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福建18岁离开家乡闯荡京城,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打工仔,历经种种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最终摆脱了困境,创造了北京图书发行业的奇迹,并回家乡创办了“北京名门书城”。
名校打工仔
1993年初春,年仅20岁的汪福建离开家乡出门打工。站在寒冷的北京街头,他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汪福建找到了一份在饭馆打工的工作。在饭馆里,汪福建拖地、端菜,活干的利落干脆,然而得到的待遇竟是吃客人的剩饭,汪福建无法容忍,他只干了6天就离开了那里。因水土不服,失业的汪福建浑身长起了癞疮,奇痒无比、疼痛难耐,并引发了重感冒,高烧咳嗽不止。后来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哥哥找朋友帮忙,汪福建寄住在北京大学的学生宿舍里养病,没钱买药,凭着坚强的意志,他硬生生挺了过来。
过了一段时间,在一位学生家长的帮助下,他在清华大学下属的一个小杂货店里找到了一份营业员的工作,月工资60元。汪福建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在这里他的活干得最多做事最认真。然而因为他是外地人,灰头土脸,老板看不起他,员工也经常欺负他。汪福建付出的劳动最多,可得到的报酬却最少。他当时刚刚21岁,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年轻人,一气之下,便炒了老板的鱿鱼,走出了才干了3个月的小店。
汪福建并没有走出清华园,他的勤勉肯干给一位分管后勤工作的领导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就把他介绍到博士生楼去打扫卫生,月工资160元,并按正式员工实行奖惩考核,汪福建干劲更足了!学校规定每天从1楼到6楼只需打扫一次,汪福建却每天坚持打扫两次,有空闲的时候还帮学生们打开水,送书送饭,并用自己的手艺做起“生意”:免费为学生理发,惟一的条件是同学们把书借给他看。谁知,因为他干得太好,其他清洁工开始接二连三上门找他的茬儿来了,他们告诉汪福建,要么和他们一样混混事儿,要么就走人!孤立无援的打工仔汪福建只好挥泪离开清华园。
菜贩汪福建
此刻,哥哥读书需要生活费,家里还背负着为母亲治病遗留下来的几万元债务……沉重的经济压力使汪福建不得不走上街头,干起了卖菜、摆旧书摊、收酒瓶的活儿。
那时北京还未修三环路,为了多挣一点钱,他半夜三更就起床骑着租来的三轮车到三里河批菜,再骑20公里拉到万泉河去卖。9点钟卖完菜回来换身干净点的衣服又去卖书。下午6点钟卖书回来,再穿上卖菜的脏衣服到学生宿舍收啤酒瓶去卖。直到晚上10点半才回来,汪福建却不回去睡觉(他当时还住在校内),而是把三轮车放在马路边或临街的屋檐下,就躺在车上面睡一觉。因为学校早晨五点半才开大门,3点钟人和车出不来,就误了第二天卖菜的生意。
卖菜是个苦活。有一天凌晨,他刚刚将200多斤菜批到手,天就下起了大雨。为了不使这批菜烂掉,他冒着大雨硬是将菜拉到了大钟寺。当时菜市场上只有两三个人在卖菜,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了,这时他的衣服早就被雨水淋透了,风像刀子般割着人,汪福建浑身上下几乎是冻僵了,身体像筛糠一般地抖个不停,一位过路的好心老大爷看到他这个样子,对他喊:“小伙子,快回去吧,这么大的雨,买菜的人不多了!”汪福建对老大爷感激地笑了笑,此时他已经冷得说不出一个“谢”字来。10点钟,他终于将菜卖完了,也许是老天被他的毅力感动了,汪福建那天的生意特别好,光卖菜就赚了200多元钱。
汪福建就这样把一天时间塞得满满的,拼命干活,每天只睡不到3个小时。由于严重缺乏睡眠,汪福建两眼经常又红又肿,泪流满面,人也一天比一天消瘦,但他没有选择,不能退却,20出头的汪福建就这样以惊人的毅力支撑着自己单薄的身体,把自己逐渐打磨成了一个硬汉!
