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是中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也是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城市化进程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具有典型性,对中国的整体城市化具有借鉴意义。通过比较分析和筛选,总结了现阶段江苏省城市化较为突出的几大社会问题,分析其表现方式与现状,并从江苏省整体现代化发展战略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一个启示
江苏省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先导区之一,其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应对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式,对整个中国的城市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通过相关比较研究,结合江苏省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本文重点诊断和分析江苏省现阶段面临的若干社会问题和城市发展困境。
1.区域城市化差异和城乡统筹非均衡化问题
江苏省的发展长期存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社会经济体的非均衡性问题,发展水平呈由南向北梯度递减的特征明显。三大区域社会经济体的差异表现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开放程度、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和旅游消费等各方面,呈现出全面性和极化扩大的特征。
江苏省的区域社会非均衡性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跨江而治的地域空间造成了苏南、苏北的隔离型区域体;其次是小城镇体系和大城市分离造成的中层再分散的地域生产力格局;第三是上述的双重差异使经济回波效应反作用地域结构,更加深化了区域结构的二元性。
与此同时,江苏省的城乡统筹尚不均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分治格局仍在深化,城乡隔离制度仍在局部地区发生限制作用,苏中苏北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
2.土地利用不合理与居住空间不公平问题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审视,江苏省的城市化表现为空间外向扩张和城市内涵发展的双向过程:城市外围和农村的耕地让位于各类乡镇企业、农村居民建房,以及高速公路、开发区等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用地;而在城市中心,土地利用伴随着城市更新中区位功能的调整、区域产业的升级、基础设施的配套以及商业住宅的开发而不断推进。在此双重作用下,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若干方面:村镇、城市的土地规划空白或不合理,或与实际利用状况不协调;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率低,盘活存量土地难度大;成为公共物品的土地转换方式不合理;土地征用矛盾突出;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城市空间分配与产业定位、功能设计、区位特色、市场资源配置相脱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缺失。土地利用牵涉到城市居住公平的问题:首先是保障性住房问题;其次是居住空间分异问题;再次是城市公共空间问题。
3.城市就业结构失衡与城市贫困问题
就业不合理是城市贫困的根源。城市贫困所要明确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谁是穷人?根据江苏省民政局的统计数据,2010年11月,江苏省城市低保对象为42.80万人,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为每人338元/月。这些人口构成了城市新的社会阶层——城市贫民。江苏省的城市贫困人口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城市贫困问题的长期性和连锁性导致了诸多衍生问题。除此之外,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贫困文化的再生产和代际传播。
4.城市老龄化和家庭空巢化问题
江苏省的城市老龄化在高速增长,表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全域化、差异化、高龄化、空巢化。
江苏省的城市老龄化问题主要面对以下挑战:社会养老、医疗保障压力大;养老服务体系缺乏持续的财政投入制度保障;养老服务市场缺口大;老年市场人才体系不健全;行业标准和行业管理的缺席;老年产品的滞后性。
5.以交通拥堵为主要特征的“城市病”蔓延问题
城市的聚集带来了经济、社会、空间、文化的多元利益,但当城市没有排列好这种聚集资源的时候,人们便不得不面对“聚集不经济”效应。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的机动化,以下若干问题都可能引起江苏省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城市交通规划的滞后、虚掷或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断裂;城市平面发展的道路空间效率低——几乎江苏省所有城市都是单一的路面交通系统,城市交通完全依赖有限的道路资源,不能满足混合交通的出行需求;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薄弱,绿色交通、“慢行交通”、公交优先等公共交通缺乏竞争力;城市停车难问题突出,出现因停车引起的交通拥堵现象。
6.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从环境污染的预防、治理以及取得的成效方面看,江苏省尚存在以下问题:当下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占主导的情况下,城市环境污染的预警预报系统缺失,使得城市内部的环境防治系统化、组织化难以实现;省内城市相对密集,城市间环境关联度高,但环境治理存在着各自为政的情况,客观上增加了治理难度;区域环境治理差距明显,苏南城市大多已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苏州、无锡所属各县(市)更是形成了全国区域范围最大的生态城市群,但苏北城市仍背负着巨大的环境赤字。
