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回想起我的高中就回想起一座叫“惠灵庵”的古刹。那座高中学校的古刹在我的记忆中,就是一幅黑白两颜色组成的水墨画。那些日趋黯淡的黑白画面,因为时间的介入而显得模糊暗淡光怪陆离。
这幅题为《古刹》的黑白画,像极了雨迹斑斑的照壁或者屋檐。写着巨大“佛”字的照壁是早已经没有了,剩下许多凹槽整齐排列的屋檐,是黑白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在当时懵懂的我看来,这座古刹应该就是一幅静止的画。似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太多的变化,除非遭受一场潮湿发霉的雨。一次拯救性的修缮。一次天翻地覆的重建。这座有数百年沧桑历史的古刹是一个记录者,一个没有人在意的忠实记录者。它所记录的一切信息都在那些黑白的水墨画中,我在一幅又一幅黑白画中找寻着情感的记忆,情感流过后遗留下来的迹象。
那些年在那片古庙里。的确经常下着一场又一场潮湿的、散发着铁锈气味的雨。庙宇在铁锈味沾染中悄悄地、诡秘地发生着变化,它把铁锈味抖落在了所有事物上面,包括人,那种冷湿的气味在人身上尤为突出。在那片灰暗的建筑里,有许多像我一样被学校圈养着的学生。我们经常在厢房改建的、挂着昏黄白炽灯的学生宿舍里聊天。我发现在那些昏暗破旧、且长着霉斑的房屋里,堆积着为数不多的课外书。大多是一些从图书室借来的很主旋律的文学书籍,也有来路不明的很灰色的书籍。在我的床头同样放着这样一些文学书籍,文学的启蒙应该是在那个时候悄悄地扎下了根。说不清楚是因为古刹的内核与那些书籍的杂糅所给人的感觉是平衡的。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在翻开这些文学书籍的过程中,我感觉特别舒服和愉悦,偶尔也会有说不出来的、莫名其妙的感伤。
如果对惠灵庵的一些细节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古刹表面每时每刻都蠕动着一些虫子。那些虫子咬噬着旧城的一些事物。寺庙里的雕梁画栋正被那些不起眼的虫子蛀蚀,甚至蛀空。虫子或许是真实存在的,或许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更多时候,虫子是借助寓言或暗示来完成蛀蚀过程的。当看到那些真实的虫子伸出它的锯齿形的牙齿。从古刹斑驳的表面缓缓爬过时。我发现了那些虫子在蛀蚀的行为中得不到任何的食物。得到的只是那种蛀蚀所带来的愉悦。它那看似柔软却异常坚硬的牙齿能掏空一切事物。当我把那些木柱回廊或木门窗上的粉末轻轻吹去后。我感到很吃惊。在那些用柔软镌刻的条纹状的画面里。有着虫子对于某些曲线的偏好。许多重复的曲线。许多曲线组成的画面有着让人吃惊的相似。
我想起了曾经见到过“为上帝画像”的字眼。那些虫子同样在那座古刹的木质墙面廊柱上。试图完成“为上帝画像”的惊人行为。当脑海里出现这样的字眼时。我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思想空间。竞把那些虫子放进了那样神圣的行为中。那是需要用灵魂的触摸才能完成的行为,而那些虫子确实是在用灵魂的触须感受着古刹。
在那个年代时时呼啸而过的风风雨雨中。我们总在随意忽视一些东西的同时。又在遗忘一些来自植物或者动物对于生存的态度。它们似乎在蛀蚀着古刹并制造出属于自己的黑白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作为艺术家创作一般的快乐,孩子般的快乐,癫狂般的快乐。我猜想古刹里曾经的那些高高在上的塑像们。也被这些卑微而勤劳的虫子们攀援蛀咬过,但那些万象庄严的塑像们的日渐颓败和最后消失,肯定和虫子无关。
