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对任何民族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当今素养教育的要求之一。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应做到以下五个方面:一、培养历史兴趣,抓住学生的“心”,不忘初心,方得创新;二、营造活跃氛围,激发创新思维能力;三、小组合作互动,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四、培养创新动机,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五、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看待历史,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多方位综合考虑,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多方位;创新思维能力
在核心素养立意的大背景下,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使学生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实践性、创造性及情感价值的现代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创新思维是可通过培养和训练得到提高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尝试得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应找准以下突破口。
一、 培养历史兴趣,抓住学生的“心”,不忘初心,方得创新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机源泉,是促进学习效果的强力催化剂。普通高中校经常会出现相当数量的学生对记忆性科目没有兴趣,常因无趣而厌学,因厌学而使脑袋“生锈”,谈何创新呢?那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
第一步,转型师生关系,重视情感交流,培养历史兴趣。一般说来,学生喜欢某位教师,潜意识里面也会喜欢该教师所授科目,其学习状态也会显得活跃。因此教师应该用自身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去感化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信任老师,实现学生“为你学”到“为己学”的转变。
第二步,增强学生的历史好奇心,激趣引思。好奇心一般都是通过新奇、疑问等心理活动引导人们主动地、频繁地接触客观事物,并积极进行观察,使认识不断深化,从而引发思维创新。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要打破他们的定势思维,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多角度去思考、表达。例如有一次讲到苏联经济改革时,有的学生就提出,“赫鲁晓夫为什么不借鉴列宁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呢?”虽然这问题已经超出本课学习目标,但提问角度却很新颖。于是本人利用这时机引出新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如“你如何看待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呢?作为无产阶级的赫鲁晓夫在当时应采用哪种方式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并建议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小论文等。这种激趣引思的方法,极大提升了学生历史创新思维能力。
二、 营造活跃氛围,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营造一个宽松、平等、自由、民主、勤奋、思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我经常把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和蔼可亲地对待每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唤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敢说、敢问。教学环境越民主,学生越积极思辨,那么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越活跃,创新教育也才能有效实施。
我们只有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讨论和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突出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特性。
三、 小组合作互动,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教学法提倡同学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并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发散性思维活动的平台。例如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集体进行有创新的学习活动,如历史人物的文字搜集、介绍和评价,历史人物图像的绘制、介绍,历史文物、史料、史实以及乡土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历史名句的搜集和整理、历史地图的绘制、历史问题的创设等等。这些作业的布置和完成过程,不但能从小培养学生的与人善于合作的素质,也培养了学生的学史兴趣和创新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真正拥有自主活动的空间,使思维自由拓展、创新成为可能,也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历史学习兴趣,使历史真正“活”了。
四、 培养创新动机,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因为有内在动机的学生主要受好奇心、兴趣、人生需求的驱动,往往对问题更敏感,会更努力地去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1.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他们对研究解决问题感兴趣。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难点、掌握合理的教学节奏,重视信息的反馈,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比如在《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教学中,我以“王安石变法”“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为例进行详细讲解后,以它们为发散点,引导学生积极地将历史上的各个变法进行比较学习,发现其异同点。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思维跨度和知识容量,促使学生从时间、背景、内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对已知信息进行发散思考,还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2. 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质疑、解疑。例如在讲到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时,本人根据材料设置了三个问题:“根据材料指出经济危机是由经济领域中哪两个环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人们的消费能力很低,为什么工厂还在不停地生产呢?”;“1929年前出现了柯立芝繁荣,但1929年后却发生了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变?”通过这种递进式设问引导,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从新视角、多角度、深层次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能力。在解惑过程中,有的同学也提出了一些创新问题,碰出了思维火花,拓宽知识视野。因此只有使学生对现有资料的观点、结论善于怀疑,才可能有创新。
五、 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看待历史,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只有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历史,才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罗斯福新政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罗斯福的人格魅力,培养家国情怀;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新政实质,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新政内容,理解新政的社会主义色彩。可见创新思维应基于对客观历史的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探究,只有这样创新思维才有了真实依据,大大提高其准确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对教育者的挑战。多渠道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现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向,也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趋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学生的全力配合,达到如期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功效。
