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被解读为我国迄今为止最严的限塑令,其中规定今年1月1日起,全国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新政落地3个月以来,政策制定者可能不曾想过,最先投出反对票的是奶茶重度爱好者们。目前有关纸吸管的吐槽话题仍不时走热网络。
事实上,从餐具这一小切口切入以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激发环境保护意识,并不意味着降低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在提升产品质量和寻找替代品方面,生产制造商有着较为广阔的操作空间。由此引爆的可降解塑料市场也需理性引导。
作为吸管消耗大户,奶茶店最早对限塑作出反应。今年年初,记者在北京凯德mall西直门店走访时了解到,多家奶茶店都用纸吸管取代了原来的PP塑料吸管。“我们去年就换成纸吸管了,刚开始经常会有用不习惯的顾客询问有没有塑料吸管。”某网红奶茶店店员告诉记者,出于环保考虑,大部分顾客最后也只能接受纸吸管。
但在社交平台,奶茶爱好者们丝毫不掩饰对纸吸管的“怨念”:“一杯奶茶喝10分钟,还没等喝完,吸管浸湿后明显软化散开,奶茶底部的‘精华’大概率吸不上来”。目前,“被纸吸管剥夺的快乐”微博话题已经有近1亿的阅读量。
即便消费者不买账,普通的塑料吸管也难以再登舞台——除了纸吸管,其替代品还有PLA可降解塑料吸管,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则对没有珍珠、椰果、芋圆等此类小料的饮品提供直饮杯盖。
相较而言,消费者对PLA可降解塑料吸管的接受度尚可。从外观上看,其外层包裹着能看见纹路的木浆外衣,内侧附着有一定厚度的光滑内衬。记者在微博、B站等平台上注意到,已有不少博主传了吸管测评视频,视频显示,PLA可降解塑料吸管和PP塑料吸管使用感相似,能在奶茶的最佳饮用时间内保持一定硬度,不影响吸入体验。有博主调侃道,“靠纸吸管戒掉的奶茶瘾,最终还是败给了可降解塑料吸管”。
可降解塑料吸管的可取之处还在于,其主要材料聚乳酸可降解、可循环——原料来自于从玉米、马铃薯等生物质中提取的淀粉,经一系列化学反应后生成的聚乳酸材质,废弃后能在堆肥状态下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但造价偏高导致其市场占有率并不理想。“即便在饮品消费旺季,普通塑料吸管的原材料聚丙烯最高也不过8千多元一吨,环保材料聚乳酸将近4万元一吨,价格相差4到5倍。”浙江省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二桥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政策导向加上成本控制,奶茶商家纷纷投向纸吸管。
事实上,吸管并非大宗塑料垃圾,但由于在生活中被高频使用,因此被视为主要限制对象。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塑料制品累计产量8184万吨,其中塑料吸管3万吨,约为460亿根。业内专家表示,塑料吸管使用起来仅几分钟,自然降解时间却或达500年。
“单从产品本身来看,纸制品确实比一次性塑料制品更环保,不过如果从整个产业的角度来看,纸制品在生产过程中带来的水电消耗和环境污染也并不少。”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所长刘建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常规流程生产的纸吸管确非具有十足的优势。
一根纸吸管的问世往往伴随着树木的施肥、砍伐加工等可能排放污染物的过程,对于“易软烂”“不禁泡”的消费者吐槽,厂商只得用胶水粘合、涂敷石蜡、聚合物薄膜等防水物质层层加厚吸管管体——不仅增加了纸吸管的降解时长,也加大了回收处理难度。
“如果做好分类,纸吸管材料原本是可以回收的,但厚度過大、杂质过多使其难以被再加工。”北京市某餐厨垃圾处理公司的负责人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升级版限塑令比较严格地规定了禁塑范围,但在回收处置上语焉不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纸吸管其实是伪环保。”
不过,作为主要替代品,纸吸管目前仍是商家首选。“实际上,塑料制品使用的核心问题在于‘一次性’,而不是塑料本身。”刘建国则认为,与其更换其它材质,我们更应该努力的是摒弃一次性消费文化,提升塑料制品的利用率而不是用完一次就扔。
使用场景越来越多,人们已经无法从塑料制品中脱身,包括环保吸管在内的可降解塑料制品是更为长远的选择。
