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常因为冲动、犹豫、固执、偏见,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以致追悔莫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说,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事情?
请以“悔”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悔
步行街上,电视上的广告声、店铺前的叫卖声、行人的谈笑声不绝于耳;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各种各样的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①
街心花坛边,一位老人盘腿坐在地上,嘴里念叨着:“行行好吧,行行好吧,谢谢好心人。”两只眼睛无神地望着地上的纸盒。②
没有一个人在老人面前停下来。
我走到他身旁,下意识地停下来,看了看。
“小姑娘,行行好吧,我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
看到他残缺的手臂,我心里隐隐作痛,手不由自主地伸进了口袋,准备给他一点儿钱。
妈妈走过来,看了一眼老人,拉了我一下,使了一下眼色,示意我不要给钱。
“妈,他是个残疾人,好可怜的。我想帮帮他。”
“这是个职业乞丐,别看他一副可怜的样子,都是装的。”
“怎么可能呢?”
“怎么不可能?电视里经常报道,一些人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行骗,欺骗的大都是你们这些涉世不深的孩子。”
听完妈妈的话,我犹豫了。难道他真的是骗子?
“走吧,还要给你买衣服呢。”妈妈说完,拉着我的手就走。
大概一个小时后,我们买好衣服出来,又一次经过那个花坛。花坛前围着许多人,像是发生了什么事。我想起了那位老人,从人群中挤了进去。
只见老人靠着花坛一角,像是晕过去了。③
围观的人叽叽喳喳,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他。
我蹲下来,拧开手中的水瓶盖,将瓶口放到老人嘴边,慢慢往他嘴里倒水。不一会儿,老人醒过来了。
“谢谢……你,小姑娘,能……给我……一点儿……吃的……吗?”老人两眼微闭,有气无力地说。
“行,我给您买去。”
我在附近的餐馆买了一碗稀饭、几个包子,放到老人面前。
“谢谢你。”
离开老人时,我掏出20元钱放进了老人面前的纸盒里。④
①这段环境描写与后文所写的内容关联不大。
②这里有必要描写一下老人的外貌,以突出老人值得同情的形象。
③如果能给老人晕倒进行一个特写,就更有感染力了。
④“我”的“悔”表现在哪里?没有揭示主旨。
修改建议
针对文题“悔”,作文的选材和立意都比较新。在选材上,小作者选择的是自己对乞丐的一次帮助,没有写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在立意上,没有落入或同情或指责乞丐的俗套。但作文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忽视细节,造成了故事情节失真,不利于主题表达。修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环境描写要为情节服务。作文开头的环境描写几乎与故事没有关联,既不能解释下文行乞老人为什么会晕倒,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没有人注意到老人。修改时,可将故事发生的背景放在夏天,因为天气炎热,老人又饥又渴才会晕倒;行人怕热不愿在烈日下逗留,才没有注意到老人,故事才真实可信。
2.人物描写不可或缺。人物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人物,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还可以揭示作文的主题。行乞老人第一次出现时,小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其外貌、情态;老人第二次出现时,对其描写也不够细致,这样的处理会让读者产生疑问;他真的是乞丐吗?同时也会影响作文要表达的主题。修改时,可对老人的外貌、情态等进行适当的描写。
3.要有必要的呼应。作文要做到浑然一体,结构上的前后呼应是必不可少的。作文的标题是“悔”,但是直到结尾也没有出现一个“悔”字。修改时,可在结尾处画龙点睛,以自己的“悔”呼应标题。
4.细微之处也不可忽视。作文开头写行乞老人“无神地望着地上的纸盒”,这一细节不合情理。如果纸盒里有钱,老人为什么不去买食物吃?如果没有钱,老人为什么要望着纸盒?
悔
◎向 文
炽热的阳光把步行街的地面烤得滚烫,街道上熙熙攘攘的行人,或匆匆前行,或躲在遮阳伞下。
“行行好吧,行行好吧。”声音来自不远处的花坛边。
我下意识地走过去,只见一位老人盘腿坐在地上,面前放着一个空纸盒。老人侧着头,满脸皱纹,我无法判断他的实际年龄。他干枯的左手满是伤疤,右边的袖管空荡荡的,脏兮兮的衣服已经分辨不出原来的颜色,脚上穿着一双破烂的胶鞋。
老人见我停下来,头微微抬了一下,有气无力地说:“小姑娘,行行好吧,我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
看着老人,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手不由自主地伸进口袋,准备给他一点儿钱。
这时,妈妈跟了过来,她看了一眼老人,轻轻哼了一声,拉了我一下,使了个眼色,示意我不要给钱。
“妈,他是个残疾人,挺可怜的。”
“别看他一副可怜相,都是装的。”妈妈小声说。
“怎么可能呢?”
