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演义》的创作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道闪光点,它的出现使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塑造形象的方法上别具一格,从多角度、多层次描绘了人物性格,使人物性格丰富饱满。《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是漫长的,首先是以《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为原型继承并发展的,其次是对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戏曲等通俗文学的采撷和再创作,最后是作者罗贯中本人的创作与加工。而民间流传的三国戏等杂剧、传奇等对《三国演义》的影响颇深,三国戏中的人物与史书中的原型或多或少进行了改编和再创作,其中《连环计》《连环记》等三国戏曲被群众所熟知,那么本篇文章以关键人物王允做形象研究。
对于《三国演义》来说,三国戏曲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影响着它的环节创作,更是影响着作者对每个人物的塑造,因此三国戏曲是《三国演义》的灵魂。无论是《三国志平话》还是《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和《连环记》都是取材于民间,描述的都是民间人物的故事传说,同样地,《三国演义》也是从民间传奇故事中得到灵感才能把人物描绘得如此精彩。
一、《三国志平话》中王允形象
由于《三国志平话》是在元朝创作的,因此无论是从整体上来说还是从具体内容来说都不够完善,对人物的描述和故事的阐述都显得较为苍白,没有用精彩绝伦的语言文字,故事情节的构思也不够详细和完整,大部分的故事都存在过为粗略的问题,显得不够精致。
《三国志平话》中有一个故事情节的主人公是王允,是该书中较为精彩的一个故事传说,里面有如下的精辟文字:“王允归宅下马,信步到后花园内,小亭闷坐。独言献帝懦弱,董卓弄权,天下大危。”“忽见一妇人烧香,自言不得归乡,故家长不能见面。焚香再拜。王允自言,吾忧国事,此妇人因甚祷祝?”这些古文描述的是主人公因为心中有所烦忧因此失眠,所以在园中散步排除忧思,偶然间看见一个妇人在他散步的园中烧香,细细询问之后发现她是吕布的妻子貂蝉,在园中烧香是因为和自己的丈夫分离,所以烧香以求丈夫平安。由此可见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简短几句就描述了貂蝉这个重要人物的出现,此妇人出现的缘由却没有描写,王允也没有怀疑,由此可以看出平话中人物形象不够丰富细腻,这就使王允的智者形象在平话中没有丰满的展现。“丞相大喜:‘安汉天下,此妇人也!’丞相归堂,叫貂蝉:‘吾看你如亲女一般看待。’即将金珠缎疋与貂蝉,谢而去之。”王允得知貂蝉身世后,计谋便呼之欲出,简短几句表现出了王允平日谙知吕布与董卓脆弱的关系,奠定了他足智多谋的形象。吕布作为三姓家奴,金银珠宝便能收买,更何况是自己的妻子,便借貂蝉施连环计。与元杂剧《连环计》和明传奇《连环记》不同的是,《三國志平话》先描述王允请董卓筵会,再描写请吕布赴会。董卓在时,让貂蝉唱歌陪酒,董卓爱其姿色,王允答应将貂蝉送往董卓府。次日,王允又请吕布赴会,“吕布视之,自思:昔日丁建阳临洮作乱,吾妻貂蝉不知所在。今日在此!王允把盏言曰:‘温侯面带忧容,不知何意?’吕布欠伸具说。丞相大喜:‘汉家天下有主也!’丞相再言:‘不知是温侯之妻,天下喜事,不如夫妻团圆。’又言:‘老汉亦亲女看待。选吉日良时,送貂蝉于太师府去,与温侯完聚。’吕布大喜,天晚告归。”《三国志平话》中的王允只把貂蝉当做一个工具,为了利用貂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彰显自己对国家的衷心和贡献。