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现场感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oltte8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和相机留下的是照片和录像,或者最终还会删掉或遗失;留在记忆里的体验,却永远都是鲜活的。
  圣诞期间,美国妈妈简妮尔·霍夫曼给13岁的儿子买了个iPhone当礼物,可又附加了 “使用条款”18条,比如不可看色情图片、丢失了自己负责、妈妈必须知道密码、每天晚上7:30必须关机上交等。
  智能手机属聚合文化的产物,能把诸多功能集合起来,让人一切尽在“掌握”。如何让尚未养成自律习惯的孩子使用,家长分歧很大,有的亮红灯,禁止使用;有的亮绿灯,撒手不管。我比较中庸,倾向“黄灯”:觉得可仿照简妮尔妈妈的做法,让孩子使用,用出名堂来,但要有规矩。大家可以把这种技巧的使用,转作教育机会。
  教孩子负责地使用技术是好,可我们自己能否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要求他人,没有说服力,也没有效果。
  简妮尔的18条规则中,还有一条是“不要拍摄成千上万的照片和录像。没有必要逮住什么都记录下来。去活出这些体验来。它们会永远存在于记忆里。”
  说来惭愧,我自己就喜欢拿着手机随手拍。美国地广人稀,空气清新,蓝天白云到处是,这环境作为背景,常勾人去拍。“一张图片等于千言万语”。文字力不从心处,有图有真相,拾遗补缺。
  另外,生活在新的国家里,好多东西我少见多怪,充满好奇,很想跟远方的亲友分享。到中国的美国人也一样,很多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在外睡觉的人,打赤膊在门口逛的老头儿,他们也好奇,也去拍。
  不过要对比起来,恐怕还是中国人拍照多。有一美国人跟我开玩笑,说100个中国游客,会带着101部相机到处拍。最近美国某地有事,参与的人很多,有媒体给出报道,还配发照片。有读者评论说:“哪里有多少人参与?怎么我看到的全是记者在拍照?” 我去一看,发现这些人大多并非记者,只是在“围观”。“围观”的人,通用姿势是拿着手机拍摄。
  手机的镜头,于是成了新的盲点。大家举起手机,挡了视线,留下的是照片和录像,或许最终还会删掉或者遗失。而现场感,说错过就错过了。留下一堆照片,如假花,或经久不衰。而鲜花的色泽和芬芳,或留下更深切体验,在人的记忆里历久弥新。
  简妮尔妈妈说得有道理,“去活出这些体验来”,把记忆交给大脑而不是内存。
  人该有不插电的时候。天天做大忙人,日子被电话短信微博切割得一地鸡毛,也是一种悲催。手机带给我们世界的纷繁,让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实为祝福。可是天下事不论大小,都被推到你的视野里,不关注也得关注,何尝不是诅咒?没有我们的时刻关注,太阳照样升起。怎舍得让自己的日子,从身边悄然溜走?
  (摘自《羊城晚报》)
其他文献
所谓宫殿,皇上住的地方,一般来说都是记者的禁地。不过清末民初时期,日本有一名记者乘乱跑进了沈阳故宫,拍到一批照片,倒是保留了不少这座清朝旧皇宫的遗影。不过,看到一张标明“奉天清宁宫宝物”的照片,萨的情绪顿时转为抓狂。  注意到照片后面的椅子,那是清朝特色的鹿角椅,用猎取的雄鹿角做的,这两把只是椅背上有鹿角装饰,还有整个椅子全是鹿角做的,坐这样的椅子要小心别扎着,中国人对椅子要求是尊严重于舒适,沙发
期刊
最初,你是在哪个无关紧要的场合——报纸、电视、网络、字里行间、眉梢眼角,惊鸿一瞥地看到过他。你觉得他有些与众不同,也许是名字,也许是主张,也许纯粹是那天你有点闲。总之,你记住了他。过了一段时间,你在新闻里,听说他刚做了某些了不起的事,成了众人推崇的冉冉升起的新星。你摇了摇头:造星工程又开始了。  后来,他的名字、他写的书、他唱的歌、他拍的电影,开始布满你周遭的媒体。你对他依然兴趣不大。后来某一天,
期刊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此处的“不求甚解”,指的是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这本是陶渊明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不过“不求甚解”一词沿用至今,已颇含贬义,通常用来形容有些人读书囫囵吞枣,不求深入理解。  阅读,对于成年人来说,除了需要强迫自己,还有一个怎样选择书籍的问题,这个方法叫做:读己所喜,不求甚解。  你怎么知道自己
