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写作逐渐呈现两大写作阵营,即民间写作和校园知识分子创作。遗憾的是,两大写作阵营中,都很少有诗人以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贫困为己任。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樊忠慰不随波逐流,以解决时代的精神贫困为己任,书写着生命的本然之诗。其诗歌最显著的特征是一种冷的格调,一种直达生命本质和艺术本质的冷。这种冷的背后,隐藏着诗人对芸芸众生的大爱和对时代贞操的捍卫。樊忠慰诗歌的研究文献比较少,通过本轮文的研究,希望为读者提供一种阅读的引导,去发现和领悟樊忠慰诗歌中的冷以及这种冷背后的真性情和真善美。
一、樊忠慰诗歌的独特风格
樊忠慰的诗歌是我們这个时代实属罕见的灵魂之诗,其诗歌想象丰富、修辞华美、语言新奇。冷是其诗歌最为独特的风格,主要表现在诗歌格调的冷和主题意蕴的孤独与凄凉上。人会消亡,诗歌不会,当世界上剩下一个人在读诗,那个人就是神灵。其诗歌的冷,还体现在知音难觅的精神孤独上。樊忠慰关注芸芸众生,他的诗歌有一种至善至美的情怀,一种杜甫式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
(一) 樊忠慰简介
樊忠慰,1968年出生于云南盐津,中国当代诗坛的传奇人物,有着“中国当代诗坛的梵高”的称号,是我们这个时代实属罕见的诗歌赤子。樊忠慰1990年毕业于昭通师专政史系,毕业后在盐津一中任历史教师。1991年夏,樊忠慰突然出现幻听和思维鸣响等症状,经检查,他患上了精神病。樊忠慰写诗的过程,就是一个治疗疾病的过程。
迄今为止,他已经创作诗歌一千余首,并有诗入选中学校本教材和大学语文教学。在《诗刊》发表诗歌一百余首,另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十月》《大家》《中华文学选刊》《诗选刊》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数百首。出版诗集按时间顺序依次为2001年的《绿太阳》,2007年的《精神病日记》,2011年的《家园》,2012年的《雏鸟》,2013年的《渴死的水》,有诗歌被央视百家讲坛和云南电视台录播。曾经获得云南民间文化奖项“王中文华奖”,云南文艺基金奖,云南省文联德艺双馨奖,《诗刊》《星星》《边疆文学》《云南日报》奖等,入围2014年度鲁迅文学奖诗歌前十名。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和云南作协签约作家。
(二)樊忠慰诗歌的基本特征
樊忠慰生活的盐津民风淳朴,传统文化深厚。雄奇灵秀的横江和大气磅礴的吊钟岩等自然风光滋养了他的内心世界,使其诗歌拥有朴拙与灵秀的风格。
樊忠慰的诗歌大多都是押韵而又整饬的。他说:“诗歌是讲究建筑美和音乐美的,我写诗在这方面没有刻意的追求,但很多时候我还是在意的,能整齐的尽量整齐,能押韵的尽力押韵。”樊忠慰的诗歌拥有我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其诗歌大多都是押韵的,读之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其诗歌虽然是自由体诗,但大多形式整齐,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的特征,给人一种建筑美的感受。
樊忠慰诗歌篇幅不长,大多在四句、八句、十六句之间。其诗歌虽然篇幅短小,但情感强度极大,抒情性强。其诗意境深远,思想容量极大,读之令人回味无穷。
他擅用隐喻、拟人、比兴等修辞手法。其修辞的华美浑如夜间的月光,冷艳明亮而生动,如同神笔。另外,樊诗还具有以直觉为思维方式,想象奇幻等基本特征。
(三)冷的格调,杜甫式的情怀
笔者认为,除上述基本特征以外,樊忠慰诗歌最显著的特征是有一种冷的格调,这种冷的格调背后,隐藏着诗人自身生命活动的孤独与凄凉以及诗人在艺术追求上知音难觅的灵魂孤独。除此之外,其诗歌的冷还蕴藏着他对芸芸众生的博爱和对死亡的思考。
流淌在他诗歌之间的是一种深远而强烈的生命味道,这种生命的味道源自于盐津大山中的贫穷和落后,源自于诗人童年、少年时期生活的艰辛和窘迫。他的诗歌是真真切切体味了人间苦难之后而发出的心声。是一种杜甫式的情怀,穷达兼济天下,而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樊忠慰诗歌的这种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即是自身生命本质的书写,也是一种至情至善的博爱。即关注自身,又关注芸芸众生。他的诗歌是对生命本质提升的极致,有一种向上飞的力量。
樊忠慰写诗,是以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贫困为己任的。在文学艺术不断世俗化和商业化的今天,樊忠慰坚持自我,从生命本质和艺术本质出发,用灵魂的诗篇,捍卫着诗歌的贞操,为当代中国诗坛注入鲜红的血液,托起祖国文化的丰满。拜读樊忠慰的诗歌,我们会为之宁静起来。对于文化商业化,世俗化的文化氛围以及理想缺失,年轻人“节操掉满一地”的现代社会,其诗歌做到了知性、灵性和智性的统一,像一剂良药恩泽读者心灵。