7.农民工的“非市民化”和“非同城待遇”问题
2009年末,江苏省共有1035万16岁及以上的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4.5%,占长三角农民工总数的36.8%。江苏省农民工群体的困境主要表现为被“边际人化”,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城化市民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工收入的“非同城待遇”;农民工劳动保障和劳动环境的“非同城待遇”;农民工住房的“非同城待遇”;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非同城待遇”;农民工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的“非同城待遇”;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非同城待遇”;农民工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非同城待遇”;新生代农民工的“非同城待遇”。
省域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策略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使城市成为了一个异己的社会,或者应该说异己的城市社会酝酿了诸多问题的发生。事实上,这并不是简单的单方向的决定逻辑。构建和谐健康的城市社会是江苏城市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实现这个“发展方向”的进程中,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平衡、协调和化解城市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1.制定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分类指导政策,创造江苏省全域城乡一体发展的格局
首先,应制定覆盖江苏全省的城市化发展整体规划,提出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需要重点应对的阶段性问题及其对策;创新江苏省梯度发展的“省域城市价值链”,促进江苏省城市化的全面升级。
其次,在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带、徐州都市圈和沿江城市带、沿海城市带等区域构建多个“同城化”区域,努力打造“社保、公交、邮政、通信、区域规划、产业发展、教育和旅游发展”等多方面的“同城化”和“区域一体化战略”。
最后,要注重城镇的集约化建设和省域范围内大中小城镇的均衡化与空间布局。
2.创新多元化的土地流转方式,建设具有江苏省特色的公平的住房模式
利用土地的前提是有地可用。首先是要保障耕地存量,实现“占补平衡”。其次,效仿巴黎建立区域性土地利用与管理模型。再次,创新土地流转的新模式。
建设具有江苏省特色的具有社会主义福利价值的住房公平模式,需要通过以下几点实现: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存量,划拨适当比例的土地(不进入拍卖领域),专门为中低收入群众建造“公租房”和“廉租房”,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福利价值和意义,直接解决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的过快增长,合理控制房屋拆迁的规模、进度;加大中低价位、中小户型的普通商品房和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房屋供应比例;充分发挥“江苏省住房保障管理系统”的功能,建立严格互动的合作监督机制。
3.降低创业门槛,提升就业保障,建设覆盖城乡全民的福利保障制度
充分就业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前提。如何做到充分就业呢?一是要推广充分就业发展模式,提出江苏省未来3~5年的“完全就业战略”。二是由政府创造创业条件,降低创业门槛。三是由政府购买服务和就业岗位。四是创造“弱势群体就业托底网络”制度与机制。五是强化推广职业技术教育,尤其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借鉴高校产业化办学和上海市场化就业机制的经验,鼓励企业、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联合办学,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六是消除城乡间就业机会不平等,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打破劳动用工的分割局面和户籍限制。
创新城乡一体化的平等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首先,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或效仿上海市建立小城镇保险,实现“征地安置、社会保险、户籍转性”三联动。其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效仿香港构筑涉及经济、法律、心理等多元化社会帮扶救助制度;再次,借鉴韩国重视弱势群体的自救与自助,鼓励、引导和培育弱者由被动接受救助到主动自救的思想和能力。
4.建立以社会保障为前提的城乡一体化养老体系
第一,创新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可参照日本按照公平性和多层次原则建立农民合作养老保险制度;第二,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第三,建立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性财政投入制度保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第四,开发老年社区,借鉴美国太阳城等全龄化养老社区的经验,鼓励“以房养老”新模式的推广;第五,丰富老年服务产品的分层化和多样化,创新老年商场、养老地产等专业化服务产品,统一行业标准和管理体系;第六,在省域范围内实行医保互通政策,为异地提取养老金和就医结算等提供便利;第七,建立老年人才电子档案,提倡“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提高老年人口的社会参与率。
5.创造“客户服务型政府”,解决以交通拥堵为典型的“城市病”问题