“怎么不可能?电视里经常报道,一些人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行骗,欺骗的大都是你们这些涉世不深的孩子。”
听完妈妈的话,我犹豫了。难道他真是骗子?
“走吧,还要给你买衣服呢。”妈妈说完,拉着我的手就走。
买完衣服出来已经是正午,我们又一次经过那个花坛。花坛前围了许多人,像是发生了什么事。我想起那位老人,便从人群中挤了进去。
只见老人靠着花坛,脸色苍白,满头是汗,双眼紧闭,像是晕过去了。
围观的人叽叽喳喳,却没有一个人愿意上前帮助老人。
我赶紧蹲下来,拧开手中的水瓶盖,将瓶口放到老人嘴边,往他嘴里慢慢倒水。不一会儿,老人醒过来了。
“谢谢……你,小姑娘,能……给我……一点儿……吃的……吗?”老人两眼微睁,有气无力地说。
“行,我给您买去。”我在附近的餐馆买了几个包子、一瓶水。
“谢谢你。”
我真后悔,先前如果给老人一点帮助,老人或许就不会晕倒了。我又想,这么多人围观,为什么就没有人伸出援手呢?
离开时,我掏出20元钱放进了老人面前的纸盒里。
(湖南常德市淮阳中学)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作文有以下几个亮点:
1.情节更合理。开头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天气炎热,行人没有注意到花坛边的老人,这样,后文“我”发现老人以及老人晕倒便有了合理的解释。“空纸盒”使老人乞讨时说的话可信了,后文所写的老人晕倒的情节也就更合理了。
2.细节更真实。增加对老人外貌和情态的描写后,老人乞丐的身份自然呈现,人们对老人的冷漠就更加令小作者“痛心”了。
3.结构更完整。结尾处写“我”的后悔,呼应了标题“悔”,使全文浑然一体。
4.主旨更突出。结尾处,通过问句引发人们思考,收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请以“悔”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悔
步行街上,电视上的广告声、店铺前的叫卖声、行人的谈笑声不绝于耳;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各种各样的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①
街心花坛边,一位老人盘腿坐在地上,嘴里念叨着:“行行好吧,行行好吧,谢谢好心人。”两只眼睛无神地望着地上的纸盒。②
没有一个人在老人面前停下来。
我走到他身旁,下意识地停下来,看了看。
“小姑娘,行行好吧,我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
看到他残缺的手臂,我心里隐隐作痛,手不由自主地伸进了口袋,准备给他一点儿钱。
妈妈走过来,看了一眼老人,拉了我一下,使了一下眼色,示意我不要给钱。
“妈,他是个残疾人,好可怜的。我想帮帮他。”
“这是个职业乞丐,别看他一副可怜的样子,都是装的。”
“怎么可能呢?”
“怎么不可能?电视里经常报道,一些人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行骗,欺骗的大都是你们这些涉世不深的孩子。”
听完妈妈的话,我犹豫了。难道他真的是骗子?