在收酒瓶和卖书的同时,他还顺便做了不少的小时工。只要能挣钱,他什么活儿都干。也许是在家乡苦怕穷怕了,也许是城市人和乡下人的一种强烈反差使他有了某种震撼,那时,在他的内心深处,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拼命挣钱,挣钱……
这年年底回家的时候,他捧着用血汗挣来的沉甸甸的6千元钱,看着自己的家人笑了,两个月就挣了家里6年才能挣到的钱,这苦没有白吃!
初闯书市
春节过后返回北京,汪福建从人民大学熟识他的老师、同学那里拿来旧书、工具书、新出版的著作来代卖,从此,汪福建不再卖菜,开始专做图书销售了。他有时摆地摊,有时上门推销,虽然遭了无数的不屑与白眼,可这时的汪福建已经成熟干练多了,他的图书销售生意一天可以进帐几十元。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汪福建辛辛苦苦代卖了很久的书籍,觉得收入甚微。他想到了大学校园里的贫困生们,如果可以多招些贫困生为自己代销书,既为自己解了围,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汪福建在人大校园里一下子张贴了几百张广告,招募了一批勤工助学的大学生为他代销书,按一定的比例给他们提成。这样他销书的生意越做越大,收入也直线上升,从每天几十元增加到几百元。
书是卖出去了,汪福建却没有了足够的本钱进更多的书满足勤工助学的学生们,书源成了大问题。汪福建只好四处托人为他担保,终于有一个朋友了解他的为人,也很佩服他的毅力,愿意出面为他担保。于是他每天8点钟从一家图书公司赊书,晚上该公司下班前准时将书款送去 ,天天做到货款两清,从不拖欠延误一次。汪福建深知作为一个打工仔,他一无所有,惟一的财富就是信誉,只有充分运用好这笔财富,才能拥有他立足京城干一番事业的本钱和基础。
到了1995年,他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便正式投身京城书市,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书商。由于“学生军团”助销十分得力,当年上半年他就销出了100多万码洋的图书,纯收入6万元。有了一定的本钱之后,他便在人民大学南门的小巷里租了一间小房子做书库,把6万元全部购了书。
天有不测风云。一天下大雨,他冒雨骑着三轮车来拿书,附近的一个电工见大雨天别人都往屋里跑,他却往屋外跑,想到近来本地区电路频频出事,感到此人十分可疑,遂报告了派出所。派出所来人一查,满屋子的书,却什么证件也没有,就通知工商所、文化局,把书通通都没收了。
汪福建欲哭无泪,辛苦了大半年,6万元钱血本无归!
书业大老板
1996年初,曾和汪福建打过交道的一家图书公司的老总赏识他在销售图书方面的业绩,便以月薪2000元请他出任销售部经理。这个待遇是当时京城一般工薪阶层的两倍,算是高薪了。但干了3个月,汪福建却不想干了。因为这时他哥哥已经从北大研究生毕业,家里房子盖了,2万元欠款也还了,基本上没有了后顾之忧,他要在书市上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
谁知并非事随人愿。这年九月份汪福建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到30万元资金,精心策划、编辑出版了一套《老板经典》,可是过了整整两个月,时间已接近年底,《老板经典》却尚未销去一本,汪福建急坏了。
在强者的身上,压力往往会演绎成动力。汪福建充分利用人民大学信息灵、交通方便的地理优势,发动高素质人员众多、潜力巨大的直销商——“学生军团”的作用,又别出心裁投资1.6万元印制了2万个标有“老板经典”字样的精致典雅的手提塑料袋,这样每一个买书人也都成为了广告宣传员。这一番动作过后,好兆头出现了,这本书成了畅销书,不到一个月,就收回了成本,第二个月,纯赚30万。