不过在此次限塑令出台前,国内可降解塑料的市场行情算不上火热。中金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国内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市场规模始终在30亿元以下,每年涨幅不超过10%。
转变出现在2018年。《中国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当年有大约10个国家和地区掀起了禁塑热潮,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海外需求被引爆。李二桥粗略计算,当时国内有近1000家可降解产品企业仓促上马,面向海外出口产品,但产能在2019年迅速过剩后又引发了一波倒闭潮,“有的现在还在变卖设备。”
但我国此次颁布的限塑令依旧吸引了大量企业入局。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仅2020年新增可降解相关企业近2300家,较去年同比增长38%,可降解塑料吸管是这些企业的主要业务分支。李二桥认为,势头并未完全释放,“也有许多企业还因上次倒闭潮而比较谨慎。”
不过市场的确是热的。“去年12月开始,双童的可降解吸管订单量环比增加300%,现在超过9成车间产能用于赶制订单,每天生产约20吨仍供不应求。”李二桥敏锐地感觉到,“国内的销路要打开了”,但同时“原材料也不好拿了,50吨的货至少要等上半个多月。”
据了解,目前可降解塑料的主要原料PLA、PBS、PBAT等均出现紧缺,引发了25%左右的价格上涨。但李二桥认为原材料和成品的紧缺情况都不会持续太久,“就像年初都做口罩一样,市场供求得到缓解后,价格会回归到理性区间。”
在供需失衡且成本高企的背景下,市面上出现了一批“伪降解”塑料吸管,并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流通——此类塑料吸管因添加了传统塑料材料和多种添加剂,最终的实际降解率低。去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颁布的《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规范指南》对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了“双j”(“降解”一词的拼音首字母)字样的图形标识,这是目前为止比较权威的辨别可降解塑料制品真伪的方法,消费者可以据此辨认。
事实上,从餐具这一小切口切入以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激发环境保护意识,并不意味着降低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在提升产品质量和寻找替代品方面,生产制造商有着较为广阔的操作空间。由此引爆的可降解塑料市场也需理性引导。
限塑令下,吸管换装
作为吸管消耗大户,奶茶店最早对限塑作出反应。今年年初,记者在北京凯德mall西直门店走访时了解到,多家奶茶店都用纸吸管取代了原来的PP塑料吸管。“我们去年就换成纸吸管了,刚开始经常会有用不习惯的顾客询问有没有塑料吸管。”某网红奶茶店店员告诉记者,出于环保考虑,大部分顾客最后也只能接受纸吸管。
但在社交平台,奶茶爱好者们丝毫不掩饰对纸吸管的“怨念”:“一杯奶茶喝10分钟,还没等喝完,吸管浸湿后明显软化散开,奶茶底部的‘精华’大概率吸不上来”。目前,“被纸吸管剥夺的快乐”微博话题已经有近1亿的阅读量。
即便消费者不买账,普通的塑料吸管也难以再登舞台——除了纸吸管,其替代品还有PLA可降解塑料吸管,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则对没有珍珠、椰果、芋圆等此类小料的饮品提供直饮杯盖。
相较而言,消费者对PLA可降解塑料吸管的接受度尚可。从外观上看,其外层包裹着能看见纹路的木浆外衣,内侧附着有一定厚度的光滑内衬。记者在微博、B站等平台上注意到,已有不少博主传了吸管测评视频,视频显示,PLA可降解塑料吸管和PP塑料吸管使用感相似,能在奶茶的最佳饮用时间内保持一定硬度,不影响吸入体验。有博主调侃道,“靠纸吸管戒掉的奶茶瘾,最终还是败给了可降解塑料吸管”。
可降解塑料吸管的可取之处还在于,其主要材料聚乳酸可降解、可循环——原料来自于从玉米、马铃薯等生物质中提取的淀粉,经一系列化学反应后生成的聚乳酸材质,废弃后能在堆肥状态下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但造价偏高导致其市场占有率并不理想。“即便在饮品消费旺季,普通塑料吸管的原材料聚丙烯最高也不过8千多元一吨,环保材料聚乳酸将近4万元一吨,价格相差4到5倍。”浙江省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二桥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政策导向加上成本控制,奶茶商家纷纷投向纸吸管。
纸吸管是“伪环保”?
