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提高,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可以说是热闹纷呈。但是课后我们还是会听到一些教师抱怨“课上费了半天劲,反应很好,可课下一做题还是不会”。这就暴露出了在新课改理念下,过分追求教学模式,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而忽略了使课堂教学回归数学教学的本质,教学要立足教材,深刻领会教材意图,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教学价值,科学的把握教学目标,并以此为指导来设计、组织课堂教学。
一、立足教材,充分利用主题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于是教师们便忙于“情境的创设”,不管是计算课、概念课、应用题课还是实践活动课,都要想方设法的在课上创设一个不一样的情境来进行教学,以其别出心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其实教材上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充分的资源来教学。
例如三年级上册教材68页《口算乘法》,出现了一副儿童乐园的情境图,目的是要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实际生活情境中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图中有旋转木马、碰碰车、过山车等活动和游乐项目价格表。这是一副非常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图,大多数小学生都有去公园或游乐园玩的经验,他们对公园的环境和游乐园的项目都比较熟悉。教师就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这个情境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提出有关乘法的问题。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关注、更积极的去参与下面的教学活动,也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的主题图一般呈现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对全单元的内容起一个导向作用,并且后面的一些例题情境也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使学生在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提高学习兴趣。而有时主题图既可作为引入用,也可以作为巩固学习的资源,比如说《分数初步认识》主题图。
二、领会教材,掌握知识本身的联系
北京师范大学的周玉仁教授认为数学教材是:“在综合考虑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小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知识、原则的罗列和拼凑,也不是各部分数学知识的简单求和,而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所以,身为一名教师,必须对一至六年级的知识脉络掌握于胸,在自己的脑海里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了解各知识点的联系,知识之间的迁移、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利于教学。
例如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回忆以前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从而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知识之间的迁移、思变,分享转化思想,从而化圆为方。在教学中细分切拼过程,感受极限思想,从而化曲为直。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是,把握教学目标,利用知识本身的联系,确定探究起点,提供探究素材,引导探究方向,推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猜测、验证、操作、验证、总结的过程,用科学的探究精神、方法对待数学课堂。
三、挖掘教材,提升课后练习的质量
习题在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数学学习题蕴含有知识功能、教育功能和评价功能。教材中的习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编排上注重利用实际情景设计开放性问题,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而现在有些教师则忽略了教材中习题的应用,新课结束了,教师简单粗略地看了一下本节课的习题,学生大概应该做到几题,布置下去,很少思考每一道习题的具体功能,对本次课的学习有多大的促进与提高,习惯于把书本上的习题做完了事,目标性不强。使用习题有“走过场”之嫌,没有充分发挥每一道习题的价值。
教材在编写习题时则是分层次、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比如三年级上册练习二十二中的习题1-3题是配合几分之一的认识的习题,4-6题是配合几分之几的认识的习题,7-10题是综合题,11题是开放题,既对知识点进行了巩固练习,培养了综合能力,同时开放题又对今后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通分做了孕伏。在习题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巧妙地设计习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崭新的舞台。要想用好教材,这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材的处理能力息息相关。教材中孕伏着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思想,这些都需要教师去挖掘,并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因此要从师生的实际出发,立足教材,突破教材,围绕数学教学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教学。让我们一起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给学生创一片广阔的天地、还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相信每一节课都是我们共同的精彩!
一、立足教材,充分利用主题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于是教师们便忙于“情境的创设”,不管是计算课、概念课、应用题课还是实践活动课,都要想方设法的在课上创设一个不一样的情境来进行教学,以其别出心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其实教材上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充分的资源来教学。
例如三年级上册教材68页《口算乘法》,出现了一副儿童乐园的情境图,目的是要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实际生活情境中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图中有旋转木马、碰碰车、过山车等活动和游乐项目价格表。这是一副非常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图,大多数小学生都有去公园或游乐园玩的经验,他们对公园的环境和游乐园的项目都比较熟悉。教师就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这个情境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提出有关乘法的问题。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关注、更积极的去参与下面的教学活动,也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的主题图一般呈现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对全单元的内容起一个导向作用,并且后面的一些例题情境也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使学生在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提高学习兴趣。而有时主题图既可作为引入用,也可以作为巩固学习的资源,比如说《分数初步认识》主题图。
二、领会教材,掌握知识本身的联系
北京师范大学的周玉仁教授认为数学教材是:“在综合考虑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小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知识、原则的罗列和拼凑,也不是各部分数学知识的简单求和,而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所以,身为一名教师,必须对一至六年级的知识脉络掌握于胸,在自己的脑海里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了解各知识点的联系,知识之间的迁移、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利于教学。
例如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回忆以前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从而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知识之间的迁移、思变,分享转化思想,从而化圆为方。在教学中细分切拼过程,感受极限思想,从而化曲为直。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是,把握教学目标,利用知识本身的联系,确定探究起点,提供探究素材,引导探究方向,推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猜测、验证、操作、验证、总结的过程,用科学的探究精神、方法对待数学课堂。
三、挖掘教材,提升课后练习的质量
习题在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数学学习题蕴含有知识功能、教育功能和评价功能。教材中的习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编排上注重利用实际情景设计开放性问题,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而现在有些教师则忽略了教材中习题的应用,新课结束了,教师简单粗略地看了一下本节课的习题,学生大概应该做到几题,布置下去,很少思考每一道习题的具体功能,对本次课的学习有多大的促进与提高,习惯于把书本上的习题做完了事,目标性不强。使用习题有“走过场”之嫌,没有充分发挥每一道习题的价值。
教材在编写习题时则是分层次、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比如三年级上册练习二十二中的习题1-3题是配合几分之一的认识的习题,4-6题是配合几分之几的认识的习题,7-10题是综合题,11题是开放题,既对知识点进行了巩固练习,培养了综合能力,同时开放题又对今后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通分做了孕伏。在习题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巧妙地设计习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崭新的舞台。要想用好教材,这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材的处理能力息息相关。教材中孕伏着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思想,这些都需要教师去挖掘,并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因此要从师生的实际出发,立足教材,突破教材,围绕数学教学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教学。让我们一起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给学生创一片广阔的天地、还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相信每一节课都是我们共同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