在对那些虫子的凝视中。我发现了其中的一群游荡的小动物,偶尔才会贴近大地,沿着古刹里的建筑不断地攀爬。我曾经怀疑过,莫非那些它们在古刹里制造的图案,早就被镌刻在大地的表面,它们只是把那些大地上面的图案搬到古刹的表面。在某些时候,我甚至有种感觉:自己对于思维的拓展已经在那些小动物身上发生。我只是在它们刻下的模子里让思想不断延伸而已。我的思想在那片古刹里不断驰骋,没有受到任何的阻挠,这与那些虫子有关,与那些图案有关。有时我会希望自己是那些虫子中的一只,整日在古刹表面忙碌,不断地描绘自己喜欢的图案。并在图案里融进自己所希望的寓意。
二
我用了很长的时间去适应这座古刹。我长时间地在那片古旧的黑白画似的建筑间游荡。我会从某个角落里发现一些时光留下的瓦砾。捡起那些瓦砾时我理解了古刹的一些内在的意味。或者说手中的这些瓦砾,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融入这座黑与白构成的古刹中。
除了在那座古刹里游荡外,我总是在放假或周末,一个人待在禅房似的宿舍里,我喜欢那种室内宁静的感觉。似乎在这禅房似的宿舍里。我总能通过阅读的状态与室内的事物之间得到平衡。总能感受到室内禅意所给人带来的淡定与舒服。在位于山门右侧的那间标注了第几宿舍的厢房里,我不需要考虑来自整个古刹的气息对我的围困。在封闭的室内。我更能体会到阅读所带给人的快感。对于躯体以及思想上发生的变化也能敏锐地把捉。在这里,我发现了属于古刹的忧伤,由我自身扩展出去的忧伤。
那座古刹其实不是我们学校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几排教室围成的操场和一个足球场大的运动区,但石料、木头和泥灰组成的古建筑群,却是这所学校的主体或内核。我们那届所在的男生宿舍。属于古刹山门两边且濒临龙头河的厢房,通过我们厢房问的大门。然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依次分布着办公室、教师临时宿舍和图书室、保管室、女生院等,大约是过去的什么大雄宝殿、藏经楼、斋房之类的,再往后就是有着阴森汉墓的依凤山了。其间有十字过道,纵向为主轴线,连接山门和女生院;横向连接运动场和操场。还有几条回廊在其间穿过。过道和回廊皆很狭窄阴暗,有时白天都要点上路灯。这大白天的过道灯,总会让我联想到古刹过去明灭的佛灯,有些祥光普照的意思。
女生们住在那座古庙最里面的狭窄院落里。即女生院。我们一群人会寻找各种理由去找她们玩。但在很多时候,一踏入她们所住的宿舍,我总觉得气氛很僵很尴尬。我们的拜访总会引起全院子的注目。也往往让那些女生手足无措。她们一手足无措,弄得我们也手足无措起来。在她们狭小的房间,我们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落座。那时有个高我们一个年级的女同学,我已经无法说出她长得怎样,但在当时我对她的印象应该是很不错的。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对异性的苏醒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是从那个女同学开始……当然没有结局,因为我们一群朋友去找过她一回,她给我们的感觉同样和别的女生一样,显得很腼腆。只是坐在一边,不出声,弄得我很尴尬。有时我就想,这里面有年龄阅历的原因。是否也有身居古旧庙宇特定环境的因素。 为了逃避古刹里憋闷的氛围。也为了避开老师同学们的耳目。我曾独自在古刹外面的那座小石桥上,注视着行人的来来往往,好似学古人把栏杆拍遍。其实我只希望那个女孩能够出现在我的注视中,最好能给我的注视报以微笑。曼妙如涟漪的微笑。我曾几次来到那座石桥,可那个女孩却迟迟没有出现。那应该是属于一个高中男孩的美丽的感伤,同样应该属于那个年龄段的许多人的记忆,优美而忧伤的记忆。这座叫“惠灵庵”的古庙,记录了我们的年轻,同时目睹了青春期的惆怅、忧伤与躁动。
