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毋庸置疑,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他们的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学习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而且在纪律和礼貌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毛病多,不服管,这些问题困扰着中职学校的老师们,如何教,怎么教,光靠批评效果不佳,笔者就遇到的案例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中职生 逆反心理 教育案例
近年来,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下滑,他们不仅学习基础差,在道德素养、纪律、礼貌等方面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都存在诸多差异。给职教生上课,尤其是要上他们认为不重要的语文课更需一定的师德涵养和教育方法。
一次,我给一个数控班上课,半节课后,一个叫肖赛的学生趴在课桌上,我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说:“醒醒,上课呢。”肖赛头也不抬:“我还困呢!”我当时很恼火,明明知道上课时不许睡觉,还“理直气壮”,我想发火,可又一想,事情没弄明白还是不要发脾气,发脾气会影响上课,造成师生冲突,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于是我按下火气,接着把课讲完。下课后,我把肖赛叫到办公室问清了情况:原来有些学生晚上不按时就寝,干扰了其他学生入睡,第二天上早操又起得早,所以没睡够觉。我没过多批评他,只是说:“你们来这里是为学知识学本领的,不是来睡觉的,更不是来玩儿的,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抵抗来自自身的和来自外界环境的干扰,下次可要多注意了。不按时休息的事我可以让你们班主任去解决。”这件事过后肖赛不在语文课上睡觉了,也没再出现顶撞我的现象。
事后反思:如果当时我不问原委在课堂上乱发脾气,表面上看似乎对不听课的学生进行了管教,可效果不佳,那样只会增加学生的抵触情绪,降低老师的形象,不会增进学生对老师的感情,甚至是敬意,更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个班还有一个学生上课时经常侧对着黑板坐,而不是面对着黑板坐,我看过他几次他都没改正,终于我忍不住了,对他说:“面朝前面坐!”没想到他不仅不改,还硬硬地说:“我这样坐着得劲儿!”违反纪律还顶撞老师,我火往上撞,正想好好教训一下这个没有规矩、不懂礼貌的学生,可又转念一想,在课堂上与这样的“楞头青”对质起来后果会是什么样的呢?不如先冷处理,讲完课再说。课下想找他谈谈,可是只简单的一次谈话对这样一个放纵自己已久的学生来说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呢?结果无非只是表面的顺从,时间不长又会“旧病重犯”罢了。我苦于找不到教育的契机。
契机终于来了。我们的课本后面有课外阅读,其中有一篇是《三字经》。《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结晶,文中涵括了教学之要、子弟之道、读书次第、历史沿革、天文地理、学行典范等等,堪称“中华小百科”。如果我把这篇文章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既丰富了知识,又增加了兴趣,更懂得了如何为学、如何做人,一举多得不是更好吗?我于是越过课本主要内容,开始讲《三字经》。《三字经》以其精深的思想、有趣的故事、浅显的语言、简单的三字形式、抑扬的韵调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境界。他们学得很认真,除了讲解和诵读的声音,教室里没有出现不协调的声音。文中诸如:“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何为人”,“ 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的古代名言,让学生们从学习中逐渐明白了这样的道理:老师教育学生是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育是学生义不容辞的义务。文章学完后,我发现学生们言谈举止文明多了,能自觉接受老师的教导了,不再跟老师对抗了。
事后我想:如果当时我发了脾气,结果会是怎么样?无非是上演一场“愣学生气疯老师,老师课堂大发雷霆”的老剧罢了,毫无新意,绝不会产生学生陶冶在《三字经》中的艺术效果。我发现我国古代的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民间流传的故事传说、一些中外名人伟人的少年时期的成长故事,尤其是国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名贤集》、《千字文》等等,都是讲青少年为人应遵守的规矩和做人的道理,其教育效果比现在单纯枯燥的说教要强上百倍。而职中生缺失的正是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的熏陶。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有些是在小学、初中因学习不好或经常违反纪律而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他们视老师的批评为家常饭,尤其是进了职中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的增强,逆反心理加剧,他们明知自己做得不对也死不认账,不服管教;况且有些不良习惯也不是说改就能一下彻底改正了的。所以作为职中的老师对学生更应该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给自己更要多留一份冷静,要不断寻找适合的教育契机,从思想上、心灵上去触动学生,而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批评、蔑视,或将其上交班主任、上交学校的办法来处理学生,“教育快餐”虽然省事,但常常是表面的、短期的效果,如果处理不好还会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得不偿失。教育是一种长期的行为,最好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痕的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醒悟、反思,并有所改正、有所进步,并且伴随他们成长的脚步会逐渐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最终会像生物链那样,把他从老师那里得到的特别的爱传递给他人、传递给社会。
只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是远远不够的,那只是初级的教育,而日臻完善的教育应该是“有法”,并且“得法”,让学生自觉地听从你的教育,优秀的教育者总是能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
我常想:大部分教师都是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都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可是为什么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相比,两者的教育效果却截然不同呢?受学生的欢迎程度也不一样呢?我想其关键就在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涵养有高低之分,教育学生的方法有高低之分。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多学习,增涵养;教育有法,育人有术。
经验:
1、遇到问题,尤其是学生顶撞老师时,不要大发脾气,应避免发生正面冲突,要冷处理,缓处理,了解全面、真实的情况,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并且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此增进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感情。
2、教师要不断学习,研读古今中外优秀育人案例,丰富育人技巧,涵养自己的心灵世界。教育方法要多、巧、适合、灵活。有“利器”在手才能育好学生。
