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如何有效提高作文成绩:落实三个关键因素
如何有效提高作文成绩?关键因素有哪些?千关键万关键,真正的关键因素有三点: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二是丰富材料积累,三是优化语言表达。
1.提高认识水平
提高认识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思维水平。就高三作文训练来说,尤其要加强形象思维训练,强化抽象思维的训练。有些同学可能心存疑虑:短时间内怎能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有一条捷径。那就是每天花一些时间,细读两三篇精短的、含有哲理的、有真情实感的、有才识的美文(此类文章多见于文摘性的报刊或晚报的随笔栏)。举一个例子来说,作家鲍尔吉·原野的《不会感恩的人也不会负疚》,其见解不同凡俗:“感恩不同于对别人说‘谢谢’”“感恩说不出口,是在心里藏一辈子的债务”“感恩不是把这些人的名字制成牌位供奉,是通晓这一道理之后尽自己的本分”“感恩不是一本花名册,而是一种心态”“感恩的人不迷信”“感恩的人同时也会是负疚的人,会为做错一件事寝食不安”……诸如此类的认识极具启发性,面对“学会感恩”“负疚”“回报”等题目,我们只要悟透其中的两三点,即可写出一篇有见地的习作。而文中“感恩,第一要感谢粮食”“感恩,第二要感谢水、草木、鲜花、小鸟、晴空、土地和干净的空气”等片段的论述,对我们写好“人与自然”之类的话题也是极为有益的。
2.丰富材料积累
高考作文尽管选材范围宽广,但从大处来说无非包括自我体验、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等几个方面。如果平时就针对这些方面多积累有用的材料,考场上一般就不愁没东西可写了。备考时,我们可分门别类地收集、归纳各种知识材料,构筑自己的材料库。需要提醒的是,央视的“感动中国人物”应慎用(最好不用)。因“感动中国人物”所涉及人物身份、职业、品行各有区别(许多题目都用得上),而且既有事迹介绍可引用,又有评议性的“感动印象”“颁奖辞”可直接搬过来作为对事例的阐发,所以近年来广为考生选用(有些省市阅卷中发现,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考生用到)。相比较而言,“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魅力榜”“《温暖2006》现场篇”等材料,考生们留意的还不多,我们可自行阅读、整理,并在考场上灵活运用。
事实上,打上个人生活印记的素材,很可能是最独特也最动人的。文中有“我”真实的人生体验,是最值得称道的。同学们可在考前做些个人回顾——回顾自我的生命历程(比如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喜怒哀乐的事件),回忆一些细节场景;回顾家庭成员、亲朋好友走过的生活道路;回顾高中以来写过的最佳作文(特别要留意那些能激发读者情感的作品)。具体可这样操作:先列出一系列问题,如:①在我近20年的生活经历中,最让我难忘的人与事分别是谁(什么)?②我最喜爱(或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一部影片、一首歌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最喜爱它(或具体影响表现在哪里)?③我的特长、兴趣爱好是什么?我有哪些突出的优点与缺点?④我的偶像是谁?为什么以他(或她)为偶像?以他(或她)为偶像对我产生了哪些效应?⑤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是谁?他身上有什么闪光点?对我有何激励与启迪?⑥高中阶段的三年学习生活中,我最大的收获与遗憾是什么?为什么?⑦2006年以来,国内、国际哪位人物、哪一事件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⑧我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未来五年内,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等等。然后深入思考,试着动笔回答;还可与身边同学围绕以上问题作些探讨。通过这样的“储备”,就有可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优化语言表达
只有将优美的语言与深刻的思想融为一体,才能有效提升作文等次。对考生来说,可结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等考点的复习,着力提高表达能力。
二、踢好临门一脚:高考作文临场发挥答问
1.审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是主要形式。话题作文开放性较强,但不可能没有限制因素。今后的命题,在继续开放的同时,一定会在具体要求上增加限制。因此,写作时必须有一个严肃认真的审题过程。考生的审题水平与他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同时考生在平时也需要掌握一些具体的审题“技巧”。这些“技巧”有:(1)不能匆匆“扫描”,而要一个词一个字地在心中默读考题。这样,可以强迫自己定下心来,把考题中的每一个字看清楚。(2)默读是为了找出考题中的“关键词”。而关键词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的“载体”,非抓住它不可。(3)当一个词在考题中多次出现时,它就很可能是关键词。关键词有时不止一个,要尽可能都找出来,不可遗漏。(4)在草稿纸上将关键词一一写出来,这样,可以有一个“物质依托”,防止在“心里盘算”时丢三落四;然后落实被圈出来的关键词,即把它们的要求全部体现到作文中去。(5)细读命题中的“注意”或“要求”。
2.立意一定要积极向上吗?