二、冷在樊忠慰各类题材诗歌中的表现
樊忠慰诗歌的突出风格是一种直达生命本质的冷。爱情的缺位和生命的苦难体验,使得这种冷在樊忠慰的爱情题材和苦难题材诗歌中表现尤为突出。
(一)樊忠慰爱情诗歌中的冷
樊忠慰渴望爱情,但一直没有获得爱情。他用泣血的语言,书写着自身爱情的缺位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捍卫着爱情的贞操。正如诗人所说:“当冰冷的心与滚烫的唇相拥,爱情是骗局;当你的爱没有嫁给我,婚姻是骗局;当夜总会的生意越来越火,一个时代的贞操是骗局”。作者始终坚持着,我们的肉体欲望应当忠于爱情,保卫爱情的贞操。他在《女鬼》中这样写道:“我在荒冢为你写诗/你就偷偷爱上了我/让我梦见你纤秀的脚/当我想你的香艳的冷/你唤起蟋蟀来看我/可我竟不能像光抱住影子一样/抱住幽怨而多情的你。”为了荒冢中的新娘,诗人甚至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你要不要我的精血/要不要我滚烫的心/我要你复活,开花,哪怕我去死/隔世的新娘,你让我耗尽了青春。”诗人極度渴望浪漫的爱情,但因现实的种种原因,他一直没有获得爱情。因此,他只有把这种爱情期待转移到另一个世界,渴望和女鬼浪漫邂逅。这种爱的期待背后,实际上是一种爱情缺位的孤独和凄凉。 爱情缺位的孤独和凄凉,使得诗人一直在寻觅爱情。在《寻觅》一诗中,樊忠慰写道:“我要寻找一个有灵魂的伴侣/疼她,爱她,娶她为妻”,这是他的爱情宣言,寻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爱她,疼她,这是一种不求回报,没有任何利益的纯爱。爱情是两颗灵魂碰撞的涟漪,是心与心的相遇,如果找一个没有灵魂的人,自己的心也找不到归宿。用灵魂抚慰灵魂,诗人的爱情,是跨越生死的爱情,人世间一种永恒的爱。“我多么痛苦而孤寂,她像干草一样无声无息”,显然,他求而不得,无奈与苦闷充斥在心间。这种爱情缺位的孤独与凄凉,使得其爱情诗的主题意蕴异常的冷。即使这样,诗人依然坚定着自己对纯真爱情的追求,不随波逐流。
樊忠慰书写着爱情缺位的人生际遇,其爱情诗充满一种冷的格调,大多缠绵而悱恻,却给我们传达的是一种纯真的爱情观,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也是其诗歌独到之处。
(二)樊忠慰苦难诗歌中的冷
樊忠慰苦难题材的诗歌中的冷主要体现在苦难主体的境遇上,世俗的不容,身心的残害,孤独的处境,情感的缺位等因素共同营造了其诗歌冷的格调和主题意蕴上的冷。
在《司马迁》一诗中,樊忠慰将自己人生的苦难在人所具有的共通感的作用下与司马迁的苦难形成了共鸣。他这样写道:“幻觉中我被阉割/醒来你已站在我窗前”,诗人的苦难体验跨越时空,与司马迁惺惺相惜。诗人对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坚强面对人生,忍辱负重,一个人在冰冷的牢房笔耕不辍,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光辉人格钦佩不已。这种灵魂的惺惺相惜使得司马迁能把“辉煌的精神和人格/注入我患病的身躯/使我的灵魂死灰复燃”,“我”的灵魂已是死灰,说明诗人在苦难的境遇中苦苦挣扎,在无法承受苦难时,向历史上承受过巨大苦难而又散发出光辉人格的司马迁求救,汲取其能量。诗人相信,人在天地万物面前都是脆弱的,命薄如纸,风吹即破。但是伟大的艺术家和诗人能面对这种苦难,并从苦难中挣扎出来,散发光辉的人格魅力。
在《阿炳》一诗中,作者同样表达了对承受巨大苦难而又散发光辉人格的艺术家的钦佩和归属感。诗人塑造了瞎子阿炳这一形象,民间音乐人阿炳,盲目、疾病、饥饿、流浪街头、受冻,但阿炳承受着这种苦难,坚持着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最终获得成功。
樊忠慰苦难题材的詩歌,有着诗人自身苦难境遇投影。司马迁遭受宫刑,阿炳盲目、疾病、饥饿、流浪街头、受冻,诗人自身遭受精神病的困擾,世俗的不容。这些苦难的境遇使其苦难题材的诗歌有着一种命运的冷。但是,司马迁忍辱成《史记》,阿炳盲目完成二泉映月,自己写诗治病。(樊忠慰说,他写诗的过程就是自己治病的过程)在冷的格调下,苦难的力量化为一种光辉的人格力量,传达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使得其诗歌显得非常的坚硬,是一种悲壮的冷。
三、樊忠慰诗歌冷的原因
樊忠慰诗歌独特的审美视角与其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生活环境的压抑,爱情的缺位,病魔的困扰,知音的难觅等原因造就了其诗歌一种冷的格调。直觉思维又使这种冷的格调直触人的灵魂,使其诗歌有一种直达生命本质的魔力,有一种向上飞的力量。
(一)独特的审美视角
