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腐败斗争始终是全世界持续面临的难题,腐败行为的成因也一直备受社会和学界的普遍关注。腐败行为屡禁不止的背后,一方面体现着的经济体制、法制法规的不完善,另一方面体现着个体道德心理的异化,尽管社会规范和法制要求我们“从善而终”,但现实案例中不乏一些落马官员“弃善从恶”。道德心理许可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概念,认为人们在过往行为中已经体现出自己是一个极具道德的人,则可能允许自己在之后不含顾虑地做出不道德行为,这一理论为研究个体先后行为道德水平不一致提供了新的路径,据此,一些学者认为可以通过道德心理许可效应来解释为何曾经做出贡献的一些官员会出现“弃善从恶”、走向腐败的现象。基于现实案例及学界已有探讨,在对腐败行为、道德心理许可及道德心理许可对个体伦理决策行为的影响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后,本研究假设个体腐败行为中存在道德心理许可效应,个体的功过相抵心理水平会对腐败行为的道德心理许可效应产生调节作用,并且相较于他人行为个体对于自我行为的功过相抵水平更高。为检验上述假设,本研究设计了纸笔实验问卷,通过控制过往行为回忆任务类型这一自变量,观察不同组别被试随后的腐败行为倾向,用情境判断测验的道德程度得分作为该因变量的外显分数,同时采用修订的功过相抵水平测评量表对实验调节变量进行测量。最终本研究选取浙江大学在校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共计完成277人次,通过SPSS 22对于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对于自我行为的功过相抵水平显著高于对他人行为的功过相抵水平,自我功过相抵水平高的个体更容易出现腐败行为的道德心理许可效应,实验数据较好地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数据分析之后本研究针对各数据结果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讨论,结合现实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以期对当下的反腐败工作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