随后,汪福建扩大投资,招兵买马,并承包了《中国报道》杂志社书刊发行部,自1996年以来,发行部的效益连年翻番,一年一大变。
2005年,汪福建回到家乡安徽太湖,在广播电视大厦里面开设了北京名门书城,他想为家乡的图书、文化事业增添一分力量。
名校打工仔
1993年初春,年仅20岁的汪福建离开家乡出门打工。站在寒冷的北京街头,他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汪福建找到了一份在饭馆打工的工作。在饭馆里,汪福建拖地、端菜,活干的利落干脆,然而得到的待遇竟是吃客人的剩饭,汪福建无法容忍,他只干了6天就离开了那里。因水土不服,失业的汪福建浑身长起了癞疮,奇痒无比、疼痛难耐,并引发了重感冒,高烧咳嗽不止。后来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哥哥找朋友帮忙,汪福建寄住在北京大学的学生宿舍里养病,没钱买药,凭着坚强的意志,他硬生生挺了过来。
过了一段时间,在一位学生家长的帮助下,他在清华大学下属的一个小杂货店里找到了一份营业员的工作,月工资60元。汪福建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在这里他的活干得最多做事最认真。然而因为他是外地人,灰头土脸,老板看不起他,员工也经常欺负他。汪福建付出的劳动最多,可得到的报酬却最少。他当时刚刚21岁,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年轻人,一气之下,便炒了老板的鱿鱼,走出了才干了3个月的小店。
汪福建并没有走出清华园,他的勤勉肯干给一位分管后勤工作的领导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就把他介绍到博士生楼去打扫卫生,月工资160元,并按正式员工实行奖惩考核,汪福建干劲更足了!学校规定每天从1楼到6楼只需打扫一次,汪福建却每天坚持打扫两次,有空闲的时候还帮学生们打开水,送书送饭,并用自己的手艺做起“生意”:免费为学生理发,惟一的条件是同学们把书借给他看。谁知,因为他干得太好,其他清洁工开始接二连三上门找他的茬儿来了,他们告诉汪福建,要么和他们一样混混事儿,要么就走人!孤立无援的打工仔汪福建只好挥泪离开清华园。
菜贩汪福建
此刻,哥哥读书需要生活费,家里还背负着为母亲治病遗留下来的几万元债务……沉重的经济压力使汪福建不得不走上街头,干起了卖菜、摆旧书摊、收酒瓶的活儿。
那时北京还未修三环路,为了多挣一点钱,他半夜三更就起床骑着租来的三轮车到三里河批菜,再骑20公里拉到万泉河去卖。9点钟卖完菜回来换身干净点的衣服又去卖书。下午6点钟卖书回来,再穿上卖菜的脏衣服到学生宿舍收啤酒瓶去卖。直到晚上10点半才回来,汪福建却不回去睡觉(他当时还住在校内),而是把三轮车放在马路边或临街的屋檐下,就躺在车上面睡一觉。因为学校早晨五点半才开大门,3点钟人和车出不来,就误了第二天卖菜的生意。
卖菜是个苦活。有一天凌晨,他刚刚将200多斤菜批到手,天就下起了大雨。为了不使这批菜烂掉,他冒着大雨硬是将菜拉到了大钟寺。当时菜市场上只有两三个人在卖菜,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了,这时他的衣服早就被雨水淋透了,风像刀子般割着人,汪福建浑身上下几乎是冻僵了,身体像筛糠一般地抖个不停,一位过路的好心老大爷看到他这个样子,对他喊:“小伙子,快回去吧,这么大的雨,买菜的人不多了!”汪福建对老大爷感激地笑了笑,此时他已经冷得说不出一个“谢”字来。10点钟,他终于将菜卖完了,也许是老天被他的毅力感动了,汪福建那天的生意特别好,光卖菜就赚了200多元钱。
汪福建就这样把一天时间塞得满满的,拼命干活,每天只睡不到3个小时。由于严重缺乏睡眠,汪福建两眼经常又红又肿,泪流满面,人也一天比一天消瘦,但他没有选择,不能退却,20出头的汪福建就这样以惊人的毅力支撑着自己单薄的身体,把自己逐渐打磨成了一个硬汉!