高尔基曾说过:“谁要想当作家,谁就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一定要找到自己。”这就要求一个作家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作家审美视角的选择,和自身的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席慕容说:“我们曾经有过怎么样的时刻,就会写出怎么样的诗来”。由此可见,樊忠慰的生命活动的孤独与凄凉,社会环境的压抑和世俗的不容,造就了其诗歌审美视角的冷。朱自清在《诗论》里有这样一句话,“诗对人生世相必有取舍裁剪,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本,本于自然;亦必有创造,创为艺术。” 这就决定了诗人选择审美视角时,会依据自己的内心对外在的因素进行选择,取舍,分解,整合。樊忠慰有一种杜甫式的情怀,他对盐津苦难人民的关注对其诗歌审美视角的选择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樊忠慰1968年出生在云南盐津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中医。大学毕业后,樊忠慰回到盐津作了一名历史教师。他曾兴致满满的备课,收集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准备为学生讲课。但上课的时候,他遭到了学生的质疑。学生告诉他,自己讲的东西课本上没有,樊忠慰恍然大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他自己的教学理念不可能得到实现。理想被残酷的现实压抑,他不得不把自己的理想追求隐藏在内心深处。1991年夏天,樊忠慰患上了精神病,这使得他的生活异常的艰难。他经常一个人坐在横江边的大石上,一坐就是一天。因为世俗的不容和精神疾病的困扰,他一直孤身一人。他也渴望爱情,樊忠慰曾经喜欢一名陌生的背草莓的女子,他极尽其能的找到女子的家,反而遭到女子家人的误解,自己被痛打了一顿。这对于樊忠慰来说,是内心深处的伤痛。在盐津,樊忠慰志同道合的朋友特别的少。盐津是滇东北的一个小县城,樊忠慰生活的县城是一个峡谷,生活在这样的小地方,也使其在精神上比较压抑。樊忠慰的以上生活情况对他诗歌的审美视角的选择有着深刻的影响。这样的生命活动造就了他诗歌的风格,其诗歌给人的那种冷的感觉正是他自身生命活动的孤寂与苦难的表达。
盐津在滇东北偏远的山区,地势陡峭,土壤贫瘠,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再加上地震,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严重。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樊忠慰出生于盐津成长于盐津生活于盐津,对百姓的疾苦如同身受。樊忠慰是天降的赤子,他两岁时做中医的父亲问他2像什么,他语出惊人,说到2像跪着的人。这种对芸芸众生疾苦的关爱,使得其诗歌冷的背后,隐藏着一种至善至美的情怀。
综上所述,樊忠慰诗歌审美视角的选择与其生活活动息息相关,理想的搁浅,精神疾病的困扰、爱情的缺位、世俗的不容、知音的难觅、生活在小地方的压抑等因素造就了其诗歌审美视角的冷。其对广大苦难人民的关注,使得其诗歌冷的格调中隐藏着一种杜甫式的情怀。诗歌是诗人生命活动和思想内涵的反应,这种独一无二的生命活动是樊忠慰诗歌突出风格即冷的格调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独特的思维方式
李徵在《植根于本然生命的审美主义诗歌》一文中,论述了樊忠慰诗歌是以直觉为思维方式的。笔者认为,这種思维方式普遍存在于樊忠慰的诗歌中,且这种思维方式是樊忠慰诗歌冷的格调和直达生命本质的重要手段。此处基于李徵对樊忠慰诗歌直觉思维的论述,阐释直觉思维是如何将诗人生命活动的凄冷转换在诗歌中的。
真善美是我们生命本源的情感,它本身具有一种对宇宙万物的吸纳能力。这种吸纳能力主要是一种直觉能力。这种本源情感运用直觉能力对自然,社会中的种种原料进行情感评价和认识,而产生喜怒哀乐等情感形态。因此,直觉构成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枢纽和桥梁。
直觉也不是凭空就能感知和认识事物的,它也必须有自己的载体。这种载体就是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和灵感。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和灵感去采纳和吸收客观世界的各种原料,然后由生命的原始感知能力对这些原料作出情感价值评价,最后形成一种情感状态。这个过程就是艺术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艺术就产生了。樊忠慰的诗歌创作过程,就是这样一个直觉,感受的过程。
