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通过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及中国加入WTO开放教育市场对地方高校的影响,就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黑龙江省 高等学校 中外合作办学 发展研究
一、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从1995年的个别学校小范围开始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渐进过程。目前黑龙江省共批准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7个;批准36所本专科院校,与15个国家的67所高校开展了专科、本科、专升本、本硕连读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学生项目230个。各高校充分发挥了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相毗邻的地缘优势,与俄罗斯许多国立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也根据学校专业学科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开拓了北美、欧洲、澳洲的教育市场,合作办学专业已达60多个,覆盖文、理、工、经、管、教育、史、法、医9大学科门类。同时还批准了20所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外语培训、各种技能培养以及部分大学预科课程27个项目。目前,黑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读生近5万人,已有2 000多名学生按计划赴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学习并继续深造,出国率占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的5%。
虽然黑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较快,但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黑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主要采取“2 2”、“3 1”等分段培养的国内外“双校园”培养模式。少数院校只重视学生的派出,忽视国外优质资源的引进。在实践中,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名存实亡,常年没有业务;一些院校一味把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学校筹集教育经费的主渠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黑龙江省一些省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收入约占学校收取学费总额的50%。个别院校还在低水平重复引进国外大学,一些资质低下的大学也涌入进来,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中外合作办学几乎变成“用钱换分找出路”的蹊径。
为了介绍黑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的成果与经验,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水平与层次,2006年黑龙江举办了中国国际教育展并召开了中外院校交流与合作研讨会。今后黑龙江省教育部门将逐步推进国际教育的本土化,在高等院校中大力发展“4 0”合作办学模式,即把国外院校的课程、教材和部分师资引进来,在我国境内完成学业,毕业后颁发国外院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真正实现“不出国的留学”。据省教育厅有关人士介绍,黑龙江省部分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尚属于初始阶段,今后,黑龙江省将要求合作办学院校把立足点放在引进国外的优质资源,着重发展我国急需的新兴学科及空白学科。同时要求合作办学院校招收的学生必须单独编班,单独编制教学计划,实行外语小班授课,尤其要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
二、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黑龙江省部分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相对于其他省份的高校而言比较早,但是还没有普遍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各个院校由于专业特点、学科优势不同,对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的不一致性等种种原因,使每个院校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合作伙伴的选择、合作模式、合作规模等问题的理解、认识也不尽相同;绝大部分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尚属于初始阶段,还缺乏中外合作办学的经验。从总体上讲,还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
1. 缺少整体规划,管理制度与措施尚不健全
第一,黑龙江省不少高校对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抱着“边干边学或先把学生招进来再说”的想法,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有了问题各部门互相推诿;少数高校把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与普通生合班教学,没有办学双方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甚至课程对接、学分转移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说法;对准备出国的学生不做出国前培训,使学生缺乏适应国外不同文化生活的心理准备。第二,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有些院校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专业与国外进行合作。第三,对海外留学问题认识不清,不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混淆了“出国留学”与“出国交流”的概念,误导学生及其家长。第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学校命名不规范。
2. 办学渠道过窄,合作模式比较单一
第一,开展合作办学的院校在合作国家上分布不合理。黑龙江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36所高校,合作的国家仅局限于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等少数几个。第二,合作的国外院校分布不合理。部分学校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没有考虑自身特点和状况,对合作伙伴缺乏了解,协议书不规范、不标准,合作带有盲目性,出现了一校同时与一国4~5所同类型、同水平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现象。第三,合作办学的专业分布不合理。普遍存在多所院校同办一类专业的情况,如计算机、会计、通信工程等;还有少数学校合作办学专业几乎覆盖全校所有专业。第四,外方合作院校层次低,基本没有名牌大学。许多外方学校主要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从中方学校招收学生去外方合作院校留学。
3. 注重表面形式,缺乏质量监督
第一,有许多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只存在于表面形式上,对这些项目不甚重视,签署合作协议后不具体实施,有的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合作伙伴很多,合作项目却很少,多数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合作项目只是单纯往外方学校派遣留学生。第二,有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水平差,甚至把学生当成非“正规军”而被打入另册,有些学生本人进入这样的项目学校也自暴自弃。第三,缺乏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许多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没有合作院校的外籍教师到中方任教,使教学质量仍停留在校内水平,无法体现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特点所在,也没有对教师资格和水平监管的体系。第四,缺乏科研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没有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双方院校资源和优势来互派教师共同参与科技研发,共同提高科研水平的发展。第五,引进教材较少。2003年黑龙江省共引进教材84套,并且,有大部分为选学教材,对引进的教材缺乏质量标准。第六,缺乏资质检查和明确质量控制标准。有些高校只注重利益,不重视质量,损害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声誉。目前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师资课程、合作项目等,没有明确质量控制标准,缺乏年度检查和处罚办法。