王允设计了周密的计谋,他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让貂蝉和自己的丈夫吕布相见,勾起了夫妻的相思之情,然后他又顺水推舟许诺会将貂蝉送回到太师府来让夫妻二人团聚。但是王允的根本目的并不是真心想帮助他们夫妻二人团聚,他设下了酒局,让貂蝉和董卓一起喝酒,喝得正尽兴的时候吕布回来了,看见了这一幕,以为貂蝉和吕布有奸情,于是怒发冲冠,杀死了董卓。事发之后,吕布为了活命躲到王允的府邸中,而那时李肃要杀死吕布,王允阻止了他,并且说吕布杀死了夺权的董卓是大丈夫的表现,值得称赞。李肃掷剑在地。”短短几句,便让李肃杀意顿无,幡然醒悟。
二、元杂剧《连环计》中王允形象
同时,王允这个角色也出现在《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中,这其中的描写和《三国志平话》中的描述有所不同。在这本书中,董卓是个反面角色,书中写到:董卓把握了朝廷大权,并且身为臣子却时时想着要夺掉皇位。同时,文章的细枝末节中也对后来董卓之死做出了相应的铺垫,如“千里草青青,卜日十长生”。由此可见,董卓之死是必然的。貂蝉在和自己的丈夫吕布失散之后无意间来到王允的府邸,由于王允的年龄和貂蝉父亲的年纪相仿,因此一直将貂蝉当做自己的女儿疼爱,呵护有加。这样和谐的局面一直到王允在一个晚上于园中散步突然发现貂蝉是吕布的妻子,这就让王允看到了貂蝉的利用价值,王允想到可以借吕布之手除掉董卓,保卫江山。因此王允就设计了一个完整的计谋来引吕布上当,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王允安排貂蝉和吕布相见,勾起了他们夫妻二人的团聚愿望,其次,他又承诺说一定会让二人长期相守,而当他安排吕布进府时,又在同时设下了酒宴,让貂蝉和董卓一起饮酒,吕布入府的时候就刚好看见了这一幕,于是吕布醋意大发,拔剑杀死了董卓,吕布为了保命躲进了王允的住处,而李肃刚好又在王允的府里,要杀死吕布,王允阻止了李肃,并且称赞吕布是大丈夫。
尽管王允的所作所为无不表现出了他的自私与心计,但是在杂剧中他依然扮演着正面人物的角色,而杂剧的语言要求不高,因此在语言描述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之处。文章中对王允的描写存在着很多矛盾之处,比如文章中一直想突出王允对朝廷的衷心,但是一些描述又表现出王允的贪财和虚伪的特点,由于董卓一直危害朝廷,王允为了保住大好河山一心想杀了董卓,但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因此当他突然得知貂蝉是吕布的妻子,他为了保护国家的利益,就制造了后来的陷阱。他许诺貂蝉和吕布会让他们二人长相厮守、不受离别之苦的诺言在国家的利益面前已经不堪一击。由此可见,王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保卫国家,是可以牺牲一切人的利益的。王允在设计让吕布刺杀董卓时,心中只有自己的权益,丝毫没有顾及到吕布的貂蝉的命运,使得吕布担上了杀人的罪名,也使得貂蝉被人指责说不守妇道。就这方面来说,王允有着极强的心计和城府,但是换个角度来说,王允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大义,因此尽管王允的做法欠妥,但是他的出发点是好的,王允是个效忠于朝廷的好臣子,因此他在该书中一直作为正面人物的代表。 三、明传奇《连环记》中王允形象
