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英语学习中文化对隐喻的制约作用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fly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过程。隐喻反映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文化知识制约了学习者对隐喻含义的理解。所以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隐喻。
  [关键词]英语学习 文化 隐喻 制约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083-02
  隐喻在英语中用“metaphor”一词来表达。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正如Lakeoff和Johnson指出:隱喻无处不在。(Lakoff and Johnson,1980)在英语学中如何理解隐喻往往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隐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是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的引申方式,它反映了在概念、假设和价值观等范围内如何解释某种事物或者某种经历,是由特定的文化决定的。由此可见,“隐喻并非共有的知识, 而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共同见解”(Bowers,1992)。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也是语言现象之一,其与文化的关系十分紧密。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正确理解隐喻和文化的关系至关重要。隐喻是文化的体现,同时也受到文化的制约,只有深入了解文化知识,才能正确地理解隐喻的含义。同时,隐喻也折射出文化的方方面面,理解隐喻也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文化知识。比如对短语“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的理解。从字面上看,这个短语说的是“运煤到纽卡斯尔”。而它实际的意思是“徒劳无功,多此一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纽卡斯尔(Newcastle)是英国的一个港市,位于英格兰北部泰因(Tyne)河口附近,素以产煤著称,早在1932年就获得了英国国王亨利三世授予的挖煤特许权,是世界上最早的煤炭输出港。因此,向纽卡斯尔运煤,无异于白费力气,多此一举。因此,产生了“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这个短语,用来比喻做完全没有必要的事情(do something which is completely unnecessary or superfluous)。在这里,英语学习者如果对英国的地理有所了解,那么理解这个隐喻便会容易很多。而在英语学习中,因为学习者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多人会将这个短语理解为“雪中送炭”(provide timely help)。由此可见,文化知识对隐喻的理解至关重要,有时文化甚至会制约隐喻的理解。
  在英语学习中通常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英汉两种文化对同一种涵义有相同的或者类似的隐喻表达,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不会对隐喻理解起到限制性作用;另一种情况是英汉两种文化的概念系统在某些隐喻表达中部分一致的情况下,文化对隐喻理解起到部分限制性作用;第三种是英汉两种文化对同一种涵义有截然相反或者毫不相干的隐喻表达,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对隐喻理解起到限制的作用。
  一、英汉两种文化的概念系统在某些隐喻表达中一致的情况
  尽管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但是在隐喻的使用上还是存在一些共同之处。正如Cameron所说,“一些表达基本概念的隐喻反映了人类最初的经历, 因此它们出现在几乎所有的文化中,这些可能成为其他隐喻的基础”(Cameron,2003)。英汉两种文化之间的共性铸就了隐喻中的相似之处。在这种情况下,隐喻的理解变得更加容易,被称作“完全对应隐喻”。
  例如,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可以用“头/首(head)”来表达掌管政府、社会或者是某个团体的人。因此,有这样一些表达:“head of state”对应“国家首领”,“the head workman”对应“工头”,“the head nurse”对应“护士长”,“the head of a family”对应“家长”,等等。正因为英汉两种文化对“头/首(head)”这一概念有相同的概念隐喻,因此,中国学英语学者在理解类似情况的隐喻时没有什么困难。
  再比如“a pillar of the society”,在英语中指的是“那些重要的、有价值的并且参与众多公益活动的社会成员”;直译成汉语是“社会的柱子”。这个意思与中文的成语“中流砥柱”非常接近。所以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很容易理解其隐喻含义。
  类似的表达还有很多,比如“a 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与“浑水摸鱼”。在这组短语中,“troubled water”的隐喻概念是“disturbed water”,与中文的“浑水”相对应。再比如英文中的“burn one’s boat”与汉语中的“破釜沉舟”,英文的“walls have ears”对应中文的“隔墙有耳”,等等。
