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教育是未来教育的角色主体。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高等学校主动承担创业教育责任的意识与能力不断增强,以创业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广义上的创业教育是对素质教育适应时代要求的呼唤,这需要教育体制的深层次改变。在对体制进行审视与改革的同时,各高校所选择的开展创业教育的现实路径是建立在狭义创业教育概念基础上的,即培养未来企业家。从推动创业教育的具体形式来看,主题报告、课程、创业计划大赛与创业特色班是基本选择,创业特色班是引人注目的尝试,之所以引人注目,一方面是因为创业特色班经历的周期长、投入大,另一方面则是它对未来创业教育的开展具有示范意义。
一、创业特色班功能定位
笔者所在学校已经有了两届创业特色班,通过与其他高校的交流,笔者进一步意识到这种尝试的意义,也逐步明确了举办创业特色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创业特色班“产出”理解上的功利化所导致的功能定位方面的模糊是最根本的问题,学生直接创业的规模是否应当作为评价特色班效果的标准这一问题存在分歧,而部分处于领导岗位上的管理者则坚持肯定的回答,因此,特色班究竟应该定位于孵化器功能,还是教学功能,存在认识上的不一致。创业教育是社会共同的责任,高校只能承担一个层面上的任务,创业企业孵化的任务交由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孵化器等社会机构去完成更有效果,而且,从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情况看,毕业就创业,甚或是在学校期间就创业,仅仅是特例,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特色班的功能应该定位于教育,孵化服务不应该成为特色班教学设计所考虑的因素。而教育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特色班究竟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则是一个需要细致思考的问题。从我们这些年举办特色班的经验来看,通过特色班去构建企业家素质结构模型中的性格方面的特征是比较困难的,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个人性格的改变往往需要较长的过程,或者有特殊的经历,而学校的教学设计在实现这一点上难度很大。因此,笔者认为特色班应当集中于教育功能范围的特定内容,具体是指视野、思维方法、习惯、技能、知识储备等。传统的客观主义教学设计在实现上述目标方面有宝贵的经验,但其对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能力的培养不到位,这一点决定了创业特色班教学需要在客观主义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建构主义的思想与方法,选择适应培养企业家所需要的途径。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基础,问题设计则是基础的基础。笔者设想以基于机会识别的创新作为贯穿特色班的核心问题,进而展开创业特色班的教学设计。
二、创业机会识别模型
“创业过程开始于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把握。创业者从成千上万繁杂的创意中选择了他心目中的创业机会,随之不断持续开发这一机会,使之成为真正的企业,直至最终收获成功。在这一过程中,机会的潜在预期价值以及创业者的自身能力得到反复权衡,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战略定位也越来越明确,这一过程称为机会的识别过程。”这段论述精辟地阐释了创业机会对于创业的重要意义,而且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可以将创业特色班的教学设计建立在机会识别模型基础之上。教学安排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创业过程,以构建学习情景,而对于创业全部过程的把握存在很大难度,也没有必要。依据上面的分析,以创业机会的识别历程为主线,完全可以满足人才培养对情景塑造的要求,能够兼顾对创业活动其他环节的认知问题。另外,从大学生实际创业过程观察,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进行的是以创业机会发现为核心的准备活动,选择这个阶段作为教学的立足点符合实际情况,而且能比较好地实现与大学生创业后续工作的衔接。
图1 机会识别过程的三阶段模型
机会识别过程包括机会搜索、机会识别与机会评价三个阶段,如图1,该模型的架构基本遵循了创新力形成的基本过程,在下表中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对商业机会的发现、识别、孵育与挖掘是创业的基本线索,而创新则是商业机会的灵魂,也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就像彼得·德鲁克所说的,创业者视改变为规范,不仅因应改变,而且寻求改变,视改变是一种机会而加以利用。基于企业家精神培养的要求,从创新的视角观察,机会识别过程模型可以作为理解与规划教学设计的工具。
三、创业特色班教学设计
创业特色班的教学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应机会搜索过程,提供学生创新力的准备与酝酿所需要的内容,为学生创造新思路提供素材,可称之为创造新思路阶段;第二阶段对应机会识别过程,协助学生构建获取创新方案的能力,可称之为拓展新思路阶段;第三阶段对应机会评价过程,丰富与强化适应创业历程的创新能力,可称之为支持新思路阶段。需要明确的是,教学的这种安排是围绕机会展开的,但并不是完全集中于机会本身,而是借此形成更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
机会识别过程与创新力过程的比较