感官直觉通过视觉、听觉、味觉等对客观世界进行吸纳,只是表层的,非主导地位的直觉。居于主导地位的是灵感直觉,灵感直觉捕捉的是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顾城说:“一切的真知,一切的艺术,它都是从心里長出来的,从我们未知的一个地方到人间来的,通过这个人,通过那个人,到你们中间来的;当你不断地用与你本心的感知相悖的概念干扰磨耗它时,它的生命知觉就越来越迟钝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艺术创造力,就越来越呆滞了。”顾城所说的真知与艺术,就是人精神层面的品质,这种品质,就需要通过灵感去直觉,通过艺术载体将之表现出来。樊忠慰的诗歌直触人生命本质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这种灵感直觉的把握。例如他的《沙海》:“这不能游泳的海/只能以驼铃解渴/每一粒沙/都是渴死的水。”自古以来,书写大漠的诗篇很多,大多书写大漠的悲壮与广袤,以此角度切入的绝无仅有。沙漠是孤寂的,当驼铃响起时才拥有了短暂的生命气息。“每一粒沙,都是渴死的水。”这句诗表达虽然奇幻莫测,但抓住了大漠无水这一特点,读起来仍然真实可感。作者把沙直觉成渴死的水,直触人的生命本质。作者在苦难的境遇中,苦苦挣扎,如果再失去爱情的滋养,亲情的安慰,社会的理解。那么诗人就会成为“渴死的水”。这和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无奈与哀伤颇有神似之处,这种情感体现在诗歌中,便是一种极致的冷。
樊忠慰诗歌的思维方式不是逻辑的,理性的,严谨的,而是一种随心随性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的基础层面是各种感官直觉,是主客观世界联系的纽带;直觉思维的本质层面是灵感直觉,灵感直觉是对生命本质和艺术本质的捕捉。“它捕捉到的是一种贯通于人生、人性、社会现象、宇宙的客观规律或本质,而且是在瞬间领悟、感受到的,如同神赐。”这种直觉的思维方式使得樊忠慰的诗歌完美的将客观世界和自身的生命活动融合在一起。其诗歌审美视角的冷便通过这一思维方式得到了极致的表达,使其诗歌冷的格调延伸到了艺术本质和生命本质的层面。
(三)樊忠慰诗歌受到的影响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一书中,书写了大量的书生与女鬼的浪漫爱情故事。落魄书生,科举失败,夜宿在山野荒庙中。与善良而漂亮的女鬼发生一段生死相隔的爱恋。樊忠慰的许多情诗和《聊斋志异》里的爱情故事极为相似。例如《夜遇荒冢》、《女鬼》等,樊忠慰的这类诗歌,仿佛是对《聊斋志异》的现代演绎。这样的影响,源自樊忠慰的生命活动和蒲松龄极为的相似。蒲松龄家境贫寒,一生潦倒,常年在外漂泊,过着“久以鹤梅当妻子,且将家舍做邮亭”的孤寂生活。这样的孤寂生活,体现在《聊斋志异》中便是一种冷的格调和意蕴。樊忠慰由于疾病和世俗等种种原因,一直孤身一人,也过着蒲松龄一样的孤寂生活。
在樊忠慰的诗歌中,《我和你》、《木雕大师》、《安息吧,木匠》三首是写给顾城的。在《安息吧,木匠》中,他这样写道:“把魂附在我身上/让我活着,写完你的诗”。这表明樊忠慰认为顾城是自己诗歌上的知音,他们心性有着共同的部分。他们都强调诗歌艺术植根于生命的灵性和神性上。顾城说:“艺术是灵性的,是生命的,非艺术是模仿的、非灵性非生命的,是不得已生活的。”樊忠慰也认为“诗歌是神的秘符和旨意,它大善而慈悲,安抚心灵、病苦与伤痛。诗歌给心跳输血,捂紧滚出眼眶的第一颗泪珠。”这种植根于灵魂的诗篇,便能直触人生命的本质。
综上所述,樊忠慰对人鬼恋情的书写,和蒲松龄一样,是对爱情强烈渴望的艺术补偿;和顾城一样,书写着生命的灵魂之诗。 樊忠慰诗歌受到的这些影响,也是其诗歌冷的原因。
四、樊忠慰诗歌在当下的意义
《诗刊》副主编李小雨对樊忠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读樊忠慰的诗,我总感到是对生命本质提升的极致,有一种向上飞的力量。那种与世隔绝的孤独使他沉于幻想,而饥饿和疾苦又给他带来身心的创伤,使他更能清楚地触摸到生命的颤动。”的确,樊忠慰的诗,是一种植根于生命的本然之诗。他“那些针芒一样有穿透力的生命激情,那种踢出了时尚和尘嚣的纯洁,对于每一个有过诗性体验的人,无疑是一道注入心灵的彩虹。”王中文化奖评委会曾这样评价:“樊忠慰是我们所属的这个时代实属罕见的诗歌赤子,在文学艺术不断世俗化和商业化的今天,当一些平面的语言技巧在炒作中日渐站上方的时候,樊忠慰是一个用生命的寂寞和孤单保卫着诗歌贞操的斗士。”
樊忠慰用生命本然之诗,捍卫着诗歌的贞操,为当代中国诗坛注入鲜红的血液,托起祖国文化的丰满。拜读樊忠慰的诗歌,我们会为之宁静起来。对于文化商业化,世俗化的文化氛围以及理想缺失,年轻人“节操掉满一地”的现代社会,其诗歌像一剂良药注入读者心灵。
读樊忠慰的诗,有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樊忠慰对纯爱的追求近乎于幻想,但这不等于逃避现实,反而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樊忠慰从自己的本然生命出发,写出了我们心灵深处共同的美感和理想。正如一千部言情小说也弥补不了《红楼梦》的残缺,再多的风流韵事也抵不上真正爱一回。当一个时代的贞操成为骗局的时候,樊忠慰的诗歌给我们带来了爱情的配方。同样,我们在苦难的境遇中时,樊忠慰的诗歌也会给我们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直面挫折,战胜苦难。