“立意”即形成审美认识,确立艺术构思。一篇文章应当表明作者的某种观点或态度。考场作文应有明确的立意:哪些对,应该赞成;哪些错,决不能认同。因为既然写成文章,就代表了作者的观点、思想。比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愿景”,有考生在文中写道:“我最大的愿景是考上一所好大学,找到一个好工作,这样,以后才有能力让我的儿子也考上一所好大学,找到一个好工作。……进入高三,我就过上了‘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的比猪差,干的比牛多的日子。虽然我吃的比猪好多了,但我于的确实比牛还多……”我们姑且不谈这位考生的语言表达如何,单从立意看,显然过于消极了。又如湖北卷要求“根据你对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部分考生在文中写到了社会阴暗面、庸俗面(诸如“三角恋爱”“第三者现象”“三陪”等),但是没有加以批评,有的反而给予欣赏,这实属思想不健康,怎能得高分?
立意消极,实际上反映出考生看问题不够成熟,辩证思维能力有待提高。这里要强调,作文的观点必须正确,立意要注重思想倾向。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当然,立意积极不等于不能涉及社会的阴暗面,而是指在写到“消极”层面的内容时,运用的材料要真实,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表现出积极、昂扬的人生观、世界观。
3.如何将材料转化成作文题材?
要写好高考作文,当然最好是积累大量的材料,要什么有什么;但是,在储备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就要善于把已掌握的材料转化成高考作文的题材。临场发挥的一个小窍门,就是将自己掌握的材料,尽量地往题目上“拉一拉,靠一 靠”。在考生积累的材料中,有些看起来与试题关联不大的素材,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也可转化成高考作文的题材。
例如“袁隆乎成为杂交水稻之父”这样一则素材,面对不同的试题,就可以有不同的用法。结合近几年的作文题来看,袁隆平为什么能这样矢志不渝呢?这不正是“诚信”(2001年试题)品格的体现吗?袁隆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大诚”和“大信”呢?这里不也包含着“心灵的选择”(2002年试题)吗?袁隆平为什么能攻克这样的科学难题?这不正是与他对杂交水稻的特殊感情有关吗?从特定的角度看,这不正是对杂交水稻的深厚感情,加深了“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试题)吗?他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挫折呢?他“放大自己的痛苦”(2004年试题)了吗?此外,这则材料对2005年全国卷的“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江苏卷的“凤头、猪肚、豹尾”,2006年安徽卷的“读”、四川卷的“问”等,自然也适用。
4.如何借“常规分析”拓展文思?
高考作文要想觅取亮点,应该撒开思路之“网”,去捕捉闪光的“银鳞”。临场作文时,不少考生打不开思路,只在“题干”上徘徊,只在话题上原地踏步,结果不但造成选材“撞车”,而且通篇平淡无奇。怎么办?平时,要努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考时,可以适当采用“常规分析”的方法。
典型的“常规分析”是:向前,探索“前因”;向后,察看“后果”。以2000年高考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例。先看对“前因”的探索,可以着眼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1)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客观);(2)看问题的角度、标准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观)。再看对“后果”的审察:(1)可以一分为二——答案从总体上分为两类,即“正确的答案”和“不正确的答案”,只有全面地、辩证地思考分析,才能摒弃不正确的答案,找到正确的答案;(2)深入一层,正确的答案又可分为“最佳的”“较佳的”等等,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益求精,才能找到某一时期、某一情境中的“最佳答案”;(3)再深一层,追求“最佳的答案”,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和创造。请看,如此向“前”、向“后”追索,一张“网”很快就铺展开来了,有关“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思想“亮点”便一一闪现出来。 还有一种更容易把握的“常规分析”,就是依据“题干”,递进式地提出三个“问题”:这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怎样才能做到?比如写“双赢的智慧”,可以如此发问:什么是“双赢的智慧”?竞争中为什么要追求“双贏”?怎样才能实现“双赢”?这是一种最为普通的拓展思路的方法,可用来对付任何一道试题。但效果不如前面介绍的那一种好,所以不到不得已的时刻,尽量不要运用它。
5.怎样展示机智的构思?