尽管如此。我对于再往里面的建筑和事情其实很陌生。我不知道那古庙里面的老师和女生们有着什么样的认知和感觉,只是我来到这往里的建筑时,总感到一种迫使我逃离的威压,即使有女生院的诱惑也无法消弭这种感觉。因为那里的院落、过道、房间,相对于我们所处的院子和新修的教学区,更显得古旧破败、幽深神秘。
而且总爱胡思乱想的我,那时总觉得这群古建筑,对色彩有过滤或漂洗的功能。不管是什么有色彩的东西。只有放到这些古老的建筑面前。都会漂洗或过滤得只剩下了黑色和白色。包括我青春靓丽的同学。走进这些古建就会变成黑白两色的照片或胶片,他们身上那个年代流行的劳动服、绿军装、夹克衫、花裙子、白衬衫和红蓝色的运动衫,全都失去了本来五彩缤纷的颜色。一律褪变成黑白两色或过度性的灰色。看这些男生女生从过道或回廊中走过。如同观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那样,显得古旧和凝滞起来,没有了色彩和生气。这一发现令我感到惊异和恐惧,怀疑自己身体或心理某个方面出了问题。于是压在心里至今也没敢跟人说。
对于那片古建筑的冬天。我的印象更深刻一些,似乎我对于那些充满冷色调的事物喜好更深一些。我喜好任何时候任何事物的表面冷色调,以及充斥着冷色调的黑白画的曼妙。似乎冬天已经不是一个具象化的季节,而是被我的思想与感觉扩大化了的时序。冬天因为寒冷的缘故,使人感觉古刹是昏暗的,环绕着一种无法爬升的冷空气。
曾经有几次我提着书包从古庙的过道走过,那是不足一百米幽暗的距离。那些从江上赶来的冷风。在过道上追逐着我的脚步奔跑,我感觉它们一定是追上来有事相告。我只得停下脚步等着,我想知道一些陈旧得如黑白照片的秘密。但风们追上来后又溜了过去,令我茫然得不知所以。我后来一直就在想。这些风们要告诉我什么却欲言又止呢?或者说它们在古刹里忙忙碌碌在寻找着什么呢?是过去佛们挥之不去的灵魂在游荡?还是那些信徒们在抖动往事的飞絮?那里面肯定有一些东西是值得我关注的。比如转角那问储藏室为什么里面只有厚厚的灰尘并没有储藏其它的东西。比如紧挨着图书室的那问幽暗的房子为什么被有的同学暗地里称为鬼屋……
古刹的冬天更像是黑白照片了。瓦楞上的杂草变成了衰草,在寒风里嗦嗦地抖着。那些喜欢喳喳叫着发表演说的麻雀。此时也噤了声不见了踪迹。古刹的树本来就少(也许原来是绿叶葱茏古木参天的吧),且大多是落叶,一到这个季节就落光了叶子,光秃秃地支棱着。典型如法国梧桐,连树皮都趁着这个时候脱落。整个树干就黑白和深褐交错,更显萧索斑驳了。我曾长久地望着那些稀稀落落的法国梧桐。奇怪它们怎么会走进这中国的古老寺庙的。因为它们和周遭的建筑很不协调,很不配搭。那么这种引进和传统的反差,究竟想告诉我什么样的哲学命题?
三
说到古刹的树。不能不提到那株两层楼高的麻柳树。这麻柳树斜斜地生长在古刹旁,树皮扭曲皲裂,树枝枯萎颓废。即使是夏天也很难绿叶扶苏,到了冬天就更没有一片叶子了。从它沧桑的模样来看。应该是见证过古刹香火鼎盛香客潮涌境况的,当然也知道我想探求的那些秘密,只是它不肯说也不屑于往事重提。
还有一位老人和麻柳树有相同的秉性。一样沧桑,一样缄默。他是这古刹唯一留下来的僧人,因为古刹不再是古刹时他竟举目茫然无家可归,便留下来做了学校的敲钟人。一直到他早过了退休的年龄。我来到这座古庙上学,常见他佝偻着身子。手拿着一只小闹钟。准时地走到同样佝偻着身子的麻柳树下。抓起拴在树干钉子上的长绳子。有板有眼地敲响挂在高高树枝上的铜钟(这脸盆大小、布满绿锈的铜钟,显然也是寺庙留下的),那些悠长的钟声就仿佛一片片发黄的佛经,从麻柳树上悠悠飘洒。不经意地铺满古刹甚至校园的每个角落。这样一连敲了十几下后,他又一个人幽灵般回到他蜗居的小屋。从没见他站住脚张望或者找谁交谈过。于是他给我的感觉除了神秘还是神秘,神秘是一种奇怪的东西。既想靠近又怕靠近,尽管我知道他那里有许多我急于知道的秘密。
后来在读到《巴黎圣母院》里对敲钟人的描写,我的脑子里总会出现古刹敲钟人的身影,而且总会认定这位古刹敲钟人,年轻时肯定也有过春花秋月般的爱情,也有他的“爱斯梅尔达”,或许正是对爱情的绝望让他走进了这座庙宇,从此青灯黄卷清静度日,不想发生了后来的诸多变故。尽管我知道这种联想有些南辕北辙。八不沾边。卡西莫多和他。一个在中世纪的法国巴黎。一个在当今的中国内地:一个极丑,一个是衰老面孔掩藏下曾经的相貌堂堂。但他俩对待钟的认真和执着是一致的。人有时就是这样,最初认定了的东西就很难改变。回忆起我的高中生活,出现在眼前的总是一片黑与白的古刹。以及幽灵般的敲钟人。以及这种莫名其妙的联想。
