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以“言语形式”为特定的教学对象的特殊学科,在教学中,它不仅是学习文本的内容,更是学习文本的语言形式。因此,教师应重视引领学生在品味感悟中欣赏语文,在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使其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9-0033-02[WN]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注意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课堂上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是以“言语形式”为特定的教学对象的特殊学科,在教学中,它不仅仅是学习文本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文本的语言形式。学习语言的规律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品味感悟中欣赏语文,在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经过内化、重构,达到语言输出的目的。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预习,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品读揣摩、培养语感,还要注意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一、重视预习,激发兴趣
预习是语文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生成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个性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预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前接触课文,通过阅读课文来把握课文内容,获得对课文的总体印象。
在预习时,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你对作者有什么了解?你还知道课文主人公的其他的事迹吗?你知道课文发生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吗?如学习新课《在大海中永生》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他有过哪些贡献?他为什么要将骨灰撒向大海?这样学生就会对邓小平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之前,学生只有先预习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才会对司马迁遭受酷刑有所理解。接着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你能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重点段落吗?能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学习《轮椅上的霍金》一课前,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霍金是一个非凡的科学家”,学习《安塞腰鼓》时要引导学生预习发现“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就能抓住重点,为接下来的品读、理解、分析课文做好铺垫。
二、品读揣摩,培养语感
品读课文,揣摩语言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对文章的语言揣摩透彻了,学生的语感也就自然形成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何为“对话”?对文本来讲,对话是品词析句,揣摩感悟;是走近作者,情感共鸣。教学中,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理解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通过揣摩关键句段培养语感,使学生能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的特色,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如学习《夹竹桃》一课时,教学目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夹竹桃的“韧性”和能引起“幻想”的优美句段,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如何将“韧性”表现得如此细致,又是如何将“幻想”的段落写得充满诗意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在语言表达上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排比、拟人手法有什么作用,语言有什么特色等。只有通过让学生多读书、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使其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和方法,久而久之,这些积累就会成为经验,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品读揣摩,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引导学生咀嚼、品味、理解、分析,那么必然导致优美语言、写作方法等在学生面前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怎么才能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不断积累呢?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品味、揣摩语言,透过语言现象去感受作者所描绘、表达的精神世界。如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作者用了大量笔墨描写园子里景物的“自由”,“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仅仅是园子里生物的自由吗?这分明就是作者萧红对自由的呼唤和向往。阅读教学要用文学大师的熠熠光辉照亮学生的心扉,用永恒的人文精神去充实孩子的大脑,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使命,立足对语言的品读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三、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丰厚的语言积累,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基础。通过品读揣摩,学生知道了课文中的精彩之处,理解并有了感悟之后,应该引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有的语文课堂精彩纷呈,如同万花筒一样令人目不暇接,但其实一节课下来却不知所云,学生不知道学到了什么,更别谈积累了。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的误区,重要措施就是在品读的基础上内化语言,加强背诵环节,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熟读成诵能够积累语言,但是教师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比如列提纲背诵、抓主导词记忆等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引导学生背诵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背、比赛背、接龙背等形式激励学生。引导背诵还要注意情境创设,如背诵《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过孔隙”一段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记忆。引导背诵还要注意句段之间关系,如背诵《三亚落日》第四小节时,通过分析得出,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落日的过程的,那么引导学生背诵时就要抓住句子之间的关系,落日由“悬”到“慢慢下沉”再到“停”最后“入水”,如此学生很快就能够理解并背诵。语言积累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的高雅就在于丰富的语言积累。有了厚实的语言积累,再加上灵活运用,学生的读写能力自然会增强。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优化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读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揣摩语言,积累语言并使之内化。同时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使学生学会读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从而达到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日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强化学生主体参与意识[].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10).
[2]钟敬明.优化阅读教学 构建高效课堂——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珠江教育论坛,2013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9-0033-02[WN]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注意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课堂上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是以“言语形式”为特定的教学对象的特殊学科,在教学中,它不仅仅是学习文本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文本的语言形式。学习语言的规律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品味感悟中欣赏语文,在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经过内化、重构,达到语言输出的目的。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预习,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品读揣摩、培养语感,还要注意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一、重视预习,激发兴趣
预习是语文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生成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个性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预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前接触课文,通过阅读课文来把握课文内容,获得对课文的总体印象。
在预习时,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你对作者有什么了解?你还知道课文主人公的其他的事迹吗?你知道课文发生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吗?如学习新课《在大海中永生》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他有过哪些贡献?他为什么要将骨灰撒向大海?这样学生就会对邓小平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之前,学生只有先预习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才会对司马迁遭受酷刑有所理解。接着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你能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重点段落吗?能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学习《轮椅上的霍金》一课前,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霍金是一个非凡的科学家”,学习《安塞腰鼓》时要引导学生预习发现“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每一次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就能抓住重点,为接下来的品读、理解、分析课文做好铺垫。
二、品读揣摩,培养语感
品读课文,揣摩语言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对文章的语言揣摩透彻了,学生的语感也就自然形成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何为“对话”?对文本来讲,对话是品词析句,揣摩感悟;是走近作者,情感共鸣。教学中,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理解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通过揣摩关键句段培养语感,使学生能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的特色,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如学习《夹竹桃》一课时,教学目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夹竹桃的“韧性”和能引起“幻想”的优美句段,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如何将“韧性”表现得如此细致,又是如何将“幻想”的段落写得充满诗意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在语言表达上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排比、拟人手法有什么作用,语言有什么特色等。只有通过让学生多读书、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使其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和方法,久而久之,这些积累就会成为经验,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品读揣摩,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引导学生咀嚼、品味、理解、分析,那么必然导致优美语言、写作方法等在学生面前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怎么才能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不断积累呢?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品味、揣摩语言,透过语言现象去感受作者所描绘、表达的精神世界。如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作者用了大量笔墨描写园子里景物的“自由”,“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仅仅是园子里生物的自由吗?这分明就是作者萧红对自由的呼唤和向往。阅读教学要用文学大师的熠熠光辉照亮学生的心扉,用永恒的人文精神去充实孩子的大脑,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使命,立足对语言的品读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三、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丰厚的语言积累,是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基础。通过品读揣摩,学生知道了课文中的精彩之处,理解并有了感悟之后,应该引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有的语文课堂精彩纷呈,如同万花筒一样令人目不暇接,但其实一节课下来却不知所云,学生不知道学到了什么,更别谈积累了。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的误区,重要措施就是在品读的基础上内化语言,加强背诵环节,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熟读成诵能够积累语言,但是教师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比如列提纲背诵、抓主导词记忆等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引导学生背诵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背、比赛背、接龙背等形式激励学生。引导背诵还要注意情境创设,如背诵《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过孔隙”一段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记忆。引导背诵还要注意句段之间关系,如背诵《三亚落日》第四小节时,通过分析得出,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落日的过程的,那么引导学生背诵时就要抓住句子之间的关系,落日由“悬”到“慢慢下沉”再到“停”最后“入水”,如此学生很快就能够理解并背诵。语言积累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的高雅就在于丰富的语言积累。有了厚实的语言积累,再加上灵活运用,学生的读写能力自然会增强。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优化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读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揣摩语言,积累语言并使之内化。同时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使学生学会读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从而达到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日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强化学生主体参与意识[].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10).
[2]钟敬明.优化阅读教学 构建高效课堂——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珠江教育论坛,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