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研究采用中国版心理韧性量表(connor 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简称 CD - RISC)量表对新余某民办院校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民办院校男生和女生在坚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男生心理韧性得分低于女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坚韧和力量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坚韧和乐观维度上, 不同年级大学生得分差异有显著性。
关键词: 民办院校 大学生 心理韧性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2-0052-01
1.问题的提出
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也有学者将其翻译成“弹性”、“复原力”、“抗压力”等。心理韧性的研究始于美国,学术界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定义: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一类现象,这些现象的特点是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过程性定義将心理韧性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心理韧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品质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心理韧性是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心理韧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本文采用于肖楠和张建新所修订的中国版心理韧性量表对民办院校学生的心理韧性状况进行初步的调查,探索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力量源泉,为提高民办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提供实证数据。
2.对象与方法
2. 1 被试 被试为新余某民办院校在校生,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分层抽样, 随机抽取3个年级的3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发放问卷300 份, 收回有效问卷 278份, 其中男 158人, 女 120人; 城市115 人, 农村 163 人; 大一 96 人, 大二 98 人, 大三 84人, 年龄 17~22岁。
2. 2 工具 采用中国版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共 25 个项目, 包括坚韧、力量和乐观 3 个维度。采用 5级评分, 分数越高说明心理韧性越大。
2.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数据处理运用 SPSS 16. 0统计软件。
3.结 果
3. 1 民办院校学生心理韧性性别差异分析,见表 1。
由表 1 可以看出民办院校男生和女生在坚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P < 0. 05), 在力量和乐观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 0. 05)。女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得分高于男大学生。生的心理韧性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3. 2 民办院校学生心理韧性城乡差异分析,见表 2。
由表2 看出, 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坚韧和力量维度上的得分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 并达到显著水平(P< 0. 05) , 在乐观维度上则没有明显差异。
3.3民办院校学生心理韧性年级差异比较分析,见表3。
结果表明,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坚韧和乐观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 05)。进一步事后分析表明, 在坚韧和乐观维度上, 大二和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4.讨 论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 坚韧性研究一直是个非常活跃的领域, 坚韧的性别差异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本研究显示民办院校女生性格较之男性更加镇定、灵敏、持久,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有更强的自我控制力。能积极地调动个人资源, 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灵活地处理生活压力。可能是由于女性具有与男性不同的心理韧性结构, 使得女性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具有持久的耐受力。
同时,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各因子的得分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此可见,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较少遇到挫折。在面临逆境时经常选择逃避,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压力应对策略,而生活在环境艰苦、的学生在面临压力时具有挑战精神, 能看到事物的积极面, 在经历创伤后也能迅速恢复, 并能变得更加坚强。
在本研究中,大学生心理韧性具有显著的年级特点,大二和大三学生的心理韧性高于大一学生,大一学生的心理韧性得分最低。可能是民办院校大一学生经历过高考的失败,没有考入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大学而心理压力过大,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们只看到了事物的消极面,缺乏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出现各种不适应,比如学习不适应、生活不适应、人际交往不适应等心理不适应现象。很多大一新生对于民办院校的教育模式还不能很快的适应。我国的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发展慢,因此在日常教学管理方式和模式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地方,影响到了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教学方式。同时,很多的大一新生在生活方面由于远离了家乡和亲人,在个人生活以及以及时间的安排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再加上之前就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养成新的生活方式还需要一段适应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则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规范。再者,民办院校很多新生不能正确面对陌生新同学、对于集体生活冷漠、不善于和身边老师同学沟通交流。
5.对 策
针对大一新生心理韧性得分较低现状,民办院校在可以新生刚入校就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新生入学教育。一方面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引导新生能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能够促进新生进行独立生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活动。另一方面,在新生入学之后,进一步加强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入学之初就能确定自己学习目标,制定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新生的迷茫常常是因为失去目标而引起的。原来的目标已经实现,新的目标还没有订立,就会感到空虚。有了目标,才能产生前进的动力,才不至于无所事事。
