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呼唤创新,时代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创新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要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入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并恰当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景启迪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情感、思维互动及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得到充分展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启发学生创新思考。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可以这样设计:学生口算出“36÷12=3”之后,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36和12的后面同时添上5个零或10个零,想一想除得的商还会是3吗?学生思考后,有的认为商的后面也应该添上同样的5个零或10个零,有的则认为商还是3。对此可以不作任何评价,只是启发学生,你们能说出各自的理由吗?能不能从较简单的几个例子中,去发现规律并运用解决刚才的问题呢?接着让学生各自写出几个商是3的算式,从中寻找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作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的猜想后,老师再问:对于任何一个除法算式是否都是有这样的规律?学生通过再举例验证,更加清晰完整地提示了商不变的性质,并运用这个性质很快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这种寓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于数学知识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商不变的性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到了从简单的事例中寻找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这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问题研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使每一个结论都是学生自己的探究得来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二、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的原型是生活,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开放意识,把生产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我们现代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课件出示)小蚂蚁回家走哪条路近?为什么?学生甲说:走拐弯少的路近。学生乙说:走拐弯多的路近。学生丙说:两条路一样长。可见,同一问题,不同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为了求得正解,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将两条路转化成了一个个小长方形,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惊奇地发现两条路确实同样长。这个数学例子告诉我们,其实生活中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都能运用数学知识予以解决。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激发,解题能力得以提高,现实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有学习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同样道理。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脆弱的心灵需要细心地呵护。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多进行正面评价,积极挖掘并鼓励学生发扬优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很重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回答得很好!”“见解很独特!”“你的想法对大家学习有启发作用!”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学生提出一些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奇特想法。这些看似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提法,教师不能轻易予以否定。殊不知,这正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体现,有时候还蕴藏着发人深思的教学契机。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在某一瞬间生发出的智慧火花,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更愿意积极思考。例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比较0.58和0.6哪个大?我按部就班地教给学生从高位起往下比的方法:因为0.6的十位上的6比0.58十位上的5大,因此得出结论0.6比0.58大。这时有同学提出可以把0.3转化成0.30,能看出小数点后面的30比 28大。这个提法让我灵机一动,原本我以成人的眼光觉得加0的方法多此一举,不曾想到加0后使得数字更直观,更便于学生理解。因此,我好好表扬了这位爱动脑的学生,并号召大家都向他学习,要大胆提出自己见解,树立勇于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
四、倡导学生的质疑精神,诱发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学生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疑敢问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对于一个问题,要敢于生疑,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内化知识。同时在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教学的全过程,也只有学生亲自参与体验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更深刻,才能逐渐内化成解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由有疑到敢问,由敢问到联想,正是创新思考的过程。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形成新的观点,也就萌发了创新。
五、鼓励学生大胆联想,拓展创新思维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起点。加强联想能力的训练可以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如何将他们的想象有机联系起来,加工整理,引发出比较高层次的联想,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开阔学生思路的关键环节。例如,“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39×0.8 ,学生从39可以联想到(40-1)原式变式为:(40-1)×0.8 =40×0.8-1×0.8=32-0.8=31.2;或可以联想到(1-0.2 ),原式变式为:39×(1-0.2 )=39×1-39×0.2 =39-7.8 =31.2。又如,学生计算12÷4%时,学生常常把4%化成0.04后计算,学生观察后发现12和4是倍数关系,4%直接看成25,原式可以看成:12×25 =300直接口算,又快又对。心智技能较强的学生大多具有充分发展的联想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联想,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再进行筛选,选择最佳的解题思路,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一、创设情景启迪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情感、思维互动及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得到充分展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启发学生创新思考。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可以这样设计:学生口算出“36÷12=3”之后,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36和12的后面同时添上5个零或10个零,想一想除得的商还会是3吗?学生思考后,有的认为商的后面也应该添上同样的5个零或10个零,有的则认为商还是3。对此可以不作任何评价,只是启发学生,你们能说出各自的理由吗?能不能从较简单的几个例子中,去发现规律并运用解决刚才的问题呢?接着让学生各自写出几个商是3的算式,从中寻找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作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的猜想后,老师再问:对于任何一个除法算式是否都是有这样的规律?学生通过再举例验证,更加清晰完整地提示了商不变的性质,并运用这个性质很快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这种寓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于数学知识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商不变的性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到了从简单的事例中寻找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这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问题研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使每一个结论都是学生自己的探究得来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二、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的原型是生活,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开放意识,把生产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我们现代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课件出示)小蚂蚁回家走哪条路近?为什么?学生甲说:走拐弯少的路近。学生乙说:走拐弯多的路近。学生丙说:两条路一样长。可见,同一问题,不同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为了求得正解,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将两条路转化成了一个个小长方形,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惊奇地发现两条路确实同样长。这个数学例子告诉我们,其实生活中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都能运用数学知识予以解决。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激发,解题能力得以提高,现实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有学习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同样道理。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脆弱的心灵需要细心地呵护。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多进行正面评价,积极挖掘并鼓励学生发扬优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很重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回答得很好!”“见解很独特!”“你的想法对大家学习有启发作用!”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学生提出一些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奇特想法。这些看似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提法,教师不能轻易予以否定。殊不知,这正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体现,有时候还蕴藏着发人深思的教学契机。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在某一瞬间生发出的智慧火花,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更愿意积极思考。例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比较0.58和0.6哪个大?我按部就班地教给学生从高位起往下比的方法:因为0.6的十位上的6比0.58十位上的5大,因此得出结论0.6比0.58大。这时有同学提出可以把0.3转化成0.30,能看出小数点后面的30比 28大。这个提法让我灵机一动,原本我以成人的眼光觉得加0的方法多此一举,不曾想到加0后使得数字更直观,更便于学生理解。因此,我好好表扬了这位爱动脑的学生,并号召大家都向他学习,要大胆提出自己见解,树立勇于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
四、倡导学生的质疑精神,诱发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学生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疑敢问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对于一个问题,要敢于生疑,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内化知识。同时在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教学的全过程,也只有学生亲自参与体验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更深刻,才能逐渐内化成解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由有疑到敢问,由敢问到联想,正是创新思考的过程。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形成新的观点,也就萌发了创新。
五、鼓励学生大胆联想,拓展创新思维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起点。加强联想能力的训练可以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如何将他们的想象有机联系起来,加工整理,引发出比较高层次的联想,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开阔学生思路的关键环节。例如,“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39×0.8 ,学生从39可以联想到(40-1)原式变式为:(40-1)×0.8 =40×0.8-1×0.8=32-0.8=31.2;或可以联想到(1-0.2 ),原式变式为:39×(1-0.2 )=39×1-39×0.2 =39-7.8 =31.2。又如,学生计算12÷4%时,学生常常把4%化成0.04后计算,学生观察后发现12和4是倍数关系,4%直接看成25,原式可以看成:12×25 =300直接口算,又快又对。心智技能较强的学生大多具有充分发展的联想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联想,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再进行筛选,选择最佳的解题思路,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