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生态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高职院校进行生态思想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生态文明 ;生态教育
生态思想教育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工业技术革命的进一步发展、资源市场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以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为代表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突出。人们在进行各种生态环境保护运动的同时,日益发现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让人们认识到生态危机的紧迫性,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对于生态环境改善的突出作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把生态思想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1]并相应的建立了健全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主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生态思想教育。
生态思想教育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推进高等院校生态思想教育,建立适合高等教育的生态思想教育机制,是我国高等院校适应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我国高等院校生态思想教育与世界生态思想教育几乎同步,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在各高校相继开设环境保护、环境检测与评价等专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生态思想教育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还是方法、手段以及最终教育目标上都显得十分薄弱,特别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的高职院校,生态思想教育更是相对滞后。
目前高职院校生态思想教育依然存在专业设置不科学、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教育管理相对落后、社会服务不全面等问题,在课程开发、规划投入、教育理念等方面也尚存若干薄弱环节,在积极树立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活动参与等各个方面缺乏体系化的机制。
一、专业设置
我国的生态教育与世界生态教育几乎同步,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部分高等院校设置相关环境保护专业,培养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也相应的设置了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但都以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为教育目的,并未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将生态思想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2],因而忽视了其他专业学生的生态思想教育。这样的专业设置格局,造成了高职院校生态思想教育缺乏普遍性和规范性,导致高职院校生态思想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关乎着学校教育目的内容,也关乎高职院校高质量教学评价效果的实现。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是以学校毕业学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主要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当前,生态素养已成为当今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而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生态素质的培养目标,以符合新世纪人才标准要求。
另外,“品牌是一种独立的资源和资本,它是能够进行营运的……品牌是一种知识产权,也可以像资本一样营运,实现增值”。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规划和设计时,将生态决策和生态素质等规定纳入其中,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生态思想教育的育人功能,同时积极打造高职生态品牌,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生态化转型,也是国家教育的发展方向。
三、教育管理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高等阶段,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而设置教育类别。因为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生产一线职业岗位培养人才,因而它更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关于高职院校的生态思想教育研究应该更倾向于生态思想教育与技术人才培养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在借鉴西方生态教育体系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加强跨学科协作研究,使之理论性和系统性,并将生态思想教育与其它技术性研发教育充分的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态理念下进行技术学习和技术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社会服务
在全民性生态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是生态思想教育的行动主体之一,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将生态思想教育贯穿于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当中。实现高职院校对技术人才进行生态思想教育后,能够以生态技术人才为载体,将生态思想融合在产、学、研的各个层面,更多的创新生态技术,服务于社会,为社会生产的技术转型提供技术指导。另外,一方面,可以积极营造各种校园生态文化,举办各种生态环境保护主题讲座,在校内引导学生举行并参加各种生态主题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走出校门,进行各种生态维护行动或者生态宣传,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总之,生态思想教育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生态化转向的重要保证。加强高职院校生态思想教育不仅仅是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发展的需要,培养生态型技术人才,在尊重自然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前提下,谋求人类健康永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从戎,林东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2013
[2] 陈绪林,黄培,新时期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刍议,[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关键词:高职教育;生态文明 ;生态教育
生态思想教育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工业技术革命的进一步发展、资源市场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以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为代表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突出。人们在进行各种生态环境保护运动的同时,日益发现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让人们认识到生态危机的紧迫性,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对于生态环境改善的突出作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把生态思想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1]并相应的建立了健全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主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生态思想教育。
生态思想教育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推进高等院校生态思想教育,建立适合高等教育的生态思想教育机制,是我国高等院校适应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我国高等院校生态思想教育与世界生态思想教育几乎同步,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在各高校相继开设环境保护、环境检测与评价等专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生态思想教育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还是方法、手段以及最终教育目标上都显得十分薄弱,特别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的高职院校,生态思想教育更是相对滞后。
目前高职院校生态思想教育依然存在专业设置不科学、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教育管理相对落后、社会服务不全面等问题,在课程开发、规划投入、教育理念等方面也尚存若干薄弱环节,在积极树立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活动参与等各个方面缺乏体系化的机制。
一、专业设置
我国的生态教育与世界生态教育几乎同步,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部分高等院校设置相关环境保护专业,培养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也相应的设置了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但都以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为教育目的,并未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将生态思想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2],因而忽视了其他专业学生的生态思想教育。这样的专业设置格局,造成了高职院校生态思想教育缺乏普遍性和规范性,导致高职院校生态思想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关乎着学校教育目的内容,也关乎高职院校高质量教学评价效果的实现。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是以学校毕业学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主要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当前,生态素养已成为当今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而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生态素质的培养目标,以符合新世纪人才标准要求。
另外,“品牌是一种独立的资源和资本,它是能够进行营运的……品牌是一种知识产权,也可以像资本一样营运,实现增值”。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规划和设计时,将生态决策和生态素质等规定纳入其中,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生态思想教育的育人功能,同时积极打造高职生态品牌,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生态化转型,也是国家教育的发展方向。
三、教育管理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高等阶段,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而设置教育类别。因为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生产一线职业岗位培养人才,因而它更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关于高职院校的生态思想教育研究应该更倾向于生态思想教育与技术人才培养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在借鉴西方生态教育体系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加强跨学科协作研究,使之理论性和系统性,并将生态思想教育与其它技术性研发教育充分的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态理念下进行技术学习和技术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社会服务
在全民性生态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是生态思想教育的行动主体之一,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将生态思想教育贯穿于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当中。实现高职院校对技术人才进行生态思想教育后,能够以生态技术人才为载体,将生态思想融合在产、学、研的各个层面,更多的创新生态技术,服务于社会,为社会生产的技术转型提供技术指导。另外,一方面,可以积极营造各种校园生态文化,举办各种生态环境保护主题讲座,在校内引导学生举行并参加各种生态主题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走出校门,进行各种生态维护行动或者生态宣传,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总之,生态思想教育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生态化转向的重要保证。加强高职院校生态思想教育不仅仅是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发展的需要,培养生态型技术人才,在尊重自然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前提下,谋求人类健康永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从戎,林东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2013
[2] 陈绪林,黄培,新时期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刍议,[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