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新一轮美术课程改革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很深,美国的教育一直是“松”的,偏重以儿童为中心,而我国的教育一直是“紧”的,偏重以学科为中心。教育若偏“松”则不雅观,若偏“紧”则不舒适。新课程改革要求一线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做到“松”、“紧”适宜,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美术课课堂形成性评价标准,用以调控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为此,作为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者,要借助新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勇于改革,积极创新,继承传统美术课教学中好的方式、方法,摒弃传统美术课教学中的弊端,探索小学美术课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内容与方式,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新旧两种教学的对比
(一)传统美术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在课堂结构安排上,一般采用“导入——教师演示——学生临摹——作业评价”的固定模式进行教学,课堂结构比较单一。
2.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讲授法、谈话法,教法简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3. 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文本教材安排教学,课程内容封闭,缺乏整体考虑。
4. 从成效性来看,短期内学生也许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难以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缺乏想象力、创造力。
5. 从形式和内容上来看,教师过分突出对绘画技能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6. 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关注结果,忽视了过程,功利性强。
(二)新课标下美术课教学的特点
1. 在课堂结构安排上,不过分强调结构的完整性,课堂上只要有生成,可以随机调整预设程序。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3. 新教材加强了与课外、生活的结合,既有当代气息,又有浓郁的民族性,使教材富有弹性和开放性,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 新课程加强了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重视美育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智慧的启迪以及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和发展。
5.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把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有效整合。
6. 教学评价方式既重过程,也重结果。
二、小学美术课形成性评价内容
(一)看教学设计
1. 看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操作、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表现程度应是最基本、可达到的。
2. 看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要科学合理,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使用教学方式。
(二)观察教学实施
1. 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应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平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调控教学。
2. 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关注学生的达成状态。
(三)课后反思
教师通过学生作业反馈和教师自我反思,以《课标》理念为指导,对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分析,衡量得失,找准问题,及时总结,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
三、小学美术课课堂形成性评价方式
(一)确定要求,设置目标
教师对一节课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应该具有针对性,具有恰当的内容范围,设置科学合理的认知、操作、情感等预期目标。
(二)创设环境,重视体验
好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用快乐唤醒“沉睡的力量”,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效应,让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探索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1. 善于诱导。学生对整堂课能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开场白及创设的情境。
2. 搭好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灵活实施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展示个人才艺的舞台,让学生心灵的火花有一个自由释放的空间,让学生在看、想、听、讲、做等多种综合活动中快乐、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技能,达到或超越美术课的教学目标。
(三)倡导自主,注重创新
1. 新课程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变化,直至达到要表现的目的,培养学生操作、分析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体验知识技能的生成过程。
2. 美术课的发展阶段是学生主要的学习阶段,这个阶段应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只有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性思维,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态,心灵不受约束,积极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把要求、建议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会主动与教师交流,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在构思中学会变通、求异和创新。学生在经过一段探索后,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评价作品,取长补短,改进、尝试新的探索,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尊重需要,培养自信
好的美术课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求。没有一个能适合任何学生的教材和教案,但为了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取得成功,教师就要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内容、目标,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教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以此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
(五)灵活机动,应变“意外”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意外”,将预设性教学和随机性教学结合起来,临时调整教学流程,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自己的教学智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
(六)提供空间,拓展思维
好的课堂应当是富于思考性的,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考内容和想象空间,为学生多创造一点联想的情境,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实践证明,在小学美术课课堂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样的评价,可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进步、建立自信,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学生主动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作为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者,要借助新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勇于改革,积极创新,继承传统美术课教学中好的方式、方法,摒弃传统美术课教学中的弊端,探索小学美术课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内容与方式,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新旧两种教学的对比
(一)传统美术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在课堂结构安排上,一般采用“导入——教师演示——学生临摹——作业评价”的固定模式进行教学,课堂结构比较单一。
2.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讲授法、谈话法,教法简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3. 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文本教材安排教学,课程内容封闭,缺乏整体考虑。
4. 从成效性来看,短期内学生也许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难以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缺乏想象力、创造力。
5. 从形式和内容上来看,教师过分突出对绘画技能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6. 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关注结果,忽视了过程,功利性强。
(二)新课标下美术课教学的特点
1. 在课堂结构安排上,不过分强调结构的完整性,课堂上只要有生成,可以随机调整预设程序。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3. 新教材加强了与课外、生活的结合,既有当代气息,又有浓郁的民族性,使教材富有弹性和开放性,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 新课程加强了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重视美育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智慧的启迪以及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和发展。
5.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把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有效整合。
6. 教学评价方式既重过程,也重结果。
二、小学美术课形成性评价内容
(一)看教学设计
1. 看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操作、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表现程度应是最基本、可达到的。
2. 看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要科学合理,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使用教学方式。
(二)观察教学实施
1. 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应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平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调控教学。
2. 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关注学生的达成状态。
(三)课后反思
教师通过学生作业反馈和教师自我反思,以《课标》理念为指导,对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分析,衡量得失,找准问题,及时总结,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
三、小学美术课课堂形成性评价方式
(一)确定要求,设置目标
教师对一节课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应该具有针对性,具有恰当的内容范围,设置科学合理的认知、操作、情感等预期目标。
(二)创设环境,重视体验
好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用快乐唤醒“沉睡的力量”,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效应,让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探索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1. 善于诱导。学生对整堂课能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开场白及创设的情境。
2. 搭好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灵活实施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展示个人才艺的舞台,让学生心灵的火花有一个自由释放的空间,让学生在看、想、听、讲、做等多种综合活动中快乐、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技能,达到或超越美术课的教学目标。
(三)倡导自主,注重创新
1. 新课程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变化,直至达到要表现的目的,培养学生操作、分析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体验知识技能的生成过程。
2. 美术课的发展阶段是学生主要的学习阶段,这个阶段应倡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只有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性思维,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态,心灵不受约束,积极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反思、评价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把要求、建议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会主动与教师交流,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在构思中学会变通、求异和创新。学生在经过一段探索后,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评价作品,取长补短,改进、尝试新的探索,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尊重需要,培养自信
好的美术课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求。没有一个能适合任何学生的教材和教案,但为了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取得成功,教师就要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内容、目标,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教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以此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
(五)灵活机动,应变“意外”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意外”,将预设性教学和随机性教学结合起来,临时调整教学流程,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自己的教学智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
(六)提供空间,拓展思维
好的课堂应当是富于思考性的,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考内容和想象空间,为学生多创造一点联想的情境,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实践证明,在小学美术课课堂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样的评价,可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进步、建立自信,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学生主动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