事实上,吸管并非大宗塑料垃圾,但由于在生活中被高频使用,因此被视为主要限制对象。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塑料制品累计产量8184万吨,其中塑料吸管3万吨,约为460亿根。业内专家表示,塑料吸管使用起来仅几分钟,自然降解时间却或达500年。
“单从产品本身来看,纸制品确实比一次性塑料制品更环保,不过如果从整个产业的角度来看,纸制品在生产过程中带来的水电消耗和环境污染也并不少。”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所长刘建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常规流程生产的纸吸管确非具有十足的优势。
一根纸吸管的问世往往伴随着树木的施肥、砍伐加工等可能排放污染物的过程,对于“易软烂”“不禁泡”的消费者吐槽,厂商只得用胶水粘合、涂敷石蜡、聚合物薄膜等防水物质层层加厚吸管管体——不仅增加了纸吸管的降解时长,也加大了回收处理难度。
“如果做好分类,纸吸管材料原本是可以回收的,但厚度過大、杂质过多使其难以被再加工。”北京市某餐厨垃圾处理公司的负责人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升级版限塑令比较严格地规定了禁塑范围,但在回收处置上语焉不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纸吸管其实是伪环保。”
不过,作为主要替代品,纸吸管目前仍是商家首选。“实际上,塑料制品使用的核心问题在于‘一次性’,而不是塑料本身。”刘建国则认为,与其更换其它材质,我们更应该努力的是摒弃一次性消费文化,提升塑料制品的利用率而不是用完一次就扔。
可降解塑料市场的阶段性爆发
使用场景越来越多,人们已经无法从塑料制品中脱身,包括环保吸管在内的可降解塑料制品是更为长远的选择。
不过在此次限塑令出台前,国内可降解塑料的市场行情算不上火热。中金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国内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市场规模始终在30亿元以下,每年涨幅不超过10%。
转变出现在2018年。《中国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当年有大约10个国家和地区掀起了禁塑热潮,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海外需求被引爆。李二桥粗略计算,当时国内有近1000家可降解产品企业仓促上马,面向海外出口产品,但产能在2019年迅速过剩后又引发了一波倒闭潮,“有的现在还在变卖设备。”
但我国此次颁布的限塑令依旧吸引了大量企业入局。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仅2020年新增可降解相关企业近2300家,较去年同比增长38%,可降解塑料吸管是这些企业的主要业务分支。李二桥认为,势头并未完全释放,“也有许多企业还因上次倒闭潮而比较谨慎。”
不过市场的确是热的。“去年12月开始,双童的可降解吸管订单量环比增加300%,现在超过9成车间产能用于赶制订单,每天生产约20吨仍供不应求。”李二桥敏锐地感觉到,“国内的销路要打开了”,但同时“原材料也不好拿了,50吨的货至少要等上半个多月。”
据了解,目前可降解塑料的主要原料PLA、PBS、PBAT等均出现紧缺,引发了25%左右的价格上涨。但李二桥认为原材料和成品的紧缺情况都不会持续太久,“就像年初都做口罩一样,市场供求得到缓解后,价格会回归到理性区间。”
在供需失衡且成本高企的背景下,市面上出现了一批“伪降解”塑料吸管,并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流通——此类塑料吸管因添加了传统塑料材料和多种添加剂,最终的实际降解率低。去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颁布的《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类与标识规范指南》对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了“双j”(“降解”一词的拼音首字母)字样的图形标识,这是目前为止比较权威的辨别可降解塑料制品真伪的方法,消费者可以据此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