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维吾尔民问达斯坦国内研讨会及达斯坦展示会”在新疆大学召开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5月5日至6日,由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和新疆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维吾尔民间达斯坦国内研讨会及达斯坦展示会”在新疆大学文科楼学术报告厅召开,来自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及自治区文化厅、新闻出版单位的领导出席了会议。
其他文献
在持续遭遇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的侵蚀中,回族以继承与调适的理性姿态,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回族文学由于植根于伊斯兰文化之中,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在长期的相互借鉴、影响与融合中,它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关学特质。月亮美学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经历了儒、伊文化交融后的意义重组,回族月亮美学形成了以信仰之月为主导,兼有自然之月、德性之月等方面的审美特质。由此,月亮美学集阴柔与刚毅于一身,调和了儒家文化中月亮的情感本位和伊斯兰文化中月亮的意志本位,体现出中庸合度的优雅和严格自律的精神向度。
回族文学中的受难与救赎原型主要表现为受苦意识与坚忍精神,二者对立统一于两世吉庆的审美理想。中和、崇高和君子品格是坚忍审美精神的主要方面,与受苦意识共同构成了回族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已故回族诗人马雁是新世纪以来被我国诗坛严重忽视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她以敬畏语言的谨慎姿态和勇于探索的创作精神,不但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极具女性化抒情气质和思想倾向的诗歌文本,而且在诗歌创作理念中,也提出了构筑“语言新秩序”的建设性观点。
艺术是人类审美理想的载体。花腰傣神话《南朋冬》描述了人类形象的蜕变、神的生态调节机制功能的发挥以及滔天洪水的颠覆性暴发,以此深化了构建和谐生态的主题,彰显了傣族的审美理想——生态和谐。
《玛纳斯》史诗专家亚瑟·哈图(1856—1869年柯尔克孜(吉尔吉斯)史诗中的特性形容修饰语》一文,主要探讨了《玛纳斯》史诗中特性形容修饰语的类型特点,他的思路和见解对史诗研究者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13年10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山西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暨中国辽金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在太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十余个民族的专家、学者围绕着“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历史线索”、“十年来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比较性议题与个案研究”、“辽宋金元各族群文学的互动交流”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2013年10月26日,“康巴作家群”作品研讨会在北京西藏大厦举行。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四川省作家协会和中共甘孜州委宣传部联合召开。
期刊
本文对《三国演义》满文译本、蒙古文译本和汉文原著之间进行了跨语言的比较研究,确定了:满文《三国演义》是根据明嘉靖壬午年间刻本系统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翻译的;蒙古人最早翻译《三国演义》,完全是按照满文译本翻译的,并没有和汉文原著核实,因此蒙古文译本中保留了满文译本的翻译错误。在《三国演义》蒙古文译本中没有出现蒙古人习惯于其他汉文小说翻译中经常出现的创造性的编译和删节、改写等情况。
建国以来中国编纂的十几部辞书中的“纳瓦依”条目,其内容的差异较多、互相矛盾。编纂新的辞书和撰写“纳瓦依”条目首先要做的事是查阅原始资料,并且要仔细查阅,认真论证,尊重历史事实,实事求是、善于比较研究、独立思考、挖掘历史的正面,正确反映纳瓦依的正史,坚持中国历史观的公正,也保持中国辞书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