创业能力与创业动机是创业者所必需的,创业动机难以培养,但是创业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诱发并促进创业动机。目前对于创业能力内涵的界定是基于整个企业生命周期的,这不利于教学设计,因为有些能力在校园里是难以培养的,比如对资本运作手段的掌控能力、创业团队的管理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等,诸如此类的能力只能通过在市场大潮中的历练中方能形成。所以,指导创业特色班的能力素质模型需要有更明确的结构与内涵,这也是解决前面提到的特色班功能定位不明确这一问题所必需的。依据机会识别过程模型与创新力的相对比较,笔者认为创业特色班应该关注三方面能力的培养,即获取知识的能力、洞察问题的能力、建构知识的能力,并以这三方面能力为导向,设计指导特色班人才培养工作的能力素质模型。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对创业特色班教学设计的基本构想进行了描述(图2)。目前对创业特色班的操作虽然推崇对基于问题学习(PBL)教学方法的运用,基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所营造的教学情景也颇具特点,但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一阵热闹过后,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不大,本来很强烈的创业欲望不升反降。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没能将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在教学设计中进行合理的融合,片面夸大建构主义的意义,忽视了传统教学法在基础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方法是“关于内容的内部的自我运动形式的意识”,在创业教育方面,对新方法的运用似乎违背了哲人的忠告。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现实问题面前,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所谓的知识构建无从谈起。“在任何时候强调对知识传递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即便是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中,知识传递也是关键问题,不同的是传递的方式与方法。创新不是空穴来风,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没有对现实世界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就去创新,对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对两种思想的融合贯穿是必需的。
图2 基于机会识别过程的创业特色班教学设计
第二个需要进一步提出的是关于创造新思路阶段的教学内容选择问题。创业教育有其特殊性,这些未来的企业家不需要对商业领域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精通,他们需要的是建立对产品开发、营销、组织生产、团队管理、财务运作等问题的基本认知。另外,创业特色班往往是以学生参加选修课作为基本方式组建的,学生在专业背景、年级、家庭环境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可以考虑在第一阶段设置一门综合课,解决专业知识普及问题,改变目前课程设计过于庞杂的境况。
另外一个是关于如何衔接三个阶段的问题。如果创业特色班是松散型的,学生可以比较随意地加入或退出,是否进行教学过程的衔接意义不大,也就是说,三个阶段是可以分开来运作的。在创业特色班是一个一贯制的教学组织单位的情况下,如果教学资源相对丰富,可以用创业计划或创意计划来贯穿各个阶段。
(浙江万里学院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
一、创业特色班功能定位
笔者所在学校已经有了两届创业特色班,通过与其他高校的交流,笔者进一步意识到这种尝试的意义,也逐步明确了举办创业特色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创业特色班“产出”理解上的功利化所导致的功能定位方面的模糊是最根本的问题,学生直接创业的规模是否应当作为评价特色班效果的标准这一问题存在分歧,而部分处于领导岗位上的管理者则坚持肯定的回答,因此,特色班究竟应该定位于孵化器功能,还是教学功能,存在认识上的不一致。创业教育是社会共同的责任,高校只能承担一个层面上的任务,创业企业孵化的任务交由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孵化器等社会机构去完成更有效果,而且,从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情况看,毕业就创业,甚或是在学校期间就创业,仅仅是特例,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特色班的功能应该定位于教育,孵化服务不应该成为特色班教学设计所考虑的因素。而教育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特色班究竟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则是一个需要细致思考的问题。从我们这些年举办特色班的经验来看,通过特色班去构建企业家素质结构模型中的性格方面的特征是比较困难的,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个人性格的改变往往需要较长的过程,或者有特殊的经历,而学校的教学设计在实现这一点上难度很大。因此,笔者认为特色班应当集中于教育功能范围的特定内容,具体是指视野、思维方法、习惯、技能、知识储备等。传统的客观主义教学设计在实现上述目标方面有宝贵的经验,但其对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能力的培养不到位,这一点决定了创业特色班教学需要在客观主义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建构主义的思想与方法,选择适应培养企业家所需要的途径。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基础,问题设计则是基础的基础。笔者设想以基于机会识别的创新作为贯穿特色班的核心问题,进而展开创业特色班的教学设计。
二、创业机会识别模型