在《连环记》中的王允也是作为正面人物代表出现的,在该书中是这样描绘王允的:说当时正值国家政权动荡的时期,王允为了抱住江山社稷,决定为朝廷除去那些心有不忠的臣子,董卓就是他要除去的对象之一,而王允为了杀死董卓才利用了吕布,由对朝廷的忠诚到为国为民的忧虑,由单纯的设计除奸到步步为营的离间,可谓是深思熟虑。董卓权倾朝野,王允也不得不在强权面前忍辱负重,暂时作了个 “服从”的宰相。在第十二出《议剑》里,得知吕布投靠了董卓,王允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气节,与曹操的谈话中讲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想借用纯钩剑杀董卓。谁想不但刺杀没有成功,因一面镜子折射出破绽,曹操还只好明哲保身,将宝剑赠与董卓。就在这样一系列事件发生后,又生一计。第十八出《拜月》,吕布、董卓俩人好酒色,王允充分利用了两人的这一缺点,设计让貂蝉和董卓对饮,然后假装无意间让吕布发现这一幕,从而引得吕布醋意大發,怒气冲冲地杀死了董卓。王允施连环计,先将貂蝉许与吕布,又送与董卓。王允将貂蝉送进太师府,对吕布说本是给他成亲,不料被董卓强夺,王允步步为营,深谋远虑。王允为了借吕布的手杀死董卓可谓是煞费苦心,王允告诉吕布说貂蝉之所以不能和他团聚就是因为董卓从中捣鬼,而吕布私会貂蝉时被董卓发现,董卓赶走了吕布,因此董卓怀恨在心,想要杀死吕布,李儒劝阻了董卓。不久吕布就和王允商量要杀死董卓,李肃取得了董卓的信任,把董卓引入到府中。董卓入朝,被吕布刺杀。王允为汉朝除去了心头大患。董卓焚尸街头,蔡邕伏尸大哭,被王允下狱缢死。
一部《连环记》语言质朴无华,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语言中显出来,剧本为了突出王允的连环计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描写施行美人计之前,剧本前半部分连续用十六出的篇幅分三个层次描写了朝廷剿灭董卓的艰难进程:曹操以献纯钩宝剑为名刺董,行刺未果;刘、关、张桃园结义后联合曹操一起讨董,讨董再遭挫败。正是在朝廷上下多少元宰勋臣,无计把奸雄驱遣的情况下,王允与貂蝉策划了美人连环计,并一举成功。很明显,剧本前半部所描写的讨董的艰难历程正是为了衬托后半部中连环计的重要意义,由此不仅突出了貂蝉的机智多变,更突显出王允在背后运筹帷幄的高智能,展示王允作为忠君爱国的智者形象。
四、三国戏曲中王允形象的流变
和戏曲相比较来说,平话显得更通俗易懂,而杂剧却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因此对王允形象的描述存在很大差距。例如,从平话到传奇的发展过程中,王允对待貂蝉的态度也越来越丰富,在实施连环计时,《三国志平话》中的王允在得知貂蝉身世后,“丞相大喜:‘安汉天下,此妇人也!’”简单八个字便一笔带过连环计,并没有和貂蝉商议计谋,也没有考虑貂蝉本身的意愿与否,人物刻画的简单粗糙;在《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中,当王允无意间发现貂蝉在园中烧香祈求和丈夫团聚,王允为了得知貂蝉的夫君是何人,就一直逼问貂蝉,态度和语气都相当恶劣,完全没有表现出父亲对女儿的那种疼爱之情,“哪个是你丈夫?从实的说,若不说,令人准备着大棒子者。”王允对貂蝉更多的是支配而不是关爱。当他不知道貂蝉的夫君是谁时,他还斥责貂蝉。王允考虑了国家,考虑了苍生,唯独没有考虑貂蝉的感受,只是把貂蝉当做杀害董卓的诱饵,语言十分精妙生动,使得人物的塑造更加鲜活,也给故事情节增添了更多想象的空间。《连环记》中的描写则更加细腻,人物形象更鲜活,更富有文学性。王允看见貂蝉为了国家的利益舍身,因此下跪来感谢貂蝉,从这一点却又可以看出王允对貂蝉还是有几分疼爱之情的,也将王允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更加多样化。由此可见,传奇中王允的形象更加深刻,他的心计和谋略绝非常人可比的,从而使得文中情节跌宕起伏,直扣人心。由《三国志平话》到《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再到《连环记》的进化,表现出了三国故事的进步历程,由民间传说向文人创作的发展过程,三国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也描写的丰富饱满,这样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小说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明)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