3、读书能治愚,读书能治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许多不良思想和行为不是由于压力大造成的,而是由于思想的空虚造成的。所以教师要创造机会多让学生读书,观看讲解国学内容的光盘和网上视频,观看学习国学后思想发生巨大变化的真实案例,涵养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大师睿智的思想和国学经典抚慰职中生躁动的情绪。
关键词∶中职生 逆反心理 教育案例
近年来,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下滑,他们不仅学习基础差,在道德素养、纪律、礼貌等方面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都存在诸多差异。给职教生上课,尤其是要上他们认为不重要的语文课更需一定的师德涵养和教育方法。
一次,我给一个数控班上课,半节课后,一个叫肖赛的学生趴在课桌上,我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说:“醒醒,上课呢。”肖赛头也不抬:“我还困呢!”我当时很恼火,明明知道上课时不许睡觉,还“理直气壮”,我想发火,可又一想,事情没弄明白还是不要发脾气,发脾气会影响上课,造成师生冲突,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于是我按下火气,接着把课讲完。下课后,我把肖赛叫到办公室问清了情况:原来有些学生晚上不按时就寝,干扰了其他学生入睡,第二天上早操又起得早,所以没睡够觉。我没过多批评他,只是说:“你们来这里是为学知识学本领的,不是来睡觉的,更不是来玩儿的,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抵抗来自自身的和来自外界环境的干扰,下次可要多注意了。不按时休息的事我可以让你们班主任去解决。”这件事过后肖赛不在语文课上睡觉了,也没再出现顶撞我的现象。
事后反思:如果当时我不问原委在课堂上乱发脾气,表面上看似乎对不听课的学生进行了管教,可效果不佳,那样只会增加学生的抵触情绪,降低老师的形象,不会增进学生对老师的感情,甚至是敬意,更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个班还有一个学生上课时经常侧对着黑板坐,而不是面对着黑板坐,我看过他几次他都没改正,终于我忍不住了,对他说:“面朝前面坐!”没想到他不仅不改,还硬硬地说:“我这样坐着得劲儿!”违反纪律还顶撞老师,我火往上撞,正想好好教训一下这个没有规矩、不懂礼貌的学生,可又转念一想,在课堂上与这样的“楞头青”对质起来后果会是什么样的呢?不如先冷处理,讲完课再说。课下想找他谈谈,可是只简单的一次谈话对这样一个放纵自己已久的学生来说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呢?结果无非只是表面的顺从,时间不长又会“旧病重犯”罢了。我苦于找不到教育的契机。
契机终于来了。我们的课本后面有课外阅读,其中有一篇是《三字经》。《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结晶,文中涵括了教学之要、子弟之道、读书次第、历史沿革、天文地理、学行典范等等,堪称“中华小百科”。如果我把这篇文章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既丰富了知识,又增加了兴趣,更懂得了如何为学、如何做人,一举多得不是更好吗?我于是越过课本主要内容,开始讲《三字经》。《三字经》以其精深的思想、有趣的故事、浅显的语言、简单的三字形式、抑扬的韵调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境界。他们学得很认真,除了讲解和诵读的声音,教室里没有出现不协调的声音。文中诸如:“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何为人”,“ 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的古代名言,让学生们从学习中逐渐明白了这样的道理:老师教育学生是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接受老师的教育是学生义不容辞的义务。文章学完后,我发现学生们言谈举止文明多了,能自觉接受老师的教导了,不再跟老师对抗了。
事后我想:如果当时我发了脾气,结果会是怎么样?无非是上演一场“愣学生气疯老师,老师课堂大发雷霆”的老剧罢了,毫无新意,绝不会产生学生陶冶在《三字经》中的艺术效果。我发现我国古代的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民间流传的故事传说、一些中外名人伟人的少年时期的成长故事,尤其是国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名贤集》、《千字文》等等,都是讲青少年为人应遵守的规矩和做人的道理,其教育效果比现在单纯枯燥的说教要强上百倍。而职中生缺失的正是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的熏陶。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有些是在小学、初中因学习不好或经常违反纪律而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学生,他们视老师的批评为家常饭,尤其是进了职中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的增强,逆反心理加剧,他们明知自己做得不对也死不认账,不服管教;况且有些不良习惯也不是说改就能一下彻底改正了的。所以作为职中的老师对学生更应该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给自己更要多留一份冷静,要不断寻找适合的教育契机,从思想上、心灵上去触动学生,而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批评、蔑视,或将其上交班主任、上交学校的办法来处理学生,“教育快餐”虽然省事,但常常是表面的、短期的效果,如果处理不好还会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得不偿失。教育是一种长期的行为,最好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痕的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醒悟、反思,并有所改正、有所进步,并且伴随他们成长的脚步会逐渐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最终会像生物链那样,把他从老师那里得到的特别的爱传递给他人、传递给社会。
只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是远远不够的,那只是初级的教育,而日臻完善的教育应该是“有法”,并且“得法”,让学生自觉地听从你的教育,优秀的教育者总是能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
我常想:大部分教师都是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都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可是为什么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相比,两者的教育效果却截然不同呢?受学生的欢迎程度也不一样呢?我想其关键就在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涵养有高低之分,教育学生的方法有高低之分。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多学习,增涵养;教育有法,育人有术。
经验:
1、遇到问题,尤其是学生顶撞老师时,不要大发脾气,应避免发生正面冲突,要冷处理,缓处理,了解全面、真实的情况,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并且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此增进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感情。
2、教师要不断学习,研读古今中外优秀育人案例,丰富育人技巧,涵养自己的心灵世界。教育方法要多、巧、适合、灵活。有“利器”在手才能育好学生。
3、读书能治愚,读书能治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许多不良思想和行为不是由于压力大造成的,而是由于思想的空虚造成的。所以教师要创造机会多让学生读书,观看讲解国学内容的光盘和网上视频,观看学习国学后思想发生巨大变化的真实案例,涵养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大师睿智的思想和国学经典抚慰职中生躁动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