应从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简化公共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满足公共服务需求等角度出发,引入主动服务体系的建构、365天24小时全时间服务、信息化数据库服务、定制性服务、快速服务、无差错服务、补位型服务、超值服务、额外服务等核心文化元素,以此推进以满足居民要求为导向、立足公共服务的“客户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结合常州BRT快速交通、北京低价公共交通及香港市民优先城市公交体系,构建现代江苏的市民优先交通运营模式,创造平等、舒适、安全、智能和人性化的城市交通,并把公共交通提升到作为市民福利的一部分来进行开发和管理。倡导低碳公交,学习新加坡以经济手段控制小汽车的增长,提高环保交通工具的使用率,推广立体停车场。
6.全面推广“循环社会型生态城市”工程建设
生态优先,实施城市“生态重建”工程,要求推行以绿化为主的环境建设,加强城市废弃土地的生态恢复,建设精品绿化示范工程,创造现代都市景观与城市田园风光共存的情境。此外,在强制性法律法规和环境制度标准的行政性管理基础上,推广发达国家排污交易、财政补贴、征收生态税等经济控制性手段。
实施城市“生态预警”工程,强化推行自然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再生循环,促进相关污染检测技术的研究,健全环境污染事故的预警预报系统。可仿效巴黎大区以法律的形式颁布噪声标准分布图、绘制空气污染峰值的时间和空间图。
7.建构“新江苏人”的社会融合策略,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提出“新江苏人”的文化理念,对外来人口实行城市用地“人地挂钩”、财政支出“人财挂钩”的居住地管理模式。落实农民工政治权利,强化公平分配的城市公共服务,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同等待遇。
一是建立农民工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和职工公寓安居工程,将其纳入住房保障体系。
二是构建城镇入户的多元路径和土地退出的延迟机制,实现农民工由农民到市民的户籍过渡制度。
三是保证农民工的岗位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的规范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四是消除农民工子女的“隐性教育不公平”。
在上述针对农民工城市化对策的各方面的基础上制定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专项规划。
省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江苏作为中国城市化示范区的价值意义
江苏省的省域城市化发展具有鲜明的梯度化的代表性,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域经济社会体”,处于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表现为一个区域性城市化进程的“连续统”,在面临城市化进程中的共性社会问题的同时,需要处理各自不同的阶段性社会问题和地方性社会问题。
江苏省是中国现阶段城市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方区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江苏省又是中国最具有全球沟通能力和城市活力的区域之一,因此,具有典型的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先导性特征;加之其表现出的城市化发展的梯度代表性特征,江苏省应当成为中国的城市化示范区!
本文围绕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进行的讨论,无论是所述的基本问题还是对策建议,都要遵循模式化的表现方式,力图探寻“江苏城市化模式”通往“中国特色”的推广可能性,对全国范围的省域城市化发展具有理论参考意义与实践价值。
(作者①系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
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一个启示
江苏省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先导区之一,其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应对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式,对整个中国的城市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通过相关比较研究,结合江苏省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本文重点诊断和分析江苏省现阶段面临的若干社会问题和城市发展困境。
1.区域城市化差异和城乡统筹非均衡化问题
江苏省的发展长期存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社会经济体的非均衡性问题,发展水平呈由南向北梯度递减的特征明显。三大区域社会经济体的差异表现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开放程度、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和旅游消费等各方面,呈现出全面性和极化扩大的特征。
江苏省的区域社会非均衡性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跨江而治的地域空间造成了苏南、苏北的隔离型区域体;其次是小城镇体系和大城市分离造成的中层再分散的地域生产力格局;第三是上述的双重差异使经济回波效应反作用地域结构,更加深化了区域结构的二元性。
与此同时,江苏省的城乡统筹尚不均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分治格局仍在深化,城乡隔离制度仍在局部地区发生限制作用,苏中苏北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
2.土地利用不合理与居住空间不公平问题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审视,江苏省的城市化表现为空间外向扩张和城市内涵发展的双向过程:城市外围和农村的耕地让位于各类乡镇企业、农村居民建房,以及高速公路、开发区等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用地;而在城市中心,土地利用伴随着城市更新中区位功能的调整、区域产业的升级、基础设施的配套以及商业住宅的开发而不断推进。在此双重作用下,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若干方面:村镇、城市的土地规划空白或不合理,或与实际利用状况不协调;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率低,盘活存量土地难度大;成为公共物品的土地转换方式不合理;土地征用矛盾突出;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城市空间分配与产业定位、功能设计、区位特色、市场资源配置相脱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缺失。土地利用牵涉到城市居住公平的问题:首先是保障性住房问题;其次是居住空间分异问题;再次是城市公共空间问题。
