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倒映

来源 :小资CHIC!ELEGAN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中的“浪”是困境是波折,是最平常的存在,每个人都在经受着自己的“風浪”。
  《罗马>是一部站在记忆之矛上,刺进旧时光的电影,处处都有‘人生犹如冲浪”的隐喻。
  这是一部有关记忆、空间和爱的私人电影,导演阿方索·卡隆细致入微地雕刻了一段童年时光,小到一块瓷砖的颜色大到一个街区的布局,事无巨细,力求真实。ROMA是片名,AMOR(爱的意思)是核心,前者是空间是环境,后者是情感是精神力量,阿方索·卡隆在重构记忆的过程中以此为粘合剂,塑造了一个家一个过去。这里的罗马不是意大利的“永恒之城”,而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墨西哥城内中产阶级的生活区一一导演童年时期的家。《罗马》是阿方索·卡隆在好莱坞闯荡了十六年后第一次回家乡墨西哥拍摄的电影,全片90%的画面都源自导演的记忆,既是在讲述他童年时期的家庭变故也在描绘墨西哥漫长时代变迁的一个起始点。
  按时间顺序拍摄、启用非职业演员、2.35:1的超宽画幅、融入丰富的隐喻、黑白影调、长镜头……《罗马》充满了阿方索·卡隆的个人意志,可以说是他的首部“作者电影”。他担当了编剧、导演、摄影、剪辑,深度参与各个环节的制作,全方位掌控着电影的走向。可尽管如此,影片却没有陷入个人主义的黑洞,《罗马》的镜头语言冷静凝练,是一个相对客观的存在,像一个旁观者见证故事的发生和结束,不带任何技巧,只是在尽可能展现生活真实的一面。
  开场镜头是第一个“真实写照”,奠定了全片主要的情感基调和叙事节奏:镜头固定在一块布满方形瓷砖的地面上长达三分钟,画面外鸟叫声先响起,然后能听见有人走下金属楼梯,踏上瓷砖,放水、冲地、清扫,带有泡沫的洗地水一层又一层地涌向镜头,形成了一个水面,倒映着一扇关着的门“这部影片描述了我生命中的那段历史,深深刻下的社会与时光,如留下的伤疤一般,让我们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发生转变。时间和空间包含着我们个体,既定义了我们,也将我们与同一时空下的他人联系起来。这是—次关于墨西哥社会阶层的探索,其中的等级与种族问题盘根错节;但首先,这是一幅养育我、与我有着亲密关系的女性们的肖像画,它关于了爱的识别,穿越了时间、空
  间与回忆。"
  ——阿方索·卡隆
  和一架掠过天空的飞机剪影,随后镜头缓缓上移,年轻的原住民女佣克里奥和中产阶级索菲亚一家的故事就此拉开帷幕。
  故事从一个平常的午后开始,克里奥像往常一样,打扫一地狗屎的庭院,拾捡需要洗的衣服,接雇主索菲亚的孩子佩佩放学,准备餐食,在天台洗衣,照料这户人家的生活……这是这个家庭一日之中最平常景象,氛围和谐,时间自然而然地流淌,似乎不会起任何波澜,直到索菲亚的丈夫安东尼奥和克里奥的男友费尔明的出场。
  他们悬浮、粗暴且不负责任,总在制造问题却从不解决问题,他们是造成索菲亚和克里奥被生活之浪掀翻的直接因素。安东尼奥不顾四个孩子和爱着他的妻子决绝离家,没有一丝留念,有钱买昂贵的潜水设备但不给家人寄赡养费;费尔明在听到克里奥怀孕后几乎是掉头就走,一去不返,对找上门的克里奥更是以武力恐吓,贬低她是一名女佣。他们毫无道德意识地扬长而去,与坚忍善良的克里奥和索菲亚形成鲜明对比。
  在表达爱的核心问题上,阿方索·卡隆主要通过克里奥和索菲亚这两个女性形象来承载。索菲亚面对被男友抛弃、怀有身孕的克里奥时是关切的,她同情这个和自己遭遇相似的“傻瓜”,会拥抱她,会帮助她;不会游泳的克里奥不顾生命安危冲向波涛汹涌的大海救下了索菲亚的孩子,她爱着这些孩子这个家。她们都遭受了男性无情的叛离,她们都懂得“女人总是孤身一人”的处境,但都以一种本能的“爱”化解了困局,逆流而上,开始了新的生活。相似的境遇淡化了她们之间的阶级距离,一种更为紧密的情感将克里奥和索菲亚一家链接了起来,克里奥成了索菲亚一家的一部分。
  个体情感的创伤和命运的流变是《罗马》的主旋律,时代背景的隐喻则像插曲一般存在,让人意外又让人觉得理所当然。阿方索·卡隆对于揭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社会疮疤既写实也写意,原住民和政府的土地纠纷以被无辜毒死的狗和一场神秘的大火来呈现,克伯斯克里斯蒂暴力事件的结果以克里奥产下死胎宣告民主抗战的失败……那是一个处于变革、等待焕新的时代,也是导演阿方索·卡隆第一次关注社会问题的时刻。