[2].(明)罗贯中著,(清)毛宗岗批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6 年。
[3].(明)罗贯中著,刘世德、郑铭点校,《三国演义》,中华书局,2005 年。
对于《三国演义》来说,三国戏曲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影响着它的环节创作,更是影响着作者对每个人物的塑造,因此三国戏曲是《三国演义》的灵魂。无论是《三国志平话》还是《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和《连环记》都是取材于民间,描述的都是民间人物的故事传说,同样地,《三国演义》也是从民间传奇故事中得到灵感才能把人物描绘得如此精彩。
一、《三国志平话》中王允形象
由于《三国志平话》是在元朝创作的,因此无论是从整体上来说还是从具体内容来说都不够完善,对人物的描述和故事的阐述都显得较为苍白,没有用精彩绝伦的语言文字,故事情节的构思也不够详细和完整,大部分的故事都存在过为粗略的问题,显得不够精致。
《三国志平话》中有一个故事情节的主人公是王允,是该书中较为精彩的一个故事传说,里面有如下的精辟文字:“王允归宅下马,信步到后花园内,小亭闷坐。独言献帝懦弱,董卓弄权,天下大危。”“忽见一妇人烧香,自言不得归乡,故家长不能见面。焚香再拜。王允自言,吾忧国事,此妇人因甚祷祝?”这些古文描述的是主人公因为心中有所烦忧因此失眠,所以在园中散步排除忧思,偶然间看见一个妇人在他散步的园中烧香,细细询问之后发现她是吕布的妻子貂蝉,在园中烧香是因为和自己的丈夫分离,所以烧香以求丈夫平安。由此可见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简短几句就描述了貂蝉这个重要人物的出现,此妇人出现的缘由却没有描写,王允也没有怀疑,由此可以看出平话中人物形象不够丰富细腻,这就使王允的智者形象在平话中没有丰满的展现。“丞相大喜:‘安汉天下,此妇人也!’丞相归堂,叫貂蝉:‘吾看你如亲女一般看待。’即将金珠缎疋与貂蝉,谢而去之。”王允得知貂蝉身世后,计谋便呼之欲出,简短几句表现出了王允平日谙知吕布与董卓脆弱的关系,奠定了他足智多谋的形象。吕布作为三姓家奴,金银珠宝便能收买,更何况是自己的妻子,便借貂蝉施连环计。与元杂剧《连环计》和明传奇《连环记》不同的是,《三國志平话》先描述王允请董卓筵会,再描写请吕布赴会。董卓在时,让貂蝉唱歌陪酒,董卓爱其姿色,王允答应将貂蝉送往董卓府。次日,王允又请吕布赴会,“吕布视之,自思:昔日丁建阳临洮作乱,吾妻貂蝉不知所在。今日在此!王允把盏言曰:‘温侯面带忧容,不知何意?’吕布欠伸具说。丞相大喜:‘汉家天下有主也!’丞相再言:‘不知是温侯之妻,天下喜事,不如夫妻团圆。’又言:‘老汉亦亲女看待。选吉日良时,送貂蝉于太师府去,与温侯完聚。’吕布大喜,天晚告归。”《三国志平话》中的王允只把貂蝉当做一个工具,为了利用貂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彰显自己对国家的衷心和贡献。王允设计了周密的计谋,他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让貂蝉和自己的丈夫吕布相见,勾起了夫妻的相思之情,然后他又顺水推舟许诺会将貂蝉送回到太师府来让夫妻二人团聚。但是王允的根本目的并不是真心想帮助他们夫妻二人团聚,他设下了酒局,让貂蝉和董卓一起喝酒,喝得正尽兴的时候吕布回来了,看见了这一幕,以为貂蝉和吕布有奸情,于是怒发冲冠,杀死了董卓。事发之后,吕布为了活命躲到王允的府邸中,而那时李肃要杀死吕布,王允阻止了他,并且说吕布杀死了夺权的董卓是大丈夫的表现,值得称赞。李肃掷剑在地。”短短几句,便让李肃杀意顿无,幡然醒悟。