三、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对策
1. 更新思想观念,树立中外合作办学意识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领域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在办学中与国际接轨,应树立产业观念、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与品牌意识。在世贸组织有关贸易服务协议中,教育被列为产业,教育产业观念在工业发达国家已被运用了近百年,其产出是教学服务,消费者是企业和学生,校长和教师就是产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教育作为产业就要以市场来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在市场中求生存和发展,就应该使学校的“服务”满足市场需求,学校设置的新专业,现有专业的改造以及培养目标的制定都应随着市场变化而调整,形成自己的品牌专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学校要围着企业和学生转,真正实现以企业需求为宗旨,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产业。
2. 加大职业教育合作,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范围
世界上所有工业发达国家几乎都经历了依靠职业教育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虽然欠缺办学和管理的经验,但具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潜力,需要我们努力去发展和挖掘,以不断提高我国高职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实力。为使我国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要积极利用境外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育体系开展合作办学,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事实上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CBE和澳大利亚的TAFE等模式正在被我国职教领域应用和实验,使国外职教的经验为我国的职教改革与发展服务。
3. 完善管理体制,规范中外合作办学发展
从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和目前的状况看,中外合作办学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发展,在于它适应了人才市场的需求。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中外合作办学对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培养计划的先进性,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新颖性,管理模式的先进性,真正体现了宽进严出的入学毕业制度;这与我们目前普通高等教育相对较为固定的教学计划,相对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相对落后的管理模式,上学难毕业易的入学毕业制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统一招生、统一毕业、统一发文凭,很少变动的教学计划,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基本上还停留在计划体制下的状态,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还不时地受到这些陈旧教育观念的束缚。中外合作办学不能在相对公平的意义上从事招生、教学和管理活动,管理人员、教师队伍没有纳入国家和地方特别支持和发展的范畴,具有临时性、不稳定性,无法形成一支长期稳定的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没有纳入到对应的主管部门进行管理,很多机构只是作为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中外合作办学的独立性没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行政干预过多,学校办学自主权体现不明显,特色受限制。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指导与管理。严格执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有关规定,坚持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遵守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必须坚持我国的教育方针,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要求,保证教育质量;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坚持在教育行政管理和办学活动中的领导权等原则,扎扎实实地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从而使黑龙江省的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
4.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
首先要完善教学计划,调整学科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根据外方的课程设置,我们需要设置国际化的课程,具体地落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方式及教科书等。同时,对教务管理也需做详细的规定,使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和教务工作逐步纳入学校全日制学生的规范范围,如编制学生成绩管理数据库、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严格考勤登记、及时收集教师信息反馈等。教学计划的规范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外合作办学日常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有力保证。
5. 发挥地缘优势,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层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加入WTO后,中国也增加了留学配额,同时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与政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汉语也必然会成为除英语以外的另一种重要语言,必然会有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和中国的传统文化。黑龙江省是标准普通话地区,同时,借助黑龙江省人口少、自然环境好、高等学校多的优势,积极拓宽合作渠道,寻求合作伙伴,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加大宣传力度,寻求广泛的国际联系,拓展世界科学文化交流空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打造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品牌名校”,积极吸引外国优秀人才来黑龙江学习,以《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为指导,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资料
1 宗希云.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对策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2 张星谕.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科技与管理,2005,7(4)
3 李凤堂,王秀梅.天津市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5)
4 王乃静等.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思考.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6)
5 王文斌.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几点思考.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6 孔宪祖.从中国入世看上海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发展研究,2001(3)
7 付杰英等.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8 丁红宇.多视角看中外合作办学.21世纪,2003(1)
9 焦国政.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回顾与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3(1)
10 黑龙江省教育厅.1999~2003年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工作总结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教育系)
