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出于一种认知阶段,对于陌生的,厌恶的事物都具有强烈的抵触心理,道德感和羞耻感为得到充分的发展,时常因为自己本能的任性出现各种争执,在争执中我们教育者要理性看待他们的过失,不能隨意的谩骂和批评,当然也不能过于溺爱,更多的是加以引导和帮助,让他们逐渐成长,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学会尊重别人,尊重社会。
关键词:幼儿;认错;抵触心理;学会尊重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孩子们在一起玩,常会为一支笔、一本书、一把小椅子发生争吵。孩子的这些行为其实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孩子毕竟是孩子,还不具备成人世界的道德观念,他们的行为发生主要受“本我”的驱使,即遵循快乐原则的行事,抢夺别人的东西,弄哭别的小朋友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征服感和成就感,使自己快乐满足。因此争吵现象在幼儿生活中是普遍而自然的。然而仔细观察记录孩子间的争吵现象,不难发现适度的争吵其实对孩子来说更利于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一、争吵的意义
1.争吵让孩子体验并学会轮流、谦让,增强了规则意识。
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说“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他成长的社会群体而独立成长”。对孩子来说幼儿园是他们发展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环境,作为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它对孩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因素无法比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加之在家庭的过度保护溺爱之下这一特征尤为明显。
2.争吵让孩子学会交流,发展社会性。
人无时无刻不在活动,活动是人存在的形式,也是人发展的方式。幼儿的活动从大体上看也无非是生活、学习、交往等,具体又可分为自我服务、身体锻炼、游戏、观察、探索交流等,每个活动都包含着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能技巧,而每个活动中都会出现孩子间的争吵,孩子间的争吵反映着协调关系时的障碍,作为教师应随时抓住教育时机适当加以指导,帮助孩子分辩是非好坏,让孩子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怎样协调与别人的关系。
3.争吵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他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还强调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认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要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流,能清楚说出自己想说的事。”而孩子间的争吵恰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实践。
4.争吵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是有关周围事物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索活动,孩子不仅学会知识,还将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能力和行为。一次早睡起床后,婷婷和小明吵了起来。“你干嘛推倒我的椅子。”“我不是故意的。”“你是,我告诉老师去。”“你别去,我帮你扶起来。”婷婷还是嘟着嘴不理他。“别这样,对不起嘛。”终于婷婷笑了。
二、对争吵所采取的措施
1.用故事来淡化孩子间的争吵,进行分享认知的培养。
孩子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在故事《狡猾的狐狸》中,牛和驴两个好朋友,因狐狸的搬弄是非,使他们之间相互猜忌并打斗,致使友谊险些破裂。为了让孩子充分理解牛和驴的友谊及他们间发生的故事,对牛驴的分享快乐到吵闹打斗到友谊的恢复能产生共鸣。通过观察回答,孩子已能感受到牛、驴间所发生的事,明白了分享是快乐的,但必须先得约束自己自私的行为,要多为他人想想。
2.在日常情境中淡化孩子间的争吵,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处处做有心人,常常有意识地把自己所看见所听见的一些有意义的事讲给孩子听,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一次乐乐在玩自己带来的飞机时,小朋友都很羡慕都想玩而乐乐因怕飞机被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他们玩,孩们都很失望。我见正是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把乐乐的飞机拿起来说:“乐乐,我们玩个游戏,现在这飞机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怎么办呢?”“我向你借。”“如果我不借你呢?我不借你,你心里会怎么样呢?”“不高兴,难过。”“乐乐,现在你心里为什么这么难受呢?”我边说边把飞机还给他。乐乐接过飞机,不一会儿乐乐和身边的小朋友便开心玩了起来。孩子们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体验到了想玩到被拒绝到共同分享的整个过程的内在情感的旅行,从而淡化了“自我”这一中心,提高了群体意识和社会能力。
三、如何教孩子为自己的错道歉
1.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改正错误。
因此,老师切不可对孩子动辄责备,应耐心地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认错需要一定的勇气。孩子不敢认错,可能是害怕承担后果,老师应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改了就是好孩子,避免孩子产生畏惧感。
2.孩子犯错要及时纠正。
当孩子做错事时,老师应及时地给予教育并纠正。让孩子知道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只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谅。老师千万不要在孩子做错事后,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这样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后犯错时就会总想找借口推托。
3.老师应学会向孩子认错。
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老师向孩子道歉,会丧失自己的威严,所以,不少老师为了维护作为大人的面子,仍然坚持即使做错了也不向孩子认错。研究显示,老师向孩子认错,不仅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并且可以用现身说法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错的时候,认错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老师向孩子认错,不仅不会因为认错而丧失尊严,反而会让孩子更加尊敬。
由此可见,孩子间的争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对这一现象不问青红皂白的指责、批评。作为教师要避免这种急不择言、简单从事的做法,坚持正面教育,从孩子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通过孩子间的争吵去了解孩子心中他们对事物的看法,让孩子从内心去接受我们的教育,能主动承担自己的过失,从而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学前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张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8(20):112-113.
