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述了和谐教育的发展历史,从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资源、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谐的校园文化四个方面阐述了对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分析了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学时学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
【关键词】教育教学 和谐统一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a)-0094-02
和谐教育思想,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已有的文献表明,和谐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雅典,指健美体格和高尚道德的结合。最早全面阐述和谐教育的著作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认为应通过德、智、体、美诸因素使受教育者养成“身心既美且善”的人[1]。之后,亚里士多德提出适应自然的和谐发展思想,使和谐教育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19世纪50年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中指出,教育“是在全面了解人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自觉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以后的进步教育家都主张“实施和谐发展的教育”。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在《给教育的建议中》,把和谐教育理解为认识与自我表现结合起来的教育,即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找到某种表现自己的活动领域,在积极劳动及与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培养“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人”[1]。
就我国而言,和谐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所说的“成人”就是“仁”、“智”、“勇”的统一。王守仁则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和谐教育的内涵,即教育要“开其知觉”、“发其意志”、“导之以理”。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明确提出教育要“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1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合作的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原动力,是建立心情舒畅的教与轻松愉快的学的师生关系、实施乐学教育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会对学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新形势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做到以下儿点:
1.1 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课堂的主宰、知识的权威,教学方法上表现为课堂一言谈、填鸭式等,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体现为“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目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知识来源渠道越来越多,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日益强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为一种“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2],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
1.2 平等的人格关系: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倡导“当仁不让于师”。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所谓尊人者,人尊之,就是这个道理。师生间平等的人格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推动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古人曾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名言,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1.3 良师益友的新颖关系
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视学生为朋友,经常深入学生,交流思想,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学业上指导,生活上关心。学生尊重教师,尊重知识,勤奋学习,不耻下问,对教师要多尊敬、多请教、多交流。师生间真正成为知心朋友、良师益友。
1.4 知识互动的学习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获取渠道增多,教师已不再成为唯一的知识来源。教师知识丰富,阅历多,分析和思维综合能力强,学生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反应快,这就使得在某些方面出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师生间要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切实做到教学相长。
2 和谐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资料、支持系统和教学环境等。教学资料是指蕴含了大量教育信息、能够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包括了教学计划、课程人纲、实验大纲和课件、讲稿等。其中教学计划作为人才培养的蓝图,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和谐统一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2.1 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和谐统一:
在修订完善教学计划中,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做到培养目标引领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服务培养目标。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商学素养和专业能力结合、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并重、诚信做人和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因此,教学计划的修订就要体现复合型、创业型和应用型。如在07版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共设置了电子电路系列课程、计算机系列课程、信号分析与处理系列课程、现代通信系列课程和经济管理系列课程,同时在总学时中抽出8%的学时,开设跨学科选修课(校开为主),如商学素养类、创业教育类、经济管理类、社会科学类、文化素质类等;安排了2学分34学时的《创业教育系列讲座》和1周的《大学生创业基础》实践环节;课程实验和实践环节共48.2学分,占到总学分的25.4%,在有限的学分和学时内体现了培养目标,实现了和谐统一。
2.2 课程内容和学时学分的和谐统一:
目前在课程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两个矛盾,一是知识的无限性与课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二是科技发展的快速性与教学内容的相对滞后性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认真研究系列课程的改革,一是明确每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研究和处理每门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接口联系,三是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推陈出新。采取了“一压、二并、三增加”的措施,即压缩那些起点低、简单重复和陈旧老化的内容,合并内容重复和相关的课程,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方面的课程和内容,使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接轨,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并引领到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
