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迷糊蛋

来源 :前卫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tt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队列训练中我是班里的老大难,为此我没少挨班长的尅,有时我恨不得用在家时和爷爷学的拳脚跟他单兵较量,可我还得忍着。他毕竟是班长,尽管年龄上还比我小两岁,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嘛。有一次我在训练时因和他对瞪了几眼,他就罚我围着操场旁的厕所跑了三圈。
  我的训练成绩老提不上去,最大的障碍就是因为在家跟爷爷练蹲马步时练成的罗圈腿,站在那里两腿怎么也并不紧,班长在后面用拳头轻松地就从我两腿间掏过去了。班长气得没法,经常给我开小灶,小灶开得多了,正常训练时就老犯迷糊,班长骂我是迷糊蛋。我可不服气,因为他也是个迷糊蛋,记得他教我们停止间的四面转法时,口令中有“向左转”、“向右转”和“向后转”,可他有一次竟突然冒出了一句“向前转”,我们听了都暗笑呢。还有一次,在训练步伐间的转换时,在起步换跑步的过程中,结果我们都撞到墙上了他还不下立定的口令,我们自动停下来,他就说我们不听指挥。我顶了他一句:“报告班长,你口令下错了!”他却火了,说在训练中只有错误的動作,没有错误的口令,如果我再不听招呼的话,继续罚我围着厕所跑,不是三圈,而是五圈。
  正步训练是三大步伐中最难的,一开始先练站功,一步一动地练。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金鸡独立似的刚站了不到一分钟,就支持不住了,一个个摇摇晃晃东倒西歪。练了三四天,有点效果了,班长又给我们加难度,脚面上开始放砖,一开始一块,逐渐加到三块。
  不几天,班长说队里为了检查一下训练效果,明天要会操,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目的,希望大家拿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为班里争光。因为我是班里的老大难,在晚上熄灯后,班长还领着我偷偷溜出来练了一会儿。
  第二天队里会操开始了,全队十二个班都集中到大操场上,经过抽签我们班是第三个上场,前两个班的会操效果都不错,发挥出了应有的水平。轮到我们时,班长告诫我们一定不要紧张,平时怎么训练就怎么做。班长虽然这么说,但我就看到他紧张的手打颤。
  我们先是集体做了齐步和跑步走的分解动作和连贯动作,接下来是正步走的分解动作了,班长喊道:“正步走,一步一动,一!”
  听到口令,我们齐刷刷地抬起了腿。这时想不到台下传来了骚动,而且还有哄笑声。这是怎么回事呢,正莫名其妙的时候,班长走到了我的面前,狠狠地瞪着我,我毛了,用眼睛的余光往下一扫,完了,出错腿了。别人都出的是左腿,我却单单伸出了右腿,这样与前边张飞的腿并到一块儿了。
  这时班长的一句话把我气晕了,他说:“于小飞,你这个迷糊蛋,怎么把两条腿都伸出来了!”
其他文献
2012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架不住一个朋友的再三邀请,我到朋友家里为他制作的视频配了音,录完后,朋友夸我嗓音像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说配完音后的视频效果非常完美,我听后不禁飘飘然,差点忘了自己还有三篇新闻没有写而报社又催得紧的事。看来今晚又是一个不眠的通宵。时间有限,我匆忙告别朋友,急速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或许是晚上吃得少的缘故,肚子咕噜咕噜直响,明目张胆地示意我吃点什么。我在潜意识的驱动下拐了一个弯
期刊
一双新鞋你要是不穿,终其一生也不知道合不合脚。  1987年1月,我新兵训练结束后,从四川广元来到眉山市,进入一支英雄的部队。和我一起分到班里的还有另外两名战友,其中一名姓曾。小曾很机灵,很热情,高高帅帅的。他是四川仁寿县人,家离部队驻地很近。  每逢周末,小曾的妈妈会从仁寿赶来探望他看。那是一位非常慈善的老人。我和小曾的关系特别好,他妈妈来了,我便会让母子俩坐着好好聊聊天,而我则是跑前跑后地倒茶
期刊