[4]汪娟.当代学前教育,2010,10(5):4-5.
[5]魏洪鑫.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违反规则的体验与反思——教育现象学的视角[J].全国学前教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2011.
关键词:幼儿;认错;抵触心理;学会尊重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孩子们在一起玩,常会为一支笔、一本书、一把小椅子发生争吵。孩子的这些行为其实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孩子毕竟是孩子,还不具备成人世界的道德观念,他们的行为发生主要受“本我”的驱使,即遵循快乐原则的行事,抢夺别人的东西,弄哭别的小朋友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征服感和成就感,使自己快乐满足。因此争吵现象在幼儿生活中是普遍而自然的。然而仔细观察记录孩子间的争吵现象,不难发现适度的争吵其实对孩子来说更利于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一、争吵的意义
1.争吵让孩子体验并学会轮流、谦让,增强了规则意识。
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说“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他成长的社会群体而独立成长”。对孩子来说幼儿园是他们发展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环境,作为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它对孩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因素无法比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自我中心”的心理特点,加之在家庭的过度保护溺爱之下这一特征尤为明显。
2.争吵让孩子学会交流,发展社会性。
人无时无刻不在活动,活动是人存在的形式,也是人发展的方式。幼儿的活动从大体上看也无非是生活、学习、交往等,具体又可分为自我服务、身体锻炼、游戏、观察、探索交流等,每个活动都包含着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能技巧,而每个活动中都会出现孩子间的争吵,孩子间的争吵反映着协调关系时的障碍,作为教师应随时抓住教育时机适当加以指导,帮助孩子分辩是非好坏,让孩子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怎样协调与别人的关系。
3.争吵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他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还强调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认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要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流,能清楚说出自己想说的事。”而孩子间的争吵恰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实践。
4.争吵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是有关周围事物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索活动,孩子不仅学会知识,还将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能力和行为。一次早睡起床后,婷婷和小明吵了起来。“你干嘛推倒我的椅子。”“我不是故意的。”“你是,我告诉老师去。”“你别去,我帮你扶起来。”婷婷还是嘟着嘴不理他。“别这样,对不起嘛。”终于婷婷笑了。
二、对争吵所采取的措施
1.用故事来淡化孩子间的争吵,进行分享认知的培养。
孩子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在故事《狡猾的狐狸》中,牛和驴两个好朋友,因狐狸的搬弄是非,使他们之间相互猜忌并打斗,致使友谊险些破裂。为了让孩子充分理解牛和驴的友谊及他们间发生的故事,对牛驴的分享快乐到吵闹打斗到友谊的恢复能产生共鸣。通过观察回答,孩子已能感受到牛、驴间所发生的事,明白了分享是快乐的,但必须先得约束自己自私的行为,要多为他人想想。
2.在日常情境中淡化孩子间的争吵,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处处做有心人,常常有意识地把自己所看见所听见的一些有意义的事讲给孩子听,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一次乐乐在玩自己带来的飞机时,小朋友都很羡慕都想玩而乐乐因怕飞机被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他们玩,孩们都很失望。我见正是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把乐乐的飞机拿起来说:“乐乐,我们玩个游戏,现在这飞机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怎么办呢?”“我向你借。”“如果我不借你呢?我不借你,你心里会怎么样呢?”“不高兴,难过。”“乐乐,现在你心里为什么这么难受呢?”我边说边把飞机还给他。乐乐接过飞机,不一会儿乐乐和身边的小朋友便开心玩了起来。孩子们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体验到了想玩到被拒绝到共同分享的整个过程的内在情感的旅行,从而淡化了“自我”这一中心,提高了群体意识和社会能力。
三、如何教孩子为自己的错道歉
1.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改正错误。
因此,老师切不可对孩子动辄责备,应耐心地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认错需要一定的勇气。孩子不敢认错,可能是害怕承担后果,老师应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改了就是好孩子,避免孩子产生畏惧感。
2.孩子犯错要及时纠正。
当孩子做错事时,老师应及时地给予教育并纠正。让孩子知道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只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谅。老师千万不要在孩子做错事后,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这样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后犯错时就会总想找借口推托。
3.老师应学会向孩子认错。
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老师向孩子道歉,会丧失自己的威严,所以,不少老师为了维护作为大人的面子,仍然坚持即使做错了也不向孩子认错。研究显示,老师向孩子认错,不仅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并且可以用现身说法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错的时候,认错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老师向孩子认错,不仅不会因为认错而丧失尊严,反而会让孩子更加尊敬。
由此可见,孩子间的争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对这一现象不问青红皂白的指责、批评。作为教师要避免这种急不择言、简单从事的做法,坚持正面教育,从孩子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通过孩子间的争吵去了解孩子心中他们对事物的看法,让孩子从内心去接受我们的教育,能主动承担自己的过失,从而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学前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张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8(20):112-113.
[4]汪娟.当代学前教育,2010,10(5):4-5.
[5]魏洪鑫.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违反规则的体验与反思——教育现象学的视角[J].全国学前教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