参考文献
[1] 王勤勤 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2013年第 28卷
[2] 雷万胜 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年第16 卷
关键词: 民办院校 大学生 心理韧性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2-0052-01
1.问题的提出
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也有学者将其翻译成“弹性”、“复原力”、“抗压力”等。心理韧性的研究始于美国,学术界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定义:结果性定义、过程性定义和品质性定义: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一类现象,这些现象的特点是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过程性定義将心理韧性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心理韧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品质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心理韧性是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心理韧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本文采用于肖楠和张建新所修订的中国版心理韧性量表对民办院校学生的心理韧性状况进行初步的调查,探索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力量源泉,为提高民办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提供实证数据。
2.对象与方法
2. 1 被试 被试为新余某民办院校在校生,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分层抽样, 随机抽取3个年级的3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发放问卷300 份, 收回有效问卷 278份, 其中男 158人, 女 120人; 城市115 人, 农村 163 人; 大一 96 人, 大二 98 人, 大三 84人, 年龄 17~22岁。
2. 2 工具 采用中国版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共 25 个项目, 包括坚韧、力量和乐观 3 个维度。采用 5级评分, 分数越高说明心理韧性越大。
2.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数据处理运用 SPSS 16. 0统计软件。
3.结 果
3. 1 民办院校学生心理韧性性别差异分析,见表 1。
由表 1 可以看出民办院校男生和女生在坚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P < 0. 05), 在力量和乐观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 0. 05)。女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得分高于男大学生。生的心理韧性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3. 2 民办院校学生心理韧性城乡差异分析,见表 2。
由表2 看出, 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坚韧和力量维度上的得分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 并达到显著水平(P< 0. 05) , 在乐观维度上则没有明显差异。
3.3民办院校学生心理韧性年级差异比较分析,见表3。
结果表明,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坚韧和乐观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 05)。进一步事后分析表明, 在坚韧和乐观维度上, 大二和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4.讨 论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 坚韧性研究一直是个非常活跃的领域, 坚韧的性别差异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本研究显示民办院校女生性格较之男性更加镇定、灵敏、持久,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有更强的自我控制力。能积极地调动个人资源, 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灵活地处理生活压力。可能是由于女性具有与男性不同的心理韧性结构, 使得女性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具有持久的耐受力。
同时,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各因子的得分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此可见,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较少遇到挫折。在面临逆境时经常选择逃避,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压力应对策略,而生活在环境艰苦、的学生在面临压力时具有挑战精神, 能看到事物的积极面, 在经历创伤后也能迅速恢复, 并能变得更加坚强。
在本研究中,大学生心理韧性具有显著的年级特点,大二和大三学生的心理韧性高于大一学生,大一学生的心理韧性得分最低。可能是民办院校大一学生经历过高考的失败,没有考入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大学而心理压力过大,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们只看到了事物的消极面,缺乏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出现各种不适应,比如学习不适应、生活不适应、人际交往不适应等心理不适应现象。很多大一新生对于民办院校的教育模式还不能很快的适应。我国的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发展慢,因此在日常教学管理方式和模式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地方,影响到了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教学方式。同时,很多的大一新生在生活方面由于远离了家乡和亲人,在个人生活以及以及时间的安排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再加上之前就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养成新的生活方式还需要一段适应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则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规范。再者,民办院校很多新生不能正确面对陌生新同学、对于集体生活冷漠、不善于和身边老师同学沟通交流。
5.对 策
针对大一新生心理韧性得分较低现状,民办院校在可以新生刚入校就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新生入学教育。一方面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引导新生能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能够促进新生进行独立生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活动。另一方面,在新生入学之后,进一步加强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入学之初就能确定自己学习目标,制定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新生的迷茫常常是因为失去目标而引起的。原来的目标已经实现,新的目标还没有订立,就会感到空虚。有了目标,才能产生前进的动力,才不至于无所事事。
参考文献
[1] 王勤勤 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2013年第 28卷
[2] 雷万胜 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年第16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