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翰墨流韵,诗意盎然。翻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编者在每册教材中都精挑细选了一些古诗,纳入精读的有38首,在六年级还安排了综合性活动《轻叩诗歌的大门》和古诗词背诵。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当我们震慑于古人诗歌的艺术魅力,惊叹其鬼斧神工、运化天成的伟大造就时,总是希望能引领孩子再创造古诗艺术的美,而不是让他们囫囵吞枣地识记,肤浅地背诵。
古诗词之美,美在意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自然景物与作者心中境界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自然融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我国古诗词的创作非常注重表现意境,诗人总是在创作中刻意追求,因为意境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根据古诗特点,采用不问的教学方法,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再现于学生心目中。如何引导孩子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在刚刚结束的杭州千课万人活动中,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林莘、金明东让我们享受到了诗情画意赏古诗。
一、诗如画——风景应在,曲水流觞处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谔”,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如何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诗句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形象以及幽远的意蕴呢?教学中,教师就可采用师作画、师生合作画、生作画,引领孩子走进古诗的画卷,在诗画中领略意境美。让诗中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开启其心智,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欣赏林莘老师的诗画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请看,古诗只剩下四个词,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想象一下,这四个词背后会有怎样的画面呢?
生:看到黄鹤楼,我仿佛看到了他们互相道别的画面。李白酒过三巡,说:“孟浩然,我们就要离别了,什么时候能再见呢?”
生:烟花中,我看到了他们挥手离别。
师:花红柳绿的季节,他们依依惜别,烟花见证了他们的情。
生:我看到一艘小帆船,李白在不停地挥手,说一路走好。
请欣赏金明东老师的诗画教学《春夜喜雨》。
师:一句诗就是一幅画。会读诗的同学读着读着就会想象出一幅画面,把你想到的其中一幅画与我们交流。
生我从“江船火独明”中看到一条条船在黑暗的笼罩下显得十分美。
生:我从五、六两句诗中看到了漆黑的夜晚,只有渔船闪烁着微弱的光。
生:我从前四句中看到雨纷纷地下,滋润着大地万物。
生:我从“花重”中看到万紫千红的锦官城。
生:我从最后两句看到了被雨水沾湿了的花显得更加饱满鲜艳。有的盛开了,有的含苞欲放。
师:这叫——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繁花似锦、争奇斗艳。
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让孩子们从江枫中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经过浓霜侵蚀后泛起的红色;枫叶随着悠悠江水流淌;萧瑟秋风中飒飒作响和摇曳的身姿……想象画面让孩子与诗人完成了一次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二、诗之韵——珠落玉盘,音韵尽异殊
古诗讲究一个“韵”字,诵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像一首婉转动听的歌。教师可以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这样既能给学生带来美感,使之心驰神往,又能为再现意境创设氛围,为情感交流架设起一座桥梁。教师们在朗读古诗时往往都会配上古筝曲。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诵配以格调一致的乐曲加以渲染,能很好地再现意境,且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如金明东老师教学《春夜喜雨》,用的就是一种独特的吟诵方式——摇头晃脑,看手势读出节奏和韵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孩子们吟着、诵着、和着、唱着,美的词韵、意境悄然滋生。
三位教师发挥了各自的声韵特点,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组织诗化的语言,描述诗中意境,使孩子在抑扬顿挫、和谐优美的语言情境中感受到古诗声韵之美,领悟诗的意境,既传韵,又传情,使神韵得到最完美的表现。
三、诗化文——月章星句,诗文共舞时
古诗词精练含蓄,尤其是一些名篇,作者用词讲究、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为读者留下很多的“空白地带”或称为“艺术的空白”。教师需要匠心独运,启发引导学生去作丰富的想象,挖掘诗的深层底蕴,领略诗中的真意,切身感受其意境之美。
一起欣赏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的诗文共舞。
师:你听,钟声传来了,一声又是一声,这声声钟声一下又是一下,敲打着张继的无眠,那钟声好像在说些什么?拿起笔,展开想象,请用“张继啊,张继——”开头写写,那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什么。(生写)
师:在这个霜气满天的秋天,张继夜泊枫桥,辗转反侧,愁眠之情萦绕在他的心头,这时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这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
生:张继啊张继,如果你无法入眠,如果你很孤单,让我来陪伴你。
师:多么知冷知暖的钟声。
生:张继啊张继,人的一生有悲欢离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当你烦恼忧愁的时候,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师:这是多么善解人意的钟声啊。
生:张继啊张继,为什么不睡,为什么那么忧愁,这一切是为什么?