由于后面山体遮挡夕阳的原因。古刹的夜幕总是早早就降临了,仿佛那些黑暗突然之间就从建筑物上坠落下来。并淹没了寺庙和我的躯体。一个胡思乱想纠结不已的躯体。我感受着黑暗的色调一笔一划地涂抹在身上,黑暗如同一瓶墨汁被泼洒了出来。墨汁的泼洒是一个流动的过程,黑暗在我的周围流动着并贴紧了我。在那个时候,只能看到古老建筑物大致的轮廓。像一幅素描。线条清晰地凸显出来。被黑夜笼罩的那个空间里没有一盏路灯亮起来。那些路灯中不少已经被砸烂或者是烧坏却无人搭理。我无法解释这样的空间为何会遭到人们的忽视。
由于环境陌生和灯光的昏暗,穿过那些巷道和回廊需要一定程度的勇气。而我在很多时候都缺乏那种胆量,我知道这次是不得不穿过那些过道或回廊,我正极尽全力与内心里曾经深刻着的阴影搏斗着,那个夜晚我像一个斗士,一个无奈的斗士。 我刻意穿过那条巷子,我给自己制造了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只缺了那股恰当的勇气。我在战战兢兢的复杂情绪中实施黑暗的穿越。内心里交替着复杂思想在走出巷道后与闪烁着白光的操场相遇时,竟然变得很美妙,似乎我在黑暗中发现了那些事物隐藏在黑暗中的美,似乎那种美只有披着黑色的外衣才能真正凸显出它的美妙。打破黑暗的是那些操场里的灯光,灯光总给人带来快活和希望。灯光下人影开始出现,脚步声、说话声开始出现。那条堆积着许多垃圾的龙头河发出了汩汩潺潺的声响。我那因黑暗而紧缩成一团的心灵开始缓过气来,周围的空气里飘着一股很好闻的气息,我大口大口地呼吸着那些气息,呼吸了好一会我的声息才回到了正常的律动节奏中。
与黑夜相连着的是一些无法预料的危险,人们喜欢在黑夜里制造危险,所谓“月黑风高夜,杀人越货时”是也。在我站在古刹阴影里仔细注视着眼前的场景时。我总是觉得昏暗中潜藏着不可预知的危险。我的担心并不是毫无道理,在古庙读书的时间里,就亲历过至少三起坏人混进女生院图谋不轨的事件,当然都是事发次日才听说,因为女生院距我们所住的厢房,间隔着一大片参差的古建筑。其中有两起事件坏人跑掉了,有一起作案的家伙被捉住。绑在寺庙粗大的廊柱上。让我的同学们当做练拳的靶子。也就在有了这三起偷袭女生院事件之后。那些过道回廊的灯才引起人们的注意,修理和重装了过道灯,几只荧光灯发出惨白的光,将过道里的危险的感觉稀释了不少。
还有一次听女生们说。半夜里听见古刹里有女人哭。哭得很飘忽很疹人。像怨鬼幽魂一般。就是不知道哭声从哪里来,以致女生们都不敢单独出宿舍门。直说得我浑身发冷,心想这古老的房屋里故事就是多,更何况是一座经风历雨后的古刹。六七百年的时间里该会发生多少难以想象的事情,会不会这哭声真是某个冤魂难以释怀才闹到今天。但后来很快就查清了。这半夜哭声不是什么冤魂。而是一只春情勃发相思难耐的猫在呼唤伴侣……
四
过了几十年再回母校时。曾经的黑白画换了如今的彩色画。数十年前的古刹已经所剩无几。包括古朴的山门和我们蜗居过的厢房,包括所谓的鬼屋、阴暗的过道和最靠里的女生院,连麻柳树上的那口铜钟也被电铃所取代。
漫步在昔日的古刹里。如同悠悠漂流在往事沉浮的时间长河中。在我的眼前,曾经的那座古刹,以及古刹里发生的一切,古刹里黑白的、斑驳的,甚至诡异的镜像,都随着我年华的逝去,如梦一般随风飘散了。可在我脑子里,那些对往事的黑白的、灰色的记忆,以及记忆里曾经的悲伤、忧郁、彷徨和寂寞,却是越来越清晰地存在着。
我从荒僻的曾经的女生院经过。发现了一堆长满杂草有小虫子爬行的瓦砾。这些瓦砾显然原来并非就是瓦砾。而是后来从寺庙拆下来堆放着的相对完好的小青瓦和瓦当。只是年深日久,日晒雨淋。加上后来者不经意的踩踏。也便成了破碎不堪的瓦砾。
这座黑白画一样的古刹终会消失的,这我早就知道。就如同梦境终究会破碎一样……
