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分析山东省德州市目前冬小麦生产中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品种、推广系列配套栽培技术、快速培肥地力、不断加深活土层、播期与播量相对统一、氮肥适当后移等冬小麦高产栽培措施,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德城区小麦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山东德州
中图分类号S512.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2-0037-02
小麦是德州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40万hm2左右,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50%。近年来,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面积有所减少。小麦是德州市人民的主粮,提高小麦产量和改善其品质,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制约德州市小麦产量的因素主要为品种布局搭配不合理、栽培技术措施不配套、土壤肥力低、养分不平衡、耕层过浅等。为实现不同类型小麦的均衡增产,进一步提高德州市小麦产量,笔者根据德州市实际情况以及多年实践经验,对冬小麦栽培提出如下建议。
1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品种
大力推广广适性小麦品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手段。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合理利用小麦品种,是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品种产量潜力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的一项基础工程。据统计,小麦品种的每次更新,均较原有品种增产10%以上。在德州市,高产小麦品种主要有济麦22号、良星99、良星66等,超高产地块可推广种植泰农18。另外,盐碱地、旱地可选用一些抗旱耐盐碱的小麦品种。总之,选用适宜当地的小麦良种是最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
2继续推广系列配套栽培技术
小麦是广适性的高产稳产作物,在不同栽培技术条件下均可获得一定的产量。但栽培技术运用是否得当对产量影响很大。根据德州市不同地区生态条件差异较大、各生产单位的基础条件也不尽相同的特点,随着小麦栽培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先后形成了多种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目前已大面积应用并进行生产的主要栽培技术体系有常规栽培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非浇灌旱地高产栽培技术、晚茬麦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等。配套栽培技术应用得当,即可获得高的产量水平。例如德州市2009年运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栽培冬小麦3.33万hm2,株高降低2.3cm,穗数增加22.5万穗/hm2,穗粒数增加1.1个,千粒重增加0.3g,产量增加1 018.5kg/hm2。因此,在不同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下,推广应用相应的栽培技术是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保证。
3快速培肥地力
实践证明,土壤肥力条件与小麦产量密切相关。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小麦单产也迅速提高,这是因为较高土壤肥力既可以增加小麦群体的叶面积,又可以延长功能叶片的工作时间,提高光合势。目前,德城区较大面积的麦田土壤有机质缺乏,氮素不足,严重缺磷、缺钾、缺微肥,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可采取以下措施培肥地力:一是广开肥源,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它能供给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各种养分,一部分还能转变为腐殖质,储藏和调节土壤养分,形成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供水供肥能力。为尽快改变德城区土壤有机质缺乏的现状,首先必须大量施用优质农家肥,既可以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又可以为农业提供更多的优质有机肥源,形成肥多粮多、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粮食成本不断下降的良性循环;其次是要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现状,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同时还可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种田效益。二是平衡增施化肥。据资料研究,从保护土壤、提高肥效的角度考虑,我国农业要求氮磷钾的比例应为1∶0.5∶0.2,但长期以来,由于在施肥问题上重氮轻磷、忽视钾,致使德城区2/3的耕地严重缺磷,影响了其他化肥品种的肥效发挥,造成很大浪费。盲目施肥、单一施肥,已成为德城区地力衰退、产量徘徊的重要原因。据试验,在低产田单施氮肥平均增产小麦11.4%,单施磷肥平均增产小麦23.4%,氮磷配合施用平均增产54.0%。由此可见,目前小麦生产中应大力推广科学的配方施肥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潜力,提高肥效。根据麦田严重缺磷、部分缺钾的现状,应掌握以下施肥原则:产量8 250kg/hm2以上的超高产麦田施氮、磷、钾的比例以1∶0.25~0.5∶1.0为宜;产量6 750~8 250kg/hm2高产麦田施氮、磷、钾比例以1∶0.5∶0.8为宜,产量6 750kg/hm2以下的中低产田要补氮增磷,氮、磷、钾施用比例以1∶0.7∶1为宜,并因地制宜配方施肥。