一篇高考作文,最大的亮点就是机智的构思。何谓“机智”?用王蒙的话说,便是“亏他想得出来”。构思是个复杂而微妙的问题。老师平日向考生交待的,如“要以小见大”“要于平淡中寓以深刻的含义”等,都属于构思的范畴。这里再强调两点:
(1)热点问题的巧妙组合。可经常留意“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新闻追击”之类的电视节目,发现有价值、有趣味的话题。启发自己的构思。
(2)多一点意趣。不要把活泼有趣的生活变为“蒸馏水”,而要写出学生生活的“原汁原味”来。当今中学生的志向、情趣、习惯、语言色彩、生活节奏,有不少是很“新潮”的,甚至是“另类”的,不要怕触及这些东西,不要把多姿多彩的当代学生生活“净化”掉,不要把年轻人的洒脱劲儿舍弃掉。只要机智地加以审视,灵活地进行张扬,就会有出乎意料的审美效果。
6.怎样拟好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精彩的标题,会给阅卷老师一个惊喜,使他带着好感阅读全文。因此必须重视拟题。自拟标题的基本要求有三点:首先是准确、贴切,即标题与作文体裁、内容相符合,宽窄适度,恰如其分;其次是精练、简明,即言简意赅,高度概括;还要力求新颖、含蓄、优美,这样才能不同凡响,引人注目。高考评分标准明确规定作文“缺题目扣2分”,而那些标题空泛、题不对文的作文,也是很难获得青睐的。具体说来,拟写题目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直言明旨法。如果你写的是议论文,那么可以把确定的观点提炼、浓缩为题目,让读者一看题目就知道你所要阐述的中心论点,给人以一种鲜明爽直的感觉。比如:“兼容互补才有优势”(2005年高考),“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追求中认清自我价值”“抓住根本看轻其余”“拒绝空白”(2006年高考)。
(2)借助辞格法。就是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引用、对偶等修辞手法,拟定富有意蕴的标题。例如:“别让雨下进灵魂里”“给‘面包’的世界加点芬芳”(比喻)。“‘放羊娃’说谎的新代价”(借代),“乌鸦不后悔”“让心情打个盹”(拟人),“月是故乡明”“莫为浮云遮望眼”“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引用),“烟随风逝,名随史流”“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月圆是画,月缺是诗”(对偶),“我们把什么丢了”“谁动了我们的文化观”“你是否会打文化的算盘”(设问)。值得一提的是,运用仿拟,恰到好处地点化成语、名句等作为标题,尤其能收到奇效。比如2005年上海卷佳作《谁偷走了我们的审美》,从文艺创作者、出版商和自己三个角度来审视当今文化生活中审美的缺失,显然该考生是受徐怀谦《谁偷走了我们的美感》(《文汇报》2005年3月16日)的启发,化用其题目阐释新意。又如2006年高考,有位广东考生化用流行歌曲的歌词,以“你看你看,天使的脸”为题,生动活泼,富有悬念。此外,“月若有情月长吟”“情不误人人自误”“岂因‘亲疏’避趋之”“真理诚可贵,理智价更高”“怎一个‘情’字了得”“此时有声胜无声”“网络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爱问才会赢”等,无不洒脱、独特,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或鼓动力量,自然能使阅卷教师“心动思凝一瞥间”,产生强烈的好感。
7.怎样写好开头和结尾?