回想起我的高中就回想起一座叫“惠灵庵”的古刹。那座高中学校的古刹在我的记忆中,就是一幅黑白两颜色组成的水墨画。那些日趋黯淡的黑白画面,因为时间的介入而显得模糊暗淡光怪陆离。
这幅题为《古刹》的黑白画,像极了雨迹斑斑的照壁或者屋檐。写着巨大“佛”字的照壁是早已经没有了,剩下许多凹槽整齐排列的屋檐,是黑白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在当时懵懂的我看来,这座古刹应该就是一幅静止的画。似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太多的变化,除非遭受一场潮湿发霉的雨。一次拯救性的修缮。一次天翻地覆的重建。这座有数百年沧桑历史的古刹是一个记录者,一个没有人在意的忠实记录者。它所记录的一切信息都在那些黑白的水墨画中,我在一幅又一幅黑白画中找寻着情感的记忆,情感流过后遗留下来的迹象。
那些年在那片古庙里。的确经常下着一场又一场潮湿的、散发着铁锈气味的雨。庙宇在铁锈味沾染中悄悄地、诡秘地发生着变化,它把铁锈味抖落在了所有事物上面,包括人,那种冷湿的气味在人身上尤为突出。在那片灰暗的建筑里,有许多像我一样被学校圈养着的学生。我们经常在厢房改建的、挂着昏黄白炽灯的学生宿舍里聊天。我发现在那些昏暗破旧、且长着霉斑的房屋里,堆积着为数不多的课外书。大多是一些从图书室借来的很主旋律的文学书籍,也有来路不明的很灰色的书籍。在我的床头同样放着这样一些文学书籍,文学的启蒙应该是在那个时候悄悄地扎下了根。说不清楚是因为古刹的内核与那些书籍的杂糅所给人的感觉是平衡的。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在翻开这些文学书籍的过程中,我感觉特别舒服和愉悦,偶尔也会有说不出来的、莫名其妙的感伤。
如果对惠灵庵的一些细节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古刹表面每时每刻都蠕动着一些虫子。那些虫子咬噬着旧城的一些事物。寺庙里的雕梁画栋正被那些不起眼的虫子蛀蚀,甚至蛀空。虫子或许是真实存在的,或许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更多时候,虫子是借助寓言或暗示来完成蛀蚀过程的。当看到那些真实的虫子伸出它的锯齿形的牙齿。从古刹斑驳的表面缓缓爬过时。我发现了那些虫子在蛀蚀的行为中得不到任何的食物。得到的只是那种蛀蚀所带来的愉悦。它那看似柔软却异常坚硬的牙齿能掏空一切事物。当我把那些木柱回廊或木门窗上的粉末轻轻吹去后。我感到很吃惊。在那些用柔软镌刻的条纹状的画面里。有着虫子对于某些曲线的偏好。许多重复的曲线。许多曲线组成的画面有着让人吃惊的相似。
我想起了曾经见到过“为上帝画像”的字眼。那些虫子同样在那座古刹的木质墙面廊柱上。试图完成“为上帝画像”的惊人行为。当脑海里出现这样的字眼时。我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思想空间。竞把那些虫子放进了那样神圣的行为中。那是需要用灵魂的触摸才能完成的行为,而那些虫子确实是在用灵魂的触须感受着古刹。
在那个年代时时呼啸而过的风风雨雨中。我们总在随意忽视一些东西的同时。又在遗忘一些来自植物或者动物对于生存的态度。它们似乎在蛀蚀着古刹并制造出属于自己的黑白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作为艺术家创作一般的快乐,孩子般的快乐,癫狂般的快乐。我猜想古刹里曾经的那些高高在上的塑像们。也被这些卑微而勤劳的虫子们攀援蛀咬过,但那些万象庄严的塑像们的日渐颓败和最后消失,肯定和虫子无关。