师:这是充满好奇的钟声。
师: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这钟声让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
孩子们对文本的想象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教师用舒缓的语调不断拓展孩子们的思路一孩子们想象并感悟着,补白后,更深刻地感受到此时此刻张继的愁眠,感受到诗的意境。
四、诗融情——情动辞发,披文入情深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所收编的古诗中,反映唐宋情境的居多,这使得现在的儿童难以感知和体会,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若教师能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这一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三位教师运用了各自独特的教学方法引领孩子走入诗人的情感,走入诗人的意境。
王崧舟老师教学《枫桥夜泊》,对诗眼“对”的揣摩,可谓精彩纷呈。
师: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生:愁眠)都伴随着——(生:愁眠)都笼罩着——(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 说就是——(生:对愁眠。)
师:“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词典里“对”有这些意思(大屏幕出示):
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
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
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
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师:应选哪个?(生选,交流)
师:有选②的,有选④的,都有道理。向着,朝着,就是江枫渔火向着愁眠;也可以两个事物配合得天衣无缝,江枫渔火与愁眠交织在一起。但词语理解不是这样死板的。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换上去读一读(生读),通吗?(生:通。)行吗?(生:行。)味道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师范读)
生:最希望朋友来陪他。
生:最希望看到母亲、家人、妻子
师:但是,漫漫长夜,没有亲朋好友的相陪做伴,有的只是——(生读诗):在这里,没有妻子的嘘寒问暖,有的只是——(生读诗);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相伴,没有妻儿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生:对愁眠。)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生: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
林莘老师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采用的是找错法,感受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
师:李白是伟大的诗人,但也有出错的时候,长江船只来来往往,怎么可能是孤帆呢?
生:这代表他眼中只有孟浩然。
师:其他的一切早已视而不见,他的眼里只有那张帆,那个人,那片情。看似不正确,不尽如人意,却蕴涵着诗人的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金明东老师教学《春夜喜雨》运用导学资料让孩子领略“喜”,一个充满生机的、春意盎然的世界背后诗人春一般的喜悦心情。
师:一场普通的春雨,为何让诗人感到如此之喜?(出示导学资料)
[导学资料1]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天,杜甫49岁。当时安史之乱爆发,百姓流离失所。杜甫弃官,携家逃难,生活漂泊。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成都浣花溪畔定居已有两年,而成都也从去年的冬天到二月一直闹旱灾。
[导学资料2]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思想主线。
三位教师在古诗课堂中凭借让人怦然心动的语言、抒情优雅的音乐、一串串精美的诗句,精心创设情境,引领孩子走入朦胧、虚幻、美好的意境之中,引领孩子与古诗对话,与历史对话,与名人对话。让我们的古诗教学流淌在诗情画意中。
古诗词之美,美在意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自然景物与作者心中境界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自然融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我国古诗词的创作非常注重表现意境,诗人总是在创作中刻意追求,因为意境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根据古诗特点,采用不问的教学方法,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再现于学生心目中。如何引导孩子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在刚刚结束的杭州千课万人活动中,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林莘、金明东让我们享受到了诗情画意赏古诗。
一、诗如画——风景应在,曲水流觞处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谔”,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如何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诗句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形象以及幽远的意蕴呢?教学中,教师就可采用师作画、师生合作画、生作画,引领孩子走进古诗的画卷,在诗画中领略意境美。让诗中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开启其心智,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欣赏林莘老师的诗画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请看,古诗只剩下四个词,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想象一下,这四个词背后会有怎样的画面呢?
生:看到黄鹤楼,我仿佛看到了他们互相道别的画面。李白酒过三巡,说:“孟浩然,我们就要离别了,什么时候能再见呢?”