3.城市就业结构失衡与城市贫困问题
就业不合理是城市贫困的根源。城市贫困所要明确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谁是穷人?根据江苏省民政局的统计数据,2010年11月,江苏省城市低保对象为42.80万人,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为每人338元/月。这些人口构成了城市新的社会阶层——城市贫民。江苏省的城市贫困人口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城市贫困问题的长期性和连锁性导致了诸多衍生问题。除此之外,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贫困文化的再生产和代际传播。
4.城市老龄化和家庭空巢化问题
江苏省的城市老龄化在高速增长,表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全域化、差异化、高龄化、空巢化。
江苏省的城市老龄化问题主要面对以下挑战:社会养老、医疗保障压力大;养老服务体系缺乏持续的财政投入制度保障;养老服务市场缺口大;老年市场人才体系不健全;行业标准和行业管理的缺席;老年产品的滞后性。
5.以交通拥堵为主要特征的“城市病”蔓延问题
城市的聚集带来了经济、社会、空间、文化的多元利益,但当城市没有排列好这种聚集资源的时候,人们便不得不面对“聚集不经济”效应。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的机动化,以下若干问题都可能引起江苏省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城市交通规划的滞后、虚掷或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断裂;城市平面发展的道路空间效率低——几乎江苏省所有城市都是单一的路面交通系统,城市交通完全依赖有限的道路资源,不能满足混合交通的出行需求;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薄弱,绿色交通、“慢行交通”、公交优先等公共交通缺乏竞争力;城市停车难问题突出,出现因停车引起的交通拥堵现象。
6.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从环境污染的预防、治理以及取得的成效方面看,江苏省尚存在以下问题:当下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占主导的情况下,城市环境污染的预警预报系统缺失,使得城市内部的环境防治系统化、组织化难以实现;省内城市相对密集,城市间环境关联度高,但环境治理存在着各自为政的情况,客观上增加了治理难度;区域环境治理差距明显,苏南城市大多已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苏州、无锡所属各县(市)更是形成了全国区域范围最大的生态城市群,但苏北城市仍背负着巨大的环境赤字。
7.农民工的“非市民化”和“非同城待遇”问题
2009年末,江苏省共有1035万16岁及以上的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4.5%,占长三角农民工总数的36.8%。江苏省农民工群体的困境主要表现为被“边际人化”,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城化市民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工收入的“非同城待遇”;农民工劳动保障和劳动环境的“非同城待遇”;农民工住房的“非同城待遇”;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非同城待遇”;农民工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的“非同城待遇”;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非同城待遇”;农民工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非同城待遇”;新生代农民工的“非同城待遇”。
省域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策略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使城市成为了一个异己的社会,或者应该说异己的城市社会酝酿了诸多问题的发生。事实上,这并不是简单的单方向的决定逻辑。构建和谐健康的城市社会是江苏城市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实现这个“发展方向”的进程中,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平衡、协调和化解城市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1.制定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分类指导政策,创造江苏省全域城乡一体发展的格局
首先,应制定覆盖江苏全省的城市化发展整体规划,提出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需要重点应对的阶段性问题及其对策;创新江苏省梯度发展的“省域城市价值链”,促进江苏省城市化的全面升级。
其次,在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带、徐州都市圈和沿江城市带、沿海城市带等区域构建多个“同城化”区域,努力打造“社保、公交、邮政、通信、区域规划、产业发展、教育和旅游发展”等多方面的“同城化”和“区域一体化战略”。
最后,要注重城镇的集约化建设和省域范围内大中小城镇的均衡化与空间布局。
2.创新多元化的土地流转方式,建设具有江苏省特色的公平的住房模式
利用土地的前提是有地可用。首先是要保障耕地存量,实现“占补平衡”。其次,效仿巴黎建立区域性土地利用与管理模型。再次,创新土地流转的新模式。
建设具有江苏省特色的具有社会主义福利价值的住房公平模式,需要通过以下几点实现: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存量,划拨适当比例的土地(不进入拍卖领域),专门为中低收入群众建造“公租房”和“廉租房”,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福利价值和意义,直接解决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的过快增长,合理控制房屋拆迁的规模、进度;加大中低价位、中小户型的普通商品房和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房屋供应比例;充分发挥“江苏省住房保障管理系统”的功能,建立严格互动的合作监督机制。