2.3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和谐统一:
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引深和验证。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完美结合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一是学时的分配,二是实验设备的制约。07版通信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学分达到25.4%,加大了实践性教学比例,充实了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初步构筑了一个三层金字塔结构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第1层次为基础技能培养层,由各门课程的实验课组成,第2层次为系统设计能力培养层,由一些重要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计和电子工艺实习等组成,第3层次为科技创新训练层,是为部分优秀学生设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完成自己拟定的课题,参加全国或天津市的各类专业竞赛,或参加导师的科研,完成导师指定的课题,也可以申报学校的SRT(大学生训练计划)等[3]。
3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兴趣的重要渠道。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是现代课堂教学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接受信息量、思维活动与情绪有很大关系,情绪高涨、精神愉快则记忆力强,接受信息量多,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努力创造和谐课堂氛围,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参与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挖掘讲授课程的闪光点,展示教学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多看参考书,融会贯通讲授内容,注重补充新知识、新发展、新应用,自己撰写教案、制作PPT课件,切忌一门课一本书、一套拿来的课件,照本宣读。同时要用生动活泼、知识渊博、充满情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那种固定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模式,不要力图把知识讲全、讲透、不留余地、面面俱到,使整个课堂成教师唱“独脚戏”的舞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心中有学生,以人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课堂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同时,要注意采用换位思考法,教师与学生换位思考。教师在备课时,大脑里首先扮演学生的角色,感受学生的困惑,考虑讲解的技巧,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寻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要点,攻克知识难点,在最短时间内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三,要合理选用教学手段,将板书和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注重新技术的使用,如Flash动画、视频插播等,使得教学难点简化,活跃课堂氛围。
4 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和谐校园是文明、向上、创新的校园,是宽松、协调、包容的校园,也是师生员工工作的乐园、生活的家园和精神的花园,同时还是一个优美的校园、文明的校园、快乐的校园和安全的校园[5]。在此校园中,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融洽了师生关系,严谨治学的教风规范了教师言行,勤学上进的学风熏陶了学生,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陶冶了学生情操,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的良好教风学风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丹.浅析和谐教育与课程实施取向的关系.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5:85-86.
[2] 梁亚桥.和谐理念—新型师生关系的呼唤.教育家,2004,1:81-82.
[3] 张立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高素质通信工程人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6:177-179.
[4] 侯慧君.三大重点构建和谐校园.中国教育报,2006-11-17,6版.
【关键词】教育教学 和谐统一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a)-0094-02
和谐教育思想,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已有的文献表明,和谐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雅典,指健美体格和高尚道德的结合。最早全面阐述和谐教育的著作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认为应通过德、智、体、美诸因素使受教育者养成“身心既美且善”的人[1]。之后,亚里士多德提出适应自然的和谐发展思想,使和谐教育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19世纪50年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中指出,教育“是在全面了解人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自觉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以后的进步教育家都主张“实施和谐发展的教育”。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在《给教育的建议中》,把和谐教育理解为认识与自我表现结合起来的教育,即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找到某种表现自己的活动领域,在积极劳动及与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培养“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人”[1]。
就我国而言,和谐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所说的“成人”就是“仁”、“智”、“勇”的统一。王守仁则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和谐教育的内涵,即教育要“开其知觉”、“发其意志”、“导之以理”。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明确提出教育要“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1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合作的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原动力,是建立心情舒畅的教与轻松愉快的学的师生关系、实施乐学教育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会对学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新形势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做到以下儿点:
1.1 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课堂的主宰、知识的权威,教学方法上表现为课堂一言谈、填鸭式等,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体现为“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目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知识来源渠道越来越多,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日益强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为一种“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2],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
1.2 平等的人格关系: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倡导“当仁不让于师”。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所谓尊人者,人尊之,就是这个道理。师生间平等的人格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推动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古人曾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名言,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1.3 良师益友的新颖关系