责任编辑 谢建华
[关键词] 黑龙江省 高等学校 中外合作办学 发展研究
一、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从1995年的个别学校小范围开始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渐进过程。目前黑龙江省共批准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7个;批准36所本专科院校,与15个国家的67所高校开展了专科、本科、专升本、本硕连读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学生项目230个。各高校充分发挥了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相毗邻的地缘优势,与俄罗斯许多国立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也根据学校专业学科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开拓了北美、欧洲、澳洲的教育市场,合作办学专业已达60多个,覆盖文、理、工、经、管、教育、史、法、医9大学科门类。同时还批准了20所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外语培训、各种技能培养以及部分大学预科课程27个项目。目前,黑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读生近5万人,已有2 000多名学生按计划赴俄罗斯、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学习并继续深造,出国率占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的5%。
虽然黑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较快,但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黑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主要采取“2 2”、“3 1”等分段培养的国内外“双校园”培养模式。少数院校只重视学生的派出,忽视国外优质资源的引进。在实践中,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名存实亡,常年没有业务;一些院校一味把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学校筹集教育经费的主渠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黑龙江省一些省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收入约占学校收取学费总额的50%。个别院校还在低水平重复引进国外大学,一些资质低下的大学也涌入进来,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中外合作办学几乎变成“用钱换分找出路”的蹊径。
为了介绍黑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的成果与经验,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水平与层次,2006年黑龙江举办了中国国际教育展并召开了中外院校交流与合作研讨会。今后黑龙江省教育部门将逐步推进国际教育的本土化,在高等院校中大力发展“4 0”合作办学模式,即把国外院校的课程、教材和部分师资引进来,在我国境内完成学业,毕业后颁发国外院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真正实现“不出国的留学”。据省教育厅有关人士介绍,黑龙江省部分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尚属于初始阶段,今后,黑龙江省将要求合作办学院校把立足点放在引进国外的优质资源,着重发展我国急需的新兴学科及空白学科。同时要求合作办学院校招收的学生必须单独编班,单独编制教学计划,实行外语小班授课,尤其要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
二、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黑龙江省部分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相对于其他省份的高校而言比较早,但是还没有普遍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各个院校由于专业特点、学科优势不同,对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的不一致性等种种原因,使每个院校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合作伙伴的选择、合作模式、合作规模等问题的理解、认识也不尽相同;绝大部分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尚属于初始阶段,还缺乏中外合作办学的经验。从总体上讲,还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
1. 缺少整体规划,管理制度与措施尚不健全
第一,黑龙江省不少高校对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抱着“边干边学或先把学生招进来再说”的想法,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有了问题各部门互相推诿;少数高校把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与普通生合班教学,没有办学双方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甚至课程对接、学分转移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说法;对准备出国的学生不做出国前培训,使学生缺乏适应国外不同文化生活的心理准备。第二,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有些院校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专业与国外进行合作。第三,对海外留学问题认识不清,不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混淆了“出国留学”与“出国交流”的概念,误导学生及其家长。第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学校命名不规范。
2. 办学渠道过窄,合作模式比较单一
第一,开展合作办学的院校在合作国家上分布不合理。黑龙江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36所高校,合作的国家仅局限于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等少数几个。第二,合作的国外院校分布不合理。部分学校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没有考虑自身特点和状况,对合作伙伴缺乏了解,协议书不规范、不标准,合作带有盲目性,出现了一校同时与一国4~5所同类型、同水平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现象。第三,合作办学的专业分布不合理。普遍存在多所院校同办一类专业的情况,如计算机、会计、通信工程等;还有少数学校合作办学专业几乎覆盖全校所有专业。第四,外方合作院校层次低,基本没有名牌大学。许多外方学校主要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从中方学校招收学生去外方合作院校留学。
3. 注重表面形式,缺乏质量监督
第一,有许多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只存在于表面形式上,对这些项目不甚重视,签署合作协议后不具体实施,有的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合作伙伴很多,合作项目却很少,多数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合作项目只是单纯往外方学校派遣留学生。第二,有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水平差,甚至把学生当成非“正规军”而被打入另册,有些学生本人进入这样的项目学校也自暴自弃。第三,缺乏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许多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没有合作院校的外籍教师到中方任教,使教学质量仍停留在校内水平,无法体现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特点所在,也没有对教师资格和水平监管的体系。第四,缺乏科研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没有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双方院校资源和优势来互派教师共同参与科技研发,共同提高科研水平的发展。第五,引进教材较少。2003年黑龙江省共引进教材84套,并且,有大部分为选学教材,对引进的教材缺乏质量标准。第六,缺乏资质检查和明确质量控制标准。有些高校只注重利益,不重视质量,损害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声誉。目前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师资课程、合作项目等,没有明确质量控制标准,缺乏年度检查和处罚办法。
三、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对策