作者简介:达超(1991—),云南昭通盐津人,毕业于四川警察学院。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写作逐渐呈现两大写作阵营,即民间写作和校园知识分子创作。遗憾的是,两大写作阵营中,都很少有诗人以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贫困为己任。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樊忠慰不随波逐流,以解决时代的精神贫困为己任,书写着生命的本然之诗。其诗歌最显著的特征是一种冷的格调,一种直达生命本质和艺术本质的冷。这种冷的背后,隐藏着诗人对芸芸众生的大爱和对时代贞操的捍卫。樊忠慰诗歌的研究文献比较少,通过本轮文的研究,希望为读者提供一种阅读的引导,去发现和领悟樊忠慰诗歌中的冷以及这种冷背后的真性情和真善美。
一、樊忠慰诗歌的独特风格
樊忠慰的诗歌是我們这个时代实属罕见的灵魂之诗,其诗歌想象丰富、修辞华美、语言新奇。冷是其诗歌最为独特的风格,主要表现在诗歌格调的冷和主题意蕴的孤独与凄凉上。人会消亡,诗歌不会,当世界上剩下一个人在读诗,那个人就是神灵。其诗歌的冷,还体现在知音难觅的精神孤独上。樊忠慰关注芸芸众生,他的诗歌有一种至善至美的情怀,一种杜甫式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
(一) 樊忠慰简介
樊忠慰,1968年出生于云南盐津,中国当代诗坛的传奇人物,有着“中国当代诗坛的梵高”的称号,是我们这个时代实属罕见的诗歌赤子。樊忠慰1990年毕业于昭通师专政史系,毕业后在盐津一中任历史教师。1991年夏,樊忠慰突然出现幻听和思维鸣响等症状,经检查,他患上了精神病。樊忠慰写诗的过程,就是一个治疗疾病的过程。
迄今为止,他已经创作诗歌一千余首,并有诗入选中学校本教材和大学语文教学。在《诗刊》发表诗歌一百余首,另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十月》《大家》《中华文学选刊》《诗选刊》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数百首。出版诗集按时间顺序依次为2001年的《绿太阳》,2007年的《精神病日记》,2011年的《家园》,2012年的《雏鸟》,2013年的《渴死的水》,有诗歌被央视百家讲坛和云南电视台录播。曾经获得云南民间文化奖项“王中文华奖”,云南文艺基金奖,云南省文联德艺双馨奖,《诗刊》《星星》《边疆文学》《云南日报》奖等,入围2014年度鲁迅文学奖诗歌前十名。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和云南作协签约作家。
(二)樊忠慰诗歌的基本特征
樊忠慰生活的盐津民风淳朴,传统文化深厚。雄奇灵秀的横江和大气磅礴的吊钟岩等自然风光滋养了他的内心世界,使其诗歌拥有朴拙与灵秀的风格。
樊忠慰的诗歌大多都是押韵而又整饬的。他说:“诗歌是讲究建筑美和音乐美的,我写诗在这方面没有刻意的追求,但很多时候我还是在意的,能整齐的尽量整齐,能押韵的尽力押韵。”樊忠慰的诗歌拥有我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其诗歌大多都是押韵的,读之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其诗歌虽然是自由体诗,但大多形式整齐,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的特征,给人一种建筑美的感受。
樊忠慰诗歌篇幅不长,大多在四句、八句、十六句之间。其诗歌虽然篇幅短小,但情感强度极大,抒情性强。其诗意境深远,思想容量极大,读之令人回味无穷。
他擅用隐喻、拟人、比兴等修辞手法。其修辞的华美浑如夜间的月光,冷艳明亮而生动,如同神笔。另外,樊诗还具有以直觉为思维方式,想象奇幻等基本特征。
(三)冷的格调,杜甫式的情怀
笔者认为,除上述基本特征以外,樊忠慰诗歌最显著的特征是有一种冷的格调,这种冷的格调背后,隐藏着诗人自身生命活动的孤独与凄凉以及诗人在艺术追求上知音难觅的灵魂孤独。除此之外,其诗歌的冷还蕴藏着他对芸芸众生的博爱和对死亡的思考。
流淌在他诗歌之间的是一种深远而强烈的生命味道,这种生命的味道源自于盐津大山中的贫穷和落后,源自于诗人童年、少年时期生活的艰辛和窘迫。他的诗歌是真真切切体味了人间苦难之后而发出的心声。是一种杜甫式的情怀,穷达兼济天下,而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樊忠慰诗歌的这种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即是自身生命本质的书写,也是一种至情至善的博爱。即关注自身,又关注芸芸众生。他的诗歌是对生命本质提升的极致,有一种向上飞的力量。
樊忠慰写诗,是以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贫困为己任的。在文学艺术不断世俗化和商业化的今天,樊忠慰坚持自我,从生命本质和艺术本质出发,用灵魂的诗篇,捍卫着诗歌的贞操,为当代中国诗坛注入鲜红的血液,托起祖国文化的丰满。拜读樊忠慰的诗歌,我们会为之宁静起来。对于文化商业化,世俗化的文化氛围以及理想缺失,年轻人“节操掉满一地”的现代社会,其诗歌做到了知性、灵性和智性的统一,像一剂良药恩泽读者心灵。