4加深活土层,扩大根吸收面积,提高小麦的抗逆能力
作物根系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状况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很大。据研究,小麦80%以上的根系干物重分布在0~20cm的土层中,50cm以下的深层根系很少,却对产量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起身期剪去50cm以下的深层根系,可使穗数减少,千粒重降低,减产20%以上。增加下层根量是作物高产的关键。对小麦根系统的研究证明,小麦根系的生长状况与土壤理化性状密切相关。目前德城区大部分麦田耕层偏浅,土壤粘重,不利于作物根系生长。深耕可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促进根系生长,使下层土壤的根量增加,从而扩大根系的营养范围。深耕还提高了对氮素营养的吸收能力。因此,深耕增产效果显著。另外,据研究,小麦开花后,根系停止生长并开始衰亡。由于上层根系衰亡快,下层根系衰亡慢,故深层根系是小麦生育后期的“功能根系”,对增强小麦生育后期的抗逆能力及产量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5播期与播量相对统一,合理搭配
由于不同作物的收获茬口不一样,对播期播量的调控应灵活掌握,以保证冬前营养面积。实践证明,对于大穗型小麦品种,成穗率偏低,宜采用半精量高产栽培技术,适期播种范围内基本苗195~225万株/hm2;中穗型小麦品种,单株分蘖多,且成穗率高,高产田宜采用精播高产技术,适期范围内基本苗120~180万株/hm2。随着气温逐年提高,最佳播期应为10月5~15日。即适当推迟播种时间,对减轻小麦冻害和冬后稳健生长十分有利。
6高产麦田推广氮肥后移技术
高产田将起身期追施氮肥改为拔节期与拔节后期追施,这样可有效控制无效分蘖滋生,促进有效分蘖成大穗,平均穗粒数增加2.4~3.3个,产量提高6%~12%。中产田将起身前期追氮改为起身后期或拔节期追施,穗粒数和产量均有所提高。
此外,对于抗倒性差的品种,需借助化控优化株型,以提高抗倒能力;叶面喷肥也可使千粒重提高1.5~6.5g,增产5%~15%;还应及时防治穗蚜,可提高千粒重2.2~4.5g。总之,德城区小麦产量的提高仍有很大潜力,在不断改善小麦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小麦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仍将是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所在。
7参考文献
[1] 陈涵珍,田振荣,田淑琴,等.西吉县冬小麦播前的几项关键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2):120-121.
[2] 段国辉,高海涛,温红霞,等.播期对不同习性冬小麦幼穗分化规律影响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5):9-10.
[3] 林作楫,李从军.冬小麦高产育种若干问题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1989(8):9-11.
[4] 孔祥旋,杨占平,武继承,等.限量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5,20(5):64-66.
关键词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山东德州
中图分类号S512.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2-0037-02
小麦是德州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40万hm2左右,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50%。近年来,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面积有所减少。小麦是德州市人民的主粮,提高小麦产量和改善其品质,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制约德州市小麦产量的因素主要为品种布局搭配不合理、栽培技术措施不配套、土壤肥力低、养分不平衡、耕层过浅等。为实现不同类型小麦的均衡增产,进一步提高德州市小麦产量,笔者根据德州市实际情况以及多年实践经验,对冬小麦栽培提出如下建议。
1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品种
大力推广广适性小麦品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手段。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合理利用小麦品种,是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品种产量潜力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的一项基础工程。据统计,小麦品种的每次更新,均较原有品种增产10%以上。在德州市,高产小麦品种主要有济麦22号、良星99、良星66等,超高产地块可推广种植泰农18。另外,盐碱地、旱地可选用一些抗旱耐盐碱的小麦品种。总之,选用适宜当地的小麦良种是最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
2继续推广系列配套栽培技术
小麦是广适性的高产稳产作物,在不同栽培技术条件下均可获得一定的产量。但栽培技术运用是否得当对产量影响很大。根据德州市不同地区生态条件差异较大、各生产单位的基础条件也不尽相同的特点,随着小麦栽培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先后形成了多种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目前已大面积应用并进行生产的主要栽培技术体系有常规栽培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非浇灌旱地高产栽培技术、晚茬麦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等。配套栽培技术应用得当,即可获得高的产量水平。例如德州市2009年运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栽培冬小麦3.33万hm2,株高降低2.3cm,穗数增加22.5万穗/hm2,穗粒数增加1.1个,千粒重增加0.3g,产量增加1 018.5kg/hm2。因此,在不同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下,推广应用相应的栽培技术是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保证。