常见的、容易做到的开头方法有:(1)开门见山。不作任何修饰,实话实说,直接进入话题。(2)引用开头。或引一句名言,或引一个成语,或引一首诗,或引一则故事,但篇幅不能长,而且要很快转入正题。(3)比喻开头。文章一开始先打一个比方,展现一个生动的形象,然后说到中心上去。(4)设问开头。文章一上来就提一个问题,然后用问答式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开头一段不能出现明显的病句,更不能有错别字,要让阅卷教师看得很顺眼、很舒服。这很可能就成功了一半。
如果开头不理想,那就用结尾来弥补。好的结尾同样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易于操作的结尾方法有:(1)记叙类文章,或用简洁的叙述来收束故事,或用适量的抒情来感染阅卷老师,或用点到为止的恰当的议论来深化主题。(2)议论类文章,或再次点明中心论点,照应开头;或引用名言警句,强化论点;或提出一个疑问,启人深思。结尾要干脆有力,不要拖泥带水,更不要说大话、喊口号。
8.此外,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还有两个问题也很重要:
第一,作文中心要集中而突出。考场作文篇幅有限,如果东拉西扯,空谈漫议,就会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所以作文中心必须明确,文中的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都要受中心的统率,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心服务。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是议论文,可以用判断的形式概括中心论点;如果是记叙文,可以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揭示或点化写入记事的意义、自己的感悟。表达中心的语句应放在突出、显眼的位置上,以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清楚地了解作文的观点或主旨。具体方法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
第二,务必要减少不必要的失误。要减少乃至消灭过失性失误,具体应做到:书写端正,卷面整洁,不能字迹潦草,涂涂改改,杂乱肮脏;标点使用准确,不能一逗到底;行文格式正确;等等,为此,考生动笔前应构思成熟,列出提纲,不可匆匆下笔;写完作文后,须完整地读两遍,改正明显的病句、错别字等。
(编辑 文 墨)
如何有效提高作文成绩?关键因素有哪些?千关键万关键,真正的关键因素有三点: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二是丰富材料积累,三是优化语言表达。
1.提高认识水平
提高认识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思维水平。就高三作文训练来说,尤其要加强形象思维训练,强化抽象思维的训练。有些同学可能心存疑虑:短时间内怎能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有一条捷径。那就是每天花一些时间,细读两三篇精短的、含有哲理的、有真情实感的、有才识的美文(此类文章多见于文摘性的报刊或晚报的随笔栏)。举一个例子来说,作家鲍尔吉·原野的《不会感恩的人也不会负疚》,其见解不同凡俗:“感恩不同于对别人说‘谢谢’”“感恩说不出口,是在心里藏一辈子的债务”“感恩不是把这些人的名字制成牌位供奉,是通晓这一道理之后尽自己的本分”“感恩不是一本花名册,而是一种心态”“感恩的人不迷信”“感恩的人同时也会是负疚的人,会为做错一件事寝食不安”……诸如此类的认识极具启发性,面对“学会感恩”“负疚”“回报”等题目,我们只要悟透其中的两三点,即可写出一篇有见地的习作。而文中“感恩,第一要感谢粮食”“感恩,第二要感谢水、草木、鲜花、小鸟、晴空、土地和干净的空气”等片段的论述,对我们写好“人与自然”之类的话题也是极为有益的。
2.丰富材料积累
高考作文尽管选材范围宽广,但从大处来说无非包括自我体验、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等几个方面。如果平时就针对这些方面多积累有用的材料,考场上一般就不愁没东西可写了。备考时,我们可分门别类地收集、归纳各种知识材料,构筑自己的材料库。需要提醒的是,央视的“感动中国人物”应慎用(最好不用)。因“感动中国人物”所涉及人物身份、职业、品行各有区别(许多题目都用得上),而且既有事迹介绍可引用,又有评议性的“感动印象”“颁奖辞”可直接搬过来作为对事例的阐发,所以近年来广为考生选用(有些省市阅卷中发现,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考生用到)。相比较而言,“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魅力榜”“《温暖2006》现场篇”等材料,考生们留意的还不多,我们可自行阅读、整理,并在考场上灵活运用。
