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是啊,“人文性”正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
人文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
语文是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很多作品有助于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些作品或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如《七月的天山》、《桂林山水》;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黄继光):或是歌颂伟大的母爱,《妈妈的爱》、《妈妈的帐单》;或是反映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品质的,如《中彩那天》、《尊严》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针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和深情并茂的范读,能把学生带入意境,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课文《妈妈的帐单》,教师先以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在对彼得和妈妈的帐单比较后,明白尽管彼得的妈妈为他做了那么多的事,但帐单上都0芬尼,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教师接着引导“母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其实,又何止小彼得的妈妈呢,我们在座小朋友的妈妈,肯定也是这样用绵绵不断的爱陪伴你们长大的是吗?”“那么,此时此刻,假如日夜为我们操劳的,我们最亲爱的妈妈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最想干什么?”“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热情的拥抱”、“一杯浓浓的热茶”……在那一刻,孩子们的语言是朴素的,但内心却是最真诚的!整堂课洋溢着“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的人文魅力,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中,显示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语文教学是生命的教学,它本身就栖居着烂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去体会语言文字,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2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凸现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顾名思义,首先要把学生当一个“人”来看,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充分的信任。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规范化的、单一的、一致化的课堂传授,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并发展人性,以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健康的人格。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的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又决定了体验和感悟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该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理、感悟真情、感悟文化。在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一课教学中,课文的后面,编者以花儿的口吻提出了个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
生1:“春雨是绿色的,因为春天到处绿意盎然。”有的说:“春雨是五颜六色的,因为草儿变红了,油菜花变黄了。”
生2:“春雨是无色的,因为下在地上干了,看不出什么颜色。”
生3:“春雨的确是无色的,叫它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所以我觉得春雨的色彩比任何水彩笔的颜色还要多得多。”
生1:“春雨是金色的,因为有了春雨,我们家菜园里的种子都发芽了,奶奶说能长出许多蔬菜,挣很多钱。”
师:“对呀,这位同学说得很能有道理,春雨滋润了大地,换来了丰收,春雨比金子更金色。”(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我想在画家、科学家、诗人、歌唱家、农民还有我们小朋友,每个人的眼里都是不样的,下面让我们一起到外面看一看,把看到的结果,用各种形式:画、儿歌、小诗、歌曲……等表达出来,好吗?”学生欣然同意了。瞧!他们又带着不同的小脑袋去萌生不同的想法去了。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舞台,这应当成为语文教学设计的新走向。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才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3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催化人文之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育是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是语言文字工具训练与人文精神陶冶的综合。语言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是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引导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听”与“读”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对外在信息、知识、文化等的吸收,是内敛的指向人内心的思维过程,是自我精神生活逐渐丰厚与升华的过程。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养一种开阔的阅读视野与倾听、容纳一切声音的博大情怀。教师应多为他们提供、创造多来源的语言信息,让学生充分地倾听与阅读。 “说”与“写”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学生的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首先,教师为学生营造真实、生活化的环境,让他们说真话、说心理话,并且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
一文时,引领学生感悟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给予,不应一味的索取。最后,问学生:“学了课文,你最想对保罗说什么呢?”有的谈思想上的收获,有的联系实际谈感受,接着又顺水推舟,让学生以《保罗,我想对你说》为题,学生写出了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这样,学生便在说写训练中自觉地完成了一次情感的升华与人格的塑造。
4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召唤人文内蕴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以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如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人事件等,都是学生学习的极好资源。比如,学习了歌颂家乡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我们家乡的文物古迹的资料,感受家乡的人文风情。学生在交流、参观中,内心自然而然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在浓浓的人文气息中得到正确的形成。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没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就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业绩。”让我们真正扬起语文教学的“人文”风帆,在语文教学中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走近“人文”,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比冀双飞!
人文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
语文是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很多作品有助于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些作品或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如《七月的天山》、《桂林山水》;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黄继光):或是歌颂伟大的母爱,《妈妈的爱》、《妈妈的帐单》;或是反映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品质的,如《中彩那天》、《尊严》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针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和深情并茂的范读,能把学生带入意境,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课文《妈妈的帐单》,教师先以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在对彼得和妈妈的帐单比较后,明白尽管彼得的妈妈为他做了那么多的事,但帐单上都0芬尼,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教师接着引导“母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其实,又何止小彼得的妈妈呢,我们在座小朋友的妈妈,肯定也是这样用绵绵不断的爱陪伴你们长大的是吗?”“那么,此时此刻,假如日夜为我们操劳的,我们最亲爱的妈妈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最想干什么?”“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热情的拥抱”、“一杯浓浓的热茶”……在那一刻,孩子们的语言是朴素的,但内心却是最真诚的!整堂课洋溢着“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的人文魅力,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中,显示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语文教学是生命的教学,它本身就栖居着烂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去体会语言文字,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2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凸现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顾名思义,首先要把学生当一个“人”来看,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充分的信任。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规范化的、单一的、一致化的课堂传授,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并发展人性,以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健康的人格。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的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又决定了体验和感悟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该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理、感悟真情、感悟文化。在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一课教学中,课文的后面,编者以花儿的口吻提出了个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
生1:“春雨是绿色的,因为春天到处绿意盎然。”有的说:“春雨是五颜六色的,因为草儿变红了,油菜花变黄了。”
生2:“春雨是无色的,因为下在地上干了,看不出什么颜色。”
生3:“春雨的确是无色的,叫它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所以我觉得春雨的色彩比任何水彩笔的颜色还要多得多。”
生1:“春雨是金色的,因为有了春雨,我们家菜园里的种子都发芽了,奶奶说能长出许多蔬菜,挣很多钱。”
师:“对呀,这位同学说得很能有道理,春雨滋润了大地,换来了丰收,春雨比金子更金色。”(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我想在画家、科学家、诗人、歌唱家、农民还有我们小朋友,每个人的眼里都是不样的,下面让我们一起到外面看一看,把看到的结果,用各种形式:画、儿歌、小诗、歌曲……等表达出来,好吗?”学生欣然同意了。瞧!他们又带着不同的小脑袋去萌生不同的想法去了。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舞台,这应当成为语文教学设计的新走向。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才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3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催化人文之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训练与人文教育是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是语言文字工具训练与人文精神陶冶的综合。语言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中的人文性,也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是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引导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听”与“读”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对外在信息、知识、文化等的吸收,是内敛的指向人内心的思维过程,是自我精神生活逐渐丰厚与升华的过程。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养一种开阔的阅读视野与倾听、容纳一切声音的博大情怀。教师应多为他们提供、创造多来源的语言信息,让学生充分地倾听与阅读。 “说”与“写”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学生的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首先,教师为学生营造真实、生活化的环境,让他们说真话、说心理话,并且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
一文时,引领学生感悟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给予,不应一味的索取。最后,问学生:“学了课文,你最想对保罗说什么呢?”有的谈思想上的收获,有的联系实际谈感受,接着又顺水推舟,让学生以《保罗,我想对你说》为题,学生写出了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这样,学生便在说写训练中自觉地完成了一次情感的升华与人格的塑造。
4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召唤人文内蕴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以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如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人事件等,都是学生学习的极好资源。比如,学习了歌颂家乡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我们家乡的文物古迹的资料,感受家乡的人文风情。学生在交流、参观中,内心自然而然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在浓浓的人文气息中得到正确的形成。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没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就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业绩。”让我们真正扬起语文教学的“人文”风帆,在语文教学中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走近“人文”,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比冀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