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引导,促修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ar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学习是和错误相伴的过程,错误恰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让出错,或是出错了不予关注。教师不仅要允许学生出错,包容、接纳他们的错误,更要通过有效引导,促进学生修正错误。
  一、当学生出现认知偏差时巧妙引导
  比如,教学“数一数与乘法”起始课,在课末小结时,我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本领?”谁知一位学生冒冒失失地回答:“我学会了加法。”我不由得一愣,真有点哭笑不得。但我又换位思考了一下:这节课讲乘法我就是从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引入的,站在学生的角度,他这样回答也是在情理之中,“错误”当中其实含有“合理”的成分。于是我将错就错,因势利导:“那你学会了怎样的加法呢?”“我学会了加数相同的加法。”“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呢?”“还可以用乘法表示。”“那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新的本领呢?”至此,这位学生给出满意的回答就水到渠成了。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帮助他理清了思路,又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突出了乘法的本质,使全体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意外的错误带来了意外的收获。
  二、当学生列式不够规范时巧妙引导
  有一次,我让学生做了这样一道题:枫叶服装厂接到生产24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生产任务一共要用多少天?课堂巡视时,我发现一位同学只写了一个得数“7.5”。我问他:“怎样列式呢?”他摸着后脑勺很不好意思地说:“我知道结果是7.5,但我不知道该怎样列式。”我说:“你的答案是正确的。没关系,你怎样想就怎样列式吧!大胆地列出来,让我见识见识。”不一会,他列出了这样的算式:
  40%=3天
  40%=3天
  1-40%-40%=20%(天)
  20%=3÷2=1.5(天)
  3 3 1.5=7.5(天)
  看到这样的算式,我笑着对他说:“你的思路其实很清晰,列式也很有意思,请你到黑板上写出来吧!”他高兴地上台写下了算式。
  面对这样的算式,全场哗然。有的说:“太好笑了,什么意思哟,40%怎么会等于3天呢?”有的说:“好像也有点道理吧,最后结果也是7.5。”
  这时我示意同学们保持安静,先听他解释。他振振有词地说:“题目里说3天完成了40%,说明完成40%就需要3天,所以40%=3天,再完成一个40%又需要3天。总的就还剩下1-40%-40%=20%,20%正好是40%的一半,所以20%=3÷2=1.5(天),一共就是3 3 1.5=7.5(天)。”
  听了他的解释,许多同学不住地点头,但仍有部分同学持反对意见。这时我又说:“这位同学的解法很有创意,只是有的地方还不够规范,下面我们一起帮助他纠正一下,好吗?”
  通过讨论,同学们很快就意识到:完成40%需要3天,但不能用40%=3天表示,这个过程应省去;同理完成剩下的20%,也不能用20%=3÷2=1.5(天)表示,应写成3÷2=1.5(天)。按这种思路可以只列四个算式,即1-40%-40%=20%,40%÷20%=2,3÷2=1.5(天),3 3 1.5=7.5(天)。
  数学是非常严谨的,该怎样列式是有讲究的。同学们要是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列式,教师不应该回避,而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从而使他们及时修正错误。
  三、当学生审题出现失误时巧妙引导
  画画草图,对我们正确解答数学问题有很大的帮助。画草图,可以画示意图,也可以画线段图,不要求画得很标准,只要能说明问题就可以。但是许多学生怕麻烦,懒得画草图,导致本不该出现的错误又出现了。我曾出过这样一道毕业会考模拟题:A、B两地相距165千米,一辆小客车从A地出发,每小时行68千米,2小时后离A地有多少千米?考前我想这是很基本的行程问题,按理说没多少同学不会做。考后我惊讶地发现正确率不到40%,有60%左右的同学都错误地列式为:165-68×2=29(千米),成了失分最严重的一道题。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显然是没有搞清楚“小客车2小时后离A地有多少千米”指的是哪一段路程造成的。讲评时,我引导学生先画线段图,同时也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结果出现了两种情况:
  ①
  ②
  然后我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分析,学生很快找到了错误所在。图①是不符合题意的,求的是“小客车2小时后离B地有多少千米”,也就是剩下的路程,可以用“165-68×2=29(千米)”来求。图②才是符合题意的,求的是小客车2小时行的路程,也就是“小客车2小时后离A地有多少千米”,应该列式为68×2=136(千米)。
  四、当学生的解答脱离实际时巧妙引导
  比如学生做人教版六年级上册P54第2题(如右图),学生大多列式为42÷15×6﹦16.8(米)。他们认为先用“42÷15”求出每层有多高,因为小萍家住6楼,再“×6”就对了。这些同学疏忽了“6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面对这样的错误,我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我们学校二年级在几楼上课?(二楼)二楼的楼板到地面有多高?是两层楼的高度吗?(不是,是一层)我们在几楼上课?(四楼)那我们这一层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相当于几层楼的高度?多媒体教室在几楼?(六楼)多媒体教室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相当于几层楼的高度?因为设身处地,这些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6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得到了学生的认可,错误得以纠正。
  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从某种意义上说,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经历错误后,如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出错的原因,修正错误,那么学生就会对自身的错误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经半个多世纪,国内外学者提出一系列相关理论,为社会责任的承担提供了理论依据。西方国家对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已将其列入多项考核标准,并建立相应的认证制度,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得到各界拥护。近些年,我国也逐渐开始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本文从国有企业角度出发,通过理论阐述结合实证研究的方式探讨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互关系。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国有企
近年来,产品伤害事件频发,不仅给危机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殃及竞争品牌和整个行业。然而尽管竞争品牌受到危机品牌的牵连,但并未见到竞争企业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街头现调饮料在我国发展迅速,并以加盟连锁形式迅速扩张市场。目前,市场上涌现了“CoCo茶饮”、“快乐柠檬”、“莓超疯”等多个现调饮料连锁品牌,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现
在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价值已经不仅体现在他们所拥有的劳动力上,而且体现在他们能够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观点上。因此,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日益动态多变的大背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本质上讲,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的同时,伴随着委托代理关系的建立。由于委托人与目标人目标的不同,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代理关系中固有的存在着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问题。为了降低委托代理问题给股东利益带来的损害,公司控制权市场逐渐发展起来。通过分析发现,公司控制权市场,在公司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有着重要作用,公司控制权市场是改善公
摘 要: 最佳的学习途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让他自己发现、探索,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学习能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和掌握知识,并从中积累学习经验和方法。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着重谈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教与学,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这个年龄的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而对于高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正与产品质量、服务、价格等一起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