期刊
因为女儿早餐想吃汉堡,我去了离家不远的一家西点店。在店里,我随意地打量了一下柜台里陈列的点心。蓦地,一个透明的小盒子吸引了我的视线。  盒内所装之物是多层的,下面好像浓浓的米白色奶油制品,而奶油中间是类似巧克力蛋糕般的东西,最上面撒满薄薄的一层棕色的粉状物,还兼有巧克力的深褐色,上有一行字母,看不清楚写的什么。问一旁的店员此为何物,店员笑着告诉我,这是提拉米苏。  提拉米苏!  我心头一震。原来这
期刊
2013年2月25日,在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继《断背山》之后,导演李安再次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举夺得最佳导演奖。新书《十年一觉电影梦》是导演李安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电影生涯第一个十年的追梦历程。这不仅是一个坚持“理想不死”的电影人的成长告白,更是一部探究“如何面对磨难和荣耀”的自我对话。李安说自己“不好意思再谈什么理想”,却不知理想已深埋在自己心底。他很长时间觉得自己是“一个
期刊
在我的记忆中,豆腐既不是菜也不是饭,它是我童年时期的一项家务劳动。  我生活的小城那时只有一个豆腐加工厂,规模很小但诚信经营,周一到周六工作,礼拜天关门休息。营业的六天当中周三除了有豆腐还有豆花,周三那天我的工作就是放学之后回家拿口锅去加工厂买豆花。  在四川,豆腐一般分两种,一种老豆腐,即北豆腐,而豆花则是用卤水凝固之后,还没有压塑成型的那款,一般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比如,一毛钱的、两毛钱的。通
期刊
有一次我看中央台的一个访谈节目,访谈的主角是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和苏民。两人一生工作都在人艺,住在一个楼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濮存昕是苏民的儿子,也被主持人邀请参加了节目。主持人借濮存昕的口说,两个人的友谊深厚到什么程度:两个家庭不论什么事情,两人都会商量。一个家庭有了矛盾,另一个必然是调解员。一个有了烦心事,另一个必然是分担忧愁的人。一个有了高兴的事,另一个也必然是来分享快乐的人。一个有了困难,
期刊
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我和茉莉之间的友情,称为闺蜜、死党好像都不足以表达。  可是,我曾经发自内心地讨厌她。原因很简单,从小我和她一起出去玩,院子里的爷爷奶奶必定是去亲她抱她。我每次只能当茉莉的绿叶、空气,甚至陪衬。我也是个心性骄傲的人,我讨厌她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嫉妒。  我“报复”茉莉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到处散播谣言。譬如:“茉莉非常馋”,“茉莉喜欢偷钱”,“茉莉睡觉流口水”等。上小学的时候,我会把
期刊
我曾看到:一滴露,落在了土壤里,慢腾腾地消失;一条河,缓缓流入江海,无声细细流。  我曾感受到:一句话,三月春暖,让人如沐春风;一双手,握住另一双手,汗津津暖人。  这些潜意识的动作,这份暖融融的心境,这句和蔼可亲的表达,这种情殷殷的举止,是为润。  想起“润”字,想起一本名叫《润》的刊物,遂又想起“润”的字形——  润=水+闰。从字形上看,意为:再加一些水。  圣人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与
期刊
我的一个朋友,在幼儿园做园长。她跟我说过一件让我至今都撂不下的事。  一个狂风乍歇的秋日午后,她偶一抬头,发现天空蓝得令人惊异。她立刻想到,幼儿园很多小朋友在画“蓝天”的时候总是误用了灰色的彩笔。  老师们抱怨孩子太笨,把天空画成了耗子毛的颜色;她却说,不要怪孩子,多数的时候,天空不就跟耗子毛一个颜色吗?——今天,是多么好的看蓝天的机会呀!想到这儿,她毅然冲进了广播室,让各班老师带小朋友到操场集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