1. 更新思想观念,树立中外合作办学意识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领域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在办学中与国际接轨,应树立产业观念、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与品牌意识。在世贸组织有关贸易服务协议中,教育被列为产业,教育产业观念在工业发达国家已被运用了近百年,其产出是教学服务,消费者是企业和学生,校长和教师就是产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教育作为产业就要以市场来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在市场中求生存和发展,就应该使学校的“服务”满足市场需求,学校设置的新专业,现有专业的改造以及培养目标的制定都应随着市场变化而调整,形成自己的品牌专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学校要围着企业和学生转,真正实现以企业需求为宗旨,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产业。
2. 加大职业教育合作,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范围
世界上所有工业发达国家几乎都经历了依靠职业教育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虽然欠缺办学和管理的经验,但具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潜力,需要我们努力去发展和挖掘,以不断提高我国高职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实力。为使我国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要积极利用境外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育体系开展合作办学,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事实上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CBE和澳大利亚的TAFE等模式正在被我国职教领域应用和实验,使国外职教的经验为我国的职教改革与发展服务。
3. 完善管理体制,规范中外合作办学发展
从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和目前的状况看,中外合作办学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发展,在于它适应了人才市场的需求。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中外合作办学对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培养计划的先进性,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新颖性,管理模式的先进性,真正体现了宽进严出的入学毕业制度;这与我们目前普通高等教育相对较为固定的教学计划,相对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相对落后的管理模式,上学难毕业易的入学毕业制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统一招生、统一毕业、统一发文凭,很少变动的教学计划,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基本上还停留在计划体制下的状态,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还不时地受到这些陈旧教育观念的束缚。中外合作办学不能在相对公平的意义上从事招生、教学和管理活动,管理人员、教师队伍没有纳入国家和地方特别支持和发展的范畴,具有临时性、不稳定性,无法形成一支长期稳定的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没有纳入到对应的主管部门进行管理,很多机构只是作为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中外合作办学的独立性没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行政干预过多,学校办学自主权体现不明显,特色受限制。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指导与管理。严格执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有关规定,坚持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遵守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必须坚持我国的教育方针,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要求,保证教育质量;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坚持在教育行政管理和办学活动中的领导权等原则,扎扎实实地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从而使黑龙江省的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
4.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
首先要完善教学计划,调整学科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根据外方的课程设置,我们需要设置国际化的课程,具体地落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方式及教科书等。同时,对教务管理也需做详细的规定,使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和教务工作逐步纳入学校全日制学生的规范范围,如编制学生成绩管理数据库、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严格考勤登记、及时收集教师信息反馈等。教学计划的规范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是中外合作办学日常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有力保证。
5. 发挥地缘优势,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层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加入WTO后,中国也增加了留学配额,同时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与政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汉语也必然会成为除英语以外的另一种重要语言,必然会有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和中国的传统文化。黑龙江省是标准普通话地区,同时,借助黑龙江省人口少、自然环境好、高等学校多的优势,积极拓宽合作渠道,寻求合作伙伴,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加大宣传力度,寻求广泛的国际联系,拓展世界科学文化交流空间,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打造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品牌名校”,积极吸引外国优秀人才来黑龙江学习,以《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为指导,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资料
1 宗希云.黑龙江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对策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2 张星谕.论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科技与管理,2005,7(4)
3 李凤堂,王秀梅.天津市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5)
4 王乃静等.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思考.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6)
5 王文斌.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几点思考.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6 孔宪祖.从中国入世看上海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发展研究,2001(3)
7 付杰英等.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8 丁红宇.多视角看中外合作办学.21世纪,2003(1)
9 焦国政.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回顾与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3(1)
10 黑龙江省教育厅.1999~2003年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工作总结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教育系)
责任编辑 谢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