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视学生为朋友,经常深入学生,交流思想,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学业上指导,生活上关心。学生尊重教师,尊重知识,勤奋学习,不耻下问,对教师要多尊敬、多请教、多交流。师生间真正成为知心朋友、良师益友。
1.4 知识互动的学习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获取渠道增多,教师已不再成为唯一的知识来源。教师知识丰富,阅历多,分析和思维综合能力强,学生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反应快,这就使得在某些方面出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师生间要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切实做到教学相长。
2 和谐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资料、支持系统和教学环境等。教学资料是指蕴含了大量教育信息、能够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包括了教学计划、课程人纲、实验大纲和课件、讲稿等。其中教学计划作为人才培养的蓝图,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和谐统一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2.1 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和谐统一:
在修订完善教学计划中,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做到培养目标引领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服务培养目标。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商学素养和专业能力结合、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并重、诚信做人和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因此,教学计划的修订就要体现复合型、创业型和应用型。如在07版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共设置了电子电路系列课程、计算机系列课程、信号分析与处理系列课程、现代通信系列课程和经济管理系列课程,同时在总学时中抽出8%的学时,开设跨学科选修课(校开为主),如商学素养类、创业教育类、经济管理类、社会科学类、文化素质类等;安排了2学分34学时的《创业教育系列讲座》和1周的《大学生创业基础》实践环节;课程实验和实践环节共48.2学分,占到总学分的25.4%,在有限的学分和学时内体现了培养目标,实现了和谐统一。
2.2 课程内容和学时学分的和谐统一:
目前在课程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表现为两个矛盾,一是知识的无限性与课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二是科技发展的快速性与教学内容的相对滞后性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认真研究系列课程的改革,一是明确每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研究和处理每门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接口联系,三是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推陈出新。采取了“一压、二并、三增加”的措施,即压缩那些起点低、简单重复和陈旧老化的内容,合并内容重复和相关的课程,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方面的课程和内容,使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接轨,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并引领到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
2.3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和谐统一:
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引深和验证。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完美结合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一是学时的分配,二是实验设备的制约。07版通信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学分达到25.4%,加大了实践性教学比例,充实了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初步构筑了一个三层金字塔结构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第1层次为基础技能培养层,由各门课程的实验课组成,第2层次为系统设计能力培养层,由一些重要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计和电子工艺实习等组成,第3层次为科技创新训练层,是为部分优秀学生设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完成自己拟定的课题,参加全国或天津市的各类专业竞赛,或参加导师的科研,完成导师指定的课题,也可以申报学校的SRT(大学生训练计划)等[3]。
3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兴趣的重要渠道。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是现代课堂教学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接受信息量、思维活动与情绪有很大关系,情绪高涨、精神愉快则记忆力强,接受信息量多,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努力创造和谐课堂氛围,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参与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挖掘讲授课程的闪光点,展示教学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多看参考书,融会贯通讲授内容,注重补充新知识、新发展、新应用,自己撰写教案、制作PPT课件,切忌一门课一本书、一套拿来的课件,照本宣读。同时要用生动活泼、知识渊博、充满情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那种固定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模式,不要力图把知识讲全、讲透、不留余地、面面俱到,使整个课堂成教师唱“独脚戏”的舞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心中有学生,以人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课堂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同时,要注意采用换位思考法,教师与学生换位思考。教师在备课时,大脑里首先扮演学生的角色,感受学生的困惑,考虑讲解的技巧,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寻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要点,攻克知识难点,在最短时间内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三,要合理选用教学手段,将板书和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注重新技术的使用,如Flash动画、视频插播等,使得教学难点简化,活跃课堂氛围。
4 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和谐校园是文明、向上、创新的校园,是宽松、协调、包容的校园,也是师生员工工作的乐园、生活的家园和精神的花园,同时还是一个优美的校园、文明的校园、快乐的校园和安全的校园[5]。在此校园中,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融洽了师生关系,严谨治学的教风规范了教师言行,勤学上进的学风熏陶了学生,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陶冶了学生情操,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的良好教风学风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丹.浅析和谐教育与课程实施取向的关系.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5:85-86.
[2] 梁亚桥.和谐理念—新型师生关系的呼唤.教育家,2004,1:81-82.
[3] 张立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高素质通信工程人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6:177-179.
[4] 侯慧君.三大重点构建和谐校园.中国教育报,2006-11-17,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