  二、英汉两种文化的概念系统在某些隐喻表达中部分一致的情况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某些隐喻理解的过程也是一种认知过程。所以不同的词语可以用来表达相同的隐喻含义。这种情况被称作“半对应隐喻”。比如,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关于“思想守旧顽固不化的人或思想陈旧的人”的隐喻。在英语中,人们使用“dinosaur”(恐龙)一词;而在汉语中,人们习惯使用“老古董”一词。再比如“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这一含义,英文有“birds of a feather”(同一羽毛的鸟),汉语用“一丘之貉”。类似的情况还有英文的“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宁做狗头不做狮尾)与汉语的“宁为鸡头, 勿为凤尾”相对应;英文的“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钱能使母驴前进)与汉语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相对应;英文的“ 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人生充满了玫瑰和荆棘)与汉语的“人生有苦有乐”相对应,等等。   对此种情况的隐喻,学习者需要对两种文化都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隐喻含义。比如对英语谚语“Love me,love my dog”的理解。在英美文化中,狗被认为是人类的朋友,甚至家庭成员。所以在英美文化中有关狗的谚语,往往褒义的多,贬义的少。这一点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这一谚语直译过来是“爱我,就要爱我的狗”。意思是“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汉语中也有类似的隐喻,即“爱屋及乌”。这一成语出自:《尚书大传·大战》,原文是“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因为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迷信的看法,以为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的屋上,谁家就要遭遇不幸。而“爱屋及乌”的字面意思是“因为爱一处房子,也爱那房顶上的乌鸦”。所以其隐喻含义也表达了“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的意思。因此“Love me,love my dog”这一谚语就可以翻译为“爱屋及乌”。
  三、英汉两种文化的概念系统在某些隐喻表达中不一致的情况
  正如Lakoff和Johnson指出,“不同的隐喻反映出看待同一概念的不同视角,并构建了这一概念的众多方面”(Lakoff and Johnson,1980)。在英语学习中,如果相关中国文化的概念系统不同于英语文化的概念系统, 学习者在隐喻理解上必然会遇到麻烦或困难。这种情况在英语学习中是十分常见的。
  比如对“不守信用”这一意思的表达。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习惯用“食言”来表达这一概念,直译成英文是“to eat one’s words”。在英语中,恰恰也存在“to eat one’s words”这一表达,但是含义却是“收回前言,承认说错了话”(“admit that what you said was wrong”,《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显然这样的错误会造成误解, 妨碍了有效的交流。
  再比如对英文短语“Adam’s apple”的理解。这个短语直译为“亚当的苹果”,但是隐喻含义指的是“男人的喉结”。这是一个与《圣经》息息相关的短语。亚当的配偶夏娃听信蛇的诱惑,不顾神谕,吃了善恶树上的禁果,还把这果子给她丈夫吃。亚当因心怀恐惧,吃时仓促,有一个苹果核哽在喉中,不上不下,留下个结块,就叫“亚当的苹果”。但是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告诫而被逐出伊甸园。从此,亚当就永远在脖子前端留下“喉结”,作为偷吃禁果的“罪证”。在美国家的文化背景下,其隐喻含义不言而喻。而在中国,因为学习者缺乏基督教的文化背景知识,所以容易造成误解。类似的表达还有“the heel of Achilles”(阿喀琉斯的脚后跟)表示“唯一致命的弱点”,“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即使荷马有时也点头)表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等。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思维过程,是人们“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百度百科)。正如Lakeoff和Johnson指出的一样,“隐喻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不仅仅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上”(Lakoff and Johnson,1980)。隐喻反映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对隐喻的理解有着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这也为英语学习者带来了不少的困难。所以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不能仅通过字面含义来理解隐喻,更重要的是掌握其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只有了解语言产生的特点和社会文化背景,才能了解某种语言及其发展规律。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文化知识的输入和文化对比必不可少。学习者只有理解中西方文化,并注意比较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社会经验,才能从文化的层面更加深入认知和理解隐喻,才能更好地理解語言涵义,避免交际失误。
  【参考文献】
  [1]Bowers,R.Memories,metaphors,maxims,and myths:language learning and cultural awareness[J].ELT Journal,1992(01).
  [2]Cameron,L.Metaphor in Educational Discourse[M].London: Continuum,2003.
  [3]Lakoff,G.
其他文献
For prompt physical diagnosis, several types of subnanosecond current mode detectors have been developed,including scintillator detectors with large linear ou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