二、元杂剧《连环计》中王允形象
同时,王允这个角色也出现在《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中,这其中的描写和《三国志平话》中的描述有所不同。在这本书中,董卓是个反面角色,书中写到:董卓把握了朝廷大权,并且身为臣子却时时想着要夺掉皇位。同时,文章的细枝末节中也对后来董卓之死做出了相应的铺垫,如“千里草青青,卜日十长生”。由此可见,董卓之死是必然的。貂蝉在和自己的丈夫吕布失散之后无意间来到王允的府邸,由于王允的年龄和貂蝉父亲的年纪相仿,因此一直将貂蝉当做自己的女儿疼爱,呵护有加。这样和谐的局面一直到王允在一个晚上于园中散步突然发现貂蝉是吕布的妻子,这就让王允看到了貂蝉的利用价值,王允想到可以借吕布之手除掉董卓,保卫江山。因此王允就设计了一个完整的计谋来引吕布上当,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王允安排貂蝉和吕布相见,勾起了他们夫妻二人的团聚愿望,其次,他又承诺说一定会让二人长期相守,而当他安排吕布进府时,又在同时设下了酒宴,让貂蝉和董卓一起饮酒,吕布入府的时候就刚好看见了这一幕,于是吕布醋意大发,拔剑杀死了董卓,吕布为了保命躲进了王允的住处,而李肃刚好又在王允的府里,要杀死吕布,王允阻止了李肃,并且称赞吕布是大丈夫。
尽管王允的所作所为无不表现出了他的自私与心计,但是在杂剧中他依然扮演着正面人物的角色,而杂剧的语言要求不高,因此在语言描述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之处。文章中对王允的描写存在着很多矛盾之处,比如文章中一直想突出王允对朝廷的衷心,但是一些描述又表现出王允的贪财和虚伪的特点,由于董卓一直危害朝廷,王允为了保住大好河山一心想杀了董卓,但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因此当他突然得知貂蝉是吕布的妻子,他为了保护国家的利益,就制造了后来的陷阱。他许诺貂蝉和吕布会让他们二人长相厮守、不受离别之苦的诺言在国家的利益面前已经不堪一击。由此可见,王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了保卫国家,是可以牺牲一切人的利益的。王允在设计让吕布刺杀董卓时,心中只有自己的权益,丝毫没有顾及到吕布的貂蝉的命运,使得吕布担上了杀人的罪名,也使得貂蝉被人指责说不守妇道。就这方面来说,王允有着极强的心计和城府,但是换个角度来说,王允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大义,因此尽管王允的做法欠妥,但是他的出发点是好的,王允是个效忠于朝廷的好臣子,因此他在该书中一直作为正面人物的代表。 三、明传奇《连环记》中王允形象
在《连环记》中的王允也是作为正面人物代表出现的,在该书中是这样描绘王允的:说当时正值国家政权动荡的时期,王允为了抱住江山社稷,决定为朝廷除去那些心有不忠的臣子,董卓就是他要除去的对象之一,而王允为了杀死董卓才利用了吕布,由对朝廷的忠诚到为国为民的忧虑,由单纯的设计除奸到步步为营的离间,可谓是深思熟虑。董卓权倾朝野,王允也不得不在强权面前忍辱负重,暂时作了个 “服从”的宰相。在第十二出《议剑》里,得知吕布投靠了董卓,王允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气节,与曹操的谈话中讲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想借用纯钩剑杀董卓。谁想不但刺杀没有成功,因一面镜子折射出破绽,曹操还只好明哲保身,将宝剑赠与董卓。就在这样一系列事件发生后,又生一计。第十八出《拜月》,吕布、董卓俩人好酒色,王允充分利用了两人的这一缺点,设计让貂蝉和董卓对饮,然后假装无意间让吕布发现这一幕,从而引得吕布醋意大發,怒气冲冲地杀死了董卓。王允施连环计,先将貂蝉许与吕布,又送与董卓。王允将貂蝉送进太师府,对吕布说本是给他成亲,不料被董卓强夺,王允步步为营,深谋远虑。王允为了借吕布的手杀死董卓可谓是煞费苦心,王允告诉吕布说貂蝉之所以不能和他团聚就是因为董卓从中捣鬼,而吕布私会貂蝉时被董卓发现,董卓赶走了吕布,因此董卓怀恨在心,想要杀死吕布,李儒劝阻了董卓。不久吕布就和王允商量要杀死董卓,李肃取得了董卓的信任,把董卓引入到府中。董卓入朝,被吕布刺杀。王允为汉朝除去了心头大患。董卓焚尸街头,蔡邕伏尸大哭,被王允下狱缢死。