事实上,打上个人生活印记的素材,很可能是最独特也最动人的。文中有“我”真实的人生体验,是最值得称道的。同学们可在考前做些个人回顾——回顾自我的生命历程(比如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喜怒哀乐的事件),回忆一些细节场景;回顾家庭成员、亲朋好友走过的生活道路;回顾高中以来写过的最佳作文(特别要留意那些能激发读者情感的作品)。具体可这样操作:先列出一系列问题,如:①在我近20年的生活经历中,最让我难忘的人与事分别是谁(什么)?②我最喜爱(或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一部影片、一首歌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最喜爱它(或具体影响表现在哪里)?③我的特长、兴趣爱好是什么?我有哪些突出的优点与缺点?④我的偶像是谁?为什么以他(或她)为偶像?以他(或她)为偶像对我产生了哪些效应?⑤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是谁?他身上有什么闪光点?对我有何激励与启迪?⑥高中阶段的三年学习生活中,我最大的收获与遗憾是什么?为什么?⑦2006年以来,国内、国际哪位人物、哪一事件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⑧我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未来五年内,我最大的心愿是什么?等等。然后深入思考,试着动笔回答;还可与身边同学围绕以上问题作些探讨。通过这样的“储备”,就有可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优化语言表达
只有将优美的语言与深刻的思想融为一体,才能有效提升作文等次。对考生来说,可结合“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等考点的复习,着力提高表达能力。
二、踢好临门一脚:高考作文临场发挥答问
1.审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是主要形式。话题作文开放性较强,但不可能没有限制因素。今后的命题,在继续开放的同时,一定会在具体要求上增加限制。因此,写作时必须有一个严肃认真的审题过程。考生的审题水平与他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同时考生在平时也需要掌握一些具体的审题“技巧”。这些“技巧”有:(1)不能匆匆“扫描”,而要一个词一个字地在心中默读考题。这样,可以强迫自己定下心来,把考题中的每一个字看清楚。(2)默读是为了找出考题中的“关键词”。而关键词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的“载体”,非抓住它不可。(3)当一个词在考题中多次出现时,它就很可能是关键词。关键词有时不止一个,要尽可能都找出来,不可遗漏。(4)在草稿纸上将关键词一一写出来,这样,可以有一个“物质依托”,防止在“心里盘算”时丢三落四;然后落实被圈出来的关键词,即把它们的要求全部体现到作文中去。(5)细读命题中的“注意”或“要求”。
2.立意一定要积极向上吗?
“立意”即形成审美认识,确立艺术构思。一篇文章应当表明作者的某种观点或态度。考场作文应有明确的立意:哪些对,应该赞成;哪些错,决不能认同。因为既然写成文章,就代表了作者的观点、思想。比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愿景”,有考生在文中写道:“我最大的愿景是考上一所好大学,找到一个好工作,这样,以后才有能力让我的儿子也考上一所好大学,找到一个好工作。……进入高三,我就过上了‘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的比猪差,干的比牛多的日子。虽然我吃的比猪好多了,但我于的确实比牛还多……”我们姑且不谈这位考生的语言表达如何,单从立意看,显然过于消极了。又如湖北卷要求“根据你对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部分考生在文中写到了社会阴暗面、庸俗面(诸如“三角恋爱”“第三者现象”“三陪”等),但是没有加以批评,有的反而给予欣赏,这实属思想不健康,怎能得高分?
立意消极,实际上反映出考生看问题不够成熟,辩证思维能力有待提高。这里要强调,作文的观点必须正确,立意要注重思想倾向。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当然,立意积极不等于不能涉及社会的阴暗面,而是指在写到“消极”层面的内容时,运用的材料要真实,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表现出积极、昂扬的人生观、世界观。
3.如何将材料转化成作文题材?