在对那些虫子的凝视中。我发现了其中的一群游荡的小动物,偶尔才会贴近大地,沿着古刹里的建筑不断地攀爬。我曾经怀疑过,莫非那些它们在古刹里制造的图案,早就被镌刻在大地的表面,它们只是把那些大地上面的图案搬到古刹的表面。在某些时候,我甚至有种感觉:自己对于思维的拓展已经在那些小动物身上发生。我只是在它们刻下的模子里让思想不断延伸而已。我的思想在那片古刹里不断驰骋,没有受到任何的阻挠,这与那些虫子有关,与那些图案有关。有时我会希望自己是那些虫子中的一只,整日在古刹表面忙碌,不断地描绘自己喜欢的图案。并在图案里融进自己所希望的寓意。
二
我用了很长的时间去适应这座古刹。我长时间地在那片古旧的黑白画似的建筑间游荡。我会从某个角落里发现一些时光留下的瓦砾。捡起那些瓦砾时我理解了古刹的一些内在的意味。或者说手中的这些瓦砾,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融入这座黑与白构成的古刹中。
除了在那座古刹里游荡外,我总是在放假或周末,一个人待在禅房似的宿舍里,我喜欢那种室内宁静的感觉。似乎在这禅房似的宿舍里。我总能通过阅读的状态与室内的事物之间得到平衡。总能感受到室内禅意所给人带来的淡定与舒服。在位于山门右侧的那间标注了第几宿舍的厢房里,我不需要考虑来自整个古刹的气息对我的围困。在封闭的室内。我更能体会到阅读所带给人的快感。对于躯体以及思想上发生的变化也能敏锐地把捉。在这里,我发现了属于古刹的忧伤,由我自身扩展出去的忧伤。
那座古刹其实不是我们学校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几排教室围成的操场和一个足球场大的运动区,但石料、木头和泥灰组成的古建筑群,却是这所学校的主体或内核。我们那届所在的男生宿舍。属于古刹山门两边且濒临龙头河的厢房,通过我们厢房问的大门。然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依次分布着办公室、教师临时宿舍和图书室、保管室、女生院等,大约是过去的什么大雄宝殿、藏经楼、斋房之类的,再往后就是有着阴森汉墓的依凤山了。其间有十字过道,纵向为主轴线,连接山门和女生院;横向连接运动场和操场。还有几条回廊在其间穿过。过道和回廊皆很狭窄阴暗,有时白天都要点上路灯。这大白天的过道灯,总会让我联想到古刹过去明灭的佛灯,有些祥光普照的意思。
女生们住在那座古庙最里面的狭窄院落里。即女生院。我们一群人会寻找各种理由去找她们玩。但在很多时候,一踏入她们所住的宿舍,我总觉得气氛很僵很尴尬。我们的拜访总会引起全院子的注目。也往往让那些女生手足无措。她们一手足无措,弄得我们也手足无措起来。在她们狭小的房间,我们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落座。那时有个高我们一个年级的女同学,我已经无法说出她长得怎样,但在当时我对她的印象应该是很不错的。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对异性的苏醒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是从那个女同学开始……当然没有结局,因为我们一群朋友去找过她一回,她给我们的感觉同样和别的女生一样,显得很腼腆。只是坐在一边,不出声,弄得我很尴尬。有时我就想,这里面有年龄阅历的原因。是否也有身居古旧庙宇特定环境的因素。 为了逃避古刹里憋闷的氛围。也为了避开老师同学们的耳目。我曾独自在古刹外面的那座小石桥上,注视着行人的来来往往,好似学古人把栏杆拍遍。其实我只希望那个女孩能够出现在我的注视中,最好能给我的注视报以微笑。曼妙如涟漪的微笑。我曾几次来到那座石桥,可那个女孩却迟迟没有出现。那应该是属于一个高中男孩的美丽的感伤,同样应该属于那个年龄段的许多人的记忆,优美而忧伤的记忆。这座叫“惠灵庵”的古庙,记录了我们的年轻,同时目睹了青春期的惆怅、忧伤与躁动。
尽管如此。我对于再往里面的建筑和事情其实很陌生。我不知道那古庙里面的老师和女生们有着什么样的认知和感觉,只是我来到这往里的建筑时,总感到一种迫使我逃离的威压,即使有女生院的诱惑也无法消弭这种感觉。因为那里的院落、过道、房间,相对于我们所处的院子和新修的教学区,更显得古旧破败、幽深神秘。