二、冷在樊忠慰各类题材诗歌中的表现
樊忠慰诗歌的突出风格是一种直达生命本质的冷。爱情的缺位和生命的苦难体验,使得这种冷在樊忠慰的爱情题材和苦难题材诗歌中表现尤为突出。
(一)樊忠慰爱情诗歌中的冷
樊忠慰渴望爱情,但一直没有获得爱情。他用泣血的语言,书写着自身爱情的缺位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捍卫着爱情的贞操。正如诗人所说:“当冰冷的心与滚烫的唇相拥,爱情是骗局;当你的爱没有嫁给我,婚姻是骗局;当夜总会的生意越来越火,一个时代的贞操是骗局”。作者始终坚持着,我们的肉体欲望应当忠于爱情,保卫爱情的贞操。他在《女鬼》中这样写道:“我在荒冢为你写诗/你就偷偷爱上了我/让我梦见你纤秀的脚/当我想你的香艳的冷/你唤起蟋蟀来看我/可我竟不能像光抱住影子一样/抱住幽怨而多情的你。”为了荒冢中的新娘,诗人甚至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你要不要我的精血/要不要我滚烫的心/我要你复活,开花,哪怕我去死/隔世的新娘,你让我耗尽了青春。”诗人極度渴望浪漫的爱情,但因现实的种种原因,他一直没有获得爱情。因此,他只有把这种爱情期待转移到另一个世界,渴望和女鬼浪漫邂逅。这种爱的期待背后,实际上是一种爱情缺位的孤独和凄凉。 爱情缺位的孤独和凄凉,使得诗人一直在寻觅爱情。在《寻觅》一诗中,樊忠慰写道:“我要寻找一个有灵魂的伴侣/疼她,爱她,娶她为妻”,这是他的爱情宣言,寻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爱她,疼她,这是一种不求回报,没有任何利益的纯爱。爱情是两颗灵魂碰撞的涟漪,是心与心的相遇,如果找一个没有灵魂的人,自己的心也找不到归宿。用灵魂抚慰灵魂,诗人的爱情,是跨越生死的爱情,人世间一种永恒的爱。“我多么痛苦而孤寂,她像干草一样无声无息”,显然,他求而不得,无奈与苦闷充斥在心间。这种爱情缺位的孤独与凄凉,使得其爱情诗的主题意蕴异常的冷。即使这样,诗人依然坚定着自己对纯真爱情的追求,不随波逐流。
樊忠慰书写着爱情缺位的人生际遇,其爱情诗充满一种冷的格调,大多缠绵而悱恻,却给我们传达的是一种纯真的爱情观,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也是其诗歌独到之处。
(二)樊忠慰苦难诗歌中的冷
樊忠慰苦难题材的诗歌中的冷主要体现在苦难主体的境遇上,世俗的不容,身心的残害,孤独的处境,情感的缺位等因素共同营造了其诗歌冷的格调和主题意蕴上的冷。
在《司马迁》一诗中,樊忠慰将自己人生的苦难在人所具有的共通感的作用下与司马迁的苦难形成了共鸣。他这样写道:“幻觉中我被阉割/醒来你已站在我窗前”,诗人的苦难体验跨越时空,与司马迁惺惺相惜。诗人对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坚强面对人生,忍辱负重,一个人在冰冷的牢房笔耕不辍,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光辉人格钦佩不已。这种灵魂的惺惺相惜使得司马迁能把“辉煌的精神和人格/注入我患病的身躯/使我的灵魂死灰复燃”,“我”的灵魂已是死灰,说明诗人在苦难的境遇中苦苦挣扎,在无法承受苦难时,向历史上承受过巨大苦难而又散发出光辉人格的司马迁求救,汲取其能量。诗人相信,人在天地万物面前都是脆弱的,命薄如纸,风吹即破。但是伟大的艺术家和诗人能面对这种苦难,并从苦难中挣扎出来,散发光辉的人格魅力。
在《阿炳》一诗中,作者同样表达了对承受巨大苦难而又散发光辉人格的艺术家的钦佩和归属感。诗人塑造了瞎子阿炳这一形象,民间音乐人阿炳,盲目、疾病、饥饿、流浪街头、受冻,但阿炳承受着这种苦难,坚持着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最终获得成功。
樊忠慰苦难题材的詩歌,有着诗人自身苦难境遇投影。司马迁遭受宫刑,阿炳盲目、疾病、饥饿、流浪街头、受冻,诗人自身遭受精神病的困擾,世俗的不容。这些苦难的境遇使其苦难题材的诗歌有着一种命运的冷。但是,司马迁忍辱成《史记》,阿炳盲目完成二泉映月,自己写诗治病。(樊忠慰说,他写诗的过程就是自己治病的过程)在冷的格调下,苦难的力量化为一种光辉的人格力量,传达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使得其诗歌显得非常的坚硬,是一种悲壮的冷。
三、樊忠慰诗歌冷的原因
樊忠慰诗歌独特的审美视角与其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生活环境的压抑,爱情的缺位,病魔的困扰,知音的难觅等原因造就了其诗歌一种冷的格调。直觉思维又使这种冷的格调直触人的灵魂,使其诗歌有一种直达生命本质的魔力,有一种向上飞的力量。
(一)独特的审美视角