3.降低创业门槛,提升就业保障,建设覆盖城乡全民的福利保障制度
充分就业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前提。如何做到充分就业呢?一是要推广充分就业发展模式,提出江苏省未来3~5年的“完全就业战略”。二是由政府创造创业条件,降低创业门槛。三是由政府购买服务和就业岗位。四是创造“弱势群体就业托底网络”制度与机制。五是强化推广职业技术教育,尤其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借鉴高校产业化办学和上海市场化就业机制的经验,鼓励企业、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联合办学,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六是消除城乡间就业机会不平等,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打破劳动用工的分割局面和户籍限制。
创新城乡一体化的平等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首先,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或效仿上海市建立小城镇保险,实现“征地安置、社会保险、户籍转性”三联动。其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效仿香港构筑涉及经济、法律、心理等多元化社会帮扶救助制度;再次,借鉴韩国重视弱势群体的自救与自助,鼓励、引导和培育弱者由被动接受救助到主动自救的思想和能力。
4.建立以社会保障为前提的城乡一体化养老体系
第一,创新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可参照日本按照公平性和多层次原则建立农民合作养老保险制度;第二,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第三,建立养老服务体系持续性财政投入制度保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第四,开发老年社区,借鉴美国太阳城等全龄化养老社区的经验,鼓励“以房养老”新模式的推广;第五,丰富老年服务产品的分层化和多样化,创新老年商场、养老地产等专业化服务产品,统一行业标准和管理体系;第六,在省域范围内实行医保互通政策,为异地提取养老金和就医结算等提供便利;第七,建立老年人才电子档案,提倡“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提高老年人口的社会参与率。
5.创造“客户服务型政府”,解决以交通拥堵为典型的“城市病”问题
应从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简化公共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满足公共服务需求等角度出发,引入主动服务体系的建构、365天24小时全时间服务、信息化数据库服务、定制性服务、快速服务、无差错服务、补位型服务、超值服务、额外服务等核心文化元素,以此推进以满足居民要求为导向、立足公共服务的“客户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结合常州BRT快速交通、北京低价公共交通及香港市民优先城市公交体系,构建现代江苏的市民优先交通运营模式,创造平等、舒适、安全、智能和人性化的城市交通,并把公共交通提升到作为市民福利的一部分来进行开发和管理。倡导低碳公交,学习新加坡以经济手段控制小汽车的增长,提高环保交通工具的使用率,推广立体停车场。
6.全面推广“循环社会型生态城市”工程建设
生态优先,实施城市“生态重建”工程,要求推行以绿化为主的环境建设,加强城市废弃土地的生态恢复,建设精品绿化示范工程,创造现代都市景观与城市田园风光共存的情境。此外,在强制性法律法规和环境制度标准的行政性管理基础上,推广发达国家排污交易、财政补贴、征收生态税等经济控制性手段。
实施城市“生态预警”工程,强化推行自然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再生循环,促进相关污染检测技术的研究,健全环境污染事故的预警预报系统。可仿效巴黎大区以法律的形式颁布噪声标准分布图、绘制空气污染峰值的时间和空间图。
7.建构“新江苏人”的社会融合策略,加快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提出“新江苏人”的文化理念,对外来人口实行城市用地“人地挂钩”、财政支出“人财挂钩”的居住地管理模式。落实农民工政治权利,强化公平分配的城市公共服务,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同等待遇。
一是建立农民工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和职工公寓安居工程,将其纳入住房保障体系。
二是构建城镇入户的多元路径和土地退出的延迟机制,实现农民工由农民到市民的户籍过渡制度。
三是保证农民工的岗位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的规范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四是消除农民工子女的“隐性教育不公平”。
在上述针对农民工城市化对策的各方面的基础上制定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专项规划。
省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江苏作为中国城市化示范区的价值意义
江苏省的省域城市化发展具有鲜明的梯度化的代表性,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域经济社会体”,处于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表现为一个区域性城市化进程的“连续统”,在面临城市化进程中的共性社会问题的同时,需要处理各自不同的阶段性社会问题和地方性社会问题。
江苏省是中国现阶段城市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方区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江苏省又是中国最具有全球沟通能力和城市活力的区域之一,因此,具有典型的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先导性特征;加之其表现出的城市化发展的梯度代表性特征,江苏省应当成为中国的城市化示范区!
本文围绕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进行的讨论,无论是所述的基本问题还是对策建议,都要遵循模式化的表现方式,力图探寻“江苏城市化模式”通往“中国特色”的推广可能性,对全国范围的省域城市化发展具有理论参考意义与实践价值。
(作者①系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