生:烟花中,我看到了他们挥手离别。
师:花红柳绿的季节,他们依依惜别,烟花见证了他们的情。
生:我看到一艘小帆船,李白在不停地挥手,说一路走好。
请欣赏金明东老师的诗画教学《春夜喜雨》。
师:一句诗就是一幅画。会读诗的同学读着读着就会想象出一幅画面,把你想到的其中一幅画与我们交流。
生我从“江船火独明”中看到一条条船在黑暗的笼罩下显得十分美。
生:我从五、六两句诗中看到了漆黑的夜晚,只有渔船闪烁着微弱的光。
生:我从前四句中看到雨纷纷地下,滋润着大地万物。
生:我从“花重”中看到万紫千红的锦官城。
生:我从最后两句看到了被雨水沾湿了的花显得更加饱满鲜艳。有的盛开了,有的含苞欲放。
师:这叫——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繁花似锦、争奇斗艳。
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让孩子们从江枫中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经过浓霜侵蚀后泛起的红色;枫叶随着悠悠江水流淌;萧瑟秋风中飒飒作响和摇曳的身姿……想象画面让孩子与诗人完成了一次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二、诗之韵——珠落玉盘,音韵尽异殊
古诗讲究一个“韵”字,诵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像一首婉转动听的歌。教师可以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这样既能给学生带来美感,使之心驰神往,又能为再现意境创设氛围,为情感交流架设起一座桥梁。教师们在朗读古诗时往往都会配上古筝曲。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诵配以格调一致的乐曲加以渲染,能很好地再现意境,且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如金明东老师教学《春夜喜雨》,用的就是一种独特的吟诵方式——摇头晃脑,看手势读出节奏和韵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孩子们吟着、诵着、和着、唱着,美的词韵、意境悄然滋生。
三位教师发挥了各自的声韵特点,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组织诗化的语言,描述诗中意境,使孩子在抑扬顿挫、和谐优美的语言情境中感受到古诗声韵之美,领悟诗的意境,既传韵,又传情,使神韵得到最完美的表现。
三、诗化文——月章星句,诗文共舞时
古诗词精练含蓄,尤其是一些名篇,作者用词讲究、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为读者留下很多的“空白地带”或称为“艺术的空白”。教师需要匠心独运,启发引导学生去作丰富的想象,挖掘诗的深层底蕴,领略诗中的真意,切身感受其意境之美。
一起欣赏王崧舟老师《枫桥夜泊》的诗文共舞。
师:你听,钟声传来了,一声又是一声,这声声钟声一下又是一下,敲打着张继的无眠,那钟声好像在说些什么?拿起笔,展开想象,请用“张继啊,张继——”开头写写,那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什么。(生写)
师:在这个霜气满天的秋天,张继夜泊枫桥,辗转反侧,愁眠之情萦绕在他的心头,这时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这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
生:张继啊张继,如果你无法入眠,如果你很孤单,让我来陪伴你。
师:多么知冷知暖的钟声。
生:张继啊张继,人的一生有悲欢离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当你烦恼忧愁的时候,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师:这是多么善解人意的钟声啊。
生:张继啊张继,为什么不睡,为什么那么忧愁,这一切是为什么?
师:这是充满好奇的钟声。
师: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这钟声让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
孩子们对文本的想象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教师用舒缓的语调不断拓展孩子们的思路一孩子们想象并感悟着,补白后,更深刻地感受到此时此刻张继的愁眠,感受到诗的意境。
四、诗融情——情动辞发,披文入情深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所收编的古诗中,反映唐宋情境的居多,这使得现在的儿童难以感知和体会,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若教师能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这一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三位教师运用了各自独特的教学方法引领孩子走入诗人的情感,走入诗人的意境。
王崧舟老师教学《枫桥夜泊》,对诗眼“对”的揣摩,可谓精彩纷呈。
师: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生:愁眠)都伴随着——(生:愁眠)都笼罩着——(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 说就是——(生:对愁眠。)
师:“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词典里“对”有这些意思(大屏幕出示):
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
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
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
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师:应选哪个?(生选,交流)
师:有选②的,有选④的,都有道理。向着,朝着,就是江枫渔火向着愁眠;也可以两个事物配合得天衣无缝,江枫渔火与愁眠交织在一起。但词语理解不是这样死板的。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换上去读一读(生读),通吗?(生:通。)行吗?(生:行。)味道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师范读)
生:最希望朋友来陪他。
生:最希望看到母亲、家人、妻子
师:但是,漫漫长夜,没有亲朋好友的相陪做伴,有的只是——(生读诗):在这里,没有妻子的嘘寒问暖,有的只是——(生读诗);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相伴,没有妻儿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生:对愁眠。)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生: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
林莘老师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采用的是找错法,感受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
师:李白是伟大的诗人,但也有出错的时候,长江船只来来往往,怎么可能是孤帆呢?
生:这代表他眼中只有孟浩然。
师:其他的一切早已视而不见,他的眼里只有那张帆,那个人,那片情。看似不正确,不尽如人意,却蕴涵着诗人的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金明东老师教学《春夜喜雨》运用导学资料让孩子领略“喜”,一个充满生机的、春意盎然的世界背后诗人春一般的喜悦心情。
师:一场普通的春雨,为何让诗人感到如此之喜?(出示导学资料)
[导学资料1]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天,杜甫49岁。当时安史之乱爆发,百姓流离失所。杜甫弃官,携家逃难,生活漂泊。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成都浣花溪畔定居已有两年,而成都也从去年的冬天到二月一直闹旱灾。
[导学资料2]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思想主线。
三位教师在古诗课堂中凭借让人怦然心动的语言、抒情优雅的音乐、一串串精美的诗句,精心创设情境,引领孩子走入朦胧、虚幻、美好的意境之中,引领孩子与古诗对话,与历史对话,与名人对话。让我们的古诗教学流淌在诗情画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