而且总爱胡思乱想的我,那时总觉得这群古建筑,对色彩有过滤或漂洗的功能。不管是什么有色彩的东西。只有放到这些古老的建筑面前。都会漂洗或过滤得只剩下了黑色和白色。包括我青春靓丽的同学。走进这些古建就会变成黑白两色的照片或胶片,他们身上那个年代流行的劳动服、绿军装、夹克衫、花裙子、白衬衫和红蓝色的运动衫,全都失去了本来五彩缤纷的颜色。一律褪变成黑白两色或过度性的灰色。看这些男生女生从过道或回廊中走过。如同观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那样,显得古旧和凝滞起来,没有了色彩和生气。这一发现令我感到惊异和恐惧,怀疑自己身体或心理某个方面出了问题。于是压在心里至今也没敢跟人说。
对于那片古建筑的冬天。我的印象更深刻一些,似乎我对于那些充满冷色调的事物喜好更深一些。我喜好任何时候任何事物的表面冷色调,以及充斥着冷色调的黑白画的曼妙。似乎冬天已经不是一个具象化的季节,而是被我的思想与感觉扩大化了的时序。冬天因为寒冷的缘故,使人感觉古刹是昏暗的,环绕着一种无法爬升的冷空气。
曾经有几次我提着书包从古庙的过道走过,那是不足一百米幽暗的距离。那些从江上赶来的冷风。在过道上追逐着我的脚步奔跑,我感觉它们一定是追上来有事相告。我只得停下脚步等着,我想知道一些陈旧得如黑白照片的秘密。但风们追上来后又溜了过去,令我茫然得不知所以。我后来一直就在想。这些风们要告诉我什么却欲言又止呢?或者说它们在古刹里忙忙碌碌在寻找着什么呢?是过去佛们挥之不去的灵魂在游荡?还是那些信徒们在抖动往事的飞絮?那里面肯定有一些东西是值得我关注的。比如转角那问储藏室为什么里面只有厚厚的灰尘并没有储藏其它的东西。比如紧挨着图书室的那问幽暗的房子为什么被有的同学暗地里称为鬼屋……
古刹的冬天更像是黑白照片了。瓦楞上的杂草变成了衰草,在寒风里嗦嗦地抖着。那些喜欢喳喳叫着发表演说的麻雀。此时也噤了声不见了踪迹。古刹的树本来就少(也许原来是绿叶葱茏古木参天的吧),且大多是落叶,一到这个季节就落光了叶子,光秃秃地支棱着。典型如法国梧桐,连树皮都趁着这个时候脱落。整个树干就黑白和深褐交错,更显萧索斑驳了。我曾长久地望着那些稀稀落落的法国梧桐。奇怪它们怎么会走进这中国的古老寺庙的。因为它们和周遭的建筑很不协调,很不配搭。那么这种引进和传统的反差,究竟想告诉我什么样的哲学命题?
三
说到古刹的树。不能不提到那株两层楼高的麻柳树。这麻柳树斜斜地生长在古刹旁,树皮扭曲皲裂,树枝枯萎颓废。即使是夏天也很难绿叶扶苏,到了冬天就更没有一片叶子了。从它沧桑的模样来看。应该是见证过古刹香火鼎盛香客潮涌境况的,当然也知道我想探求的那些秘密,只是它不肯说也不屑于往事重提。
还有一位老人和麻柳树有相同的秉性。一样沧桑,一样缄默。他是这古刹唯一留下来的僧人,因为古刹不再是古刹时他竟举目茫然无家可归,便留下来做了学校的敲钟人。一直到他早过了退休的年龄。我来到这座古庙上学,常见他佝偻着身子。手拿着一只小闹钟。准时地走到同样佝偻着身子的麻柳树下。抓起拴在树干钉子上的长绳子。有板有眼地敲响挂在高高树枝上的铜钟(这脸盆大小、布满绿锈的铜钟,显然也是寺庙留下的),那些悠长的钟声就仿佛一片片发黄的佛经,从麻柳树上悠悠飘洒。不经意地铺满古刹甚至校园的每个角落。这样一连敲了十几下后,他又一个人幽灵般回到他蜗居的小屋。从没见他站住脚张望或者找谁交谈过。于是他给我的感觉除了神秘还是神秘,神秘是一种奇怪的东西。既想靠近又怕靠近,尽管我知道他那里有许多我急于知道的秘密。
后来在读到《巴黎圣母院》里对敲钟人的描写,我的脑子里总会出现古刹敲钟人的身影,而且总会认定这位古刹敲钟人,年轻时肯定也有过春花秋月般的爱情,也有他的“爱斯梅尔达”,或许正是对爱情的绝望让他走进了这座庙宇,从此青灯黄卷清静度日,不想发生了后来的诸多变故。尽管我知道这种联想有些南辕北辙。八不沾边。卡西莫多和他。一个在中世纪的法国巴黎。一个在当今的中国内地:一个极丑,一个是衰老面孔掩藏下曾经的相貌堂堂。但他俩对待钟的认真和执着是一致的。人有时就是这样,最初认定了的东西就很难改变。回忆起我的高中生活,出现在眼前的总是一片黑与白的古刹。以及幽灵般的敲钟人。以及这种莫名其妙的联想。
