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承望者”?这个词古已有之。明朝李乐的《见闻杂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张江陵在朝,气焰凌人。意欲所为,不必面嘱,亦勿烦作书,承望者悉逢迎为之,杀人求媚,不可胜记。这里的张江陵就是明朝有名的政治家张居正。此人有见识、有魄力,很是能干,但玩弄权术徇私枉法也十分精明,精明到了常常使用“承望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承望者”,用今天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这样的人:擅长揣摩顶头上司的心理,说上司想说而他自己又不便于亲口说的话;办上司想办而他自己又不便于亲自办的事。
“听您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高见,高见,您的决策太英明了!”“您真是运筹帷幄、大手笔啊!”“有您这样的领导,真是我们的福分!”有人说了:“承望者不就是这样很会溜须拍马吗?”不尽然。
这类溜须拍马,固然有“承望”之意,但显得简单、低档、有点“小儿科”了,不足以涵盖复杂而又深奥的“承望者”现象。
之所以说“承望者”现象复杂而又深奥,是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特点:立意高,着眼远,出手狠。
立意高,是说“承望者”们企盼通过自己以及同僚们的造势,使上司口碑越“红”越好、位置越高越好,以便与上司建立起“一荣俱荣”的朋党关系;着眼远,是说“承望者”们大都从长计议,不求“投桃报李”似的立竿见影,但求泽被长远;出手狠,是说“承望者”们整人整得狠,为了讨好上司,必要时敢置人于死地。
只要留心观察,这种“承望者”以及“承望”现象绝非鲜见。“承望者”们很是会摸上司脉搏的,也很会察上司的喜好,那真是:领导哪儿痒往哪儿挠,领导哪儿痛往哪儿护;领导哪儿“着火”他当“灭火器”,领导哪儿“挨淋”他做“伞”;领导冷了他是“被”,领导热了他摇扇。绝对做到想领导之所思,说领导之所好,办领导之所急。比如,揣摩着顶头上司巴望着再升一职,就千方百计帮助他造舆论、编“政绩”、拉选票;揣摸着上司想安排老婆孩子,就一本正经地倡导“内举不避亲”,并委以要职;揣摸着上司“囊中羞涩”,就组织“货源”、动员“进贡”;揣摸着上司想寻花问柳,就精心周密提供柔情服务;揣摸着上司想整治“不同政见者”乃至不同观点者,就编造莫须有的“罪名”加害于人,甚至置人于死地。您瞧,这不比那种溜须拍马复杂而深奥吗?
“承望者”的得势、“承望者”的绵延,在于几千年封建专制“官本位”传统观念、习惯势力的影响。时至今日,尚有相当一些人,不是凭真本事当官,不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而是走左道旁门,找靠山、凭关系。于是,巧施“承望”术,也就成了这种人的最佳而且成本最低廉的选择。被“承望者”呢,颇觉身边有了“承望者”,诸事省心又省力,自然不能“亏待”“承望者”。正是两类人的这种心态,上演着一幕又一幕“承望”与被“承望”的连续闹剧、丑剧。一些“窝案”、“串案”中腐败分子之间的关系,不就是这样的吗?
“承望”现象污染党风、政风。在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如果任其蔓延,就会形成盘根错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因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严加整治。可喜的是,中央高度重视此类现象的发生并严加惩治。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按其去做,“承望者”就没有市场,“承望”之风就能刹住。(作者为中宣部思政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