3快速培肥地力
实践证明,土壤肥力条件与小麦产量密切相关。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小麦单产也迅速提高,这是因为较高土壤肥力既可以增加小麦群体的叶面积,又可以延长功能叶片的工作时间,提高光合势。目前,德城区较大面积的麦田土壤有机质缺乏,氮素不足,严重缺磷、缺钾、缺微肥,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可采取以下措施培肥地力:一是广开肥源,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它能供给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各种养分,一部分还能转变为腐殖质,储藏和调节土壤养分,形成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供水供肥能力。为尽快改变德城区土壤有机质缺乏的现状,首先必须大量施用优质农家肥,既可以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又可以为农业提供更多的优质有机肥源,形成肥多粮多、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粮食成本不断下降的良性循环;其次是要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现状,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同时还可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种田效益。二是平衡增施化肥。据资料研究,从保护土壤、提高肥效的角度考虑,我国农业要求氮磷钾的比例应为1∶0.5∶0.2,但长期以来,由于在施肥问题上重氮轻磷、忽视钾,致使德城区2/3的耕地严重缺磷,影响了其他化肥品种的肥效发挥,造成很大浪费。盲目施肥、单一施肥,已成为德城区地力衰退、产量徘徊的重要原因。据试验,在低产田单施氮肥平均增产小麦11.4%,单施磷肥平均增产小麦23.4%,氮磷配合施用平均增产54.0%。由此可见,目前小麦生产中应大力推广科学的配方施肥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潜力,提高肥效。根据麦田严重缺磷、部分缺钾的现状,应掌握以下施肥原则:产量8 250kg/hm2以上的超高产麦田施氮、磷、钾的比例以1∶0.25~0.5∶1.0为宜;产量6 750~8 250kg/hm2高产麦田施氮、磷、钾比例以1∶0.5∶0.8为宜,产量6 750kg/hm2以下的中低产田要补氮增磷,氮、磷、钾施用比例以1∶0.7∶1为宜,并因地制宜配方施肥。
4加深活土层,扩大根吸收面积,提高小麦的抗逆能力
作物根系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状况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很大。据研究,小麦80%以上的根系干物重分布在0~20cm的土层中,50cm以下的深层根系很少,却对产量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起身期剪去50cm以下的深层根系,可使穗数减少,千粒重降低,减产20%以上。增加下层根量是作物高产的关键。对小麦根系统的研究证明,小麦根系的生长状况与土壤理化性状密切相关。目前德城区大部分麦田耕层偏浅,土壤粘重,不利于作物根系生长。深耕可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促进根系生长,使下层土壤的根量增加,从而扩大根系的营养范围。深耕还提高了对氮素营养的吸收能力。因此,深耕增产效果显著。另外,据研究,小麦开花后,根系停止生长并开始衰亡。由于上层根系衰亡快,下层根系衰亡慢,故深层根系是小麦生育后期的“功能根系”,对增强小麦生育后期的抗逆能力及产量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5播期与播量相对统一,合理搭配
由于不同作物的收获茬口不一样,对播期播量的调控应灵活掌握,以保证冬前营养面积。实践证明,对于大穗型小麦品种,成穗率偏低,宜采用半精量高产栽培技术,适期播种范围内基本苗195~225万株/hm2;中穗型小麦品种,单株分蘖多,且成穗率高,高产田宜采用精播高产技术,适期范围内基本苗120~180万株/hm2。随着气温逐年提高,最佳播期应为10月5~15日。即适当推迟播种时间,对减轻小麦冻害和冬后稳健生长十分有利。
6高产麦田推广氮肥后移技术
高产田将起身期追施氮肥改为拔节期与拔节后期追施,这样可有效控制无效分蘖滋生,促进有效分蘖成大穗,平均穗粒数增加2.4~3.3个,产量提高6%~12%。中产田将起身前期追氮改为起身后期或拔节期追施,穗粒数和产量均有所提高。
此外,对于抗倒性差的品种,需借助化控优化株型,以提高抗倒能力;叶面喷肥也可使千粒重提高1.5~6.5g,增产5%~15%;还应及时防治穗蚜,可提高千粒重2.2~4.5g。总之,德城区小麦产量的提高仍有很大潜力,在不断改善小麦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小麦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仍将是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所在。
7参考文献
[1] 陈涵珍,田振荣,田淑琴,等.西吉县冬小麦播前的几项关键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2):120-121.
[2] 段国辉,高海涛,温红霞,等.播期对不同习性冬小麦幼穗分化规律影响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5):9-10.
[3] 林作楫,李从军.冬小麦高产育种若干问题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1989(8):9-11.
[4] 孔祥旋,杨占平,武继承,等.限量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5,20(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