  民主和自由、暴力和死亡,如泡沫般悬浮的男性和如水般坚忍的女性,ROMA和AMOR,开场的地面和结尾的天空等元素都有各自的对应,在这个由记忆倒映成的影像世界中,五十多岁的导演以新视角反思了过去,梳理了那段历史和时光沉淀下来的痕迹,与此同时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记忆,对照着他的过往。家庭和历史交织成了—首叙事诗,从洗地水到海浪,从克里奥到索菲亚一家的变故到墨西哥时代变迁的一个起始点,阿方索·卡隆的《罗马》不是一部走向观众的电影,而是等待观众自己走进的电影。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葛饰北斋出生于—户平民人家,少年时代因生活所迫做过书铺和印刷厂的学徒,19岁那年拜入浮世绘师胜川春章的门下,正式接触艺术、学习绘画,后又自成一派。  在他六七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断改变创作方向,一直向着成为“真正的画家”的目标前行,直至终年。神奈川冲的巨浪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一生近九十年,共创作了三万五千多幅画作,闻名遐迩,最为人熟知的便是那幅“巨浪之作”一一《神奈川冲浪里》,每一朵浪花、每一个线
期刊
在美食纪录片《双厨上路澳洲行》中,明星厨师HaydenQuinn和Dan Churchill开始了踏浪寻味的公路旅行。既是美食达人也是冲浪爱好者的他们将冲浪板绑在薄荷色的甲壳虫车顶上,从澳大利亚西海岸的鲨鱼湾出发,沿着海岸线顺时针环游,在布鲁姆海钓,在北部凯瑟琳的丛林里品尝野生蜂蜜,再来到世界著名的朗姆酒产地班德堡……他们一路体验着各种冲浪一一长短板、划桨板、风筝冲浪、尾波冲浪,也一路就地取材,在
期刊
重影輕波
期刊
人与树的故事也许有太多近似的地方,一棵树当下的生命以及它的过去和将来,我们在倾听什么,倾听树的声音还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个声音。  拿到这一期选题的时候,我—直在想该用什么样的角度来阐述,人与树的故事也许有太多近似的地方,一棵树当下的生命以及它的过去和将来,我们在倾听什么,倾听树的声音还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个声音。  时间飞逝,当我翻看许久以前的照片,有一张照片让我印象深刻,2014年强伟第—次来到上
期刊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向往自由的浪人们就循着冲浪电影《无尽之夏》的风向标指引,前往全世界各处寻找完美的冲浪胜地。直到现在,那些追逐海浪的人的旅程也依然在继续进行着。  葡萄牙·拿撒勒Nazaré  在亚欧大陆最西端的伊比利亚半岛上,葡萄牙直面着浩瀚的大西洋,拥有着绵延不尽的绝佳海岸,这里温暖适宜的气候,对于生活在此的人们来说,冲浪的时光全年无休。  在葡萄牙中部地区300公里的海岸线中,拿撒勒的海滩
期刊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加州西海岸正在流行一种融合了阳光、沙滩和冲浪的音乐一—冲浪摇滚,以Dick Dale和The Beach Boys为先锋,后又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冲浪音乐人,备受广大冲浪者和青年听众的热爱。  这个夏天如果你还没有机会去海边冲浪,不妨先来听一听冲浪音乐,在复古又新潮的冲浪音浪里体会冲浪的快乐吧!  The Astronauts《Surfer's Stomp》  这是—首跟着“宇航
期刊
以树之名  树,—种遵循自然的古老生命,紧紧地抓着大地又极力地向上生长,与周边万物紧密关联,或傲然独立或连成部落,始终以一种张扬却坚毅的姿态,无声地见证着世事浮沉,存在于人类的思想和生活之中,尤其独特。  虔信基督教、又是研究存在主义哲学出身的导演泰伦斯·马利克的作品,一向充满救赎色彩,去到巅峰之作《生命之树》更是直达宗教哲学的核心。“生命之树”源于见于《圣经》,而马利克要说的这棵树,深藏更多个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