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中央和国务院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东北地区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东北地区的发展还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保障,关键是要尽快实现政府转型,逐步建设服务型政府。因此,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是摆在东北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意义
(一)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目标对政府提出的现实要求
政府转型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市场化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振兴的重要前提。当前,实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标和战略任务,对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要履行自己的公共职责,必须具有相应的行政能力,尤其是要具备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能力。只有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高了,才能担负起振兴老工业基地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衡量政府优劣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如果没有有效的政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如果政府的职能与其能力不相适应,那么,政府不仅不可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还可能诱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国际经验表明,市场经济本身可以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但是也伴随着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并不能随着GDP的增长而自动得到解决,这就需要政府承担起治理这种“市场失灵”的职责,政府应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公共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政府要成为经济性公共服务的主体,实现由经济建设型主体向经济服务性公共服务主体转变:要成为社会性公共服务的主体,实现由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向同时关注社会和谐发展的转变:要成为制度性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实现以GDP为中心向以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为中心的转变。这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尤为现实,尤为迫切,尤为重要。
(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推动东北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从总体上说,目前东北地方政府仍然带有明显的经济建设型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主导社会资源的配置,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由于政府掌握的资源主要运用在经济领域,使得政府不恰当地充当了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诚然,经济建设型政府比照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管制型政府是一个进步,但从对政府的要求来说。这只能是一个过渡,根本的出路还在于建设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而产生,将大力促进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发展。它不再以投资和形成国有产权为自己的基本职能,而以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为第一职能。这样的政府职能转变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中的关键一环。这个问题不解决,东北经济的发展就要受到制约。要切实解决政企不分,政府对经济事务直接干预过多、过深,而公共服务又严重不适的状况,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到创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和法律环境上来,全面提高政府效率,形成使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条件,给投资者、创业者以稳定的预期。政府应当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符合比较优势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应当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是社会。政府的主要职能无论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还是社会管理,其本质都是公共服务。这就要求把政府对经济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主要限定在公共服务的范围。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市场化改革新阶段对政府作用的客观要求。
(三)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政府服务能力是建设和谐东北的重要条件
推进政府转型,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有利于化解东北发展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近几年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践看,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不容忽视。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2)经济社会结构与城市转型,尤其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带来的人口、就业和资源等压力正在逐渐增大。如何解决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对东北振兴至关重要。(3)社会不均衡问题日显突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逐渐显现,社会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进一步复杂化。
在这样一种特定情况下,政府应当认真地关注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和潜在的社会风险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威胁。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还有可能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断。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上,放到重大利益关系调解上,放到做好社会再分配上,放到着力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上。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缓和社会冲突和维护社会秩序,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政府的价值体现于对社会的有效治理。政府只有在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社会非均衡发展所导致的利益冲突和社会失衡,也迫切要求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通过满足社会的底线要求,维持社会有序和健康发展。因此。推进政府转型,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构筑和谐东北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加快政府转型。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对策
(一)树立政府公共服务理念
公共服务理念是政府对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价值追求,对实现公共服务终极目标的精神把握。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要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关键是要树立政府公共服务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是人民的“雇佣者”,其权力由人民赋予。当好人民“公仆”是政府的最基本属性。保护人民基本权利,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控制是传统政府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方式。在计划经济一元化体制下。我们的各级政府成为公共事务管理的唯一主体,在权力运用理念上更偏重规制的建立、市场的管制、资源的垄断和配置: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受几千年封建“官府”文化的影响,容易高高在上,往往以“主人”的面目出现而忘却了“公仆”的本来身份。因此,在行政理念上表现为控制多于服务,行政行为上表现为“错位”、“越位”,经济活动上表现为政府无所不干预。树立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和理念,就是在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形成,社会和企业要求政府放松管制、加强服务的呼声日益高涨,政府行政理念应从管理走向治理,从控制走向服务。 从“官本位”、“权力本位”转向“民本位”、“社会本位”;行政行为应该“归位”、“正位”。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社会和公众需要什么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就能做到优质高效的提供才是现代服务型政府应该做的事。
(二)加快政府转型,优化政府职能配置
根据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型,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关键要处理好“四大关系”,优化政府职能配置。
一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要进一步放开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真正变管理为服务,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等微观经济活动,切实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主要是依法经营和依法纳税。
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从社会资源的分配者变为监管者。不要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同时。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实行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努力营造“懂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社会氛围。
三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的重点、财政保证的重点要进一步向社会事业、公共事业发展倾斜,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倾斜,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倾斜。切实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四是政府与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的关系。政府要更大程度地发挥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将政府所承担的某些技术性、行业性、服务性、协调性职能转交给社会组织、中介机构承担。同时加大规范监管力度,推动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健康发展。
通过处理好上述关系。加快把政府职能真正调节到以社会公共服务为主上来,进而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走为民、富民的振兴之路
振兴的目的是富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验。加快政府的转型,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老工业基地振兴”与“老百姓受益”有机统一起来,切实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使人民群众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能享受到经济振兴的成果,都能得到具体的实在的利益。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才能保持社会长期稳定,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因此政府有责任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就业环境,优化就业结构。扩大就业总量。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过程中,就业压力巨大,必须把就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大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构,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妥善处理劳动力供给总量和需求结构、新增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矛盾,合理控制失业率,全面完成就业和再就业目标任务,不断巩固,民生之本。
政府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建立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导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运行“稳定器”和广大劳动者的“安全网”作用,逐步扩大城乡覆盖面。稳步提高社会基本保障水平,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当前突出问题,探索建立符合人民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同时探索对城市贫困群体实行大病救助、房屋补贴,提高城市低保水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农村实行低保制度及合作医疗制度等问题,扎扎实实推进民生保障事业,为广大民众谋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充足动力和有效保障。