高尔基曾说过:“谁要想当作家,谁就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一定要找到自己。”这就要求一个作家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作家审美视角的选择,和自身的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席慕容说:“我们曾经有过怎么样的时刻,就会写出怎么样的诗来”。由此可见,樊忠慰的生命活动的孤独与凄凉,社会环境的压抑和世俗的不容,造就了其诗歌审美视角的冷。朱自清在《诗论》里有这样一句话,“诗对人生世相必有取舍裁剪,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本,本于自然;亦必有创造,创为艺术。” 这就决定了诗人选择审美视角时,会依据自己的内心对外在的因素进行选择,取舍,分解,整合。樊忠慰有一种杜甫式的情怀,他对盐津苦难人民的关注对其诗歌审美视角的选择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樊忠慰1968年出生在云南盐津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中医。大学毕业后,樊忠慰回到盐津作了一名历史教师。他曾兴致满满的备课,收集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准备为学生讲课。但上课的时候,他遭到了学生的质疑。学生告诉他,自己讲的东西课本上没有,樊忠慰恍然大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他自己的教学理念不可能得到实现。理想被残酷的现实压抑,他不得不把自己的理想追求隐藏在内心深处。1991年夏天,樊忠慰患上了精神病,这使得他的生活异常的艰难。他经常一个人坐在横江边的大石上,一坐就是一天。因为世俗的不容和精神疾病的困扰,他一直孤身一人。他也渴望爱情,樊忠慰曾经喜欢一名陌生的背草莓的女子,他极尽其能的找到女子的家,反而遭到女子家人的误解,自己被痛打了一顿。这对于樊忠慰来说,是内心深处的伤痛。在盐津,樊忠慰志同道合的朋友特别的少。盐津是滇东北的一个小县城,樊忠慰生活的县城是一个峡谷,生活在这样的小地方,也使其在精神上比较压抑。樊忠慰的以上生活情况对他诗歌的审美视角的选择有着深刻的影响。这样的生命活动造就了他诗歌的风格,其诗歌给人的那种冷的感觉正是他自身生命活动的孤寂与苦难的表达。
盐津在滇东北偏远的山区,地势陡峭,土壤贫瘠,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再加上地震,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严重。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樊忠慰出生于盐津成长于盐津生活于盐津,对百姓的疾苦如同身受。樊忠慰是天降的赤子,他两岁时做中医的父亲问他2像什么,他语出惊人,说到2像跪着的人。这种对芸芸众生疾苦的关爱,使得其诗歌冷的背后,隐藏着一种至善至美的情怀。
综上所述,樊忠慰诗歌审美视角的选择与其生活活动息息相关,理想的搁浅,精神疾病的困扰、爱情的缺位、世俗的不容、知音的难觅、生活在小地方的压抑等因素造就了其诗歌审美视角的冷。其对广大苦难人民的关注,使得其诗歌冷的格调中隐藏着一种杜甫式的情怀。诗歌是诗人生命活动和思想内涵的反应,这种独一无二的生命活动是樊忠慰诗歌突出风格即冷的格调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独特的思维方式
李徵在《植根于本然生命的审美主义诗歌》一文中,论述了樊忠慰诗歌是以直觉为思维方式的。笔者认为,这種思维方式普遍存在于樊忠慰的诗歌中,且这种思维方式是樊忠慰诗歌冷的格调和直达生命本质的重要手段。此处基于李徵对樊忠慰诗歌直觉思维的论述,阐释直觉思维是如何将诗人生命活动的凄冷转换在诗歌中的。
真善美是我们生命本源的情感,它本身具有一种对宇宙万物的吸纳能力。这种吸纳能力主要是一种直觉能力。这种本源情感运用直觉能力对自然,社会中的种种原料进行情感评价和认识,而产生喜怒哀乐等情感形态。因此,直觉构成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枢纽和桥梁。
直觉也不是凭空就能感知和认识事物的,它也必须有自己的载体。这种载体就是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和灵感。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和灵感去采纳和吸收客观世界的各种原料,然后由生命的原始感知能力对这些原料作出情感价值评价,最后形成一种情感状态。这个过程就是艺术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艺术就产生了。樊忠慰的诗歌创作过程,就是这样一个直觉,感受的过程。