要写好高考作文,当然最好是积累大量的材料,要什么有什么;但是,在储备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就要善于把已掌握的材料转化成高考作文的题材。临场发挥的一个小窍门,就是将自己掌握的材料,尽量地往题目上“拉一拉,靠一 靠”。在考生积累的材料中,有些看起来与试题关联不大的素材,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也可转化成高考作文的题材。
例如“袁隆乎成为杂交水稻之父”这样一则素材,面对不同的试题,就可以有不同的用法。结合近几年的作文题来看,袁隆平为什么能这样矢志不渝呢?这不正是“诚信”(2001年试题)品格的体现吗?袁隆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大诚”和“大信”呢?这里不也包含着“心灵的选择”(2002年试题)吗?袁隆平为什么能攻克这样的科学难题?这不正是与他对杂交水稻的特殊感情有关吗?从特定的角度看,这不正是对杂交水稻的深厚感情,加深了“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试题)吗?他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挫折呢?他“放大自己的痛苦”(2004年试题)了吗?此外,这则材料对2005年全国卷的“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江苏卷的“凤头、猪肚、豹尾”,2006年安徽卷的“读”、四川卷的“问”等,自然也适用。
4.如何借“常规分析”拓展文思?
高考作文要想觅取亮点,应该撒开思路之“网”,去捕捉闪光的“银鳞”。临场作文时,不少考生打不开思路,只在“题干”上徘徊,只在话题上原地踏步,结果不但造成选材“撞车”,而且通篇平淡无奇。怎么办?平时,要努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考时,可以适当采用“常规分析”的方法。
典型的“常规分析”是:向前,探索“前因”;向后,察看“后果”。以2000年高考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例。先看对“前因”的探索,可以着眼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1)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客观);(2)看问题的角度、标准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观)。再看对“后果”的审察:(1)可以一分为二——答案从总体上分为两类,即“正确的答案”和“不正确的答案”,只有全面地、辩证地思考分析,才能摒弃不正确的答案,找到正确的答案;(2)深入一层,正确的答案又可分为“最佳的”“较佳的”等等,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益求精,才能找到某一时期、某一情境中的“最佳答案”;(3)再深一层,追求“最佳的答案”,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和创造。请看,如此向“前”、向“后”追索,一张“网”很快就铺展开来了,有关“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思想“亮点”便一一闪现出来。 还有一种更容易把握的“常规分析”,就是依据“题干”,递进式地提出三个“问题”:这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怎样才能做到?比如写“双赢的智慧”,可以如此发问:什么是“双赢的智慧”?竞争中为什么要追求“双贏”?怎样才能实现“双赢”?这是一种最为普通的拓展思路的方法,可用来对付任何一道试题。但效果不如前面介绍的那一种好,所以不到不得已的时刻,尽量不要运用它。
5.怎样展示机智的构思?
一篇高考作文,最大的亮点就是机智的构思。何谓“机智”?用王蒙的话说,便是“亏他想得出来”。构思是个复杂而微妙的问题。老师平日向考生交待的,如“要以小见大”“要于平淡中寓以深刻的含义”等,都属于构思的范畴。这里再强调两点:
(1)热点问题的巧妙组合。可经常留意“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新闻追击”之类的电视节目,发现有价值、有趣味的话题。启发自己的构思。
(2)多一点意趣。不要把活泼有趣的生活变为“蒸馏水”,而要写出学生生活的“原汁原味”来。当今中学生的志向、情趣、习惯、语言色彩、生活节奏,有不少是很“新潮”的,甚至是“另类”的,不要怕触及这些东西,不要把多姿多彩的当代学生生活“净化”掉,不要把年轻人的洒脱劲儿舍弃掉。只要机智地加以审视,灵活地进行张扬,就会有出乎意料的审美效果。