一、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意义
(一)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目标对政府提出的现实要求
政府转型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市场化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振兴的重要前提。当前,实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标和战略任务,对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要履行自己的公共职责,必须具有相应的行政能力,尤其是要具备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能力。只有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高了,才能担负起振兴老工业基地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衡量政府优劣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如果没有有效的政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如果政府的职能与其能力不相适应,那么,政府不仅不可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还可能诱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国际经验表明,市场经济本身可以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但是也伴随着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并不能随着GDP的增长而自动得到解决,这就需要政府承担起治理这种“市场失灵”的职责,政府应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公共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政府要成为经济性公共服务的主体,实现由经济建设型主体向经济服务性公共服务主体转变:要成为社会性公共服务的主体,实现由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向同时关注社会和谐发展的转变:要成为制度性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实现以GDP为中心向以提供制度性公共产品为中心的转变。这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尤为现实,尤为迫切,尤为重要。
(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推动东北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从总体上说,目前东北地方政府仍然带有明显的经济建设型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主导社会资源的配置,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由于政府掌握的资源主要运用在经济领域,使得政府不恰当地充当了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诚然,经济建设型政府比照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管制型政府是一个进步,但从对政府的要求来说。这只能是一个过渡,根本的出路还在于建设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而产生,将大力促进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发展。它不再以投资和形成国有产权为自己的基本职能,而以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为第一职能。这样的政府职能转变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中的关键一环。这个问题不解决,东北经济的发展就要受到制约。要切实解决政企不分,政府对经济事务直接干预过多、过深,而公共服务又严重不适的状况,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到创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和法律环境上来,全面提高政府效率,形成使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条件,给投资者、创业者以稳定的预期。政府应当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符合比较优势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应当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是社会。政府的主要职能无论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还是社会管理,其本质都是公共服务。这就要求把政府对经济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主要限定在公共服务的范围。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市场化改革新阶段对政府作用的客观要求。
(三)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政府服务能力是建设和谐东北的重要条件
推进政府转型,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有利于化解东北发展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近几年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践看,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不容忽视。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2)经济社会结构与城市转型,尤其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带来的人口、就业和资源等压力正在逐渐增大。如何解决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对东北振兴至关重要。(3)社会不均衡问题日显突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逐渐显现,社会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进一步复杂化。
在这样一种特定情况下,政府应当认真地关注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和潜在的社会风险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威胁。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还有可能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断。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上,放到重大利益关系调解上,放到做好社会再分配上,放到着力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上。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缓和社会冲突和维护社会秩序,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政府的价值体现于对社会的有效治理。政府只有在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社会非均衡发展所导致的利益冲突和社会失衡,也迫切要求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通过满足社会的底线要求,维持社会有序和健康发展。因此。推进政府转型,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构筑和谐东北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加快政府转型。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对策
(一)树立政府公共服务理念
公共服务理念是政府对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价值追求,对实现公共服务终极目标的精神把握。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要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关键是要树立政府公共服务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是人民的“雇佣者”,其权力由人民赋予。当好人民“公仆”是政府的最基本属性。保护人民基本权利,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控制是传统政府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方式。在计划经济一元化体制下。我们的各级政府成为公共事务管理的唯一主体,在权力运用理念上更偏重规制的建立、市场的管制、资源的垄断和配置: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受几千年封建“官府”文化的影响,容易高高在上,往往以“主人”的面目出现而忘却了“公仆”的本来身份。因此,在行政理念上表现为控制多于服务,行政行为上表现为“错位”、“越位”,经济活动上表现为政府无所不干预。树立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和理念,就是在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主体多元化的形成,社会和企业要求政府放松管制、加强服务的呼声日益高涨,政府行政理念应从管理走向治理,从控制走向服务。 从“官本位”、“权力本位”转向“民本位”、“社会本位”;行政行为应该“归位”、“正位”。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社会和公众需要什么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就能做到优质高效的提供才是现代服务型政府应该做的事。
(二)加快政府转型,优化政府职能配置
根据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型,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关键要处理好“四大关系”,优化政府职能配置。
一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要进一步放开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真正变管理为服务,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等微观经济活动,切实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主要是依法经营和依法纳税。
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从社会资源的分配者变为监管者。不要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同时。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实行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努力营造“懂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社会氛围。
三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的重点、财政保证的重点要进一步向社会事业、公共事业发展倾斜,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倾斜,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倾斜。切实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四是政府与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的关系。政府要更大程度地发挥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将政府所承担的某些技术性、行业性、服务性、协调性职能转交给社会组织、中介机构承担。同时加大规范监管力度,推动社会组织、中介机构健康发展。
通过处理好上述关系。加快把政府职能真正调节到以社会公共服务为主上来,进而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走为民、富民的振兴之路
振兴的目的是富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验。加快政府的转型,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老工业基地振兴”与“老百姓受益”有机统一起来,切实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使人民群众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能享受到经济振兴的成果,都能得到具体的实在的利益。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才能保持社会长期稳定,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因此政府有责任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就业环境,优化就业结构。扩大就业总量。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过程中,就业压力巨大,必须把就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大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构,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妥善处理劳动力供给总量和需求结构、新增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矛盾,合理控制失业率,全面完成就业和再就业目标任务,不断巩固,民生之本。
政府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建立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导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运行“稳定器”和广大劳动者的“安全网”作用,逐步扩大城乡覆盖面。稳步提高社会基本保障水平,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当前突出问题,探索建立符合人民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同时探索对城市贫困群体实行大病救助、房屋补贴,提高城市低保水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农村实行低保制度及合作医疗制度等问题,扎扎实实推进民生保障事业,为广大民众谋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充足动力和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