感官直觉通过视觉、听觉、味觉等对客观世界进行吸纳,只是表层的,非主导地位的直觉。居于主导地位的是灵感直觉,灵感直觉捕捉的是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顾城说:“一切的真知,一切的艺术,它都是从心里長出来的,从我们未知的一个地方到人间来的,通过这个人,通过那个人,到你们中间来的;当你不断地用与你本心的感知相悖的概念干扰磨耗它时,它的生命知觉就越来越迟钝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艺术创造力,就越来越呆滞了。”顾城所说的真知与艺术,就是人精神层面的品质,这种品质,就需要通过灵感去直觉,通过艺术载体将之表现出来。樊忠慰的诗歌直触人生命本质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这种灵感直觉的把握。例如他的《沙海》:“这不能游泳的海/只能以驼铃解渴/每一粒沙/都是渴死的水。”自古以来,书写大漠的诗篇很多,大多书写大漠的悲壮与广袤,以此角度切入的绝无仅有。沙漠是孤寂的,当驼铃响起时才拥有了短暂的生命气息。“每一粒沙,都是渴死的水。”这句诗表达虽然奇幻莫测,但抓住了大漠无水这一特点,读起来仍然真实可感。作者把沙直觉成渴死的水,直触人的生命本质。作者在苦难的境遇中,苦苦挣扎,如果再失去爱情的滋养,亲情的安慰,社会的理解。那么诗人就会成为“渴死的水”。这和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无奈与哀伤颇有神似之处,这种情感体现在诗歌中,便是一种极致的冷。
樊忠慰诗歌的思维方式不是逻辑的,理性的,严谨的,而是一种随心随性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的基础层面是各种感官直觉,是主客观世界联系的纽带;直觉思维的本质层面是灵感直觉,灵感直觉是对生命本质和艺术本质的捕捉。“它捕捉到的是一种贯通于人生、人性、社会现象、宇宙的客观规律或本质,而且是在瞬间领悟、感受到的,如同神赐。”这种直觉的思维方式使得樊忠慰的诗歌完美的将客观世界和自身的生命活动融合在一起。其诗歌审美视角的冷便通过这一思维方式得到了极致的表达,使其诗歌冷的格调延伸到了艺术本质和生命本质的层面。
(三)樊忠慰诗歌受到的影响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一书中,书写了大量的书生与女鬼的浪漫爱情故事。落魄书生,科举失败,夜宿在山野荒庙中。与善良而漂亮的女鬼发生一段生死相隔的爱恋。樊忠慰的许多情诗和《聊斋志异》里的爱情故事极为相似。例如《夜遇荒冢》、《女鬼》等,樊忠慰的这类诗歌,仿佛是对《聊斋志异》的现代演绎。这样的影响,源自樊忠慰的生命活动和蒲松龄极为的相似。蒲松龄家境贫寒,一生潦倒,常年在外漂泊,过着“久以鹤梅当妻子,且将家舍做邮亭”的孤寂生活。这样的孤寂生活,体现在《聊斋志异》中便是一种冷的格调和意蕴。樊忠慰由于疾病和世俗等种种原因,一直孤身一人,也过着蒲松龄一样的孤寂生活。
在樊忠慰的诗歌中,《我和你》、《木雕大师》、《安息吧,木匠》三首是写给顾城的。在《安息吧,木匠》中,他这样写道:“把魂附在我身上/让我活着,写完你的诗”。这表明樊忠慰认为顾城是自己诗歌上的知音,他们心性有着共同的部分。他们都强调诗歌艺术植根于生命的灵性和神性上。顾城说:“艺术是灵性的,是生命的,非艺术是模仿的、非灵性非生命的,是不得已生活的。”樊忠慰也认为“诗歌是神的秘符和旨意,它大善而慈悲,安抚心灵、病苦与伤痛。诗歌给心跳输血,捂紧滚出眼眶的第一颗泪珠。”这种植根于灵魂的诗篇,便能直触人生命的本质。
综上所述,樊忠慰对人鬼恋情的书写,和蒲松龄一样,是对爱情强烈渴望的艺术补偿;和顾城一样,书写着生命的灵魂之诗。 樊忠慰诗歌受到的这些影响,也是其诗歌冷的原因。
四、樊忠慰诗歌在当下的意义
《诗刊》副主编李小雨对樊忠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读樊忠慰的诗,我总感到是对生命本质提升的极致,有一种向上飞的力量。那种与世隔绝的孤独使他沉于幻想,而饥饿和疾苦又给他带来身心的创伤,使他更能清楚地触摸到生命的颤动。”的确,樊忠慰的诗,是一种植根于生命的本然之诗。他“那些针芒一样有穿透力的生命激情,那种踢出了时尚和尘嚣的纯洁,对于每一个有过诗性体验的人,无疑是一道注入心灵的彩虹。”王中文化奖评委会曾这样评价:“樊忠慰是我们所属的这个时代实属罕见的诗歌赤子,在文学艺术不断世俗化和商业化的今天,当一些平面的语言技巧在炒作中日渐站上方的时候,樊忠慰是一个用生命的寂寞和孤单保卫着诗歌贞操的斗士。”
樊忠慰用生命本然之诗,捍卫着诗歌的贞操,为当代中国诗坛注入鲜红的血液,托起祖国文化的丰满。拜读樊忠慰的诗歌,我们会为之宁静起来。对于文化商业化,世俗化的文化氛围以及理想缺失,年轻人“节操掉满一地”的现代社会,其诗歌像一剂良药注入读者心灵。
读樊忠慰的诗,有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樊忠慰对纯爱的追求近乎于幻想,但这不等于逃避现实,反而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樊忠慰从自己的本然生命出发,写出了我们心灵深处共同的美感和理想。正如一千部言情小说也弥补不了《红楼梦》的残缺,再多的风流韵事也抵不上真正爱一回。当一个时代的贞操成为骗局的时候,樊忠慰的诗歌给我们带来了爱情的配方。同样,我们在苦难的境遇中时,樊忠慰的诗歌也会给我们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直面挫折,战胜苦难。
作者简介:达超(1991—),云南昭通盐津人,毕业于四川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