“创业过程开始于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把握。创业者从成千上万繁杂的创意中选择了他心目中的创业机会,随之不断持续开发这一机会,使之成为真正的企业,直至最终收获成功。在这一过程中,机会的潜在预期价值以及创业者的自身能力得到反复权衡,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战略定位也越来越明确,这一过程称为机会的识别过程。”这段论述精辟地阐释了创业机会对于创业的重要意义,而且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可以将创业特色班的教学设计建立在机会识别模型基础之上。教学安排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创业过程,以构建学习情景,而对于创业全部过程的把握存在很大难度,也没有必要。依据上面的分析,以创业机会的识别历程为主线,完全可以满足人才培养对情景塑造的要求,能够兼顾对创业活动其他环节的认知问题。另外,从大学生实际创业过程观察,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进行的是以创业机会发现为核心的准备活动,选择这个阶段作为教学的立足点符合实际情况,而且能比较好地实现与大学生创业后续工作的衔接。
图1 机会识别过程的三阶段模型
机会识别过程包括机会搜索、机会识别与机会评价三个阶段,如图1,该模型的架构基本遵循了创新力形成的基本过程,在下表中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对商业机会的发现、识别、孵育与挖掘是创业的基本线索,而创新则是商业机会的灵魂,也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就像彼得·德鲁克所说的,创业者视改变为规范,不仅因应改变,而且寻求改变,视改变是一种机会而加以利用。基于企业家精神培养的要求,从创新的视角观察,机会识别过程模型可以作为理解与规划教学设计的工具。
三、创业特色班教学设计
创业特色班的教学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应机会搜索过程,提供学生创新力的准备与酝酿所需要的内容,为学生创造新思路提供素材,可称之为创造新思路阶段;第二阶段对应机会识别过程,协助学生构建获取创新方案的能力,可称之为拓展新思路阶段;第三阶段对应机会评价过程,丰富与强化适应创业历程的创新能力,可称之为支持新思路阶段。需要明确的是,教学的这种安排是围绕机会展开的,但并不是完全集中于机会本身,而是借此形成更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
机会识别过程与创新力过程的比较
创业能力与创业动机是创业者所必需的,创业动机难以培养,但是创业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诱发并促进创业动机。目前对于创业能力内涵的界定是基于整个企业生命周期的,这不利于教学设计,因为有些能力在校园里是难以培养的,比如对资本运作手段的掌控能力、创业团队的管理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等,诸如此类的能力只能通过在市场大潮中的历练中方能形成。所以,指导创业特色班的能力素质模型需要有更明确的结构与内涵,这也是解决前面提到的特色班功能定位不明确这一问题所必需的。依据机会识别过程模型与创新力的相对比较,笔者认为创业特色班应该关注三方面能力的培养,即获取知识的能力、洞察问题的能力、建构知识的能力,并以这三方面能力为导向,设计指导特色班人才培养工作的能力素质模型。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对创业特色班教学设计的基本构想进行了描述(图2)。目前对创业特色班的操作虽然推崇对基于问题学习(PBL)教学方法的运用,基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所营造的教学情景也颇具特点,但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一阵热闹过后,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不大,本来很强烈的创业欲望不升反降。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没能将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在教学设计中进行合理的融合,片面夸大建构主义的意义,忽视了传统教学法在基础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方法是“关于内容的内部的自我运动形式的意识”,在创业教育方面,对新方法的运用似乎违背了哲人的忠告。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现实问题面前,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所谓的知识构建无从谈起。“在任何时候强调对知识传递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即便是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中,知识传递也是关键问题,不同的是传递的方式与方法。创新不是空穴来风,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没有对现实世界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就去创新,对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对两种思想的融合贯穿是必需的。
图2 基于机会识别过程的创业特色班教学设计
第二个需要进一步提出的是关于创造新思路阶段的教学内容选择问题。创业教育有其特殊性,这些未来的企业家不需要对商业领域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精通,他们需要的是建立对产品开发、营销、组织生产、团队管理、财务运作等问题的基本认知。另外,创业特色班往往是以学生参加选修课作为基本方式组建的,学生在专业背景、年级、家庭环境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可以考虑在第一阶段设置一门综合课,解决专业知识普及问题,改变目前课程设计过于庞杂的境况。
另外一个是关于如何衔接三个阶段的问题。如果创业特色班是松散型的,学生可以比较随意地加入或退出,是否进行教学过程的衔接意义不大,也就是说,三个阶段是可以分开来运作的。在创业特色班是一个一贯制的教学组织单位的情况下,如果教学资源相对丰富,可以用创业计划或创意计划来贯穿各个阶段。
(浙江万里学院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