由于后面山体遮挡夕阳的原因。古刹的夜幕总是早早就降临了,仿佛那些黑暗突然之间就从建筑物上坠落下来。并淹没了寺庙和我的躯体。一个胡思乱想纠结不已的躯体。我感受着黑暗的色调一笔一划地涂抹在身上,黑暗如同一瓶墨汁被泼洒了出来。墨汁的泼洒是一个流动的过程,黑暗在我的周围流动着并贴紧了我。在那个时候,只能看到古老建筑物大致的轮廓。像一幅素描。线条清晰地凸显出来。被黑夜笼罩的那个空间里没有一盏路灯亮起来。那些路灯中不少已经被砸烂或者是烧坏却无人搭理。我无法解释这样的空间为何会遭到人们的忽视。
由于环境陌生和灯光的昏暗,穿过那些巷道和回廊需要一定程度的勇气。而我在很多时候都缺乏那种胆量,我知道这次是不得不穿过那些过道或回廊,我正极尽全力与内心里曾经深刻着的阴影搏斗着,那个夜晚我像一个斗士,一个无奈的斗士。 我刻意穿过那条巷子,我给自己制造了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只缺了那股恰当的勇气。我在战战兢兢的复杂情绪中实施黑暗的穿越。内心里交替着复杂思想在走出巷道后与闪烁着白光的操场相遇时,竟然变得很美妙,似乎我在黑暗中发现了那些事物隐藏在黑暗中的美,似乎那种美只有披着黑色的外衣才能真正凸显出它的美妙。打破黑暗的是那些操场里的灯光,灯光总给人带来快活和希望。灯光下人影开始出现,脚步声、说话声开始出现。那条堆积着许多垃圾的龙头河发出了汩汩潺潺的声响。我那因黑暗而紧缩成一团的心灵开始缓过气来,周围的空气里飘着一股很好闻的气息,我大口大口地呼吸着那些气息,呼吸了好一会我的声息才回到了正常的律动节奏中。
与黑夜相连着的是一些无法预料的危险,人们喜欢在黑夜里制造危险,所谓“月黑风高夜,杀人越货时”是也。在我站在古刹阴影里仔细注视着眼前的场景时。我总是觉得昏暗中潜藏着不可预知的危险。我的担心并不是毫无道理,在古庙读书的时间里,就亲历过至少三起坏人混进女生院图谋不轨的事件,当然都是事发次日才听说,因为女生院距我们所住的厢房,间隔着一大片参差的古建筑。其中有两起事件坏人跑掉了,有一起作案的家伙被捉住。绑在寺庙粗大的廊柱上。让我的同学们当做练拳的靶子。也就在有了这三起偷袭女生院事件之后。那些过道回廊的灯才引起人们的注意,修理和重装了过道灯,几只荧光灯发出惨白的光,将过道里的危险的感觉稀释了不少。
还有一次听女生们说。半夜里听见古刹里有女人哭。哭得很飘忽很疹人。像怨鬼幽魂一般。就是不知道哭声从哪里来,以致女生们都不敢单独出宿舍门。直说得我浑身发冷,心想这古老的房屋里故事就是多,更何况是一座经风历雨后的古刹。六七百年的时间里该会发生多少难以想象的事情,会不会这哭声真是某个冤魂难以释怀才闹到今天。但后来很快就查清了。这半夜哭声不是什么冤魂。而是一只春情勃发相思难耐的猫在呼唤伴侣……
四
过了几十年再回母校时。曾经的黑白画换了如今的彩色画。数十年前的古刹已经所剩无几。包括古朴的山门和我们蜗居过的厢房,包括所谓的鬼屋、阴暗的过道和最靠里的女生院,连麻柳树上的那口铜钟也被电铃所取代。
漫步在昔日的古刹里。如同悠悠漂流在往事沉浮的时间长河中。在我的眼前,曾经的那座古刹,以及古刹里发生的一切,古刹里黑白的、斑驳的,甚至诡异的镜像,都随着我年华的逝去,如梦一般随风飘散了。可在我脑子里,那些对往事的黑白的、灰色的记忆,以及记忆里曾经的悲伤、忧郁、彷徨和寂寞,却是越来越清晰地存在着。
我从荒僻的曾经的女生院经过。发现了一堆长满杂草有小虫子爬行的瓦砾。这些瓦砾显然原来并非就是瓦砾。而是后来从寺庙拆下来堆放着的相对完好的小青瓦和瓦当。只是年深日久,日晒雨淋。加上后来者不经意的踩踏。也便成了破碎不堪的瓦砾。
这座黑白画一样的古刹终会消失的,这我早就知道。就如同梦境终究会破碎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