其六,积极加入社会创新创业平台。将各行业领头兵创业平台落入到东方学院。例如,学院与阿里巴巴共同创办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等。其七,承接黑龙江省职业生涯大赛。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东方学院在哈尔滨市举办的创业大赛中,连续6年获得优秀组织奖,近500多个创业团队获奖。其八,紧密联系学校曾扶持的创业团队。
总体来说,学校提供的8项服务体系最终目的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经济》:毋庸置疑,大学生创业面对的首要问题仍然是资金的紧缺,那么,学校在创业资金上具体有哪些政策?
韩丽霞:首先,我校与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签订协议,每年支持每名创业学生1万-3万元无责任担保贷款,对成功创业的创始人奖励2000元创业奖励资金。并且,这些创始人只要在创业中吸纳东方学院学生就业,每人将再追加1000元就业基金。其次,学校紧密联系曾扶持的创业团队,鼓励校友回学校设立1万-10万元不等的创新创业基金,来扶持当下初创团队。
《经济》:您认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最欠缺哪方面的能力,并且学校最应给予哪些最落地的帮助?
韩丽霞:我们曾对创业失败的学生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在创业中存在3个问题。其一,学生对创新创业意识掌控能力不足。很多学生在组建团队时,基本都是先将身边的几个好哥儿们叫过来,大概阐述一下自己的创业想法,把前景描绘得天花乱坠,似乎一年后就能把BAT赶超、把小米颠覆。当心潮澎湃之时,一拍即合开始“折腾”起来,但干着干着问题就出来了,团队结构、个人兴趣、价值观等问题互相冲突,有的坚持不了、有的忍受不了,最终导致失败。其二,创业整体环节把控能力低下。大学生对社会规则的认识是脱节的,比如对销量及利润率预计、风险控制能力、企业运营管理技巧等。其三,容易“闭门造车”。 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时都会选择自己所熟知的校园,因为熟悉、容易落地、方便推广,且资源相对集中。但弊端却是主观认为自己喜欢的项目产品消费者也一定会喜欢,前期缺乏对市场的调查和理性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最直接的帮助就是分层指导。比如学生想做餐饮行业,学校就应为其找在餐饮行业的企业导师来帮助,“手把手”传授失败经验,来规避日后创业风险。大学生仍是创业弱势群体,有创业想法很好,但是如果没有后面孵化器、校友、行业内领头兵、学校的扶持,那很有可能梦想就会破灭,甚至学生容易走歪路,对社会规则存在偏见。
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帮扶形式也不一定要“高大上”。只有帮助学生把项目从无到优扶持起来,才能够发挥高校是引领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抓手这一作用。
《经济》:在帮扶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韩丽霞:我认为,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瓶颈,也是所有学院面临的瓶颈就是创业团队融资难,各类银行的创业贷款申请也比较困难。所以,强烈建议有关部门应该联合成立大学生创业融资机构,加强有针对性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