在收酒瓶和卖书的同时,他还顺便做了不少的小时工。只要能挣钱,他什么活儿都干。也许是在家乡苦怕穷怕了,也许是城市人和乡下人的一种强烈反差使他有了某种震撼,那时,在他的内心深处,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拼命挣钱,挣钱……
这年年底回家的时候,他捧着用血汗挣来的沉甸甸的6千元钱,看着自己的家人笑了,两个月就挣了家里6年才能挣到的钱,这苦没有白吃!
初闯书市
春节过后返回北京,汪福建从人民大学熟识他的老师、同学那里拿来旧书、工具书、新出版的著作来代卖,从此,汪福建不再卖菜,开始专做图书销售了。他有时摆地摊,有时上门推销,虽然遭了无数的不屑与白眼,可这时的汪福建已经成熟干练多了,他的图书销售生意一天可以进帐几十元。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汪福建辛辛苦苦代卖了很久的书籍,觉得收入甚微。他想到了大学校园里的贫困生们,如果可以多招些贫困生为自己代销书,既为自己解了围,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汪福建在人大校园里一下子张贴了几百张广告,招募了一批勤工助学的大学生为他代销书,按一定的比例给他们提成。这样他销书的生意越做越大,收入也直线上升,从每天几十元增加到几百元。
书是卖出去了,汪福建却没有了足够的本钱进更多的书满足勤工助学的学生们,书源成了大问题。汪福建只好四处托人为他担保,终于有一个朋友了解他的为人,也很佩服他的毅力,愿意出面为他担保。于是他每天8点钟从一家图书公司赊书,晚上该公司下班前准时将书款送去 ,天天做到货款两清,从不拖欠延误一次。汪福建深知作为一个打工仔,他一无所有,惟一的财富就是信誉,只有充分运用好这笔财富,才能拥有他立足京城干一番事业的本钱和基础。
到了1995年,他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便正式投身京城书市,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书商。由于“学生军团”助销十分得力,当年上半年他就销出了100多万码洋的图书,纯收入6万元。有了一定的本钱之后,他便在人民大学南门的小巷里租了一间小房子做书库,把6万元全部购了书。
天有不测风云。一天下大雨,他冒雨骑着三轮车来拿书,附近的一个电工见大雨天别人都往屋里跑,他却往屋外跑,想到近来本地区电路频频出事,感到此人十分可疑,遂报告了派出所。派出所来人一查,满屋子的书,却什么证件也没有,就通知工商所、文化局,把书通通都没收了。
汪福建欲哭无泪,辛苦了大半年,6万元钱血本无归!
书业大老板
1996年初,曾和汪福建打过交道的一家图书公司的老总赏识他在销售图书方面的业绩,便以月薪2000元请他出任销售部经理。这个待遇是当时京城一般工薪阶层的两倍,算是高薪了。但干了3个月,汪福建却不想干了。因为这时他哥哥已经从北大研究生毕业,家里房子盖了,2万元欠款也还了,基本上没有了后顾之忧,他要在书市上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
谁知并非事随人愿。这年九月份汪福建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到30万元资金,精心策划、编辑出版了一套《老板经典》,可是过了整整两个月,时间已接近年底,《老板经典》却尚未销去一本,汪福建急坏了。
在强者的身上,压力往往会演绎成动力。汪福建充分利用人民大学信息灵、交通方便的地理优势,发动高素质人员众多、潜力巨大的直销商——“学生军团”的作用,又别出心裁投资1.6万元印制了2万个标有“老板经典”字样的精致典雅的手提塑料袋,这样每一个买书人也都成为了广告宣传员。这一番动作过后,好兆头出现了,这本书成了畅销书,不到一个月,就收回了成本,第二个月,纯赚30万。
随后,汪福建扩大投资,招兵买马,并承包了《中国报道》杂志社书刊发行部,自1996年以来,发行部的效益连年翻番,一年一大变。
2005年,汪福建回到家乡安徽太湖,在广播电视大厦里面开设了北京名门书城,他想为家乡的图书、文化事业增添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