一部《连环记》语言质朴无华,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语言中显出来,剧本为了突出王允的连环计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描写施行美人计之前,剧本前半部分连续用十六出的篇幅分三个层次描写了朝廷剿灭董卓的艰难进程:曹操以献纯钩宝剑为名刺董,行刺未果;刘、关、张桃园结义后联合曹操一起讨董,讨董再遭挫败。正是在朝廷上下多少元宰勋臣,无计把奸雄驱遣的情况下,王允与貂蝉策划了美人连环计,并一举成功。很明显,剧本前半部所描写的讨董的艰难历程正是为了衬托后半部中连环计的重要意义,由此不仅突出了貂蝉的机智多变,更突显出王允在背后运筹帷幄的高智能,展示王允作为忠君爱国的智者形象。
四、三国戏曲中王允形象的流变
和戏曲相比较来说,平话显得更通俗易懂,而杂剧却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因此对王允形象的描述存在很大差距。例如,从平话到传奇的发展过程中,王允对待貂蝉的态度也越来越丰富,在实施连环计时,《三国志平话》中的王允在得知貂蝉身世后,“丞相大喜:‘安汉天下,此妇人也!’”简单八个字便一笔带过连环计,并没有和貂蝉商议计谋,也没有考虑貂蝉本身的意愿与否,人物刻画的简单粗糙;在《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中,当王允无意间发现貂蝉在园中烧香祈求和丈夫团聚,王允为了得知貂蝉的夫君是何人,就一直逼问貂蝉,态度和语气都相当恶劣,完全没有表现出父亲对女儿的那种疼爱之情,“哪个是你丈夫?从实的说,若不说,令人准备着大棒子者。”王允对貂蝉更多的是支配而不是关爱。当他不知道貂蝉的夫君是谁时,他还斥责貂蝉。王允考虑了国家,考虑了苍生,唯独没有考虑貂蝉的感受,只是把貂蝉当做杀害董卓的诱饵,语言十分精妙生动,使得人物的塑造更加鲜活,也给故事情节增添了更多想象的空间。《连环记》中的描写则更加细腻,人物形象更鲜活,更富有文学性。王允看见貂蝉为了国家的利益舍身,因此下跪来感谢貂蝉,从这一点却又可以看出王允对貂蝉还是有几分疼爱之情的,也将王允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更加多样化。由此可见,传奇中王允的形象更加深刻,他的心计和谋略绝非常人可比的,从而使得文中情节跌宕起伏,直扣人心。由《三国志平话》到《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再到《连环记》的进化,表现出了三国故事的进步历程,由民间传说向文人创作的发展过程,三国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也描写的丰富饱满,这样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小说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明)罗贯中著,《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
[2].(明)罗贯中著,(清)毛宗岗批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6 年。
[3].(明)罗贯中著,刘世德、郑铭点校,《三国演义》,中华书局,200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