天渐渐黑下来,阵地上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硫磺和火药气味,战场的四周死一般寂静。攻守双方的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阵地随处可见士兵的尸体。  贝克看过手表,对斯捷潘说:“任务已经完成,咱俩马上撤退。”  两个人穿好敌方军服,巧妙通过敌哨卡。  避开敌方防守严密的大路,按照地图标出直线走,要穿过荒无人烟的原始老林子,到达与连队事先约好的会合地点小雷村,大约会节省两天的时间。  两个人在老林子里走了七天之后,饿
期刊
萨莎点着了还剩小半截的蜡烛,踮着脚放到工作台上;自己手脚并用地爬上工作台边的高脚凳,望着窗外的夜色发呆。  已是深冬,呼啸的寒风卷起地上的雪沫,和着落叶飘向远方。街上一个人也没有。这样的天确实一个人也不会上街,萨莎想着,又紧了紧身上破旧的棉衣。  他从台子上翻出一个木柄有些松了的锤子,一个梭子,和一小块皮革——那是他不久前趁爷爷不注意偷偷藏起来的。他把东西都放在蜡烛下,尽可能不出声地、小心翼翼地开
期刊
贺涛经常说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把自己嫁成了军嫂。  贺涛对奶奶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双小脚,还有那长长的老土裹脚布。奶奶没文化,不识字,没有名。  一个荒年,奶奶跟着爹讨饭讨到了鲁中山区爷爷所在的村子。就此驻足,当年嫁给了爷爷。  贺涛一直觉得那个年代,逃荒的奶奶嫁给爷爷,总会有些类似于电影《红高粱》的情节。可奶奶每每回忆往事,开场白总是那句“你爷爷那个村是解放区,土改了,
期刊
我现在一直使用和珍藏着两只绿色搪瓷牙缸,一只放在家里,一只放在值班室。它们虽然已经严重破损,但却见证和铭刻了我军旅生涯中的两次重要经历。  那年,春节的鞭炮声刚刚响过,官兵们还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我所在的济南军区某部突然接到上级的命令,要赴祖国的西南边陲执行轮战任务。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三十多年没打过仗的部队来说,产生的剧烈反应自然可想而知。就像李存葆的小說《高山下的花环》中描写
期刊
小说的计量单位是章节。散文的计量单位是句子。诗歌的计量单位则苛刻,是字。要想真正领会一首诗,第一要素是小学的功夫,每一个字都要落实。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是诗歌的艰辛,也是诗歌的乐趣。作为一个写作的人,我常说,要想真正理解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去读诗,它可以帮助你激活每一个字。当一个字遇上好的诗句时,它会亢奋,载歌载舞,流芳千古。  这段话,是作家毕飞宇演讲《李商隐的太阳,李商隐的雨》时说
期刊
迎着泉城济南的第一场雪,我抱着一盆鹤望兰急匆匆穿行在老城区悠长的青石长巷中,我要去看望刘老先生。准确地说,我要去赴与刘老先生的初雪之约。雪花轻舞,袅娜如婆娑之柳,飘曳如昨夜之梦。清冷的风时而缓缓吹来,时而匆匆吹来,把我与刘老先生相识的记忆吹拂得似我怀中的鹤望兰,花形奇特而颜色鲜艳。  那是夏末秋初的季节,一审编辑把初选稿件发到我的邮箱里,一首《鹤望兰》的诗歌赫然入目。我心中一动——鹤望兰,原产于非
期刊
10月1日,是伟大祖国母亲68岁生日。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和爸爸妈妈决定去游览赵州桥,以这种方式庆祝祖国生日。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它建于隋开皇年间(公元595-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单孔跨度最大的石拱桥。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人又称其为“大石桥”。  我们购票走进赵州桥风景区后,首先看到了传说中的“八仙
期刊
推开腊月门儿,年味就脚跟脚地闯进院了。  这是北方民间村落的一个典型簸箕小院:堂屋坐北朝南一拉流五大间,中堂略宽敞些,日常里多用于来人去客会亲聚友、逢年过节供奉神灵祖宗。小脚奶奶住堂屋东头两间,公爹和婆母娘住西头。东西厢房各三间,西厢厨房占两间、仓房一间。新婚小两口就住东厢。本该亲亲密密的小夫妻,大半年了,却只有新媳妇独守空房。公爹持家有方,家庭和睦,日子富裕,家和万事兴嘛!  奶奶说今年打春早,
期刊