6.怎样拟好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精彩的标题,会给阅卷老师一个惊喜,使他带着好感阅读全文。因此必须重视拟题。自拟标题的基本要求有三点:首先是准确、贴切,即标题与作文体裁、内容相符合,宽窄适度,恰如其分;其次是精练、简明,即言简意赅,高度概括;还要力求新颖、含蓄、优美,这样才能不同凡响,引人注目。高考评分标准明确规定作文“缺题目扣2分”,而那些标题空泛、题不对文的作文,也是很难获得青睐的。具体说来,拟写题目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直言明旨法。如果你写的是议论文,那么可以把确定的观点提炼、浓缩为题目,让读者一看题目就知道你所要阐述的中心论点,给人以一种鲜明爽直的感觉。比如:“兼容互补才有优势”(2005年高考),“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追求中认清自我价值”“抓住根本看轻其余”“拒绝空白”(2006年高考)。
(2)借助辞格法。就是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引用、对偶等修辞手法,拟定富有意蕴的标题。例如:“别让雨下进灵魂里”“给‘面包’的世界加点芬芳”(比喻)。“‘放羊娃’说谎的新代价”(借代),“乌鸦不后悔”“让心情打个盹”(拟人),“月是故乡明”“莫为浮云遮望眼”“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引用),“烟随风逝,名随史流”“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月圆是画,月缺是诗”(对偶),“我们把什么丢了”“谁动了我们的文化观”“你是否会打文化的算盘”(设问)。值得一提的是,运用仿拟,恰到好处地点化成语、名句等作为标题,尤其能收到奇效。比如2005年上海卷佳作《谁偷走了我们的审美》,从文艺创作者、出版商和自己三个角度来审视当今文化生活中审美的缺失,显然该考生是受徐怀谦《谁偷走了我们的美感》(《文汇报》2005年3月16日)的启发,化用其题目阐释新意。又如2006年高考,有位广东考生化用流行歌曲的歌词,以“你看你看,天使的脸”为题,生动活泼,富有悬念。此外,“月若有情月长吟”“情不误人人自误”“岂因‘亲疏’避趋之”“真理诚可贵,理智价更高”“怎一个‘情’字了得”“此时有声胜无声”“网络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爱问才会赢”等,无不洒脱、独特,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或鼓动力量,自然能使阅卷教师“心动思凝一瞥间”,产生强烈的好感。
7.怎样写好开头和结尾?
常见的、容易做到的开头方法有:(1)开门见山。不作任何修饰,实话实说,直接进入话题。(2)引用开头。或引一句名言,或引一个成语,或引一首诗,或引一则故事,但篇幅不能长,而且要很快转入正题。(3)比喻开头。文章一开始先打一个比方,展现一个生动的形象,然后说到中心上去。(4)设问开头。文章一上来就提一个问题,然后用问答式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开头一段不能出现明显的病句,更不能有错别字,要让阅卷教师看得很顺眼、很舒服。这很可能就成功了一半。
如果开头不理想,那就用结尾来弥补。好的结尾同样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易于操作的结尾方法有:(1)记叙类文章,或用简洁的叙述来收束故事,或用适量的抒情来感染阅卷老师,或用点到为止的恰当的议论来深化主题。(2)议论类文章,或再次点明中心论点,照应开头;或引用名言警句,强化论点;或提出一个疑问,启人深思。结尾要干脆有力,不要拖泥带水,更不要说大话、喊口号。
8.此外,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还有两个问题也很重要:
第一,作文中心要集中而突出。考场作文篇幅有限,如果东拉西扯,空谈漫议,就会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所以作文中心必须明确,文中的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都要受中心的统率,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心服务。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是议论文,可以用判断的形式概括中心论点;如果是记叙文,可以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揭示或点化写入记事的意义、自己的感悟。表达中心的语句应放在突出、显眼的位置上,以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清楚地了解作文的观点或主旨。具体方法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
第二,务必要减少不必要的失误。要减少乃至消灭过失性失误,具体应做到:书写端正,卷面整洁,不能字迹潦草,涂涂改改,杂乱肮脏;标点使用准确,不能一逗到底;行文格式正确;等等,为此,考生动笔前应构思成熟,列出提纲,不可匆匆下笔;写完作文后,须完整地读两遍,改正明显的病句、错别字等。
(编辑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