作者简介:柯志仁,福建省晋江市,晋江市英林中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多方位;创新思维能力
在核心素养立意的大背景下,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使学生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实践性、创造性及情感价值的现代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创新思维是可通过培养和训练得到提高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尝试得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应找准以下突破口。
一、 培养历史兴趣,抓住学生的“心”,不忘初心,方得创新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机源泉,是促进学习效果的强力催化剂。普通高中校经常会出现相当数量的学生对记忆性科目没有兴趣,常因无趣而厌学,因厌学而使脑袋“生锈”,谈何创新呢?那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
第一步,转型师生关系,重视情感交流,培养历史兴趣。一般说来,学生喜欢某位教师,潜意识里面也会喜欢该教师所授科目,其学习状态也会显得活跃。因此教师应该用自身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去感化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信任老师,实现学生“为你学”到“为己学”的转变。
第二步,增强学生的历史好奇心,激趣引思。好奇心一般都是通过新奇、疑问等心理活动引导人们主动地、频繁地接触客观事物,并积极进行观察,使认识不断深化,从而引发思维创新。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要打破他们的定势思维,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多角度去思考、表达。例如有一次讲到苏联经济改革时,有的学生就提出,“赫鲁晓夫为什么不借鉴列宁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呢?”虽然这问题已经超出本课学习目标,但提问角度却很新颖。于是本人利用这时机引出新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如“你如何看待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呢?作为无产阶级的赫鲁晓夫在当时应采用哪种方式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并建议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小论文等。这种激趣引思的方法,极大提升了学生历史创新思维能力。
二、 营造活跃氛围,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营造一个宽松、平等、自由、民主、勤奋、思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我经常把微笑和鼓励带进课堂,和蔼可亲地对待每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唤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敢说、敢问。教学环境越民主,学生越积极思辨,那么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越活跃,创新教育也才能有效实施。
我们只有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讨论和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突出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特性。
三、 小组合作互动,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教学法提倡同学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并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发散性思维活动的平台。例如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集体进行有创新的学习活动,如历史人物的文字搜集、介绍和评价,历史人物图像的绘制、介绍,历史文物、史料、史实以及乡土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历史名句的搜集和整理、历史地图的绘制、历史问题的创设等等。这些作业的布置和完成过程,不但能从小培养学生的与人善于合作的素质,也培养了学生的学史兴趣和创新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真正拥有自主活动的空间,使思维自由拓展、创新成为可能,也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历史学习兴趣,使历史真正“活”了。
四、 培养创新动机,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因为有内在动机的学生主要受好奇心、兴趣、人生需求的驱动,往往对问题更敏感,会更努力地去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1.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他们对研究解决问题感兴趣。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难点、掌握合理的教学节奏,重视信息的反馈,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比如在《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教学中,我以“王安石变法”“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为例进行详细讲解后,以它们为发散点,引导学生积极地将历史上的各个变法进行比较学习,发现其异同点。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思维跨度和知识容量,促使学生从时间、背景、内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对已知信息进行发散思考,还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2. 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质疑、解疑。例如在讲到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时,本人根据材料设置了三个问题:“根据材料指出经济危机是由经济领域中哪两个环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人们的消费能力很低,为什么工厂还在不停地生产呢?”;“1929年前出现了柯立芝繁荣,但1929年后却发生了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变?”通过这种递进式设问引导,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从新视角、多角度、深层次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能力。在解惑过程中,有的同学也提出了一些创新问题,碰出了思维火花,拓宽知识视野。因此只有使学生对现有资料的观点、结论善于怀疑,才可能有创新。
五、 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看待历史,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只有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历史,才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罗斯福新政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罗斯福的人格魅力,培养家国情怀;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新政实质,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新政内容,理解新政的社会主义色彩。可见创新思维应基于对客观历史的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探究,只有这样创新思维才有了真实依据,大大提高其准确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对教育者的挑战。多渠道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现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向,也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趋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学生的全力配合,达到如期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功效。
作者简介:柯志仁,福建省晋江市,晋江市英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