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三维CT显示寰椎椎动脉沟环(PP),进行PP分类与解剖测量,为相关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科PACS系统中进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及三维重建数据的63例P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三维影像解剖显示与测量,测量参数包括PP前后径(AD)、上下径(VD)、椎动脉V3段直径(D-VA)、PP最高点到相应侧枕骨的距离(D-RO)、PP到正中线的距离(D-RL)、寰椎后弓结节到枕骨的距离(D-NO)。
结果三维CT显示PP变异共63例,男53例,女10例。左侧PP 49例,完整型23例、不完整型26例;右侧PP 55例,完整型22例,不完整型33例。左侧PP测量值AD、VD、BD、D-VA、D-RO、D-NO、D-RL分别为(5.02±1.17)、(3.59±1.26)、(3.91±2.51)、(3.88±0.78)、(2.15±2.58)、(18.62±3.01)mm;右侧PP分别为(5.13±1.29)、(3.87±0.88)、(4.02±2.77)、(3.59±0.89)、(2.14±2.63)、(4.89±3.36)、(18.89±3.74)mm。统计学比较显示,PP的AD均值>VD、D-VA值,双侧PP的BD均值>单侧,且>D-VA值,单侧PP的BD值<D-VA值;完整型PP的VD、D-RL值<不完整型,完整型PP的D-RO、D-NO值>不完整型。
结论CT三维成像显示PP形态与椎动脉等结构清楚、直观,PP发生率男性多于女性;左右侧PP的分型、发生率、大小形态相仿。PP的AD值>VD值,其影响VA值上下活动,完整型PP更明显。双侧PP的不完整型开口较单侧大,可能与退化演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