“走吧,还要给你买衣服呢。”妈妈说完,拉着我的手就走。
大概一个小时后,我们买好衣服出来,又一次经过那个花坛。花坛前围着许多人,像是发生了什么事。我想起了那位老人,从人群中挤了进去。
只见老人靠着花坛一角,像是晕过去了。③
围观的人叽叽喳喳,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他。
我蹲下来,拧开手中的水瓶盖,将瓶口放到老人嘴边,慢慢往他嘴里倒水。不一会儿,老人醒过来了。
“谢谢……你,小姑娘,能……给我……一点儿……吃的……吗?”老人两眼微闭,有气无力地说。
“行,我给您买去。”
我在附近的餐馆买了一碗稀饭、几个包子,放到老人面前。
“谢谢你。”
离开老人时,我掏出20元钱放进了老人面前的纸盒里。④
①这段环境描写与后文所写的内容关联不大。
②这里有必要描写一下老人的外貌,以突出老人值得同情的形象。
③如果能给老人晕倒进行一个特写,就更有感染力了。
④“我”的“悔”表现在哪里?没有揭示主旨。
修改建议
针对文题“悔”,作文的选材和立意都比较新。在选材上,小作者选择的是自己对乞丐的一次帮助,没有写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在立意上,没有落入或同情或指责乞丐的俗套。但作文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忽视细节,造成了故事情节失真,不利于主题表达。修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环境描写要为情节服务。作文开头的环境描写几乎与故事没有关联,既不能解释下文行乞老人为什么会晕倒,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没有人注意到老人。修改时,可将故事发生的背景放在夏天,因为天气炎热,老人又饥又渴才会晕倒;行人怕热不愿在烈日下逗留,才没有注意到老人,故事才真实可信。
2.人物描写不可或缺。人物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人物,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还可以揭示作文的主题。行乞老人第一次出现时,小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其外貌、情态;老人第二次出现时,对其描写也不够细致,这样的处理会让读者产生疑问;他真的是乞丐吗?同时也会影响作文要表达的主题。修改时,可对老人的外貌、情态等进行适当的描写。
3.要有必要的呼应。作文要做到浑然一体,结构上的前后呼应是必不可少的。作文的标题是“悔”,但是直到结尾也没有出现一个“悔”字。修改时,可在结尾处画龙点睛,以自己的“悔”呼应标题。
4.细微之处也不可忽视。作文开头写行乞老人“无神地望着地上的纸盒”,这一细节不合情理。如果纸盒里有钱,老人为什么不去买食物吃?如果没有钱,老人为什么要望着纸盒?
悔
◎向 文
炽热的阳光把步行街的地面烤得滚烫,街道上熙熙攘攘的行人,或匆匆前行,或躲在遮阳伞下。
“行行好吧,行行好吧。”声音来自不远处的花坛边。
我下意识地走过去,只见一位老人盘腿坐在地上,面前放着一个空纸盒。老人侧着头,满脸皱纹,我无法判断他的实际年龄。他干枯的左手满是伤疤,右边的袖管空荡荡的,脏兮兮的衣服已经分辨不出原来的颜色,脚上穿着一双破烂的胶鞋。
老人见我停下来,头微微抬了一下,有气无力地说:“小姑娘,行行好吧,我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
看着老人,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手不由自主地伸进口袋,准备给他一点儿钱。
这时,妈妈跟了过来,她看了一眼老人,轻轻哼了一声,拉了我一下,使了个眼色,示意我不要给钱。
“妈,他是个残疾人,挺可怜的。”
“别看他一副可怜相,都是装的。”妈妈小声说。
“怎么可能呢?”
“怎么不可能?电视里经常报道,一些人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行骗,欺骗的大都是你们这些涉世不深的孩子。”
听完妈妈的话,我犹豫了。难道他真是骗子?
“走吧,还要给你买衣服呢。”妈妈说完,拉着我的手就走。
买完衣服出来已经是正午,我们又一次经过那个花坛。花坛前围了许多人,像是发生了什么事。我想起那位老人,便从人群中挤了进去。
只见老人靠着花坛,脸色苍白,满头是汗,双眼紧闭,像是晕过去了。
围观的人叽叽喳喳,却没有一个人愿意上前帮助老人。
我赶紧蹲下来,拧开手中的水瓶盖,将瓶口放到老人嘴边,往他嘴里慢慢倒水。不一会儿,老人醒过来了。
“谢谢……你,小姑娘,能……给我……一点儿……吃的……吗?”老人两眼微睁,有气无力地说。
“行,我给您买去。”我在附近的餐馆买了几个包子、一瓶水。
“谢谢你。”
我真后悔,先前如果给老人一点帮助,老人或许就不会晕倒了。我又想,这么多人围观,为什么就没有人伸出援手呢?
离开时,我掏出20元钱放进了老人面前的纸盒里。
(湖南常德市淮阳中学)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作文有以下几个亮点:
1.情节更合理。开头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天气炎热,行人没有注意到花坛边的老人,这样,后文“我”发现老人以及老人晕倒便有了合理的解释。“空纸盒”使老人乞讨时说的话可信了,后文所写的老人晕倒的情节也就更合理了。
2.细节更真实。增加对老人外貌和情态的描写后,老人乞丐的身份自然呈现,人们对老人的冷漠就更加令小作者“痛心”了。
3.结构更完整。结尾处写“我”的后悔,呼应了标题“悔”,使全文浑然一体。
4.主旨更突出。结尾处,通过问句引发人们思考,收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